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他们身上带有时代的特征,其实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老舍
老北京人喜欢“泡”茶馆,饮茶小聚不亦乐乎。二荤铺、书茶馆是许多老北京人的儿时记忆。书茶馆里张杰魁说《包公案》净街叫座,“吃货”鲁迅钟爱二荤铺大块牛肉面,清茶馆里晚清遗老遗少斗鸟赛鸟好不热闹……我们这就逛一逛老北京的各色茶馆。
八旗子弟无所事事兴起大茶馆
北京的茶馆流行于清代。当时,满清政府担心汉人人数太太太太多会借机造反,为了保证有充足的兵源可以进行随时的镇压,“在旗”的男孩一出生就按月领发放俸禄,让他们吃皇粮。俸禄每月可领老米一石七斗,再外加些银两,反正就不许他们种地经商,也不许离旗自谋生路。
于是,八旗子弟马上打下江山,翻身下马后生活就变得无所事事。听差之余,提笼遛鸟斗蛐蛐,生活悠闲,总得找点乐趣,便来到茶馆饮茶、享受清闲。茶馆也由此发展起来,数量多的时候,京城里能有一百八十多家茶馆。
▎大茶馆
茶馆比食肆酒楼费用低廉,形式也自由方便,市井小民也可以出入。这时的茶馆一般地处繁华地段,而且规模较大,有的茶馆甚至能容纳几百人,一般被称为“大茶馆”。脑补一下老舍笔下的裕泰茶馆,就可以大概知道大茶馆的样子了。
大茶馆基本为四合院的形式,设有大堂和雅间。大堂是为普通茶客设置的,雅间则为了接待达官贵人。茶馆一般用青花瓷提梁壶、小绿豆碗或青花瓷盖碗为客人备茶,茶水价格从一个铜板到一两银子不等。
大茶馆还会提供“大小八件”以及特制满汉糕点(满语称饽饽)。茶馆里一般都“红炉”,即烤制糕点的烤炉。制作芙蓉糕、月饼、元宵、京八件等点心,供有钱茶客消费。此外,大茶馆也会预备“烂肉面(牛肉面)”“肉丁馒头”等简单便捷的食品。
▎老舍话剧《茶馆》剧照
前门大街的天全轩、裕顺轩,崇文门内的长义轩、五合轩、广太轩、广汇轩、天宝轩,东安门大街的汇丰轩,北新桥的天寿轩,安定门里的广和轩,地安门外的天汇轩,宣武门内的龙海轩、海丰轩、兴隆轩,宣武门外的三义轩,阜城门内的天福轩、天德轩,西直门内的新泰轩等等都是小有名气的大茶馆。
不过,随着清廷衰落、八国联军入侵,茶馆以往的热闹气氛被破败与萧条取代,便相继关张歇业。虽然大茶馆衰落,街头却出现了许多小型茶馆。部分茶馆又结合评书、京剧、茶点菜肉等,供客人消闲,而这些茶馆也进一步融入了老北京人的生活中。
“吃货”鲁迅钟爱二荤铺牛肉面
▎二荤铺
茶馆一般不提供饭菜,至多预备干果糕点和特色简餐“烂肉面”。但是茶客有时也会想吃些饭菜填饱肚子,于是茶馆便供应简单菜肴,称为“二荤铺”。至于何为“二荤”?茶馆提供一两样现炒的荤菜,是为一荤。同时茶客也可以自带一些原料,由后厨带炒,称为“炒来菜儿”,又是一荤。二荤铺之名由此而得。前清时期,各省的士子进京应举,二荤铺以其经济便捷的优势便成为了士子解决餐饭的首选。
二荤铺还设在大学附近,将教职工及学生作为目标群体。《鲁迅日记》多处记载了鲁迅邀请朋友至“和记”与“海天春”等二荤铺吃饭。1918年正月廿三的日记中提到,“微雪。午二弟来部,并邀陈师曾、齐寿山往和记饭。”鲁迅最喜欢和记的清汤大块牛肉面。鲁迅也曾邀陈师曾、齐寿山也去西长安街龙海轩打牙祭。龙海轩的拿手菜是软炸肝尖。
软炸肝尖是将猪肝上部切成片,用盐、料酒、味精腌制,挂鸡蛋糊,再用七八成热的花生油炸,表面的糊刚凝固就捞出来,加热至锅里的油沸热,再将之前的肝尖进锅炸。两次炸制使得肝尖外酥内嫩。
清茶馆斗鸟赛鸟门庭若市
▎清茶馆
