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今年夏天被称为我国南方尤其江浙沪地区“最难熬的酷暑”,多地最高温度及高温天数均创多年新高,这也让电网压力大增。据国网电力9月中旬发布数据,今夏江苏全网最高用电负荷7次创历史新高,最高达到1.471亿千瓦,同比增长11.3%,超出预测最高值。
在用电负荷连创新高的情况下,江苏电网今夏却成功守住了不拉闸限电的底线,成为全国迎峰度夏大考的优等生。今年迎峰度夏期间,江苏全省无其他支撑性电源投产运行,那么激增的电力从何而来?如何实现社会工业和居民用电安全?
江苏省虽然在外购电力方面加大了筹措力度,但全国尤其是华东区域电力供应总体偏紧,华东互济能力不足,在电力保供异常艰难的情况下,新型储能这一“奇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电力负荷、电源发电、电网受电间微妙的平衡,有效地保障了全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新型储能为江苏省迎峰度夏的电力顶峰做出特殊贡献。
而当社会还在诟病电网配储利用率不高、独立储能电站商业模式不清晰时,江苏省却通过制度设计和市场化手段,让储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再次凸显。
迎峰度夏“零拉闸”,江苏是怎样做到的?
作为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二的省份,江苏能源消耗同样位居前列。早在夏季来临之前,江苏就强调坚决守住不发生“拉闸限电”的底线,并预计全省最高用电负荷将达1.45亿千瓦,研判迎峰度夏高峰时段存在600万千瓦左右供应缺口。在我国,能源资源与负荷中心呈逆向分布,八成以上煤炭、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分布在西部和东北地区。那么,作为能源消耗大省,江苏因何成为今年全国迎峰度夏大考的优等生?
除了提前谋划增购区外电力资源、优化电网运行等常规举措,积极布局新型储能是江苏有力保障省内电力供应的新亮点。据官方信息,上半年,江苏省内新型储能项目集中上线,截至7月15日,江苏已累计建成投运新型储能540万千瓦,同比增加10倍,规模居全国第一。而且,江苏的储能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无论是项目规模、技术创新、政策支持还是经济效益方面都表现出色,在大型电网侧新型储能项目上,民企参与度高。
为鼓励储能项目加快建设,江苏还对与电力调度机构签订并网调度协议的独立新型储能项目进行顶峰费用补偿。在2023年至2026年1月的迎峰度夏(冬)期间,依据其放电上网电量给予顶峰费用支持,顶峰费用逐年退坡,具体为:2023年至2024年0.5元/千瓦时,2025年至2026年1月0.3元/千瓦时。随着“715保供项目”建成并网,现阶段江苏省新型储能累计装机量已达到5.4GW,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新型储能装机目标,提前三3年完成“2027年5GW”的装机目标。
这其中,由远景能源投资、建设、运营的盐城射阳250MW/500MWh储能电站(下称“射阳电站”)是江苏最大的独立储能电站,7月中上旬并网后支持江苏完成电力保供任务;该储能电站同期亦取得良好经济效益,40天收益达4000万。

在7月16日江苏省40座网侧储能电站性能测试中,远景射阳电站排名第一,单日整站充放电效率高达89.92%,整个8月份充放电量全省第一,日均调节电量100万kWh,满足10万个家庭单日用电。
储能电站兼具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
在政策和市场共振下,作为支撑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技术,近年储能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40%。另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数据,2023年中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21.5 GW/46.6 GWh,占全球新增装机接近50%。
在储能行业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储能的价值也不断遭到质疑:强制配储利用率不高、盈利模式尚不清晰等成为制约行业良性发展的掣肘。而在江苏省迎峰度夏的大考中,储能成为社会价值的担当,在此关键时刻,既可以起到解电力供应燃眉之急的作用,也可以提升电网系统频率稳定。
同时,储能电站的经济效益也在这次大考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以上述江苏“715保供项目”为例,据江苏有关部门的测算,这些储能项目如能及时并网且满足电网验收要求、并及时响应电网调度需求进行高可靠性的充放电,到2026年1月顶峰费用退坡前,收益能充分覆盖提前建设增加的成本。后期,这些储能项目可通过新能源项目投运规模不断增加获得配储容量租赁,如国家有新政策调整也可获得容量电价、电力市场等收益,逐步形成良性经营的商业模式。
