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盛唐时酒文化盛行
举国上下都爱以酒交情
特别是唐朝的文人们
与友人一起,敞开胸怀
美景为下酒菜
落得一身秀气
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三人都是出了名的爱喝酒
喝酒助兴生灵感
借酒消愁愁更愁
杜甫评价李白
「斗酒诗百篇」
白居易描述杜甫的爱喝酒
「终日不食,终夜不寝。穷思无益,不如且饮。」
白居易本人
当官时无政绩,倒是带领老百姓酿得一手好酒
酒是很干净的东西,而最干净的是喝酒人的思想
李白喝酒诗性大发,写下无数首传颂至今的诗歌
他与贺知章,不喝不相识
成为「酒逢知己千杯少」的传世美言
杜甫担任左拾遗的期间
下朝后酒瘾犯了
直接当了衣服买酒喝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随性至极,所写的诗字字显真情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因爱喝酒而被世人记住
这合「酒中八仙人」的心意
「酒中八仙人」: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也爱喝酒
一个女子的婉转心思
在酒水中展露无遗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境遇不同
杯中的酒时甜时苦
可就是爱喝爱作词
你能拿我怎样?
与男子喝酒的豪迈仗义截然相反
女子与酒
或直爽对饮
或掩面小酌
别有一番风情
更为粗犷者
端起碗就干了
在酒文化盛行的朝代
自然对酒的品质有更高的要求
来自杏花村的汾酒
清澈透明如泉水
青素的酒香扑鼻而来,未饮先醉
一杯下肚绵甜清爽,后劲十足
自然是酒桌上的上品
不能落下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
汾酒
产自山西省汾阳县杏花村
早在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杏花村就有了酿酒的习俗
其酿造工艺沿着黄河流域及通商之路传遍全国
在杏花村发现的小口尖底瓷酒器
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酒器之一
进一步证明了当时的民俗风情--喝酒
商周时期
青铜文化盛行
也是酒器的形成期
那时候喝的还是黄酒
有酒喝的日子
晒过神仙
从餐桌礼仪文化
到喝酒的礼仪、器皿、礼数
讲究仪式感的中国人
使人对生活心生敬畏之感
历史上汾酒有过四次辉煌
一辉煌
距今1500年的南北朝
汾酒作为宫廷御酒出现在重大的宴席中
这是老白汾酒唯一的一次正史记载
二辉煌
杜牧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捧红了杏花村的汾酒
各地的文人纷纷到此畅饮
「会做山西酒--腰无半文天下走」
汾酒的辉煌,离不开晋商的贸易
从盛唐到清代
杏花村的酒坊从70多家增加到200多家
依旧供不应求
三辉煌
杨德龄先生带领汾酒团队
勇夺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甲等金奖
走出国门的汾酒
没有水土不服
反而让外国人大开眼界
1937年太原沦陷
山西汾酒逐渐衰退
杨德龄先生回乡下务农
其子孙后代则加入抗日队伍
汾酒厂历经10年的荒废
到处杂草丛生
酒再香,依旧躲不过命运的戏弄
四辉煌
1948年,第一个国营酿酒企业在杏花村成立
1949年,杏花村汾酒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款国宴用酒
一把抓高粱,清蒸二次清
名酒产地
必有佳泉、能人
酿造汾酒选用晋中平原的「一把抓高粱」为原料
用大麦、豌豆制成的糖化发酵剂
采用「清蒸二次清」的酿造工艺
历经曲的培养、捣碎、晒干蒸煮、浸水、冷却、混合发酵等过程
才能酿造成杯中这杯清香馥郁的白酒
即使在工业化高速发达的社会
机器的使用,使得匠人省时省力不少
但是酿造时重要的工序
例如制曲、发酵、蒸馏等等
都是经验性极强的技能
熟悉的师傅,摸一摸曲的外表
就能判断它的温度
发酵时,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28天的发酵,是一个神奇的过程
如同母亲十月怀胎
让人无比期待,出生的那一刻
(汾酒的酿造工艺)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少年,干了它
暂凭杯酒长精神
拾方有茶有酒有故事
就差你了~~
拾方(ID:shifangwh)
这里是拾方,我们关注传统手工艺,希望能为它们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