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稀缺和确定,让《异形:夺命舰》超出预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稀缺和确定,让《异形:夺命舰》超出预期

在观众为娱乐付费越来越谨慎、电影社交属性日渐减弱的当下,创作者想要吸引观众进入影院,或许需要给他们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与「确定的安全感」。

文 | 新声Pro 高寒

编辑 | 张一童

上映之初,并未广受关注的《异形:夺命舰》,在登陆中国大陆院线11天后,收获了5.36亿的票房,并扛住了一系列影片上新,多日蝉联日票房冠军。在猫眼专业版中,《异形:夺命舰》的总票房预测,已经从最初的2.38亿涨到了8.13亿,有望成为暑期档票房季军,并与《哥斯拉大战金刚2》角逐今年大陆电影市场引进电影票房冠军。

这部制作成本8000万美元的科幻惊悚片,之所以能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收获高于预期的票房成绩,除了「异形」这一成熟多年的IP号召力外,更依托于其在题材类型上的稀缺性和完全符合观众观影预期的强确定性。

在1976年拍摄《异形》第一部时,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便明确将其定义为一部科幻惊悚片。他甚至给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对标「科幻版的《德州电锯杀人狂》」,并确定了「在狭小空间中营造惊悚氛围」的基调。

《异形》形象的灵感,来自瑞士画家吉格尔1976年出版的艺术画册《死灵之书》。吉格尔后来也被聘请作为《异形》的设计师,并为电影设计了「异形」这一生物及整条生态链。

当它出现在观众面前时,呈现匍匐的样子,似乎在伺机而动,既强大又狡黠,天生带有让人类不安的氛围。

《异形》最初的故事采用了非常简单、直接的方法,来描述角色和未来世界。却在1979年上映后,以1100万的成本,收获1.08亿美元的票房。

此后,《异形》成为现象级的科幻惊悚电影,詹姆斯·卡梅隆、大卫·芬奇都著名导演都曾参与过《异形》系列的拍摄。

与此同时,《异形》也催生了相关的文学、电子游戏、纪念品以及三部官方续集,构建了怪诞冷峻的奇诡生物美学风格。

2012年,作为前传系列第一部的《普罗米修斯》,不仅是雷德利·斯科特再次亲自执导该系列,也是第一部在国内院线上映的异形电影。2017年,其续作《异形:契约》再次登上中国大荧幕。

这个超40年的经典IP有着跨越代际的能力。8月16日,《异形:夺命舰》上映首日,上海影城的零点场,千人大影厅几乎坐满,既有二十左右的年轻人,也有五旬上下的阿姨爷叔,甚至有父子结伴观影。

对于粉丝们而言,《异形:夺命舰》绝对是部好电影。电影中在不同异形造型上,有着大量对系列前作的致敬。与此同时,相似的公司名称还隐隐指向电影与雷德利·斯科特的经典电影《银翼杀手》共享同一个世界观。

在IP势能之外,由于世界观设定、美学、制作均具备一定的门槛,《异形》所定义的科幻惊悚题材,无论是在中国的大荧幕,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小众、稀缺的品类。具体到今年暑期档,在科幻和惊悚两个方向都无同类型作品,《异形:夺命舰》获得了较为宽松的竞争环境。

但这种跳出现实,纯粹的感官刺激和惊恐体验,又是当下的电影观众极为需要的。

在对异形电影的各种期待中,惊悚无疑是最核心的。事实上,《普罗米修斯》上映时,其宏大的世界观设定和深邃的哲学探讨,曾经让当时的观众困惑,票房成绩也未达预期。

而《异形:夺命舰》从片名便可以看出,对于「废弃宇宙飞船」空间的回归。这让观众某种程度上找回了熟悉的「异形」,除此之外,数量众多的异形、直接清晰的血腥画面和最终的变种人形态都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刺激。

