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00后整顿职场的风,还是吹到了VC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00后整顿职场的风,还是吹到了VC圈

Z世代开始坐上风险投资的牌桌。

文 | 硅兔赛跑 王王

编辑 | 蔓蔓周

小孩哥和小孩姐们,打入VC圈了。

2020年9月,23岁的Meagan Loyst刚刚大学毕业,一只脚踏进了VC行业。她发了一条推特、写了一篇博客,希望跟同龄的投资人们建立联系。随着越来越多人阅读、转发她的帖子,不少年轻的投资人找上门来寻求交流。她建立了一个Slack群聊,给它起了一个强悍有力的名字:Gen Z VCs。

Meagan Loyst|图源:Madyyness

从此,「Z世代VC」这个概念横空出世(Z时代基本对应国内的95后、00后世代)。

Meagan的社群如今也已经扩展到27000多人。她希望将有抱负的Z世代创始人和志同道合的年轻投资人链接起来,在整个风险投资生态系统中提升Z世代的声音。

打开福布斯30 Under 30投资人榜单,你很难不感慨一句后生可畏:

24岁的David Brillembourg Jr从纽约大学退学创立Dune Ventures,迄今已募集了超过1亿美元基金;

25岁的Chas Pulido创立了专注于医疗健康的Alix Ventures,已经投了15个项目;

27岁Morgan Cheatham是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董事……

风险投资这场游戏,Z世代开始坐上牌桌。

01 出道即投资,Z世代不走老路

传统上,风险投资是“老男孩俱乐部”。年轻人入行时从分析师做起,和资深的老炮一起工作,做行研、看项目,逐渐学习VC的运作方式,建立对于优秀项目的识别能力和行业理解。直到投出明星项目,升任合伙人,乃至自立门户。这个过程可能花费漫长的十年、二十年。

可Z世代不同。他们看着《硅谷》、《社交网络》长大,在Tech Crunch和YouTube上关注了各种知识博主,对马斯克、Marc Andreessen等人的故事如数家珍。Z世代比前几代人更早了解VC的概念,风险投资逐渐变成一种主流文化,吸引着新一代年轻人。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Z世代投资人们,也不打算跟随前辈们的步调,出道就要站在巅峰。

3年前,25岁的Alana Goyal在旧金山创办了自己的VC Basecase Capital。如今,她管理着三只基金,共计9900万美元。Alana与年轻的技术人员和科学家建立了深厚的链接,做这些优秀开发者们最早的合作伙伴。

Alana Goyal|图源:Reddit

在Alana看来,这些年轻的人才并没有机会接触到老一辈的投资人(也不想跟老家伙们一起工作),而她则一直在身边,当这些人想要创业时,总是第一个给她打电话。如今,Basecase Capital已经投资了20多家初创公司。她没有合伙人,一直单打独斗。

在Index Ventures工作的Rex Woodbury在30岁之前突然决定,要成立一家自己的VC。他认为,新一代数字原住民的行为方式改变,与AI、MR等大规模技术演进之间碰撞出极大的火花,而宏观经济压力又把一大批人才释放到市场上。这些都将成为未来几年早期投资的丰沃土壤。

尽管这是一家成立不到一年的VC,却已经投资了近10家创业公司。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Rex的newsletter。是的没错,Rex是科技简报Digital Native的主笔,每周三,他都会准时向订阅者发送一篇关于科技、创业或商业的原创文章。靠着内容营销的力量,Rex和大量创业者建立了联系。“创始人在寻找他们想要共事的人,”Rex说,“当然,公司的名头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找到拥有专业知识并能与你建立关系的人。”

02 钱从哪儿来?

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投资人,投资的钱从哪里来?

在Comma Capital的两个合伙人Adarsh Bhatt和David Ongchoco看来,这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Adarsh从高中就开始参加黑客马拉松,David出生在一个IT工程师家庭,两人都对科技耳濡目染。他们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本科时相识。那时候,很多VC都有面向大学生的“进校园”活动,要么是吸引学生加入他们的被投企业,要么是鼓励学生合伙创业。在那段时间,两人发现自己可以成为创始人的宝贵合作伙伴。

Adarsh Bhatt和David Ongchoco|图源:Forbes

毕业后,Adarsh和David做出了很多名校毕业生的选择:加入高增长的创业型科技公司。工作之余,很多同事和朋友经常向他们咨询创业和融资之道,甚至邀请他们参与“亲友轮”的融资。两人发现,相较于机构投资人,自己更加受到身边创业者的信任。于是,他们开始呼朋引伴,邀请朋友一起参与到这个小小的「咨询+投资」项目中。

随着越来越多人加入他们的小社群,Adarsh和David想做点儿更大的事情。

借助他们在科技和投资行业的人脉,几通电话之后,他们的第一支550万美元的基金诞生了,其LP来自知名风险投资公司、科技公司高管和小型家族办公室。这一年,Adarsh和David 24岁。去年,Comma筹集了第二支1000万美元的基金。

当然,更现实的一点是,政策放宽为Z世代年轻人成立自己的基金打开了方便之门。

2020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通过了一项新规定,增加了新的个人类别,这些个人可能根据其专业知识、经验或认证有资格成为合格投资者,允许更多投资者参与私募基金发行。Z世代年轻人利用这些规则来建立自己的基金,并投资朋友的企业和基金。

03 整顿职场还是炒概念?