清茶馆不卖吃食,专卖清茶。茶水价格便宜,还会提供些瓜子、花生等干果碟。清茶馆里客人鱼龙混杂,为了避免祸从口出、浑水摸鱼等不必要的麻烦,有的茶馆就在墙面贴上“莫谈国事、衣物自看”等条幅。
工匠、手艺及中介进行洽谈和买卖都会选在清茶馆,个别清茶馆甚至成为了珠宝钻翠的集散地。清茶馆里客人形形色色,工匠到馆便要壶清茶静坐等候雇主,说媒、放贷、做买卖的对坐商议交涉,当然,也有泡在馆里的“茶腻子”,一壶茶便要占着座位一整日。
此外,清茶馆的常客里还有满清的遗老遗少,早上起来提笼架鸟,之后便走进茶馆,喝茶叙旧。针对这部分茶客,茶馆主人在春夏秋三季举行“串套”活动,张贴黄条(海报),还会向养鸟的有名人物发出请帖,邀请他们携鸟光临。于是,茶客纷至沓来,斗鸟赛鸟,门庭若市。代表性的清茶馆有陶然亭北面的窑台茶馆、崇文门外的清山居等。
王杰魁《包公案》叫座书茶馆
▎书茶馆
沏上盖碗茶,加上些干果小点,相声、评书入耳,引茶客流恋往返,则是书茶馆的撒手锏。书茶馆多是说评书,说书先生连续每天表演,大约2个月就可以说完一部评书,称“一转儿”。结账时费用不叫“茶钱”,而叫“书钱”,听一回是一个铜元。这些收入一般是茶馆与说书先生三七开,前者三成,后者七成。
评书一般分为“过晌儿”“灯晚儿”两班,“过晌儿”是下午三四点至六七点,“灯晚儿”是晚上七八点至深夜十一二点。一旦先生开始说书,茶馆就不再接待普通仅来饮茶的客人了。明朝时期茶馆里说《三国》与《水浒》的比比皆是,民国时期比较著名的有连阔如的《东西汉》、王杰魁《包公案》等。
天桥福海居,又称王八茶馆,是当时著名的书茶馆。能在这家茶馆说评书的先生必定要有本事,很多说书先生都望而却步,甚至也有完成不了一转儿就被磕出去的。“净街王”王杰魁便是这里十分叫座的说书先生,在福海居演出三十余年。王杰魁吐字慢,娓娓道来,又能变换声调塑造人物,还可以用不同方言刻画人物,拿手的作品是《包公案》《七侠五义》等。
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末,王杰魁在商业电台说书,很多商铺的收音机竞相播放,拉洋车的也不拉座了,铛铛车也不出声了,很多游人就站在商铺的门口听书,等结束再离开。王杰魁还会在自己的表演中“插播”广告——“妇女月经病,快贴一品膏”,引得听众大笑。
由于茶馆与评书的紧密结合,来得多是常客,厉害的说书先生甚至能带火一个茶馆。除了听相声评书,还有表演京剧曲艺的茶馆。这类清音桌茶馆里,设有伴奏和配角,演员不化装清唱整出戏,有时也有名角、名票也光临。
▎ 清音桌茶馆
文人骚客偏爱野茶馆返朴归真
在郊外、城门外、大道旁,也会有一些简陋的茶棚,供游人饮茶歇脚。这一类被称作野茶馆。几个桌凳、粗瓷茶具,颇有返朴归真的意境,野茶馆为不少文人墨客所喜爱。
道光年间,落拓秀才张问荷便开设了一家野茶馆,非为盈利,以茶会友。设灯迷、诗联等,猜中灯迷及应对、和诗、填词优胜者,主人将颁发书画文具作为奖励,借以助兴。而来到这里的,几乎都是骚人词客。
▎ 野茶馆
据说有次诗人梅宝璐来此饮茶,与张问荷联句取乐,起了风,于是梅宝璐起身要走。主人留客说道:“风起何妨。”沉吟间,又下起了雨点,于是梅宝璐对曰:“雨来散矣。”于是,“雨来散”便成为了茶馆的名字。
如今,老北京茶馆内的茶壶、茶碗、茶杯子、水汆、铜壶、火炉子都成了老物件。京味茶馆也成了传统特色,成为人们想要保留的记忆。对年轻人来说,若是有空到茶馆坐坐,喝一杯茉莉花茶,听段传统曲艺,也会是种不错的选择。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