有影评人表示「在向经典前作致敬的同时,也以全新的惊悚元素,给电影史上最伟大的恐怖系列之一注入新鲜血液」。

这是《异形:夺命舰》票房持续走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即对观众观影预期的充分实现,这种充分实现提供了足够的确定性。

电影首映当天,网传有家长因为孩子在观影中受到惊吓,而投诉影院。「异形吓坏8岁小孩家长投诉影城」随之迅速登上热搜,带动了《异形:夺命舰》的破圈。

这个看似负面的舆情,对于很多观众而言,更像一种保证和承诺,保证这部电影足够吓人,甚至吸引了很多观众为此走进电影院。

这种确定性,本就是系列电影和类型片的核心特点。

惊悚之外,《异形:夺命舰》对「异形系列」的经典要素做了完整的继承和呈现。这无疑是对确定性的又一次强化,带给观众安全感与熟悉感,让对「异形」故事了然于心的观众,可以重温熟悉的观影体验。

充满力量的女主角、废弃的宇宙飞船、仿生人与人类的关系讨论、借用神话传说隐喻、历险之后逃出生天,甚至「除了女主之外,其他人活过一部电影的几率近乎于0」的设定……直至结尾出现人类与异形杂交的生物,观众的离场感得到了满足。依然是熟悉的雷德利·斯科特风格,却在视觉冲击上叠加了新意。

而在异形宇宙世界观下,《异形:夺命舰》的故事讲了一个常规到有些通俗的,青少年冒险与成长的故事。这让即使对异形宇宙并不熟悉、中途接触的观众,也能够迅速理解、代入故事,不会被因壁垒,被挡在观众群外。

此外,《异形:夺命舰》在主线的冒险故事外,将不少笔墨,用于呈现当代青少年的精神状态,以及对于伙伴关系的态度与思考。团队中关于青少年成为父母、亚裔与非裔、理性与感性等话题的触及,也更多向年轻人关心的议题倾斜。

由熟悉的故事元素,带来确定性与安全感。在此之上叠加具有时代性、共鸣感的新解读。或许可以作为传统故事、系列IP改编创作的新方法。

在观众为娱乐付费越来越谨慎、电影社交属性日渐减弱的当下,观众普遍进入风险厌恶期,讨厌「开盲盒」式观影。创作者想要吸引观众进入影院,需要给他们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与「确定的安全感」。

无论是直观的视听体验刺激,还是大尺度的剧情、画面,总要为观众提供非观影得不到的价值。

即便如犯罪、悬疑、喜剧这类「刚需」类型,若盲目跟风、以并不新鲜的元素搏口碑,观众总会有疲乏、不买账的时候。

开年至今,因「稀缺」与「确定」而收获预期外成绩的,不仅仅只有《异形:夺命舰》。

在年初收获9.56亿票房的《哥斯拉大战金刚2》,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吃到了大陆电影怪兽片稀缺的红利。

而2024另一引进电影票房黑马《周处除三害》则是靠尺度破圈,同样收获了远高于预期的票房成绩。

《周处除三害》将《世说新语》中的故事,演绎成一则包裹着犯罪题材外衣的都市寓言。

故事提供了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普遍安全感缺失的背景,然后以「陈桂林」这一「惩恶除害」的平民好汉,完成对于蠢人、坏人的剿杀。

「蠢人、坏人是可以杀的」这种主题呈现,引起观众的强烈情绪与共鸣,满足观众心中朴素正义观的追求。与此同时,无论是其中对邪教的呈现,还是正面直白的暴力镜头,都充分挑动着大众的猎奇情绪。

事实上,其最初破圈,也与尺度有关。「公映版临时换盘」的传闻激发了观众「再不看就要二次删减」的紧迫感,由此带来大规模集中观影。

在引进片日渐衰微、欧美文化输出难以打开中国大陆市场的当下,海外引进电影也需要在中国大陆电影市场。充分满足国产电影尚未提供的某种稀缺品类的需求,或许会是引进片的一个可行方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稀缺和确定,让《异形:夺命舰》超出预期

