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温暖了世界800年的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温暖了世界800年的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掌握手工棉纺织和印染技艺的传承人已是七八十岁的高龄,记载有关技术的专门书籍、影像资料又严重缺失,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乌泥泾就是现在上海徐汇区华泾镇

以当地命名的一种棉纺织技艺

是不是觉得很普通

被坑了

我和大家说

这个故事可牛逼了

往上追溯到宋元年间

一位传奇女子的故事

《辍耕录》:“闽广多种木棉,纺绩为布,名曰吉贝。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其地土田硗瘠,民食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遂觅种于彼。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

中国人服装面料的变迁

中国自古被称之为丝与瓷的国家

现代使用的棉花并不是中国本土特产

西周时,葛、麻纤维仍是主要的纺织原料

秦汉以后,葛因生长期长,加工困难,逐渐被麻所取代

麻一年三季收割,故得以在全国快速推广

南宋以后,由于棉花逐渐在全国广为种植

葛麻开始退出主要纺织衣料的行列

成为专门的盛夏轻薄型织物和丧服的主要面料

虽然棉花种植在中国大范围普及和棉布生产已是相当晚近的事情

宋元年间政府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

设木棉提举司管理棉花的生产

棉花纺织技术的开始

最早棉花纺织技术在海南黎族人民中发展起来

因为当时在海南和西南地区有一种棉花

方勺在《泊宅编》卷三中说:

“今所货木棉,特其细紧者尔。

当以花多为胜,横数之得一百二十花,此最上品。

海南蛮人织为布,上出细字,杂花卉,尤工巧。

即古所谓白叠布。”

木棉

当时的棉花和今天用的棉花不一样

当时的棉花指木棉

今天在中国的南方还大量的种植有

就是是广州市的市花-木棉花

因为木棉结果后里面有非常丰富的棉絮

木棉纤维短而细软,无拈曲

中空度高达86%以上

远超人工纤维(25%-40%)和其他任何天然材料

不易被水浸湿,且耐压性强,保暖性强,天然抗菌,不蛀不霉。

黄道婆

布匹行业里的祖师爷

黄道婆出身贫苦

少年被卖给人家做童养媳

长期被欺凌虐待

自己逃出去另寻出路

随船到了崖州(今海南岛)

中间省略无数剧情

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

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

回归故土

也许是中国人特有的故乡情结

元代元贞年间

年已50岁的黄婆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乌泥泾

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

“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

“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

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

第一道工序:捍棉

黄道婆改进了用手剖去棉籽的原始方法

她以黎族的踏车为基础,创造出一种搅车

第二道工序:弹棉

黄道婆改进了用竹做弧,拉线做弦的弹棉工具

运用改进后的大弹弓,比以前用手指拨弦的小弹弓,省力省时

黄道婆推广了四尺长装绳弦的大弹弓

把用手拨弦改为用弹椎敲击绳弦

第三道工序:纺纱

黄道婆把单锭手摇纺车改革为三锭脚踏棉纺车

是世界棉纺织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

第四道工序:织布

黄道婆发展了棉织的提花技术

使普通的棉布,能呈现出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

她把江南先进的丝麻织造技术运用到棉织中

并吸收了黎族人民棉织技术的优点

加上自己的生产实践,融会贯通

总结出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技术

将各色经线交错排列,进行交织或挑花捉花

并且满怀热情地广为传授

先进的织造技术

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

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

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

棉纺织品色泽繁多,呈现出空前的盛况

黄道婆去世以后

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

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

黄婆婆

黄婆婆

教我纱

教我布

二只筒子两匹布

这是上海一带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一首歌谣

传承的现状

掌握手工棉纺织和印染技艺的传承人已是七八十岁的高龄

记载有关技术的专门书籍、影像资料又严重缺失

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黄道婆对人类做出的贡献

也许就这样永远的消失去

希望后人不要忘记先人

曾经的荣光

拾方(ID:shifangwh)

