正在阅读:

大模型公司纷纷被收编,创始人们逐渐变成了“最讨厌的自己”?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大模型公司纷纷被收编,创始人们逐渐变成了“最讨厌的自己”?

谷歌花25亿美元买下“收编”Character.AI极其创始人,大模型初创公司的未来在哪里?

文 | 新火种 小岩

编辑 | 彩云

最近,国内大模型公司的融资潮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各大公司纷纷收获了融资,正在携手迈进“200亿估值”的门槛。

不过,与国内大模型领域的繁花似锦相比,国外的大模型公司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在海外,诸如谷歌,微软一类的大厂正在快速展开行动,它们并不是单纯要给大模型公司进行投资回血,而是对其展开了围剿行动。

就在本月初,谷歌就“买下”了AI聊天机器人独角兽公司Character.AI的创始人及其核心团队,与此同时,谷歌还会支付一笔许可费来使用Character.AI的技术和模型。

谷歌花25亿美元买下“收编”Character.AI极其创始人,大模型初创公司的未来在哪里?

8月2日,AI创业公司Character.AI的联合创始人,CEO Noam Shazeer正式加入DeepMind团队,同时加入Deep Mind的,还有Shazeer的合伙人Daniel De Freitas,以及其手下的30余人团队。与此同时,双方还签订了一个非正式的协议。

在2023年的最后一次融资里,Character.AI的估值是10亿美元,但在本次的协议里,谷歌直接给开出了一份估值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5亿元)的offer,估值较先前涨了2.5倍。根据协议中规定的内容,Character.AI的原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将以每股88美元价格被买断,未授予的员工期权将继续以每股88美元的价格在2026年7月底前授予,通过谷歌这笔协议金支付。

公司的创始人Noam Shazeer和Daniel De Freitas则会去谷歌任职。其实,这是名副其实的“回归老东家”。因为两人都曾是谷歌的工程师,从事与AI相关的项目。其中,Noam Shazeer与谷歌更是关系匪浅,他曾主导LaMDA的开发。不过,在2021年人工智能爆发前夕,Shazeer 选择离开谷歌投身AGI的创业大潮,在这个契机下,一家新的自然语言大模型公司Character.AI诞生。

卖身,难道是AI独角兽们最终的归宿吗?

如果单从估值上看,这笔收购的生意让Character.AI赚得盆满钵满,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问题,会发现事实未必如此。

Character.AI此次与谷歌的合作,其实就是一次实打实的利益互换。Character.AI利用自己的技术和人才换取资金,获得了继续在生成式AI赛道跑下去的机会。而与此同时,按照与谷歌签署的协议,Character.AI将让渡自己的大型语言模型(LLM)技术的非独家许可给谷歌。

除了技术,Character.AI的CEO Noam Shazeer 及他的合伙人Daniel De Freitas还把人才带到了谷歌。值得注意的是,除了30人跟随“老领导”加入谷歌外,Character.AI剩余的约120人将逐渐转向开源模型,放弃预训练基础模型和声音模型。

说白了,Character.AI就是被谷歌变相收购了。大厂挖走了初创公司的核心团队和人才,并获得技术授权,从而可以在AI这条路上越走越宽。而初创公司呢,尽管保留了自己品牌和产品,但因为丧失掉了独立发展的“核武器”,也就不再有那么大的威胁力了。

如此说来,谷歌对Character.AI的收购策略,更像一场精心策划的"攻心计"。对内,谷歌通过提供丰厚的薪资待遇以及老东家的感情牌,成功说服自己曾经的员工——Character.AI创始人Noam Shazeer和Daniel De Freitas,让他们放弃了自己创立不久的公司,带领关键产品和技术回归谷歌的怀抱。对外,谷歌不仅提前减少了一个实力强劲的生成式AI竞争对手,也打击了生成式AI创业团队的士气和忠诚度。更重要的是,25亿的价格看似不低,但对于Character.AI来说,这其实是远低于市场估价的收购价。

