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朋利
和很多互联网行业从业者一样,小密圈创始人吴鲁加也是凯文凯利“一千位铁杆粉丝”理论的信徒。这个理论指出,创作者只要有一千位铁杆粉丝就能够生活无忧。在当前知识付费风潮下,吴鲁加将知识付费与社群运营结合起来小密圈就此诞生。他谈到,小密圈是为创作者连接铁杆粉丝的工具,创作者可以获得财富和影响力,粉丝则获得知识及人脉。
吴鲁加
具体来说,拥有一定技能和影响力的创作者可以在小密圈APP上开一个圈子并设置入圈价格,入圈的用户可以聊天交流也可以共享文件。2016年8月,小密圈收费版本正式上线但只在小范围传播,直到10月,“小道消息”创始人冯大辉通过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上宣传,才逐渐吸引来十余名大V使用。目前小密圈的用户超过五十万,比较活跃的圈子有三千多个,涵盖科技、金融、法律、教育等各个领域。
和常见的KOL订阅付费不同,小密圈希望做成面向各行业人士的长尾生意。为此今年小密圈的一个重点方向就是要把产品推向包括三四线城市在内的各圈层用户。曾有小县城的教师通过小密圈获得上万收入,这让吴鲁加很有成就感,“哪怕普通人,有知识有服务的意愿,就有机会获得收入。如果有一千个人做这样的事,每个人又能影响一千个人,这件事会很有意思”。
目前,有部分投资商正在接洽小密圈,并给出数亿元的估值。
从极客到创业者
黄鑫和吴鲁加
和许多拥有媒体背景的内容付费项目的创始人不同,吴鲁加近20年的互联网经历,让他的产品从一开始就摆脱了“订阅”设定。
1997年,毕业于职业大学文秘专业的吴鲁加进入工厂做销售的工作。出于工作需要,公司为他配备了一台电脑。那是互联网开始进入大陆的年代,吴鲁加对互联网产生了很大兴趣,甚至自掏腰包来上网看资料。1998年,吴鲁加开始接触中国最早的极客群体并成为了其中一员。1999年,吴鲁加来到北京一家初创的信息安全公司工作。
在那段时间,吴鲁加喜欢逛各种社区和论坛,当过版主,认识了之后的合作伙伴黄鑫,还和爱好信息安全的朋友创建了一个名为安全焦点的信息安全网站。之后,吴鲁加又先后在绿盟和启明星辰等信息安全公司工作一直到2005年。由于觉得在大公司做事诸多不便且发展空间有限,吴鲁加和黄鑫一起辞职创立大成天下,方向还是信息安全。
创业初始资金来自于吴鲁加向朋友借来的15万元。创业第二年,大成天下推出一款名为铁卷电子文档安全系统的产品,这是一款针对企业保密需求研发的电子文档安全软件。
这款产品吸引了中国银联、美的等制造、金融业用户,并为大成天下带来了持续稳定的营收。到2014年年底,吴鲁加觉得信息安全实在做腻了,创业方向转向移动互联网。
但从哪里切入吴鲁加,和合伙人黄鑫并不清楚,即使这样两人还是获得了腾讯投资的三千万。在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吴鲁加一直在尝试各种方向但数据都不够理想。最多的时候20人团队同时做四个产品,小密圈就是四个产品中的一个,并且小密圈的最初构想来自于时任腾讯CTO的张志东。
张志东在和吴鲁加一次聊天时谈到,工作中有很多微信群但重要的文件和内容没办法沉淀且存在沟通安全问题。基于此,吴鲁加和团队开始研发小密圈,当时吴鲁加对小密圈的定义是要做小团队的知识管理工具,沟通的同时更重要的功能是沉淀内容。基于信息安全技术积累,小密圈具有识别图片文字、文件内容的高速检索、文件插入水印等功能。
但在2016年6月与好友微信公众号小道消息的作者冯大辉的一次交谈,让小密圈开始跨入知识付费领域。当时冯大辉正在通过小道通讯的邮件订阅项目尝试粉丝运营。这次谈话一个月前,分答APP上线,凭借王思聪、汪峰等明星行家涌入以及42天交易额破千万的成绩,知识付费迅速走红。吴晓波、张德芬空间等KOL都在尝试粉丝运营和内容变现。
小密圈的进化之路
小密圈官网
在聊天中,吴鲁加了解到冯大辉的困难:支付与记录繁琐,需要做表格增减订户名单;邮件列表涉及多个产品,相互间配合可能会出问题,某邮箱对邮件链接安全检查的设计无意触发了邮件里的快速退订。受冯大辉的影响,吴鲁加开始调整小密圈的方向,那就是为有创作能力、有粉丝、爱分享的人提供一个工具,连接创作者和粉丝。
受凯文 凯利一千位铁杆粉丝理论影响,吴鲁加认为,小蜜圈可以帮创作者连接一千位铁杆粉丝。在他看来,小密圈是为KOL提供了付费圈子,筛选出自己最铁杆的粉丝。与冯大辉接触后,吴鲁加用了两个月推出了付费版的小密圈。
最初小密圈只邀请了信息安全领域的朋友进行小范围尝试,并没有太多人知道。直到10月,冯大辉等人通过在微博和微信上的宣传,小密圈吸引力十余名大V使用,用户也开始增长起来。这也与小密圈的设计有关,小密圈产品设计十分简单,打开后空白一片并没有任何圈子显示,这是故意设计的。吴鲁加表示:“我希望门槛稍微高一点,用户使用小密圈,不是自己APP Store下载的,而是来自一个他信任或者喜欢的人的推荐。”
