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9月28日,2024“上海设计100+”全球竞赛结果正式发布。入选项目实现销售559亿元,预计产品生命周期内销售总额将达5700亿元。除了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医疗器械、地标建筑等品类外,多款机器人产品成为榜单一大亮点。
界面新闻注意到,TOP100项目中,机器人产品包括傅利叶通用人形机器人GR-1、上海智元新创具身智能机器人、四足机器人、童行外骨骼机器人、膝关节手术机器人、智能床椅机器人、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等。
其中,傅利叶通用人形机器人GR-1是一款自主研发、可商业化量产的高度仿生人形机器人。它具备54个自由度,能够模拟人类的各种运动,如转头、扭腰、抓取、跑步和跳跃等。
未来,这类人形机器人在科研教育、康复医疗、工业制造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市场应用价值。随着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社会的来临,GR-1能够接管大量重复性和低技术含量的任务,还能替代人类进行危险操作。
工信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将初步建立,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7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将实现规模化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而根据相关预测,2021年至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71%。到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8700亿元。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融合了先进的双机械臂系统,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和效率。在复杂的脑机接口手术,医生可以远程遥操作机械臂,精准实现手术目的。
团队负责人介绍称,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神经相关疾病的不断增加,对神经外科手术的需求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该款机器人能缓解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提升了手术的普及度和可及性。
上海宣康机器人公司设计的床椅机器人,则聚焦于失能老人的日常护理和康复训练。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增至近80岁,高龄老年群体庞大,失能失智老年人占比逐年攀升,2023年我国失能失智老人总数约5000万人。据悉,这款机器人集合护理床与轮椅功能于一体,能帮助失能老人自主完成起背、抬腿、翻身、站立等康复训练,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上海于2020年启动首届“上海设计100+”征集工作,当年获奖产品包括举高消防机器人、消毒巡航等服务机器人。五年来,机器人变得更加智能与普及,正逐步走向更多工厂、矿山、医院与市民家庭。
中国通过在工业设计、虚拟仿真、AI集成、智能制造和人机协作等方面的创新设计,不仅推动了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在全球市场上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
“设计是打通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的关键路径。”在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看来,设计创新与科技创新一样,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两者共同塑造突破性创新。
事实上,上海也正在这样做。2022-2023年,上海在先导产业、重点产业的相关领域发挥了设计的驱动价值。
C919大飞机、联影CT机等荣获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大奖,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设计中心集聚上海……航空航天、船舶、汽车、机械和重大装备、消费品等领域的一批创新设计相继落地,“上海设计”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设计产业规模稳步增长,2023年全市文创产业规模达2.34万亿元,同比增长7%,创意设计产业占近7成。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研究所所长丁伟认为,中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通过设计思维、设计流程与方法的导入,可以更好地为新技术、新模式寻找应用场景和各种可能。在未来,“设计驱动型新质生产力”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