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喜剧的背后是巨大的悲伤和痛苦 | 一周新书推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喜剧的背后是巨大的悲伤和痛苦 | 一周新书推荐

关键词:清水河、诗集、阿富汗、文学、闭关锁国、韩国综艺、消费主义、鹅肝……

界面新闻记者 | 潘文捷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牧马清水河》

杨占武
上海三联书店 2024-7

“我写作最原初的动力是青少年时期储存的情感。我的老师,我上学时走过的路,寻草、捞浪茅的经历,住窑洞、喝窖水的生活,那一方地域风土,清水河、折死沟、预旺川……在某些时刻,在内心的某个角落里萦绕,挥之不去,而且愈到后来愈发酵涌动,不写不安,不吐不快。”杨占武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在外地求学之后,又回到这片土地工作。汲取生态的教训,是他写作中贯穿始终的一个主题。

这本散文集共分为四辑,从历史、经济、语言、文化等多角度对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展开观察和思考。《牧马清水河》通过贯穿古今清水河流域的“牧马”,来阐释生态变迁的过程。马政的衰落是清水河流域生态恶化的一个标志,马政衰落之后,清水河流域的生产方式也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从原来的平耕陡牧、以牧为主变为耕牧兼营、以耕为主,然而这种转变是以滥开滥垦为标志的。

《我就是创造与毁灭女神》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 著 海桑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9

本书是《芒果街上的小屋》作者希斯内罗丝的最新诗集,内容由50多首相对较短的抒情诗组成,分为四辑:“没有羞耻的女人”“没有帽子的天空”“唱歌和哭声”和“未经审查的希斯内罗斯”。希斯内罗丝表示,自己写诗“是因为我必须将真理从我的子宫中挤出来”。她说,“写诗时必须以我这一生都无法发表它为前提。这是我唯一能超越最严厉的审查者——我自己——的方法。”

她在这本书中笑对衰老、死亡和教条。她写道,她宁愿不穿内衣,也不愿穿上为某个年龄段的女人制作的丑衣服。没有人为这个年龄段的女性设计内衣吗?所以她自己用诗歌和想象进行了设计。在这本书中,尽管希斯内罗丝在自己、爱人、家人以及一切事物中都能找到滑稽的笑料,令作品充满了俏皮的感觉,但在这些诗中,她也对每个人都表达了深深的敬意。因为喜剧的背后是巨大的悲伤和痛苦。

《陌生的阿富汗: 一个女人的独行漫记》

班卓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9

“面对来自远方的陌生人,常常会误以为陌生人具有一种能将自己的生活改头换面的新鲜而刺激的力量,可是,力量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如果自己没有力量的话,别人也无法给你。”单身女性背包客班卓写下了自己2003年夏天开始的独行经历。有人问她收入有多少,她说很少,一个月150美金左右。问,那你怎么能走到这么远的地方来。班卓说,想来我就能来。很多人没能去到别的地方,常常不是因为没钱。

本书旧版于2005年问世,在2024年重新制作出版,增加了许多照片和内容。在大多数人印象里,阿富汗是新闻里与战争、贫困、恐怖主义等字眼挂钩的异国他乡。在本书中,班卓反而没有花费太多笔墨讲述阿富汗这个国家经历的灾难,而是去讲述哪怕是在贫困和饥荒之中,那里生活的人们是如何热爱生活、认真活着的。

《文学发明:人类需要文学的25个“科学证明”》

[美] 安格斯·弗莱彻 著 郭澍 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4-5

本书作者、神经科学和文学双学位的耶鲁大学博士安格斯·弗莱彻看到,科学技术看似纷繁多样,但其多种多样的表征下隐藏着一个共同的本质:改造我们的星球。我们通过火、刀、哨子这些工具使外部环境顺应我们的意志。直到今天,这仍然是我们大多数先进工程的奋斗目标。无人机、计算程序、虚拟现实、智能家居……但生命还提出了一个更关键的挑战,即“何为人类”的问题。生而为人,意味着会有各种不理智的欲望、不可控的情感,还有令我们痛不欲生的悲伤。大脑会产生大量它无法解答的问题。这些问题是那么艰深、那么杂乱无章、那么难以捉摸,似乎任何技术都无法掌控它。然而,文学作品可以借助强大的叙事力量,对有关存在的怀疑做出回应;文学也有强大的情感力量,为彷徨的灵魂灌注友爱和勇气。

关于文学为什么被发明,以及文学能做什么,作者认为,文学是一种结合叙事和情感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的祖先面对由人类的生理特点引发的心理挑战。这项发明之所以被创造,就是为了克服生而为人的各种疑惑和痛苦。