可对于如今求生都有些困难的Character.AI,这或许是最能解燃眉之急的方法了。

2022年到2023年期间,Character.AI的确依靠自己的的拳头产品“AI伴侣”抓住了流量,网页应用每月访问量超过2亿次,用户创建的自定义人工智能角色超过1000万个。基于如此傲人的数据,Character.AI曾在去年3月筹集到1.93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a16z,SV Angel以及前GitHub CEO Nat Friedman和天使投资人Elad Gil等。Character.AI也以10亿美元的估值跻身AI独角兽行列。

直到今年6月,Character.AI的访问量也仍在增加,达到了2.63亿,较5月环比增长19.66%。但可惜的是,Character.AI始终无法很好的破解“较好不卖座”的不盈利局面。尽管推出了每月9.99美元的订阅服务,但7月份的600万月活用户中,付费用户仅有10万。

除了无法实现盈利,高昂的运营成本也成为了Character.AI当下的绊脚石。由于一直是基于自建模型打造产品,Character.AI在模型的训练,推理,升级以及维护都在消耗大量的计算资源,这可都是实打实的GPU消费。收入与支出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而且Character.AI也始终没有拿到新融资,最终“卖身”谷歌也就不奇怪了。

巨头们对AI初创企业的围剿,才刚刚开始

事实上,像Character.AI这样历经了高光时刻,最终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卖身的公司还有很多。

就在谷歌斥资25亿美元“买回”Character.AI的前后几天,还有其他两家科技巨头对这些AI初创企业们“下手”:7月31日,Canva宣布将生成式AI创企Leonardo.ai收编;8月1日,微软正式宣布OpenAI是其搜索业务和广告业务的竞争对手之一。

这其中,微软对OpenAI使出的招数尤为惹人注意。

在古早投资时期,微软看准了OpenAI,率先用10亿美元对其进行投资,随后又追加到20亿美元以便巩固双方的合作关系,而这也让微软为OpenAI的独家云计算服务提供商。

2023年1月,微软乘胜追击,再次出手,通过一场高达百亿美元的战略注资,将自己和当下最具潜力的AI创企OpenAI在资金,技术以及未来利润分成等方面牢牢地“绑定”在一起,此举更是让微软的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

根据相关媒体透露,这笔百亿美元的投资包含多个阶段:第一阶段,微软有权获得OpenAI 75%的利润分成,直到收回其投资;第二阶段,当OpenAI的利润达到一定数额后,微软的利润分成将降至49%,而其他投资者和员工将有权获得公司剩余的利润;第三阶段,当OpenAI的利润达到更高数额后,微软和其他投资者的股份将归还给OpenAI的非营利基金会。

都不用内行人,就连我们这些吃瓜群众也完全可以从字面意思上了解微软在这次“战略注资”中占到了多大的便宜。一方面,微软能够通过其云服务Azure,出售GPT的访问权限;另一方面,微软还可以直接下场与GPT展开竞争。如果OpenAI发展顺利,微软不但很快能够收回自己投入百亿资金,还能够拿下OpenAI近一半的利润。不夸张的说,现阶段的OpenAI简直是在给微软“打工还债”。

不得不说,海外这些AI企业的处境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就是在一年以前,这些新兴之星还是炙手可热,最受追捧的当红炸子鸡。据说在AI公司发展最夯的时期,硅谷里的投资者甚至需要排着队等着约见明星AI创企的高管。仅2023年一年,全球生成式AI创企的融资额就超过250亿美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吸金”赛道。

就在这些企业的产品得到了市场验证以后,这些巨头们便迅速出击,选择收购或竞争的方式,将这些企业收入囊中,以确保自己在AI赛道没有短板,从而持续自己的霸主地位。

对于这些异军突起的AI独角兽们,前途可能是光明的,但道路注定是曲折的。后期无法形成可持续的盈利生态以及研发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成为了它们之中大多数都迈不过去的绊脚石。或许正如专注AI赛道的投资公司Advaita Capital创始人Gayatri Sarkar所说的那样,“对于Character和Inflection这样的创企来说……(被收购)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大模型公司纷纷被收编,创始人们逐渐变成了“最讨厌的自己”?