这里是拾方,我们关注传统手工艺,希望能为它们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温暖了世界800年的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掌握手工棉纺织和印染技艺的传承人已是七八十岁的高龄,记载有关技术的专门书籍、影像资料又严重缺失,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乌泥泾就是现在上海徐汇区华泾镇

以当地命名的一种棉纺织技艺

是不是觉得很普通

被坑了

我和大家说

这个故事可牛逼了

往上追溯到宋元年间

一位传奇女子的故事

《辍耕录》:“闽广多种木棉,纺绩为布,名曰吉贝。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其地土田硗瘠,民食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遂觅种于彼。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

中国人服装面料的变迁

中国自古被称之为丝与瓷的国家

现代使用的棉花并不是中国本土特产

西周时,葛、麻纤维仍是主要的纺织原料

秦汉以后,葛因生长期长,加工困难,逐渐被麻所取代

麻一年三季收割,故得以在全国快速推广

南宋以后,由于棉花逐渐在全国广为种植

葛麻开始退出主要纺织衣料的行列

成为专门的盛夏轻薄型织物和丧服的主要面料

虽然棉花种植在中国大范围普及和棉布生产已是相当晚近的事情

宋元年间政府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

设木棉提举司管理棉花的生产

棉花纺织技术的开始

最早棉花纺织技术在海南黎族人民中发展起来

因为当时在海南和西南地区有一种棉花

方勺在《泊宅编》卷三中说:

“今所货木棉,特其细紧者尔。

当以花多为胜,横数之得一百二十花,此最上品。

海南蛮人织为布,上出细字,杂花卉,尤工巧。

即古所谓白叠布。”

木棉

当时的棉花和今天用的棉花不一样

当时的棉花指木棉

今天在中国的南方还大量的种植有

就是是广州市的市花-木棉花

因为木棉结果后里面有非常丰富的棉絮

木棉纤维短而细软,无拈曲

中空度高达86%以上

远超人工纤维(25%-40%)和其他任何天然材料

不易被水浸湿,且耐压性强,保暖性强,天然抗菌,不蛀不霉。

黄道婆

布匹行业里的祖师爷

黄道婆出身贫苦

少年被卖给人家做童养媳

长期被欺凌虐待

自己逃出去另寻出路

随船到了崖州(今海南岛)

中间省略无数剧情

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

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

回归故土

也许是中国人特有的故乡情结

元代元贞年间

年已50岁的黄婆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乌泥泾

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

“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

“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

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

第一道工序:捍棉

黄道婆改进了用手剖去棉籽的原始方法

她以黎族的踏车为基础,创造出一种搅车

第二道工序:弹棉

黄道婆改进了用竹做弧,拉线做弦的弹棉工具

运用改进后的大弹弓,比以前用手指拨弦的小弹弓,省力省时

黄道婆推广了四尺长装绳弦的大弹弓

把用手拨弦改为用弹椎敲击绳弦

第三道工序:纺纱

黄道婆把单锭手摇纺车改革为三锭脚踏棉纺车

是世界棉纺织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

第四道工序:织布

黄道婆发展了棉织的提花技术

使普通的棉布,能呈现出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

她把江南先进的丝麻织造技术运用到棉织中

并吸收了黎族人民棉织技术的优点

加上自己的生产实践,融会贯通

总结出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技术

将各色经线交错排列,进行交织或挑花捉花

并且满怀热情地广为传授

先进的织造技术

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

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

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

棉纺织品色泽繁多,呈现出空前的盛况

黄道婆去世以后

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

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

黄婆婆

黄婆婆

教我纱

教我布

二只筒子两匹布

这是上海一带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一首歌谣

传承的现状

掌握手工棉纺织和印染技艺的传承人已是七八十岁的高龄

记载有关技术的专门书籍、影像资料又严重缺失

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黄道婆对人类做出的贡献

也许就这样永远的消失去

希望后人不要忘记先人

曾经的荣光

拾方(ID:shifangwh)

这里是拾方,我们关注传统手工艺,希望能为它们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