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分红险预定利率即将下调至2%,时隔多年这一险种为何被推上“C位” ?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分红险预定利率即将下调至2%,时隔多年这一险种为何被推上“C位” ?

分红险销售面临多重考验。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界面新闻记者 | 苗艺伟

界面新闻编辑 | 江怡曼

继我国普通寿险等产品在今年9月1日率先开启预定利率下调后,根据监管部门发布的《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2024年18号文)指导文件,我国新备案的分红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也即将在今年10月1日起调整为2.0%。

这意味着,“2.5%+浮动收益” 的分红型保险产品已进入“离线”倒计时。

头部险企发力分红险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目前,在各大型险企中,分红险保费规模占比约为10%至20%,但今年以来,却成为被各大头部险企寄予厚望的险种。

在今年8月末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中,中国平安联席CEO郭晓涛公开表示,预定利率下调将有效防止行业利差损持续恶化,为了应对这一变化,公司将对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未来产品结构将以分红产品作为主打产品,预计占销售的50%以上。

中国太保总精算师兼财务负责人张远瀚也表示,随着预定利率的下调,原来的产品结构已经不太适合客户的需求,长期来看,分红型产品未来占比会超过50%。

新华保险副总裁、总精算师龚兴峰表示,要在分红险进行发力,推出更多的分红险来满足客户对于保障和储蓄以及整个资产传承多方面的需要。

中国人寿则表示,在进行产品和业务转型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长期分红产品的研发与投放,并平衡好保证利率水平和浮动利率之间的关系、平衡好演示利率水平与分红实现率水平之间的关系。

分红险销售面临多重考验

分红险区别于传统险,投保分红险的消费者既可以享受一定的保障责任,还可以享受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果,从分红险中获得一笔源于保险公司实际经营盈余的红利。

针对即将进行利率切换的分红险,多家险企已经对代理人进行了针对性培训。不同于今年8月保险代理人普遍在朋友圈以 “涨价炒停售” 推销增额寿险、年金险等保险产品,此次,代理人对于即将停售的分红型产品的卖力推荐却很少见。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这是由于分红险产品设计较为复杂,实际收益率计算也需要较为专业知识,加上其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较高,保险代理人对该类产品实际销售难言乐观。

例如,虽然分红险产品一直存在,但“红利实现率” 这一新概念直到2023年7月才正式出现在公众视野。彼时,原银保监会发布《一年期以上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规则》要求保险公司需要自2023年6月30日起披露各分红型保险产品的红利实现率指标。

在实际计算中,“红利实现率”指的是保险公司实际派发的红利与演示红利的比率,反映了当年实际分红水平与演示分红水平的关系。而分红保险产品的红利主要来源于“三差”(死差、利差、费差),保险公司将实际经营成果优于既定假设的盈余,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给保单持有人。

此外,“红利实现率”这一指标也只是评估分红险的参考指标,代表了保险公司过去一段时间的经营能力和投资水平,但并不能代表未来的分红水平,也不能代表实际的产品利益。这是由于保险产品的周期较长,且分红往往随经济周期波动,累计红利实现率更有意义。因此,部分保险公司还新公布了累计红利实现率。

随着2024年过半,不少保险公司已经在官网公布了红利实现率,但刚出炉的成绩单却不太理想。有业内人士统计,超过90%的产品分红实现率(年度现金分红、保额分红)未达100%。

对此,多家保险公司公开表示,这主要是由于资本市场波动、利率下行,2023年的整体投资市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为了长期稳健经营,各家保险公司的分红险的实际客户利益普遍有所下降。

一家上海人身险公司精算师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分红险并不能只看一两年的分红实现率水平,看10年或10年以上实现率更有意义,保险公司披露的累计分红实现率更能够体现产品的长期价值。同时,消费者也要注意,分红险不仅具有投资功能,更具备了风险保障功能,不完全等同于理财产品。更重要的是,如要购买分红险,消费者需要认真规划一笔较为长期的资金支出。

分红险为何被推上“C位”?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分红险被再次推上C位,主要出于保险公司主动管控“利差损”风险,以及在政策层面,监管部门不断鼓励险企发展分红险两方面因素。

具体来看,在政策端,今年8月2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向各人身险公司下发的《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中提到,鼓励开发长期分红型保险产品,对于预定利率不高于上限的分红型保险产品,可以按普通型保险产品精算规定计算现金价值。

此外,今年9月1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即保险业新“国十条”),其中也提到,“支持浮动收益型保险发展”。

而在市场端,界面新闻记者也从业内了解到,以往保险公司自行决定分红水平,今年,基于经济形势、保护消费者长期权益等原因,在监管指导下,行业集体调整了分红水平。调整后,大型险企基本不高于3.0%,中小型险企基本不高于3.2%。此前,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保险业的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仅为3.22%。

上述人身险精算师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分红险”推上C位,是在低利率环境下,保险公司与客户利益动态平衡的一种选择。不仅有助于保险行业降低刚性负债成本、防范利差损风险,也为客户提供了2%的保底收益,甚至3.5%的预期收益。但在实际销售层面,仍然需要耐心对消费者的偏好做出引导。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分红险预定利率即将下调至2%,时隔多年这一险种为何被推上“C位” ?