用远景射阳电站为例来算一笔账:射阳电站占地面积仅57亩,交流并网容量达250MW/500MWh,单日顶峰电量可达约85万度电,不仅能够支撑源侧风光绿电的接入消纳,具备年降碳约600万吨的最大化能力。在收益方面,射阳电站7月中上旬并网以来,40天收益达4000万,每个月收益比平均值高30%,比第二名高15%。按此测算,其全生命周期电站收益较其他电站平均高出1700万/100MWh,成为保供项目的领先者。
此次新型储能参与江苏省迎峰度夏也意味着中国储能市场开始进入大规模交易时代,虽然是固定电价的交易市场,但是储能的交易性能开始凸显,储能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差异,成为决定储能收益差异的关键因素。
未来,中国储能市场的价值也将走向市场化驱动和交易价值的呈现。储能将参与到电力现货市场,通过更好地捕捉电价差来实现储能的核心价值。这就要求储能不再只是个装了电池的铁疙瘩,交易能力、响应能力、系统性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在今年9月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光储充大会上表示,储能未来最重要的场景是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用户可以通过储能这一“绿电银行”峰谷套利。储能的本质是交易,未来的储能将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实现电力交易的高度智能化和自动化,成为电力市场的“交易员”。
储能产业要从“卷价格”转向“卷价值”
众所周知,近年中国产业发展常常陷入奇特现象:行业前景被看好,产能大幅扩张,进而开启价格战导致全行业大面积亏损,被称为“内卷式”恶性竞争。这一现象引发中央重视,今年7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储能产业似乎也正陷入新一轮产业周期“魔咒”中。随着大量相关企业进入储能领域,产能不断扩充的同时,价格战也打得如火如荼:储能电芯2023年初至今平均价格降幅超过60%,储能系统价格从0.8元/Wh一路跌至0.6元/Wh、0.5元/Wh,最新的4小时储能系统价格已降至0.4元/Wh,其他配件价格也处于下行周期。
对储能企业而言,持续的价格战极度压缩利润空间,企业又不得不紧紧跟随,行业甚至出现与光伏雷同的“增收不增利”现象。以储能电芯企业为例,自2023年以来,除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大巨头实现营收、利润双增长外,中创新航、德赛电池、南都电源等则是营收增长、净利润大幅滑坡,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排名第四的瑞浦兰均,更是营收与净利润双降,2023年毛利率从7.4%降至2.1%。更令人担忧的是,安全性要求高的储能产业,极限成本压力带来了安全隐患。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就曾表示,中国的储能企业,大部分产品毛利率非常低,也没有后续的资源和经费再投入研发,安全隐患问题时时存在。
在不断压缩成本的行业环境下,储能安全事故也屡有发生。今年5月,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Gateaway储能电站发生事故,引发行业内外高度关注。
反对“内卷式”恶性竞争并非不要市场竞争,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提出“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的良性竞争要求。就当下储能产业而言,亟须从“卷价格”转向“卷价值”,以创新为驱动,提升质量、服务水平,从而推动行业发展。
在田庆军看来,要多维度理性看待储能“内卷”,一方面,技术在不断进步,产品、工艺、设计、管理的创新都在让成本不断探底;另一方面,持续降本才能做大产业,如果储能不能持续降本,投资商就没有动力把储能产业做大,当然也要警惕“内卷”带来的质量风险。
针对如何突破“内卷”,田庆军表示,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是基础,为避免同质化现象,远景储能通过全栈、全链、全周期服务来进行差异化创新。一是全栈自研,远景储能具备全栈技术能力,可加速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2024年研发投入预计增加50%以上;二是全产业链,远景目前已在江苏、山东、安徽、内蒙、浙江、广西等地建成了各种应用场景的储能电站;三是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交易是远景储能的软实力。” 田庆军称,远景储能从全生命周期的维度来为客户创造价值,通过价值创造来突破“内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