从上面的故事中可以清晰看出Z世代投资人鲜明的特征: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擅长通过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触达和维护人脉,更加注重自我品牌的影响力,许多人既是投资人也是influener。大多数Z世代投资人更加关注Z世代的消费、工作和生活。

根据一项调查,Z世代投资人的投资兴趣集中在创作者经济、金融科技、企业SaaS、社交游戏、教育科技、D2C消费等。

Z世代的身份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投资视角。开头提到的David Brillembourg Jr专长投资游戏相关的项目,因为“我自己就是打游戏长大的,我懂游戏,我现在还天天打游戏。”一家专门挖掘校园中的潜在投资人的Dorm Room Fund首席执行官Molly Fowler认为,与经验丰富的投资者不同,Z世代投资人不会陷入固有的思维模式,他们对创始人或优秀公司没有严格的规定,有时决策更大胆,也确实带来了回报。

David Brillembourg Jr|图源:Forbes

不过,不是所有人都这么乐观,风险投资是一场持久战。

市场好时,大家一派其乐融融,市场衰退时,LP的态度就不那么温柔了。事实上一些VC在这两年已经经历了洗牌,有些难以融到新一期的基金。母基金Ahoy Capital的合伙人Chris Douvos认为,风险投资需要定力,看着同龄人跳槽或环游世界,自己却守着一支基金15到20年,“要求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人致力于一项将持续其职业生涯的一半到三分之二的事情,这太过分了。”

一些同属Z世代的投资人也不愿被扣上Z世代VC的帽子。一位年轻的投资人在TechCrunch写到:“我拒绝用年轻和潮流来取代经验、原则驱动的投资、辛勤工作以及最终的功绩……我也绝不希望我的事业成功、我的融资或我的声誉建立在一种虚假的年轻人叙事之上,这种叙事让我看起来比老一辈的投资者‘更年轻’或‘更反潮流’。”

这的确代表了另一种担忧。自信、群体认同和年轻并不能代替知识和经验,10000小时理论对于Z世代VC同样生效。一群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大多尚不可预知他们能创造何种回报。至少还要十年,在积累了足够多的退出案例后,才会知道这些年轻的投资人到底能做什么。

对此,或许真的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00后整顿职场的风,还是吹到了VC圈

Z世代开始坐上风险投资的牌桌。

文 | 硅兔赛跑 王王

编辑 | 蔓蔓周

小孩哥和小孩姐们,打入VC圈了。

2020年9月,23岁的Meagan Loyst刚刚大学毕业,一只脚踏进了VC行业。她发了一条推特、写了一篇博客,希望跟同龄的投资人们建立联系。随着越来越多人阅读、转发她的帖子,不少年轻的投资人找上门来寻求交流。她建立了一个Slack群聊,给它起了一个强悍有力的名字:Gen Z VCs。

Meagan Loyst|图源:Madyyness

从此,「Z世代VC」这个概念横空出世(Z时代基本对应国内的95后、00后世代)。

Meagan的社群如今也已经扩展到27000多人。她希望将有抱负的Z世代创始人和志同道合的年轻投资人链接起来,在整个风险投资生态系统中提升Z世代的声音。

打开福布斯30 Under 30投资人榜单,你很难不感慨一句后生可畏:

24岁的David Brillembourg Jr从纽约大学退学创立Dune Ventures,迄今已募集了超过1亿美元基金;

25岁的Chas Pulido创立了专注于医疗健康的Alix Ventures,已经投了15个项目;

27岁Morgan Cheatham是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董事……

风险投资这场游戏,Z世代开始坐上牌桌。

01 出道即投资,Z世代不走老路

传统上,风险投资是“老男孩俱乐部”。年轻人入行时从分析师做起,和资深的老炮一起工作,做行研、看项目,逐渐学习VC的运作方式,建立对于优秀项目的识别能力和行业理解。直到投出明星项目,升任合伙人,乃至自立门户。这个过程可能花费漫长的十年、二十年。

可Z世代不同。他们看着《硅谷》、《社交网络》长大,在Tech Crunch和YouTube上关注了各种知识博主,对马斯克、Marc Andreessen等人的故事如数家珍。Z世代比前几代人更早了解VC的概念,风险投资逐渐变成一种主流文化,吸引着新一代年轻人。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Z世代投资人们,也不打算跟随前辈们的步调,出道就要站在巅峰。

3年前,25岁的Alana Goyal在旧金山创办了自己的VC Basecase Capital。如今,她管理着三只基金,共计9900万美元。Alana与年轻的技术人员和科学家建立了深厚的链接,做这些优秀开发者们最早的合作伙伴。