在观众为娱乐付费越来越谨慎、电影社交属性日渐减弱的当下,创作者想要吸引观众进入影院,或许需要给他们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与「确定的安全感」。

文 | 新声Pro 高寒

编辑 | 张一童

上映之初,并未广受关注的《异形:夺命舰》,在登陆中国大陆院线11天后,收获了5.36亿的票房,并扛住了一系列影片上新,多日蝉联日票房冠军。在猫眼专业版中,《异形:夺命舰》的总票房预测,已经从最初的2.38亿涨到了8.13亿,有望成为暑期档票房季军,并与《哥斯拉大战金刚2》角逐今年大陆电影市场引进电影票房冠军。

这部制作成本8000万美元的科幻惊悚片,之所以能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收获高于预期的票房成绩,除了「异形」这一成熟多年的IP号召力外,更依托于其在题材类型上的稀缺性和完全符合观众观影预期的强确定性。

在1976年拍摄《异形》第一部时,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便明确将其定义为一部科幻惊悚片。他甚至给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对标「科幻版的《德州电锯杀人狂》」,并确定了「在狭小空间中营造惊悚氛围」的基调。

《异形》形象的灵感,来自瑞士画家吉格尔1976年出版的艺术画册《死灵之书》。吉格尔后来也被聘请作为《异形》的设计师,并为电影设计了「异形」这一生物及整条生态链。

当它出现在观众面前时,呈现匍匐的样子,似乎在伺机而动,既强大又狡黠,天生带有让人类不安的氛围。

《异形》最初的故事采用了非常简单、直接的方法,来描述角色和未来世界。却在1979年上映后,以1100万的成本,收获1.08亿美元的票房。

此后,《异形》成为现象级的科幻惊悚电影,詹姆斯·卡梅隆、大卫·芬奇都著名导演都曾参与过《异形》系列的拍摄。

与此同时,《异形》也催生了相关的文学、电子游戏、纪念品以及三部官方续集,构建了怪诞冷峻的奇诡生物美学风格。

2012年,作为前传系列第一部的《普罗米修斯》,不仅是雷德利·斯科特再次亲自执导该系列,也是第一部在国内院线上映的异形电影。2017年,其续作《异形:契约》再次登上中国大荧幕。

这个超40年的经典IP有着跨越代际的能力。8月16日,《异形:夺命舰》上映首日,上海影城的零点场,千人大影厅几乎坐满,既有二十左右的年轻人,也有五旬上下的阿姨爷叔,甚至有父子结伴观影。

对于粉丝们而言,《异形:夺命舰》绝对是部好电影。电影中在不同异形造型上,有着大量对系列前作的致敬。与此同时,相似的公司名称还隐隐指向电影与雷德利·斯科特的经典电影《银翼杀手》共享同一个世界观。

在IP势能之外,由于世界观设定、美学、制作均具备一定的门槛,《异形》所定义的科幻惊悚题材,无论是在中国的大荧幕,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小众、稀缺的品类。具体到今年暑期档,在科幻和惊悚两个方向都无同类型作品,《异形:夺命舰》获得了较为宽松的竞争环境。

但这种跳出现实,纯粹的感官刺激和惊恐体验,又是当下的电影观众极为需要的。

在对异形电影的各种期待中,惊悚无疑是最核心的。事实上,《普罗米修斯》上映时,其宏大的世界观设定和深邃的哲学探讨,曾经让当时的观众困惑,票房成绩也未达预期。

而《异形:夺命舰》从片名便可以看出,对于「废弃宇宙飞船」空间的回归。这让观众某种程度上找回了熟悉的「异形」,除此之外,数量众多的异形、直接清晰的血腥画面和最终的变种人形态都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刺激。