分红险销售面临多重考验。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界面新闻记者 | 苗艺伟

界面新闻编辑 | 江怡曼

继我国普通寿险等产品在今年9月1日率先开启预定利率下调后,根据监管部门发布的《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2024年18号文)指导文件,我国新备案的分红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也即将在今年10月1日起调整为2.0%。

这意味着,“2.5%+浮动收益” 的分红型保险产品已进入“离线”倒计时。

头部险企发力分红险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目前,在各大型险企中,分红险保费规模占比约为10%至20%,但今年以来,却成为被各大头部险企寄予厚望的险种。

在今年8月末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中,中国平安联席CEO郭晓涛公开表示,预定利率下调将有效防止行业利差损持续恶化,为了应对这一变化,公司将对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未来产品结构将以分红产品作为主打产品,预计占销售的50%以上。

中国太保总精算师兼财务负责人张远瀚也表示,随着预定利率的下调,原来的产品结构已经不太适合客户的需求,长期来看,分红型产品未来占比会超过50%。

新华保险副总裁、总精算师龚兴峰表示,要在分红险进行发力,推出更多的分红险来满足客户对于保障和储蓄以及整个资产传承多方面的需要。

中国人寿则表示,在进行产品和业务转型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长期分红产品的研发与投放,并平衡好保证利率水平和浮动利率之间的关系、平衡好演示利率水平与分红实现率水平之间的关系。

分红险销售面临多重考验

分红险区别于传统险,投保分红险的消费者既可以享受一定的保障责任,还可以享受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果,从分红险中获得一笔源于保险公司实际经营盈余的红利。

针对即将进行利率切换的分红险,多家险企已经对代理人进行了针对性培训。不同于今年8月保险代理人普遍在朋友圈以 “涨价炒停售” 推销增额寿险、年金险等保险产品,此次,代理人对于即将停售的分红型产品的卖力推荐却很少见。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这是由于分红险产品设计较为复杂,实际收益率计算也需要较为专业知识,加上其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较高,保险代理人对该类产品实际销售难言乐观。

例如,虽然分红险产品一直存在,但“红利实现率” 这一新概念直到2023年7月才正式出现在公众视野。彼时,原银保监会发布《一年期以上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规则》要求保险公司需要自2023年6月30日起披露各分红型保险产品的红利实现率指标。

在实际计算中,“红利实现率”指的是保险公司实际派发的红利与演示红利的比率,反映了当年实际分红水平与演示分红水平的关系。而分红保险产品的红利主要来源于“三差”(死差、利差、费差),保险公司将实际经营成果优于既定假设的盈余,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给保单持有人。

此外,“红利实现率”这一指标也只是评估分红险的参考指标,代表了保险公司过去一段时间的经营能力和投资水平,但并不能代表未来的分红水平,也不能代表实际的产品利益。这是由于保险产品的周期较长,且分红往往随经济周期波动,累计红利实现率更有意义。因此,部分保险公司还新公布了累计红利实现率。

随着2024年过半,不少保险公司已经在官网公布了红利实现率,但刚出炉的成绩单却不太理想。有业内人士统计,超过90%的产品分红实现率(年度现金分红、保额分红)未达100%。

对此,多家保险公司公开表示,这主要是由于资本市场波动、利率下行,2023年的整体投资市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为了长期稳健经营,各家保险公司的分红险的实际客户利益普遍有所下降。

一家上海人身险公司精算师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分红险并不能只看一两年的分红实现率水平,看10年或10年以上实现率更有意义,保险公司披露的累计分红实现率更能够体现产品的长期价值。同时,消费者也要注意,分红险不仅具有投资功能,更具备了风险保障功能,不完全等同于理财产品。更重要的是,如要购买分红险,消费者需要认真规划一笔较为长期的资金支出。

分红险为何被推上“C位”?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分红险被再次推上C位,主要出于保险公司主动管控“利差损”风险,以及在政策层面,监管部门不断鼓励险企发展分红险两方面因素。

具体来看,在政策端,今年8月2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向各人身险公司下发的《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中提到,鼓励开发长期分红型保险产品,对于预定利率不高于上限的分红型保险产品,可以按普通型保险产品精算规定计算现金价值。

此外,今年9月1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即保险业新“国十条”),其中也提到,“支持浮动收益型保险发展”。

而在市场端,界面新闻记者也从业内了解到,以往保险公司自行决定分红水平,今年,基于经济形势、保护消费者长期权益等原因,在监管指导下,行业集体调整了分红水平。调整后,大型险企基本不高于3.0%,中小型险企基本不高于3.2%。此前,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保险业的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仅为3.22%。

上述人身险精算师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分红险”推上C位,是在低利率环境下,保险公司与客户利益动态平衡的一种选择。不仅有助于保险行业降低刚性负债成本、防范利差损风险,也为客户提供了2%的保底收益,甚至3.5%的预期收益。但在实际销售层面,仍然需要耐心对消费者的偏好做出引导。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