Alana Goyal|图源:Reddit

在Alana看来,这些年轻的人才并没有机会接触到老一辈的投资人(也不想跟老家伙们一起工作),而她则一直在身边,当这些人想要创业时,总是第一个给她打电话。如今,Basecase Capital已经投资了20多家初创公司。她没有合伙人,一直单打独斗。

在Index Ventures工作的Rex Woodbury在30岁之前突然决定,要成立一家自己的VC。他认为,新一代数字原住民的行为方式改变,与AI、MR等大规模技术演进之间碰撞出极大的火花,而宏观经济压力又把一大批人才释放到市场上。这些都将成为未来几年早期投资的丰沃土壤。

尽管这是一家成立不到一年的VC,却已经投资了近10家创业公司。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Rex的newsletter。是的没错,Rex是科技简报Digital Native的主笔,每周三,他都会准时向订阅者发送一篇关于科技、创业或商业的原创文章。靠着内容营销的力量,Rex和大量创业者建立了联系。“创始人在寻找他们想要共事的人,”Rex说,“当然,公司的名头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找到拥有专业知识并能与你建立关系的人。”

02 钱从哪儿来?

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投资人,投资的钱从哪里来?

在Comma Capital的两个合伙人Adarsh Bhatt和David Ongchoco看来,这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Adarsh从高中就开始参加黑客马拉松,David出生在一个IT工程师家庭,两人都对科技耳濡目染。他们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本科时相识。那时候,很多VC都有面向大学生的“进校园”活动,要么是吸引学生加入他们的被投企业,要么是鼓励学生合伙创业。在那段时间,两人发现自己可以成为创始人的宝贵合作伙伴。

Adarsh Bhatt和David Ongchoco|图源:Forbes

毕业后,Adarsh和David做出了很多名校毕业生的选择:加入高增长的创业型科技公司。工作之余,很多同事和朋友经常向他们咨询创业和融资之道,甚至邀请他们参与“亲友轮”的融资。两人发现,相较于机构投资人,自己更加受到身边创业者的信任。于是,他们开始呼朋引伴,邀请朋友一起参与到这个小小的「咨询+投资」项目中。

随着越来越多人加入他们的小社群,Adarsh和David想做点儿更大的事情。

借助他们在科技和投资行业的人脉,几通电话之后,他们的第一支550万美元的基金诞生了,其LP来自知名风险投资公司、科技公司高管和小型家族办公室。这一年,Adarsh和David 24岁。去年,Comma筹集了第二支1000万美元的基金。

当然,更现实的一点是,政策放宽为Z世代年轻人成立自己的基金打开了方便之门。

2020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通过了一项新规定,增加了新的个人类别,这些个人可能根据其专业知识、经验或认证有资格成为合格投资者,允许更多投资者参与私募基金发行。Z世代年轻人利用这些规则来建立自己的基金,并投资朋友的企业和基金。

03 整顿职场还是炒概念?

从上面的故事中可以清晰看出Z世代投资人鲜明的特征: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擅长通过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触达和维护人脉,更加注重自我品牌的影响力,许多人既是投资人也是influener。大多数Z世代投资人更加关注Z世代的消费、工作和生活。

根据一项调查,Z世代投资人的投资兴趣集中在创作者经济、金融科技、企业SaaS、社交游戏、教育科技、D2C消费等。

Z世代的身份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投资视角。开头提到的David Brillembourg Jr专长投资游戏相关的项目,因为“我自己就是打游戏长大的,我懂游戏,我现在还天天打游戏。”一家专门挖掘校园中的潜在投资人的Dorm Room Fund首席执行官Molly Fowler认为,与经验丰富的投资者不同,Z世代投资人不会陷入固有的思维模式,他们对创始人或优秀公司没有严格的规定,有时决策更大胆,也确实带来了回报。

David Brillembourg Jr|图源:Forbes

不过,不是所有人都这么乐观,风险投资是一场持久战。

市场好时,大家一派其乐融融,市场衰退时,LP的态度就不那么温柔了。事实上一些VC在这两年已经经历了洗牌,有些难以融到新一期的基金。母基金Ahoy Capital的合伙人Chris Douvos认为,风险投资需要定力,看着同龄人跳槽或环游世界,自己却守着一支基金15到20年,“要求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人致力于一项将持续其职业生涯的一半到三分之二的事情,这太过分了。”

一些同属Z世代的投资人也不愿被扣上Z世代VC的帽子。一位年轻的投资人在TechCrunch写到:“我拒绝用年轻和潮流来取代经验、原则驱动的投资、辛勤工作以及最终的功绩……我也绝不希望我的事业成功、我的融资或我的声誉建立在一种虚假的年轻人叙事之上,这种叙事让我看起来比老一辈的投资者‘更年轻’或‘更反潮流’。”

这的确代表了另一种担忧。自信、群体认同和年轻并不能代替知识和经验,10000小时理论对于Z世代VC同样生效。一群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大多尚不可预知他们能创造何种回报。至少还要十年,在积累了足够多的退出案例后,才会知道这些年轻的投资人到底能做什么。

对此,或许真的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