吴鲁加解释,自己希望来入圈的用户是长期关注某KOL的忠实用户,而不是一时兴起通过搜索进入圈子看新鲜的用户,也省去了由于不了解可能产生的种种纠纷。“往小里说,我只希望提供一个小工具,这个工具能够让所有人有机会在这里建一个自己和朋友们一起交流的小营地。”吴鲁加自己还担任了小密圈产品经理,微信里加了上千个用户。
谈到信息安全行业工作经历对自己的影响,吴鲁加认为,那段经历锻炼了自己逆向思维能力,就是在大家往一个方向走的时候,自己可以尝试逆着走或斜着走。小密圈其实也是生存在微博、微信等巨头的夹缝之间,但巧的是,这个细小的市场空间,或许这些巨头不会做。比如微博的理念是说出你的声音,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小密圈是小且私密的圈子,与之完全相反。
小密圈和微信群同样具有差异,那就是微信主打聊天,小密圈可以沉淀聊天内容,为此小密圈还特地弱化了聊天色彩。之所以小密圈选择社区模式而不是订阅模式,吴鲁加有自己的考虑,他认为,订阅是一种承诺需要不断输出,一般半年足以掏干一个人的干货。而社区有更多可能。吴鲁加以caoz举例,caoz做过信息安全、数据分析、游戏以及电商。
吴鲁加以caoz举例,caoz做过信息安全、数据分析、游戏以及电商。他在小密圈开圈两天,就吸引了两千多人加入,收入超过10万。在不做宣传的情况下,每天还能有几十个增长。caoz制定的规则是,鼓励入圈的用户彼此交流、充分讨论,并不强调自己会定期输出内容。由此形成了较好的社区氛围。用吴鲁加的话说,一个社区,其实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观察社区的发展会非常有意思。
小密圈的付费生意
和知识付费领域常见的售价199元的课程不同,小密圈入圈费用下限是50元上不封顶,入圈人数也没上限。目前最高的入圈费达到两万元,设立50元的门槛也是要对用户进行分层筛选。吴鲁加介绍,收费两万元的圈子是关于金融股票的,也有做知识产权的律师收费2999元帮用户看八次合同,小密圈可以进行更多样的信息和技能出售和交换。
小密圈的收入来源是从这些入圈费用中抽取5%分成。去年小密圈的营收在数百万的水平,进入2017年之后最高的一天小密圈拿到了超过80万收入。相比用户数和圈子数量,吴鲁加认为七日三活指一周内用户活跃天数达到三天)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那用户才真的会对社区有贡献”。目前小密圈七日三活数据不到5万,吴鲁加今年的发力点是把产品做得更简单。
小密圈APP
在他看来,产品越简单就越符合大众需求。小密圈上一个版本里包含有文件、提问等四个不同板块,在最新的版本中这些全部合并为一个信息流。吴鲁加也研究过一些传统社区,移动端体验不好难以抓住用户碎片化时间,以及用户更自我不愿对外贡献内容,都是这些传统社区走向没落的原因。小密圈产品的简洁和私密性设计都是基于这两点的改进。
吴鲁加今年也希望把运营做起来,找到那一批能为用户稳定提供每年50元以上回报的人,其中有KOL也有各行业人士。在让KOL快速赚钱的能力上,得到APP的模式比小密圈更适合,小密圈目标是要做一个长尾生意。例如有一位三四线城市的老师在小密圈开圈帮学生批改作业,两个月收入超过一万元,这个事例让吴鲁加对小密圈未来抱有很大期待。
随着36氪推出付费专栏、语音付费平台千聊获千万融资以及豆瓣推出豆瓣时间,新一轮的知识付费热开始兴起。目前,有部分投资商正在接洽小密圈,并给出了数亿元的估值。吴鲁加谈到,小密圈的钱至少还够用一年,如果融资,还是希望更好地打磨和运营产品,并且在商业上进行探索。此外,小密圈也正在围绕圈子做用户数据分析,然后免费提供给圈主。
谈到深圳的创业环境,吴鲁加认为政府部门透明化、简洁化的办公程序对于创业者来说是一个利好。但是由于有华为、腾讯等头部企业,对于技术型公司来说,招到优秀的人是一件难事。小密圈的核心员工都是和吴鲁加相处时间比较长的,而且身兼多能。“可以做Windows开发、iOS开发以及后端开发,这样的好处是团队转身也比较快。”
吴鲁加谈到,虽然小密圈只是一个小工具,但有可能是自己做过最大的事情。随着资本进入,一些类似小密圈的产品开始出现。吴鲁加自己却保持警醒,“知识付费的市场显然没有游戏或者直播大,知识的受众不可能赶超娱乐,听说是个风口就冲进来的,可能会失望。但这件事是有价值的,它给了一部分人新的机会和可能。”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