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央企通用技术入主后的东软医疗计划五闯IPO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央企通用技术入主后的东软医疗计划五闯IPO

东软医疗在IPO上四战四败,营收规模和中高端产品也不敌后来者联影医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陈杨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日前,在东软集团2024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东软医疗IPO进程再次被提及。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提到,公司与通用技术集团将共同支持东软医疗未来IPO,为东软医疗构建适合其自主发展的股权结构。

有此发言,一是因为东软医疗此前多次IPO未果。二是因为最近两个月里,民企东软和央企通用技术频频牵手。

先在2024年7月,通用技术战投东软医疗。后者投后估值为145亿元,通用技术持股45%,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该投资也成为国内大型医疗影像设备领域一级市场近5年来最大金额的股权融资。

2个月后,东软集团和通用技术于9月初再次宣布,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医疗信息化、健康养老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接连的战投和合作中,一方位列医药领域三大国资央企之一。本次入股东软医疗前,通用技术旗下已拥有中国医药、环球医疗两家上市公司,分别涉及医药商业、医疗服务领域。

另一方则是国内软件行业龙头。上世纪末,计算机应用专业出身的刘积仁在东北大学任教期间创办了东软集团,公司涉足医疗、汽车、城市、企服多个领域,刘积仁也被业内称为“软件教父”。由此,双方牵手后的表现也被收业内关注。

具体而言,东软医疗主营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是东软集团在大健康板块孵化的公司之一。其成立于1998年,同期生产出首台国产CT(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

凭借价格优势,东软医疗最先从基层医院开始抢食进口品牌市场。以2017年至2019年在国内的CT销售额、CT对外出口量看,东软医疗在国产品牌中均居于第一。同时,CT收入约占公司总营收的50%。

除东软医疗外,东软集团在大健康板块的布局还包括东软望海和东软熙康。前者主营医疗信息化,后者为云医院板块运营主体。

早从2014年起,东软集团已谋划将这三家子公司拆分出来独立上市。2014年至2017年期间,三者引入外部资本近70亿元,并于2016年、2017年先后出表。

但此后,三者IPO进程都不算顺利。东软望海于2020年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拟在科创板上市,此后再无下文。东软熙康四次向港交所递表,终于在2023年9月登陆港股。

业务最成熟的东软医疗则四战四败,分别在2020年6月向科创板,2021年5月、12月、2022年9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但均未成功上市。

而在前述三家子公司均完成出表的2017年,国内大型医疗影像设备领域的高光集中在后来者联影医疗身上。

当年9月,联影获A轮融资33.33亿元,投后估值达到333.33亿元,创下当时中国医疗设备行业最大单笔私募融资记录。

此后,联影于2022年8月,即成立约10年之后登陆科创板,募资超百亿元,市值一度达到1500亿。以9月18日收盘价计市值则为768亿元。

这期间,基于“国产替代”和“医疗新基建”的政策利好,以及新冠疫情期间CT、DR(数字化医用X射线成像)等产品需求激增,联影、东软的营收规模都大幅增长,且联影业绩规模已远超东软医疗。

前者营收从2018年的20亿出头攀升至2023年的超百亿元,后者也从2017年的14.5亿元增至2021年的28亿元,2022年H1营收为15亿元。

但值得关注的是,国产玩家的高速增长能持续多久?一方面,在联影、东软、万东们近年的渗透下,中低端产品市场已逐步实现国产替代,甚至开始“卷价格”。高端及超高端产品市场则仍以GPS(GE、飞利浦、西门子)进口品牌为主。

另一方面,尽管2022年以来,贴息贷款、配置证放开、设备更新等利好政策不断,但医院购买设备还是会基于自身定位、实际需求、财力情况考量,实际采购节奏、数量,以至反映到各家公司的业绩变化均有待观察。

在此之下,拿下中高端设备市场份额和出海,成为国产玩家们的必然选择。

在这点上,联影也胜过东软。据联影2024年中报,以2024年H1国内新增市场金额口径统计,在中高端CT中,联影在64排-80排CT市场中位居第一,在128排至256排、256排以上的CT市场中均位居第二,头名为外企。

出海方面,联影2024年H1海外收入9.33亿元,同比增加29.94%,占比17.49%。截至期末,公司业务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有超20000台/套产品入驻全球超13700家医疗及科研机构。

据东软医疗2024年7月的数据,其设备产品销往110余个国家和地区,历史装机量47000余台。而东软医疗海外营收占比从2019年的23.0%起持续走低。2022年H1降至15.1%,海外营收为2.25亿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东软集团