《失去的三百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中国的开放与封闭(1516—1840)》

郭建龙
之江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4-10

当前人们普遍认为,1840年之前的中国是一个闭关锁国的社会,整个国家都处于极端的信息匮乏之中。但是事实上的情况却并非如此。为了不让从明末到晚清的三百年淹没在一句“闭关锁国”之下,本书作者郭建龙希望读者看到,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中国有机会去学习西方、向世界开放,中国甚至已经存在一个“开眼看世界”的群体,海外的华人、国内与海外有联系的沿海居民、国内沿海地区的官员和商人,他们都拥有丰富的西洋信息。

在此基础上,他更进一步去探讨为何在国家层面上,当时的中国仍显得如此无知。在他笔下,“闭关锁国”其实是一个制度性的自主选择。由于集权式制度对开放性的天然恐惧,皇帝更倾向于禁止百姓接触海外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从而利用制度和舆论的力量,将百姓闭锁在信息大坝之内,最终产生对世界的厌恶和轻视。

虚无主义与技术

[荷兰] 诺伦·格尔茨 著  张红军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6

在哲学上,对技术恐惧源远流长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赫伯特·马尔库塞和雅克·埃吕尔都是其中代表人物,但无论喜欢与否,我们都与技术紧密相连,因此,即使我们认为技术是剥削性的,它也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格茨来说,技术带来的威胁不仅仅是剥削,而是尼采预见的危险:虚无主义。

本书呈现了对各种技术的案例研究,以及技术与虚无主义关系是如何渗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令人上瘾的平台Tinder——我们在这个平台上用拇指左滑右滑决定他人的命运时得到的快乐,远远超过了我们在面对面交流中获得的快乐。又比如Facebook它已经成为人们可以讨厌但无法离开的平台,因为其他人也都在这里,离开这里就是切断自己与所有人的联系。脸书让用户加入到侵犯他人隐私的快乐中来,以至于它侵犯用户的隐私越多,用户就越敢侵犯彼此的隐私。格尔茨看到,技术试图调解我们生存的痛苦,但却将我们困在恶性循环中。读完这本书后,读者会洞察当前的社会现实,意识到并抵制晚期资本主义的抚慰人心又麻木不仁的技术虚无主义。

《大众文化的女性主义指南》

[韩] 孙希定 [韩] 林允玉 [韩] 金智惠 编  [韩] 崔至恩 等著 田禾子 译
野spring·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9

本书源于韩国女性劳动者会策划创作的女性主义播客“乙们的驴耳”中的热门内容“大众文化与性别”。作为播客的实录,内容适合大众读者,而且也不乏尖锐的讨论。作者指出《无限挑战》和《两天一夜》这两个节目开启了韩国真人秀双驾马车的时代,之后以男性为主的综艺长期霸占屏幕,随之也产生了“男人们聚在一起就会发生有趣的事”的惯性思维,因此,在这种真人秀形式的节目中,女性综艺人容身的空间只会逐渐缩小,综艺领域中的女性也开始消失。

作者认为,现在韩国综艺节目的基本属性就是韩男娱乐——第一种是完全排除女性的综艺,第二种是即便出现了女性,节目也有很强厌女性,或贬低女性、加深对女性负面偏见的综艺。如今,韩国的电视台还理所应当地制作着嘉宾全员都是男性,或者像发善心一样只请一名年轻女性的各类节目。这是值得批评的。除了综艺节目之外,本书也关注到了被商品化的女孩:女团制造工业、色情产业……此外,《小姐》和《没有秘密》等“女性电影”也得到了讨论。

《鹅肝: 食品政治中的众口难调》

[美]米凯拉·德苏西(Michaela DeSoucey)著 张三天 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4-8

鹅肝,作为美味佳肴,一般是作为小分量的前菜出现。可以作为煎烤制品趁热吃,通常会配有新鲜的水果配菜。传统的做法是低温慢慢烹制,用作鹅肝酱或者鹅肝糜冷吃。在法国,鹅肝是美食界的支柱,从街边小餐馆到米其林星级餐厅,都会出现它的身影。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法国政府发起了相关保护政策,以鹅肝为中心的农业旅游业得到发展,这些做法把鹅肝置于文化、商业和国家评估这三者交汇的美食民族性上,在欧洲一体化和全球化的争议浪潮中显得尤为重要。鹅肝成为了法国民族价值和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同时,它也是一种令动物权利支持者认为在道德上难以接受的食品。争论的焦点在于鹅肝的制作方式——为了让肝脏变大变肥,在鹅或者鸭子生命的最后几周,人们会用专门的管子喂给它们谷物,且用量会逐渐增加。不同的人会因为不同的立场对这一做法大加斥责或大为赞赏。于是,在鹅肝上体现着两个极端——我们把动物看作资源,能够以我们认为合适的方法使用和消耗;另一个极端是,我们把动物看作是有感知能力的生物,应该得到人道的对待、同情和怜悯。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喜剧的背后是巨大的悲伤和痛苦 | 一周新书推荐

