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行”中,看见“进”的中国。今年5月,人民网启动“行进中国”大型融媒体系列调研行,340名年轻记者,耗时2个月,走访31个省区市的111座城市,前往500余个基层一线点位深入采访,“即采即发”“边采边发”,推出融媒体作品600余件,各平台总阅读量超11亿。
8月13日起,人民网分“创新中国”“品牌中国”“投资中国”“活力中国”4个主题,陆续推出“行进中国”调研行系列深度报道,聚焦各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案例,展现各地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浦江两岸风光旖旎,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来到中国第一、世界第三高楼——上海中心大厦,从第118层“上海之巅”观光厅望去,整座城市尽收眼底。东方明珠塔、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一处处建筑各具风韵,勾勒出上海的城市天际线。
上海是中国的城市品牌、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从高处往下看,它是一座创新之城、开放之城;把细节放大看,它也是一座宜居之城、梦想之城。
“这座城市有无尽活力与魅力”
机器人领域流传着一句话:全球机器人1/3产量在中国,而中国机器人1/3产量在上海。
张江机器人谷,集聚了80余家机器人赛道企业和机构,汇集了一些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应用。
一款四肢修长、具有高度仿生躯干结构的人形机器人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是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一款通用机器人,其身高165厘米,体重约60公斤,全身覆盖44个自由度。
“机器人的灵巧手尺寸接近人手,单手有6个自由度和11个关节,具备精细抓握能力、抓取力度和速度调节功能、精准定位能力等。”该公司创始人顾捷说,“以前,这样的技术迭代至少需要3至5年。现在,有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训练,它在半年内就做到了‘眼明手快’。”
青年人才在上海特别集聚,企业与人才共同成长、互相成就、双向奔赴。
“吸引年轻人创新创业就是给其宽松的环境。而且上海这座城市展现出更多科技创新能力、包容能力,有属于它的无尽活力与魅力。”在顾捷看来,“上海近年来最大的变化是越来越往科创中心聚焦,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在上海发展起来。”
2024年,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周年。去年,上海基础研究投入增长至2013年的三倍以上;科创板首发募资额和总市值位居全国首位;科技创新助力上海经济体量突破4万亿元大关。目前,上海已集聚超过80家“国字头”的高端科研平台、超过2.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29项,参与研制了“天舟”“神舟”“羲和”“祝融”等一批国之重器;推动C919国产大飞机、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相继问世,自主研发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战略产品。
“上海的国际化水平和开放最吸引我”
“我在世界各地的朋友都喜欢叫我‘迈克尔链’,因为我链接了中国和世界。”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迈克尔笑着说。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被誉为全世界最繁忙的展览中心之一,举办过数量众多的知名展览会。“作为产业汇聚平台,我们通过展会的窗口洞悉不同产业给中国带来的优势变化。”迈克尔说。
来中国30多年,迈克尔把家人也带到上海。他告诉记者,“经常有世界各地的朋友来问投资机遇,我告诉他们来中国、来上海看看。这里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我非常确信在未来10到20年,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来这里投资。”
意大利留学生陈思也认为,需要亲身体验,才能判断一座城市是否适合自己。“现在可以通过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先来了解、熟悉一下上海。就我而言,上海的国际化水平和开放是最吸引我选择这里学习生活的因素。”
开放的政策,让上海这座城市的国际化程度与日俱增。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国际航线航班增加等多项利好政策叠加,今年上半年,经上海口岸入境的外籍人员数量达203.5万人次,是去年同期的约2.8倍。“免签政策非常便利,海关通关过程也十分顺畅,给我们节省了许多时间,我非常期待在中国的旅程!”一位澳大利亚籍旅客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办理完入境手续后说道。
“这个城市不仅有高度,更有温度”
盛夏时节,黄浦区五里桥街道,65岁的江建萍每日都会上门看望88岁的顾秀娣。
顾秀娣是江建萍在“老伙伴计划”中结对帮扶的高龄独居老人。该计划是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之一,通过社区邻里网络,老年志愿者与80岁以上高龄独居老人结成“伙伴”,通过上门探访、情感支持和社区活动等形式给予关爱。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早在2014年,它就在全国首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让老年人在社区原居安养。
截至去年年底,上海已建成综合为老服务中心459家、长者照护之家197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护机构920家、社区长者食堂346家、老年助餐点约1500家。
走进虹口区曲阳社区,“宝宝屋”正敞开怀抱,迎接区域内1~3岁幼儿的到来。“家长有事外出,宝宝可以交给我们临时托管。”社区密二居民区“宝宝屋”保育员介绍。上海全市已有近270家“宝宝屋”,覆盖95%以上的街镇。
“在这个城市,不仅能感受到高楼大厦的高度,更能感受到关爱市民的温度。”一名家长说。
作为一座拥有25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上海的社会治理抓住“细”字诀。《上海城市管理精细化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日前发布。其中重点任务包括六大类31项实施内容,涉及地下管线掘路、电动自行车安全、建筑垃圾、物业管理等方面。这是2018年以来,上海推出的第三轮精细化管理计划。
“在上海,只要努力就有可能出彩”
“我是一名理发师,20多年前只身来上海,已经结婚生子奋斗落户买了房。”前不久,陈平作为“全国技术能手”,顺利通过人才引进落户。“在上海,只要努力就有可能出彩!”
2000年,陈平刚到上海时,身上只有300元。他在南方商城的一家美发店找到了一份洗头工的工作,一边观察师傅理发,一边学习和顾客沟通。就这样靠着“偷学”手艺,他开始闯荡上海。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孜孜不倦学习与积累,陈平的美发技艺持续提升,顾客们也纷至沓来,2012年,在老顾客的鼓励与支持下,他点燃了创业梦——第一家美发店在闵行开业。
2021年,陈平报名参加了第二届全国美发美容行业职业技能竞赛。8个月的备赛时间里,他每天早上七八点起床,凌晨三四点才睡觉。
最终,陈平凭借精湛的技术在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代表上海一举夺得美发全能(职工组)竞赛的冠军。领奖台上,他高举奖杯,眼含热泪,“一开始就是奔着冠军去的,没想到真的实现了冠军梦。”
为了助力更多美发人圆梦上海,陈平还打造了公司的人才孵化平台,不仅鼓励员工外出学习,还约请业内知名老师为员工做现场培训。许多员工更是在陈平的帮助下成为了美丽事业“合伙人”,真正在上海安了家。
“今年9月,我将以中国美发项目国家队专家身份出征法国第四十七届世界技能大赛,为国家荣誉而战。”陈平激动地告诉记者。
一把剪刀、一把梳子,记录了一个普通人的上海奋斗史。上海也于细微处暖人润心,力图让人人都在奋进中出彩。截至2023年底,上海外来常住人口1007.28万人。近年来,上海着力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让更多群众安居乐业。
上海将高楼大厦、大城小事都作为城市底片,向世界讲述着向史而新的中国故事。(刘红、李镭、董志雯、唐小丽、孙竞、金煜纯、轩召强、翁奇宇、胡琳、葛俊俊)
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有一种城市,叫上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