2k
  • 东软集团在深圳新设科技子公司
  • 东软集团在南京成立科技新公司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央企通用技术入主后的东软医疗计划五闯IPO

东软医疗在IPO上四战四败,营收规模和中高端产品也不敌后来者联影医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陈杨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日前,在东软集团2024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东软医疗IPO进程再次被提及。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提到,公司与通用技术集团将共同支持东软医疗未来IPO,为东软医疗构建适合其自主发展的股权结构。

有此发言,一是因为东软医疗此前多次IPO未果。二是因为最近两个月里,民企东软和央企通用技术频频牵手。

先在2024年7月,通用技术战投东软医疗。后者投后估值为145亿元,通用技术持股45%,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该投资也成为国内大型医疗影像设备领域一级市场近5年来最大金额的股权融资。

2个月后,东软集团和通用技术于9月初再次宣布,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医疗信息化、健康养老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接连的战投和合作中,一方位列医药领域三大国资央企之一。本次入股东软医疗前,通用技术旗下已拥有中国医药、环球医疗两家上市公司,分别涉及医药商业、医疗服务领域。

另一方则是国内软件行业龙头。上世纪末,计算机应用专业出身的刘积仁在东北大学任教期间创办了东软集团,公司涉足医疗、汽车、城市、企服多个领域,刘积仁也被业内称为“软件教父”。由此,双方牵手后的表现也被收业内关注。

具体而言,东软医疗主营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是东软集团在大健康板块孵化的公司之一。其成立于1998年,同期生产出首台国产CT(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

凭借价格优势,东软医疗最先从基层医院开始抢食进口品牌市场。以2017年至2019年在国内的CT销售额、CT对外出口量看,东软医疗在国产品牌中均居于第一。同时,CT收入约占公司总营收的50%。

除东软医疗外,东软集团在大健康板块的布局还包括东软望海和东软熙康。前者主营医疗信息化,后者为云医院板块运营主体。

早从2014年起,东软集团已谋划将这三家子公司拆分出来独立上市。2014年至2017年期间,三者引入外部资本近70亿元,并于2016年、2017年先后出表。

但此后,三者IPO进程都不算顺利。东软望海于2020年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拟在科创板上市,此后再无下文。东软熙康四次向港交所递表,终于在2023年9月登陆港股。

业务最成熟的东软医疗则四战四败,分别在2020年6月向科创板,2021年5月、12月、2022年9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但均未成功上市。

而在前述三家子公司均完成出表的2017年,国内大型医疗影像设备领域的高光集中在后来者联影医疗身上。

当年9月,联影获A轮融资33.33亿元,投后估值达到333.33亿元,创下当时中国医疗设备行业最大单笔私募融资记录。

此后,联影于2022年8月,即成立约10年之后登陆科创板,募资超百亿元,市值一度达到1500亿。以9月18日收盘价计市值则为768亿元。

这期间,基于“国产替代”和“医疗新基建”的政策利好,以及新冠疫情期间CT、DR(数字化医用X射线成像)等产品需求激增,联影、东软的营收规模都大幅增长,且联影业绩规模已远超东软医疗。

前者营收从2018年的20亿出头攀升至2023年的超百亿元,后者也从2017年的14.5亿元增至2021年的28亿元,2022年H1营收为15亿元。

但值得关注的是,国产玩家的高速增长能持续多久?一方面,在联影、东软、万东们近年的渗透下,中低端产品市场已逐步实现国产替代,甚至开始“卷价格”。高端及超高端产品市场则仍以GPS(GE、飞利浦、西门子)进口品牌为主。

另一方面,尽管2022年以来,贴息贷款、配置证放开、设备更新等利好政策不断,但医院购买设备还是会基于自身定位、实际需求、财力情况考量,实际采购节奏、数量,以至反映到各家公司的业绩变化均有待观察。

在此之下,拿下中高端设备市场份额和出海,成为国产玩家们的必然选择。

在这点上,联影也胜过东软。据联影2024年中报,以2024年H1国内新增市场金额口径统计,在中高端CT中,联影在64排-80排CT市场中位居第一,在128排至256排、256排以上的CT市场中均位居第二,头名为外企。

出海方面,联影2024年H1海外收入9.33亿元,同比增加29.94%,占比17.49%。截至期末,公司业务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有超20000台/套产品入驻全球超13700家医疗及科研机构。

据东软医疗2024年7月的数据,其设备产品销往110余个国家和地区,历史装机量47000余台。而东软医疗海外营收占比从2019年的23.0%起持续走低。2022年H1降至15.1%,海外营收为2.25亿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