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到如今,在大多数外人眼里,时装行业从业者仍旧是那些被街拍、影视作品描述成光鲜亮丽、有事没事就大惊小怪咋咋呼呼的怪人……可亲历者却说他们过着到处飞奔,无暇果腹的辛苦日子。这其中,又以买手被误解得最彻底——“他们不就是靠着自己眼光,满世界飞,然后买货的人吗!?这工作多好啊!”
让我们先来看看维基百科是如何定义“时装买手”的:为百货、连锁商铺或者精品店采购商品的员工。简单来说,他们决定了零售商贩售哪些品牌、款式、上新时间、存货量多少……有时他们还主导着品牌促销节点与力度。若论其重要性,不妨换个角度来判断:那些小型店铺往往由店主亲任买手,毕竟这份工作不光需要买货,还承担着消化。
早在时装周成型之前的高定时期,买手和设计师就已是鱼和水的关系:前者定期被邀请至新品发布会,根据模特手中握有的号码牌下单。时装设计师扎推的巴黎自然而然地变成订购主场。即便有买手飞去纽约、伦敦、米兰看秀,大多数订单仍旧下在每季压轴登场的巴黎时装周。
总部设立在巴黎本地的品牌此时会开门招待买手,不过规模较小、或是海外设计师品牌的做法是租下一间临时店铺用作订货会,或者参与多品牌集成的showroom(订货会)。
时装周期间,巴黎有大大小小总计超过400家的showroom开门迎客,它们大多集中在右岸的玛莱区(Marais)和巴士底狱(Bastille)附近。可别轻看这些外表其貌不扬的小门面,其中有些的历史超过20年,早就成为买手的固定出差站点。
作为重要交易现场,这些showroom通常不对“闲杂人等”开放,除非经由设计师邀请并提前预约。背后原因其实不难理解,业内人士只要看看买手挂在龙门架上的待选货品就能估摸出对方铺货策略,以及他对未来流行走势的预判。
相比时装编辑和记者,尽管买手们也出没在各大秀场和活动中,但也正是因为工作性质的不同,导致他们一度并没有前者那般招摇。
不过,当行业内重量级买手逐渐凭借自身穿衣经在Instagram蹿红变成大半个明星后,他们的正职工作也就越来越受关注。我们从散落于社交媒体的零星照片里看过买手在showroom里挑选衣服、翻看lookbook(造型册),或是在纸上涂画计算——就好像一手天平、一手宝剑的正义女神,买手两大“法器”则是Lookbook和账本,因为他们既要保证买货质量高乘,又要确保利润率。
这次的巴黎时装周上,我们前往11区一家名为“Tomorrow”的多品牌showroom,和I.T女装商品总监Tracey Cheng(根据各个公司的工种定名制度,“买手”的头衔有时候会和“商品部”互换)聊了聊工作日常和行业现状。同一时间,她的团队分为若干小组忙于选货,间隙方能有空喝口水或是来杯浓缩咖啡提神——你很难有机会看到高跟鞋的踪影,如果把时装周比作战场的话,超过3厘米的鞋子绝对是挖给自己的深坑。不论销售,抑或买手,皆是如此。
这份“华丽”始建于数字
界面:买手出征时装周时的必备装备有哪些?
Tracey Cheng:相机、电脑,部分买手还会带皮尺,用来看版型。有时候我们碰到下单量大的牌子,买货时发现某款裙子太长,量完之后会请销售转达改短5厘米。
界面:买货期间的工作日常是像街拍表现得这么悠闲轻松吗?
Tracey Cheng:买手的工作真不像一般人认为“我去看秀,我很有型”那样,我们大部分时间花在做excel、处理邮件、看价目表......买手出发前就已经分析过2016秋冬最好卖的是什么,随后根据销售表现把这一季预算分到各个品牌头上,进而细化到各个品类,比如上衣、牛仔裤、外套、衬衫……
我们的买手通常10点开始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1-2点钟。就拿今天来说,我们总共有13个订货预约。但中间买手可能还要陪我和品牌方一起用餐,因为只有在巴黎时装期间才能见到他们。
开秀之后的第一、二天,我还能(有时间)睡觉,因为买手都还没有完成订单,但第三天起我就要核对他们挑了些什么,订货量是多少。然后看买手为不同店铺各挑选了哪些单品,例如北京要多卖些外套,又例如冬季零下20度的沈阳有没有定够厚的外套。在这之后,我们还要从品类角度考虑,之前外套卖得很好,那这个季度你定的量够吗?
界面:外界往往会认为买手的品味决定了店铺内销售的商品?这是误解吗?
Tracey Cheng:有很多品牌我个人很喜欢,也有很多品牌卖得很好,但我不那么喜欢。香港有种说法,叫“百货中百客”,不同类型的品牌风格都会有人喜欢,所以买手不是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我告诉买手,要带不同的脑袋去买不同品牌,也就是说要变成这个品牌的客人去选货。如果纯粹从个人感觉出发,那就肯定买得不好。
买手在showroom到底忙些什么?