有影评人表示「在向经典前作致敬的同时,也以全新的惊悚元素,给电影史上最伟大的恐怖系列之一注入新鲜血液」。

这是《异形:夺命舰》票房持续走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即对观众观影预期的充分实现,这种充分实现提供了足够的确定性。

电影首映当天,网传有家长因为孩子在观影中受到惊吓,而投诉影院。「异形吓坏8岁小孩家长投诉影城」随之迅速登上热搜,带动了《异形:夺命舰》的破圈。

这个看似负面的舆情,对于很多观众而言,更像一种保证和承诺,保证这部电影足够吓人,甚至吸引了很多观众为此走进电影院。

这种确定性,本就是系列电影和类型片的核心特点。

惊悚之外,《异形:夺命舰》对「异形系列」的经典要素做了完整的继承和呈现。这无疑是对确定性的又一次强化,带给观众安全感与熟悉感,让对「异形」故事了然于心的观众,可以重温熟悉的观影体验。

充满力量的女主角、废弃的宇宙飞船、仿生人与人类的关系讨论、借用神话传说隐喻、历险之后逃出生天,甚至「除了女主之外,其他人活过一部电影的几率近乎于0」的设定……直至结尾出现人类与异形杂交的生物,观众的离场感得到了满足。依然是熟悉的雷德利·斯科特风格,却在视觉冲击上叠加了新意。

而在异形宇宙世界观下,《异形:夺命舰》的故事讲了一个常规到有些通俗的,青少年冒险与成长的故事。这让即使对异形宇宙并不熟悉、中途接触的观众,也能够迅速理解、代入故事,不会被因壁垒,被挡在观众群外。

此外,《异形:夺命舰》在主线的冒险故事外,将不少笔墨,用于呈现当代青少年的精神状态,以及对于伙伴关系的态度与思考。团队中关于青少年成为父母、亚裔与非裔、理性与感性等话题的触及,也更多向年轻人关心的议题倾斜。

由熟悉的故事元素,带来确定性与安全感。在此之上叠加具有时代性、共鸣感的新解读。或许可以作为传统故事、系列IP改编创作的新方法。

在观众为娱乐付费越来越谨慎、电影社交属性日渐减弱的当下,观众普遍进入风险厌恶期,讨厌「开盲盒」式观影。创作者想要吸引观众进入影院,需要给他们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与「确定的安全感」。

无论是直观的视听体验刺激,还是大尺度的剧情、画面,总要为观众提供非观影得不到的价值。

即便如犯罪、悬疑、喜剧这类「刚需」类型,若盲目跟风、以并不新鲜的元素搏口碑,观众总会有疲乏、不买账的时候。

开年至今,因「稀缺」与「确定」而收获预期外成绩的,不仅仅只有《异形:夺命舰》。

在年初收获9.56亿票房的《哥斯拉大战金刚2》,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吃到了大陆电影怪兽片稀缺的红利。

而2024另一引进电影票房黑马《周处除三害》则是靠尺度破圈,同样收获了远高于预期的票房成绩。

《周处除三害》将《世说新语》中的故事,演绎成一则包裹着犯罪题材外衣的都市寓言。

故事提供了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普遍安全感缺失的背景,然后以「陈桂林」这一「惩恶除害」的平民好汉,完成对于蠢人、坏人的剿杀。

「蠢人、坏人是可以杀的」这种主题呈现,引起观众的强烈情绪与共鸣,满足观众心中朴素正义观的追求。与此同时,无论是其中对邪教的呈现,还是正面直白的暴力镜头,都充分挑动着大众的猎奇情绪。

事实上,其最初破圈,也与尺度有关。「公映版临时换盘」的传闻激发了观众「再不看就要二次删减」的紧迫感,由此带来大规模集中观影。

在引进片日渐衰微、欧美文化输出难以打开中国大陆市场的当下,海外引进电影也需要在中国大陆电影市场。充分满足国产电影尚未提供的某种稀缺品类的需求,或许会是引进片的一个可行方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