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的一天,杭州上城区成立了一个校办企业经销部,当时看来,这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因为一个人的加入,这个经销部变得再也不寻常,这个人就是宗庆后。
1987年,42岁的宗庆后带领两名退休老师,靠着14万元借款,开始在这个经销部,靠代销人家的汽水、棒冰及文具纸张赚一分一厘钱起家,开始了创业历程。10年后,宗庆后成为了左右中国饮料市场的绝对老大,并一度成为胡润百富榜首富,而这家经销部也成为了中国首屈一指的大企业——娃哈哈。
到今年,娃哈哈已经走过了30个春秋,进入了而立之年,但72岁的宗庆后却不满足娃哈哈目前所取得的成就,前几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宗庆后表示:娃哈哈要转型跨界,要跨界到生物科技、人工智能行业。宗庆后的原话是这么说的:食品饮料方面如果开发一个产品成功就几十个亿,你花了那么大的精力就赚两千万不太划算,所以我们就放弃了。而隔行如隔山,我们跨界与一些内行一起合作还是有机会的。
这不是娃哈哈第一次转型了。
2002年,娃哈哈宣布进军童装市场,宗庆后当时给娃哈哈定下的目标是“三个月内组建2000家加盟连锁店,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然而,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10年后,娃哈哈童装公开销售额只有2亿元。
2010年,娃哈哈征战奶粉市场,研发出爱迪生奶粉,当时宗庆后为它定的目标是:2年内达到10万吨销量,100-200亿元的销售额。很显然,这次转型又折戟沉沙了。
不甘失败的宗庆后,在2013年的时候又宣布进军白酒业,投资150亿元,且在3-5年内做到上市。当时可以说是白酒业的萧条期,整个白酒行业都陷入了调整期,在这个时期宣布进入白酒业,必定是困难重重。果不其然,仅仅半年时间,娃哈哈的领酱国酒就传出了靠内部摊派冲量的丑闻。
为何娃哈哈会连续转型失败?
综合分析娃哈哈的几次转型失败原因,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第一就是宗庆后的独裁专政。宗庆后在娃哈哈的管理模式,可以说是一言堂,大权独揽,这样的管理模式,团队必然是难以发挥其最大优势。业内人士介绍到:“娃哈哈公司没有战略部,没有副总经理等岗位的设置,所有的公司决定都是由宗庆后一个人拍板,他也不相信咨询公司,仅仅靠对其言听计从的部长和经理。没有人敢提建议,也没人敢顶撞宗庆后,连他的女儿宗馥莉也不行。”
第二就是太依赖渠道。这也是娃哈哈做饮料时落下的毛病,娃哈哈在饮料界是当之无愧的老大,但当它跨界到其他行业比如童装业时,却不考虑这个行业的特殊性,而是依旧沿着做饮料的路子来经营,失败也就是理所应当的了。
第三就是只看重行业利润,而不去分析自身的竞争实力。拿白酒行业来说,当时白酒业正处于遏制三公消费时期,这个政策导致白酒业一片惨淡,娃哈哈抱着抄底的心理进入白酒业,下场自然不会太好。
娃哈哈敢于折腾,这对企业来说是好事,但要考虑到历史环境和自身的竞争实力,再来决定是否转型跨界。这次宗庆后又高调宣布娃哈哈转型,此次是否又像前几次一样铩羽而归?我们拭目以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