关键词:清水河、诗集、阿富汗、文学、闭关锁国、韩国综艺、消费主义、鹅肝……

界面新闻记者 | 潘文捷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牧马清水河》

杨占武
上海三联书店 2024-7

“我写作最原初的动力是青少年时期储存的情感。我的老师,我上学时走过的路,寻草、捞浪茅的经历,住窑洞、喝窖水的生活,那一方地域风土,清水河、折死沟、预旺川……在某些时刻,在内心的某个角落里萦绕,挥之不去,而且愈到后来愈发酵涌动,不写不安,不吐不快。”杨占武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在外地求学之后,又回到这片土地工作。汲取生态的教训,是他写作中贯穿始终的一个主题。

这本散文集共分为四辑,从历史、经济、语言、文化等多角度对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展开观察和思考。《牧马清水河》通过贯穿古今清水河流域的“牧马”,来阐释生态变迁的过程。马政的衰落是清水河流域生态恶化的一个标志,马政衰落之后,清水河流域的生产方式也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从原来的平耕陡牧、以牧为主变为耕牧兼营、以耕为主,然而这种转变是以滥开滥垦为标志的。

《我就是创造与毁灭女神》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 著 海桑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9

本书是《芒果街上的小屋》作者希斯内罗丝的最新诗集,内容由50多首相对较短的抒情诗组成,分为四辑:“没有羞耻的女人”“没有帽子的天空”“唱歌和哭声”和“未经审查的希斯内罗斯”。希斯内罗丝表示,自己写诗“是因为我必须将真理从我的子宫中挤出来”。她说,“写诗时必须以我这一生都无法发表它为前提。这是我唯一能超越最严厉的审查者——我自己——的方法。”

她在这本书中笑对衰老、死亡和教条。她写道,她宁愿不穿内衣,也不愿穿上为某个年龄段的女人制作的丑衣服。没有人为这个年龄段的女性设计内衣吗?所以她自己用诗歌和想象进行了设计。在这本书中,尽管希斯内罗丝在自己、爱人、家人以及一切事物中都能找到滑稽的笑料,令作品充满了俏皮的感觉,但在这些诗中,她也对每个人都表达了深深的敬意。因为喜剧的背后是巨大的悲伤和痛苦。

《陌生的阿富汗: 一个女人的独行漫记》

班卓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9

“面对来自远方的陌生人,常常会误以为陌生人具有一种能将自己的生活改头换面的新鲜而刺激的力量,可是,力量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如果自己没有力量的话,别人也无法给你。”单身女性背包客班卓写下了自己2003年夏天开始的独行经历。有人问她收入有多少,她说很少,一个月150美金左右。问,那你怎么能走到这么远的地方来。班卓说,想来我就能来。很多人没能去到别的地方,常常不是因为没钱。

本书旧版于2005年问世,在2024年重新制作出版,增加了许多照片和内容。在大多数人印象里,阿富汗是新闻里与战争、贫困、恐怖主义等字眼挂钩的异国他乡。在本书中,班卓反而没有花费太多笔墨讲述阿富汗这个国家经历的灾难,而是去讲述哪怕是在贫困和饥荒之中,那里生活的人们是如何热爱生活、认真活着的。

《文学发明:人类需要文学的25个“科学证明”》

[美] 安格斯·弗莱彻 著 郭澍 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4-5

本书作者、神经科学和文学双学位的耶鲁大学博士安格斯·弗莱彻看到,科学技术看似纷繁多样,但其多种多样的表征下隐藏着一个共同的本质:改造我们的星球。我们通过火、刀、哨子这些工具使外部环境顺应我们的意志。直到今天,这仍然是我们大多数先进工程的奋斗目标。无人机、计算程序、虚拟现实、智能家居……但生命还提出了一个更关键的挑战,即“何为人类”的问题。生而为人,意味着会有各种不理智的欲望、不可控的情感,还有令我们痛不欲生的悲伤。大脑会产生大量它无法解答的问题。这些问题是那么艰深、那么杂乱无章、那么难以捉摸,似乎任何技术都无法掌控它。然而,文学作品可以借助强大的叙事力量,对有关存在的怀疑做出回应;文学也有强大的情感力量,为彷徨的灵魂灌注友爱和勇气。

关于文学为什么被发明,以及文学能做什么,作者认为,文学是一种结合叙事和情感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的祖先面对由人类的生理特点引发的心理挑战。这项发明之所以被创造,就是为了克服生而为人的各种疑惑和痛苦。

