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富临精工(300432.SZ)10月10日晚披露,公司拟与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智元机器人”)、巨星新材料有限公司(简称“巨星新材料”)、文宏杰、四川安努创想智能科技合伙企业(简称“安努创想”)、四川安努创和智能科技合伙企业(简称“安努创和”)签订《人形机器人应用项目合作框架协议》。
上述相关方拟在共同看好人形机器人应用项目赛道的基础上,就投资组建项目公司、整合各方资源开展项目建设达成本框架协议。
此次计划投资组建的项目公司主要从事机器人应用系统解决方案销售与服务;机器人场景功能二次开发、本体定制化设计及交付;机器人衍生产品及服务垂直场景数据采集及应用。其中,富临精工拟认缴出资200万元,持股比例20%。
其中,智元机器人推荐首席技术官,提供人形机器人平台、应用开发与平台接口的技术支持;富临精工推荐财务总监,提供机器人关键硬件精密减速器、智能电关节的研发、生产和制造。
按照协议,智元机器人还将针对汽车发动机挺柱、摇臂、可变气门正时系统和部件领域、电子水泵、稀土永磁体生产领域,给予项目公司3年内通用机器人轮式/双足整机产品的独家销售授权及贴牌销售授权。
此外,富临精工、巨星新材料同意在项目公司人形机器人市场应用开发过程中,提供专业场景及开发过程必要的支持,在有机器人应用采购需求时,同等条件下,优先采用项目公司的专用机器人产品;智元机器人同意引入富临精工、巨星新材料分别作为智元机器人的机器人电关节模组和电机磁性材料的供应商,同等条件下,相关领域优先与富临精工、巨星新材料开展业务合作。
据介绍,智元机器人成立于2023年2月,是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及应用生态创新企业。2023年8月,智元机器人发布第一代通用型具身智能机器人原型机远征A1;2024年8月,智元机器人家族系列商用产品发布,在交互服务、柔性智造、特种作业、科研教育及数据采集等场景开启商用量产。天眼查显示,高瓴资本合计持有该公司股份比例约7.21%,比亚迪(002594.SZ)持股比例2.51%,软通动力(301236.SZ))持股比例约1.41%。
巨星新材料主营高性能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是人形机器人电机材料的供应商,也是生产过程制造环节人形机器人的需求方。天眼查显示,该公司由四川巨星企业集团持股45.85%,稀土股盛和资源(600392.SH)持股比例约8.4959%。2022年6月,盛和资源与持股比例4.53%的股东四川巨星企业集团等共同投资设立巨星新材料;四川巨星企业集团实际控制人唐光跃于2022年4月22日前在盛和资源担任副董事长职务。
安努创想、安努创和经营范围主要是智能机器人的研发、销售及人工智能理论与算法软件开发等业务。
富临精工表示,本协议的签署预计对公司2024年度经营业绩不会产生重大影响,项目实施可能受到行业政策、市场环境、经营管理等因素影响,从而影响预期收益的实现,故暂无法对盈利水平进行预测和比对。
精密减速器是机器人转动关节的核心零部件。据国信证券研报,减速器是机器人价值成本中较高部件,成本占比30%-40%左右(以工业机器人为例),国内生产高性能减速器的精密加工设备主要来自日本、欧洲等国外厂商,设计、材料、热处理等一系列环节均存在瓶颈。其中,机器人对减速器大批量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上有较高的要求;“精度保持性、产品一致性、减速器与机器人算法结合,是三项最核心的技术要求,一般需长达10年的基础理论和经验数据积累”。
富临精工认为,公司具备技术资质和现金流,初步具有开展机器人项目的经验;机器人产业是公司汽车精密制造零部件产品应用领域的延伸。
富临精工主要业务为汽车发动机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智能电控和新能源锂电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95亿元,同比增长54.81%;归母净利润1.32亿元,上年同期亏损3.23亿元。
2024年中报显示,富临精工旗下车载电驱动减速器产线年产能形成50万台,动力总成线具备年24万台产能,差速器具备93万台套年产能;同时,已形成了减速器齿轴年120万套、减速器壳体年18万套等产能;旗下高端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项目预计2024年三季度正式量产,目前主要代表产品为减速器齿轴。
富临精工称,本次投资事项涉及新业务、新领域,公司已对该合作事项进行可行性论证。基于公司机电一体化的研发、制造能力,前期已进行相应技术人员储备和研发投入,在机器人关键硬件智能电关节上已布局预研产业,即整合减速器、智能控制及电机技术,拓展谐波减速器和行星减速器两个平台的电关节产品,样机方案已完成,并进行小批量生产。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处于高速成长期,目前正在走向市场应用的阶段。据中航证券测算,至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需求有望达200万台,对应市场空间超5700亿元。
国信证券近日研报认为,部分人形机器人零部件与汽车零部件在原材料、设计、工艺、设备及成本管控、质量要求上具一定相通性,二者往往具备相似的底层制造逻辑,带来相关零部件(电机、减速器、传感器、丝杠等)从汽车向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产业升级机遇;后续在大厂入局(特斯拉+英伟达等)、技术迭代、政策催化的加持下,人形机器人产业后续有望迎来量产元年。
不过,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容向界面新闻表示,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在快速发展,受政策驱动,吸引了大量资金和社会关注,并且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实现重要的技术突破,从而推进其商业化进程。“但将2024年称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元年可能为时尚早,现在还处于实验室阶段。行业的发展需要一定时间,需要跨学科的努力,以及持续的研究和创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