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亿美元收购Mobileye这家自动驾驶领域的初创公司,且开出的价格超过Mobileye 2016年全年营收的40倍,很多人对英特尔此举感到惊讶,更多人则是看不懂甚至看空。
然而从英特尔近两年的转型哲学,以及对待“双创”思路和态度来看,这笔收购早有端倪。
升级众创空间聚焦八大领域
3月16日,在上海举行的“英特尔众创空间加速器创新大赛决赛暨全国总路演”上,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杨旭宣布,“英特尔众创空间加速器”全新升级为“英特尔创新加速器”。
英特尔众创空间加速器计划于2015年4月在中国正式启动,目前已经在全国8座城市建立起了15家联合众创空间以及3家开放创新实验室,并与创新生态圈内100多家专业的机构建立起了合作关系,产生了数千个孵化加速项目。
在创新大赛总决赛中,12支团队经过角逐后最终夺得前三名的项目分别是极元高速基因测序数据分析平台、视觉导航控制器和众智云基站。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项目分别属于精准医疗、机器人以及数据业务领域,与去年年底英特尔提出的未来发展八大关注领域(人工智能、无人驾驶、5G、虚拟现实、体育、机器人、精准医疗、中国制造2025)密切相关。
“我们相信,在这些创新领域这些项目可以和英特尔的技术及平台做非常完美的结合,未来更有机会在他们各自的领域获得成功。”英特尔中国战略合作与创新业务部总经理、创新加速器中国区负责人李德胜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也是英特尔众创空间加速器进行转型的最主要原因:将分散的初创公司和创新能力聚焦到八大领域之上,与英特尔在相应领域的产业能力和生态能力对接,形成所谓的“创新加速器”。
这样的举措最终关注的是哪些项目可以在市场上成功,因此方向判断要符合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的走向。简单来说,英特尔希望扶持的项目能跟上自己转型的脚步。
具体而言,英特尔坚信“万物互联”是未来的趋势,认为智能化的万物将产生宏大的数据流,需要利用感知技术把数据收集起来,通过更快速的传输到达后端云端,在云端进行挖掘分析,最后变成某种形式的增值服务提供给消费者。整个过程涉及的感知技术、计算技术,数据传输技术、储存技术和处理能力等等,均是英特尔愿意为之投资的能力。
以机器人视觉导航技术为例,英特尔已建立涵盖上下游几百家企业的机器人创新生态圈,未来将定期举办供应链对接大会和相关的市场活动,英特尔相关事业部的专家也会寻求与初创企业进行更好的结合。而技术、品牌、资金、合作伙伴,正是初创公司在强大的竞争领域之中所需要的。
“我们当然希望这些创新企业越来越大,用英特尔的东西越来越多,这是非常直白的好处。成长之后他们会变成英特尔的合作伙伴,如果英特尔投资部感兴趣的话,甚至会变成我们投资的公司。”李德胜说道。
事实上,虽然Mobileye不是英特尔孵化的项目,但同样从亲密的合作伙伴成为了英特尔收购的目标。
收购Mobileye以弥补不具备的能力
然而,在英特尔持续关注“双创”的同时,自去年开始“双创”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大量创业团队宣告失败,不少众创空间、孵化器关门倒闭,创投热潮也开始降温。
对于这样的情况,杨旭表示不担心:“有人跟我说,这当中是不是有很多泡沫。我认为这都是很自然的现象。创新是肯定有风险的,没人可以保证每一个创新项目都可以成功,但是如果不行动,那是一个机会都没有。”
李德胜同样认为在新兴领域一定会有泡沫,因为想把创新领域放在一条认为设计好的路线上发展且不偏不倚,在市场的法则下是很难做到的。发现新机会,人们会涌进去;如果过热了,市场手段会把它调回来。
“以人工智能为例,有没有泡沫,我相信一定有,但是这个泡沫是好事还是坏事很难下一个判断。”李德胜对界面新闻表示,“只有在发展初期有资金、有技术、有人员进来,中国才有可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突破和领先;如果还是按部就班的看明天能卖出多少芯片、卖出多少机器来去做人工智能,永远不会有突破。”
在这样的经营哲学之下,英特尔收购了Altera做FPGA,后来收购了Nervana做深度学习,如今又收购了Mobileye做无人驾驶。杨旭认为,这些布局都只有一个目的:在意识到通用技术针对未来数据计算远远不够的前提下,针对各种形态数据的计算进行全面布局,增加新的能力并弥补以往不具备的能力。
“这么多年来英特尔也彷徨过,也做了很多思考,经历了不少教训,因此现在行动起来特别快,哪些关键能力不够的尽快进行弥补。因为瞎子摸象,首先要把象全部摸出来。”
由于收购Mobileye的消息刚刚宣布,杨旭向界面记者表示还仅仅是一个开始,很多细节不方便透露,但他认为无人驾驶2030年700亿美金的市场规模是最大的吸引力。
杨旭表示这实际上还是一个技术验证的过程。什么样的技术能够服务到无人驾驶,这个技术是不是可以拓展到其他的领域等等,都是在处理一些未来的、很复杂的、新形态的数据。这对英特尔而言非常重要,英特尔需要这样的针对新数据的处理能力。
“从这两点来说,英特尔和Mobileye合作过程当中认识到这个能力不仅仅关乎无人驾驶,未来还会有更多的项目,因此收购就顺理成章发生了,因为这是未来能力的储备。”杨旭说,“至于收购价格高低的问题,我不方便评论,但关键是收购之后是否可以达到目的,能否得到回报,这需要时间来验证。”
后PC时代互补比竞争重要
正如杨旭所言,英特尔急于收购初创公司、补全欠缺的能力,是因为需要跟上未来的趋势。而跟上未来趋势,最直接的目的则在于要为英特尔的芯片业务找到新的、更广阔的市场,以承接停滞不前的PC芯片业务。
新领域必然面对新的竞争,但对于未来的竞争环境杨旭却认为将变得完全不一样。
“不像PC时代竞争那么白热化,我现在看到的更多的是互补性,而且空间也更大了。以人工智能为例,英伟达也好,ARM也好,他们在做,英特尔也在做,但同时英特尔也在用ARM的产品。很多时候我们竞争,很多时候我们也在合作。因为有一些东西需要对手的技术来实现。”杨旭表示,产业链融合之后,很多技术要靠合作互补才可以实现。
机器人、5G、无人驾驶、物联网……同样如此。这些新领域即使有所谓的标准之争,也几乎不可能一家独大。
“心胸有多大,机会就有多大,如果一上来就想把什么东西锁住,那就很危险了。”杨旭认为,在万物互联、万物传输、万物处理的未来,一个企业很难将所有的服务都考虑进去,因此建立一些标准来锁定、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大错特错的,一定会吃大亏的”。
从这个逻辑来看,英特尔认为自己的发展路线与两会中“加速应用国产自主芯片”的倡议不矛盾,也会利用自己的能力帮助中国芯片产业发展。
“刚刚说到,未来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互补。万物互联需要多少芯片,英特尔不可能做得了这么多芯片,所以我们需要和国内很多厂商合作去做,比如展讯、芯源和澜起科技等等。万物互联关键的是要有很多的功能和模块,需要不同的人在里面做不同的事,这一点我们几年前就开始布局了。”杨旭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