《失去的三百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中国的开放与封闭(1516—1840)》

郭建龙
之江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4-10

当前人们普遍认为,1840年之前的中国是一个闭关锁国的社会,整个国家都处于极端的信息匮乏之中。但是事实上的情况却并非如此。为了不让从明末到晚清的三百年淹没在一句“闭关锁国”之下,本书作者郭建龙希望读者看到,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中国有机会去学习西方、向世界开放,中国甚至已经存在一个“开眼看世界”的群体,海外的华人、国内与海外有联系的沿海居民、国内沿海地区的官员和商人,他们都拥有丰富的西洋信息。

在此基础上,他更进一步去探讨为何在国家层面上,当时的中国仍显得如此无知。在他笔下,“闭关锁国”其实是一个制度性的自主选择。由于集权式制度对开放性的天然恐惧,皇帝更倾向于禁止百姓接触海外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从而利用制度和舆论的力量,将百姓闭锁在信息大坝之内,最终产生对世界的厌恶和轻视。

虚无主义与技术

[荷兰] 诺伦·格尔茨 著  张红军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6

在哲学上,对技术恐惧源远流长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赫伯特·马尔库塞和雅克·埃吕尔都是其中代表人物,但无论喜欢与否,我们都与技术紧密相连,因此,即使我们认为技术是剥削性的,它也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格茨来说,技术带来的威胁不仅仅是剥削,而是尼采预见的危险:虚无主义。

本书呈现了对各种技术的案例研究,以及技术与虚无主义关系是如何渗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令人上瘾的平台Tinder——我们在这个平台上用拇指左滑右滑决定他人的命运时得到的快乐,远远超过了我们在面对面交流中获得的快乐。又比如Facebook它已经成为人们可以讨厌但无法离开的平台,因为其他人也都在这里,离开这里就是切断自己与所有人的联系。脸书让用户加入到侵犯他人隐私的快乐中来,以至于它侵犯用户的隐私越多,用户就越敢侵犯彼此的隐私。格尔茨看到,技术试图调解我们生存的痛苦,但却将我们困在恶性循环中。读完这本书后,读者会洞察当前的社会现实,意识到并抵制晚期资本主义的抚慰人心又麻木不仁的技术虚无主义。

《大众文化的女性主义指南》

[韩] 孙希定 [韩] 林允玉 [韩] 金智惠 编  [韩] 崔至恩 等著 田禾子 译
野spring·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9

本书源于韩国女性劳动者会策划创作的女性主义播客“乙们的驴耳”中的热门内容“大众文化与性别”。作为播客的实录,内容适合大众读者,而且也不乏尖锐的讨论。作者指出《无限挑战》和《两天一夜》这两个节目开启了韩国真人秀双驾马车的时代,之后以男性为主的综艺长期霸占屏幕,随之也产生了“男人们聚在一起就会发生有趣的事”的惯性思维,因此,在这种真人秀形式的节目中,女性综艺人容身的空间只会逐渐缩小,综艺领域中的女性也开始消失。

作者认为,现在韩国综艺节目的基本属性就是韩男娱乐——第一种是完全排除女性的综艺,第二种是即便出现了女性,节目也有很强厌女性,或贬低女性、加深对女性负面偏见的综艺。如今,韩国的电视台还理所应当地制作着嘉宾全员都是男性,或者像发善心一样只请一名年轻女性的各类节目。这是值得批评的。除了综艺节目之外,本书也关注到了被商品化的女孩:女团制造工业、色情产业……此外,《小姐》和《没有秘密》等“女性电影”也得到了讨论。

《鹅肝: 食品政治中的众口难调》

[美]米凯拉·德苏西(Michaela DeSoucey)著 张三天 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4-8

鹅肝,作为美味佳肴,一般是作为小分量的前菜出现。可以作为煎烤制品趁热吃,通常会配有新鲜的水果配菜。传统的做法是低温慢慢烹制,用作鹅肝酱或者鹅肝糜冷吃。在法国,鹅肝是美食界的支柱,从街边小餐馆到米其林星级餐厅,都会出现它的身影。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法国政府发起了相关保护政策,以鹅肝为中心的农业旅游业得到发展,这些做法把鹅肝置于文化、商业和国家评估这三者交汇的美食民族性上,在欧洲一体化和全球化的争议浪潮中显得尤为重要。鹅肝成为了法国民族价值和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同时,它也是一种令动物权利支持者认为在道德上难以接受的食品。争论的焦点在于鹅肝的制作方式——为了让肝脏变大变肥,在鹅或者鸭子生命的最后几周,人们会用专门的管子喂给它们谷物,且用量会逐渐增加。不同的人会因为不同的立场对这一做法大加斥责或大为赞赏。于是,在鹅肝上体现着两个极端——我们把动物看作资源,能够以我们认为合适的方法使用和消耗;另一个极端是,我们把动物看作是有感知能力的生物,应该得到人道的对待、同情和怜悯。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