谷歌花25亿美元买下“收编”Character.AI极其创始人,大模型初创公司的未来在哪里?

文 | 新火种 小岩

编辑 | 彩云

最近,国内大模型公司的融资潮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各大公司纷纷收获了融资,正在携手迈进“200亿估值”的门槛。

不过,与国内大模型领域的繁花似锦相比,国外的大模型公司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在海外,诸如谷歌,微软一类的大厂正在快速展开行动,它们并不是单纯要给大模型公司进行投资回血,而是对其展开了围剿行动。

就在本月初,谷歌就“买下”了AI聊天机器人独角兽公司Character.AI的创始人及其核心团队,与此同时,谷歌还会支付一笔许可费来使用Character.AI的技术和模型。

谷歌花25亿美元买下“收编”Character.AI极其创始人,大模型初创公司的未来在哪里?

8月2日,AI创业公司Character.AI的联合创始人,CEO Noam Shazeer正式加入DeepMind团队,同时加入Deep Mind的,还有Shazeer的合伙人Daniel De Freitas,以及其手下的30余人团队。与此同时,双方还签订了一个非正式的协议。

在2023年的最后一次融资里,Character.AI的估值是10亿美元,但在本次的协议里,谷歌直接给开出了一份估值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5亿元)的offer,估值较先前涨了2.5倍。根据协议中规定的内容,Character.AI的原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将以每股88美元价格被买断,未授予的员工期权将继续以每股88美元的价格在2026年7月底前授予,通过谷歌这笔协议金支付。

公司的创始人Noam Shazeer和Daniel De Freitas则会去谷歌任职。其实,这是名副其实的“回归老东家”。因为两人都曾是谷歌的工程师,从事与AI相关的项目。其中,Noam Shazeer与谷歌更是关系匪浅,他曾主导LaMDA的开发。不过,在2021年人工智能爆发前夕,Shazeer 选择离开谷歌投身AGI的创业大潮,在这个契机下,一家新的自然语言大模型公司Character.AI诞生。

卖身,难道是AI独角兽们最终的归宿吗?

如果单从估值上看,这笔收购的生意让Character.AI赚得盆满钵满,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问题,会发现事实未必如此。

Character.AI此次与谷歌的合作,其实就是一次实打实的利益互换。Character.AI利用自己的技术和人才换取资金,获得了继续在生成式AI赛道跑下去的机会。而与此同时,按照与谷歌签署的协议,Character.AI将让渡自己的大型语言模型(LLM)技术的非独家许可给谷歌。

除了技术,Character.AI的CEO Noam Shazeer 及他的合伙人Daniel De Freitas还把人才带到了谷歌。值得注意的是,除了30人跟随“老领导”加入谷歌外,Character.AI剩余的约120人将逐渐转向开源模型,放弃预训练基础模型和声音模型。

说白了,Character.AI就是被谷歌变相收购了。大厂挖走了初创公司的核心团队和人才,并获得技术授权,从而可以在AI这条路上越走越宽。而初创公司呢,尽管保留了自己品牌和产品,但因为丧失掉了独立发展的“核武器”,也就不再有那么大的威胁力了。

如此说来,谷歌对Character.AI的收购策略,更像一场精心策划的"攻心计"。对内,谷歌通过提供丰厚的薪资待遇以及老东家的感情牌,成功说服自己曾经的员工——Character.AI创始人Noam Shazeer和Daniel De Freitas,让他们放弃了自己创立不久的公司,带领关键产品和技术回归谷歌的怀抱。对外,谷歌不仅提前减少了一个实力强劲的生成式AI竞争对手,也打击了生成式AI创业团队的士气和忠诚度。更重要的是,25亿的价格看似不低,但对于Character.AI来说,这其实是远低于市场估价的收购价。