界面:买手买货时第一步是什么?
Tracey Cheng:看数据、看lookbook,还有买货前和店铺销售沟通。买手定期巡店,了解客人选购习惯和意见。在订货会现场,买手则会根据lookbook一整套一整套地去买,因为上面的搭配最符合品牌DNA和定位,放在我们货架上肯定最漂亮。
不过有时候我们可能只定上衣和外套,舍弃比较难穿的下身。如果衣服太重,或是绣片会掉这种质量问题,那再漂亮,我们也不会买。穿上身很扎的针织衫也不在我们考虑范围。其实光凭肉眼看,还是没办法清楚了解版型,所以买手挑完所有衣服后,基本都会自己试穿。比如碰到上臂袖子太窄,我们就要跟品牌反应。如果现场没有可以换衣服的地方,或是预算不那么大,我们就没时间试穿所有下身单品了,这时就会请showroom的试衣模特帮忙。
界面:每个品牌都会有一排龙门架用来挂买手挑中的衣服。他们是如何做选择的呢?
Tracey Cheng:买手看完lookbook后,就从showroom衣架上挑我们觉得会有销路的衣服。有时候不单会买我们觉得会卖的东西,也要挑一些秀款,或者特别的东西。因为人家来I.T,就是喜欢我们的眼光。如果要看最齐整的衣服那肯定是品牌专卖店。而且,我们客户里还会有明星,如果全部都是T恤,那他们不会来I.T买东西。
界面:现在还有买手拿着计算机来现场算倍率吗?怎么数据化?
Tracey Cheng:将它们打进电脑excel,或是品牌销售现场用iPad记录买手选货,之后寄还给我们。买手回到酒店后把清单打印出来,根据每个店铺做订单。我们内地有20家,香港有8家,所以一共28家。如果每家都要配货的话,买手就要做28次挑选,因为北京跟上海品位不同,香港铜锣湾和中环的客人也不一样。有时候品牌给出的截止时间是7天后,有时候比如Acne Studios要求我们5天就要交,(时间再短)也只好做啊。
买手眼里,即秀即买真的那么有必要吗?
界面:和showroom品牌方沟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Tracey Cheng:其实我们前期邮件沟通时就会告诉对方,之前生意怎么样,版型有哪些问题,我们这一季大概会买多少,所以很多工作是在来showroom现场之前完成的。上周MSGM在米兰办了showroom,我们就会让店员去看看Vogue Runway网站,注意下是不是有客人拿着走秀图片来问。如果有的话,我们就可以直接在这边帮他定。
界面:作为销售环节的实际参与者,你怎样看待即秀即买?
Tracey Cheng: 如果只是一个货品,那还OK。但一整个系列做即秀即买是很困难的。Off-White上一季做了个包包,我们提前四个月就定了,然后走秀那天发布,我觉得一个包包,或简单的东西就还可以,但你看如果像这里一个品牌有200个单品,怎么去做即秀即买?
为什么现在我们定秋冬17,也就是半年之后发生的东西?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生产过程需要6个月。很多设计师品牌不会提前储存面料,也就是说他们需要按照买手订单量来定面料,去做产品。我觉得现在所谓的“see now buy now”其实也有点假,只是要我们买手在不发任何图片的前提下提早来买*,因为秀还没有走。很多设计师觉得,即秀即买对他们来说真的很吃力,他们也不喜欢这个模式。
*Tom Ford、Burberry目前以前置整个采购流程,和相关零售商、媒体签订保密协议(亦或者取消针对媒体的预览),防止新系列资料外泄的方式进行即秀即买。
界面:对买手工作会有影响吗?
Tracey Cheng:其实如果所有人都这样做的话,那和现在是没有区别的,也没有多大影响,因为生产、定面料全部都是设计师的问题,辛苦的是他们。设计师半年前就要清楚自己走秀时的造型是怎么样,热推单品是什么。
我觉得有时候即秀即买是个好的东西。但怎么说呢,它让时尚变成了太快速的东西。现在大家因为社交媒体上推荐的单品而去找品牌。我蛮喜欢以前,当大家对品牌还有期待,“哎哟,我要等这件外套半年后上架”的心态,现在就是“我要我要”。还有大家见得太多(刷屏)爆款,所以很快就会对它生厌。
但时装不能等 一等就可能被别人抢先
界面:爆款快速更迭是否也会迫使你们寻找更多新品牌?