可对于如今求生都有些困难的Character.AI,这或许是最能解燃眉之急的方法了。

2022年到2023年期间,Character.AI的确依靠自己的的拳头产品“AI伴侣”抓住了流量,网页应用每月访问量超过2亿次,用户创建的自定义人工智能角色超过1000万个。基于如此傲人的数据,Character.AI曾在去年3月筹集到1.93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a16z,SV Angel以及前GitHub CEO Nat Friedman和天使投资人Elad Gil等。Character.AI也以10亿美元的估值跻身AI独角兽行列。

直到今年6月,Character.AI的访问量也仍在增加,达到了2.63亿,较5月环比增长19.66%。但可惜的是,Character.AI始终无法很好的破解“较好不卖座”的不盈利局面。尽管推出了每月9.99美元的订阅服务,但7月份的600万月活用户中,付费用户仅有10万。

除了无法实现盈利,高昂的运营成本也成为了Character.AI当下的绊脚石。由于一直是基于自建模型打造产品,Character.AI在模型的训练,推理,升级以及维护都在消耗大量的计算资源,这可都是实打实的GPU消费。收入与支出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而且Character.AI也始终没有拿到新融资,最终“卖身”谷歌也就不奇怪了。

巨头们对AI初创企业的围剿,才刚刚开始

事实上,像Character.AI这样历经了高光时刻,最终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卖身的公司还有很多。

就在谷歌斥资25亿美元“买回”Character.AI的前后几天,还有其他两家科技巨头对这些AI初创企业们“下手”:7月31日,Canva宣布将生成式AI创企Leonardo.ai收编;8月1日,微软正式宣布OpenAI是其搜索业务和广告业务的竞争对手之一。

这其中,微软对OpenAI使出的招数尤为惹人注意。

在古早投资时期,微软看准了OpenAI,率先用10亿美元对其进行投资,随后又追加到20亿美元以便巩固双方的合作关系,而这也让微软为OpenAI的独家云计算服务提供商。

2023年1月,微软乘胜追击,再次出手,通过一场高达百亿美元的战略注资,将自己和当下最具潜力的AI创企OpenAI在资金,技术以及未来利润分成等方面牢牢地“绑定”在一起,此举更是让微软的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

根据相关媒体透露,这笔百亿美元的投资包含多个阶段:第一阶段,微软有权获得OpenAI 75%的利润分成,直到收回其投资;第二阶段,当OpenAI的利润达到一定数额后,微软的利润分成将降至49%,而其他投资者和员工将有权获得公司剩余的利润;第三阶段,当OpenAI的利润达到更高数额后,微软和其他投资者的股份将归还给OpenAI的非营利基金会。

都不用内行人,就连我们这些吃瓜群众也完全可以从字面意思上了解微软在这次“战略注资”中占到了多大的便宜。一方面,微软能够通过其云服务Azure,出售GPT的访问权限;另一方面,微软还可以直接下场与GPT展开竞争。如果OpenAI发展顺利,微软不但很快能够收回自己投入百亿资金,还能够拿下OpenAI近一半的利润。不夸张的说,现阶段的OpenAI简直是在给微软“打工还债”。

不得不说,海外这些AI企业的处境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就是在一年以前,这些新兴之星还是炙手可热,最受追捧的当红炸子鸡。据说在AI公司发展最夯的时期,硅谷里的投资者甚至需要排着队等着约见明星AI创企的高管。仅2023年一年,全球生成式AI创企的融资额就超过250亿美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吸金”赛道。

就在这些企业的产品得到了市场验证以后,这些巨头们便迅速出击,选择收购或竞争的方式,将这些企业收入囊中,以确保自己在AI赛道没有短板,从而持续自己的霸主地位。

对于这些异军突起的AI独角兽们,前途可能是光明的,但道路注定是曲折的。后期无法形成可持续的盈利生态以及研发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成为了它们之中大多数都迈不过去的绊脚石。或许正如专注AI赛道的投资公司Advaita Capital创始人Gayatri Sarkar所说的那样,“对于Character和Inflection这样的创企来说……(被收购)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