Tracey Cheng:是的,所以我们现在也要不停换品牌。很多人会发邮件来推介新牌子,我们自己也会看Instagram。因为现在新的设计师品牌会把衣服交给blogger(时装博主),甚至有人笑说:我们不需要网站,只需要Instagram。而且我们每天都在看手机,所以这是非常好的结识新品牌的媒介。
买手逛showroom时也会发现新牌子,比如Tomorrow创始人每次都会跟我说有哪些新品牌,你有没有兴趣来看一下。由于它是多品牌集合订货会,客人很广,不是每个品牌我们都会喜欢。但有时他们反而会问我们I.T新进的牌子好卖吗,他也根据反馈拉进新品牌。
界面:我听说很多买手,从设计师品牌推出第三季作品之后,才会考虑引进?
Tracey Cheng:没有,有时候我第一季就会买,比如伦敦设计师Molly Goddard,她是这一季LVMH青年设计师大奖决赛入围者。这个故事很有趣,我某次看到她设计的一条裙子,超喜欢,就和买手说你一定要找到她。之后我去了伦敦时装周,Molly那个时候刚刚从圣马丁毕业,我们约了在食堂见。她跟她男朋友Tom拖着行李一起来吃披萨,随后她从行李箱里拿出做的衣服。当时她只有毕业设计系列,还没有准备好卖,但这就是我第一次买的那季——我不管,我要这个系列,因为时装不能等,一等可能其他人就会抢下这个品牌。
我和Molly Goddard合作的那个季度也是Dover Street Market(伦敦标杆性买手店)第一次选她进驻的季度。我们现在跟设计师关系很好,有时候去她的秀会觉得很荣幸,因为她会感谢当初挖掘自己的人。那天观众坐的全部都是普通凳子,只有我和Adrian(Adrian Joffe,Dover Street Market负责人)有沙发,还有tequila(鸡尾酒)。
界面:如果突然间发现新品牌想要采购,预算从哪里来?
Tracey Cheng:I.T的定位是要带一些新的东西给客人,其实每个季度,我们差不多有30多个新品牌,大概(占比)15%-20%之间。像Molly Goddard就在非常重要的阶段,因为她进了LVMH Prize,所以对她和对我来说,都是个肯定。
买手虽然不是青春饭 但得从年轻时开始吃起
界面:怎么选买手?
Tracey Cheng:通常我会选年轻毕业生,他修读什么专业我不在意。他们都说时尚买手要有品味,但是我读的是公关广告,(入行前)完全不知道什么叫时尚,但是我喜欢。原来的上司觉得“哎,这个人挺喜欢时尚”,就请我进来了。所以我学他这样,因为一个人的品味是可以调整的。相反如果他太有自己品味,可能不是件太好的事情。你要了解客人的品味,除此之外还要和数据达成平衡,再加一点I.T的风格在里面。
还有一点就是毕业生他们很有热诚。因为这个工作实在太辛苦,没有热诚的话根本不会想做,很快就会离开。就拿出差为例,我们来这边10天,每一天都在工作,回到酒店后也难立即休息,他们需要做订单。体力和脑力缺一不可,买手一天下来要看几百几千件衣服,你要记得知道自己要挑什么,其实是很难的。不年轻,没有热诚根本不会想要继续下去。
大的订单我看得非常仔细,小的我有时候就相信他们,因为时装从来就没有对跟错。所谓“对错”,只有等半年之后看销量。但就算是这个外套卖得不是很好,照样在打折季卖光,或是我叫名人去穿推广一下——其实有很多手段令原本不大红的东西红起来。
定价、打折,还有市场其实也是我们主导。怎么去推广品牌和商品,怎么做快闪店。很多时候,我们还会和负责店铺陈列的VM部分合作,跟他们说这季主打哪些衣服,放在哪里会比较好......
界面:2015年巴黎的几次恐怖袭击对买手出行是否有影响?
Tracey Cheng:查理周刊发生后的两、三个星期,我们本来计划飞来巴黎买早秋系列,只好取消。但在那之后的行程没办法更动,因为我们不可能单看图片下单。巴黎出租车司机态度差、道路又拥堵,但我叫买手不准贪图方便而坐地铁,因为恐怖袭击往往发生在人流较多的地方,包括卢浮宫、埃菲尔铁塔这类旅游景点。
界面:系列多了之后,买货频率增加会出现疲态吗?
Tracey Cheng:有啊,我做了12年了,已经麻木了。大概从3、4年前开始,系列越来越多。昨天我跟LVMH高层聊,他说他们也考虑简化系列。不像现在我们每一个月就要过来选货,未来可能分开不同月份去送货,但买的时候是同一次进行。
我觉得设计师有时候设计一个大的系列,比设计3个系列来得好,因为有时候设计3个是完全不一样的。正常人根本没有那么多灵感。一个系列也不代表不好,在店铺里看上去比较好看。普通消费者看不出那么多区别,但对我们销售团队来说,一个系列看来更舒服一些——你看我还没有吃饭(当时巴黎时间13:16),下一场2点的秀就快开始了。
*以上采访部分,在受访者的口述回答基础上,经过一定程度的编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