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钟俊雅
前不久,在滁州市全椒县大墅镇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铁跨明巢高速公路连续梁成功合龙。这一项目的建设预示着,全椒与长三角区域的联通将更加畅通无阻。
今年以来,全椒县在推动省重点项目上取得了显著成效。1-5月,全椒共实施了16个项目,总投资额高达500.98亿元。此外,全椒还积极与上海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慈溪智能家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多个“沪苏浙”地区的先进园区建立合作关系。

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全椒县正以积极的姿态投身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大潮中。今年,全椒县在融入长三角方面更是动作频频,不仅加强了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还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实施,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交通区位的近水楼台
全椒向东48公里是南京,向西98公里是合肥。这两个万亿省会城市为全椒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全椒也是一座长在交通动脉上的城市。京沪高铁、沪汉蓉高铁、合宁高速、马滁扬高速等穿境而过。20分钟可到达南京,35分钟可到达合肥,2小时可到达上海。

值得一提的是,9月19日在全椒县大墅镇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铁跨明巢高速公路连续梁成功合龙。该项目建成后,在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间建起一条快速新通道,对于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优化沿长江地区铁路网布局,服务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全椒而言,这一高铁项目的建设无疑是锦上添花,将使它更加便携地融入长三角的交通网络之中。
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
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全椒明确了自己的KPI
——因地制宜地推进本土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并积极招引长三角区域产业的落地生根。
据全椒县人民政府消息,2023年,全县累计赴长三角地区招商200余批次。
今年,全椒要精塑营商环境“金名片”,持续深化“双对标”行动,树立“店小二”精神,做好五星级“服务员”。并通过强化为企服务、政务服务以及要素服务,聚力创优“亭满意·全舒心”营商环境服务品牌。做到服务企业“零距离”、办事效率“零延误”、项目落地“零障碍”、生产经营“零干扰”。

在交流合作上,截至今年5月,全椒与上海松江经开区等5家园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双方企业长效合作。搭建“产学研用”创新协同平台,与中科院等30余家高等院校大所开展合作。此外,在无锡、嘉兴、南京等地设立了3个“研发飞地”,并开展7场“技术需求对接会”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金融支持上,全椒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通过制造业订单融资方式,为兴达动力、悦达实业、旭能电力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累计支持资金达3亿元。同时,深入推进政银担合作机制,为23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了1.7亿元的担保贷款。
此外,全椒也在积极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实施“工业互联网+”工程,推动273家企业开展软件服务包应用,为60家企业实施数字化诊断,登云企业发展到528家。
这些努力也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截至今年8月,全县36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增长11.2%;实现增加值增长13.0%,增速居全市第3位、同比上升2位。

9月全椒县举办了“访千企、优环境、促和谐”沙龙活动,并邀请了悦达实业等30余家重点企业参与。通过做好“对症下药”的精准帮扶,努力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链上发力的融合曲
物畅其流、人畅其行,全椒始终锚定长三角区域。当前,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光伏等产业在全椒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今年第一季度,全椒主动赴南京、苏州、宁波等地区考察多轴机器人、精密设备、汽车配件、光伏电池、高效光伏电池等制造项目;赴上海、昆山、海宁等地深入了解高端轮毂等项目。此外,招商小组分别赴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围绕光伏、新能源电池等主导产业驻点招商,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在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产业上,全椒形成了以力神、全柴集团、亿晶光电等为依托的产业发展格局。
特别是全柴集团的国六生产线。作为国内顶尖的智能发动机生产线,凭借高度智能化特点,实现了生产状态的自动识别与调整,使得错误率降低了30%,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今年,滁州悦达实业与奇瑞再度携手,承接了15万台鲲鹏动力系列混动铝合金缸体加工三期项目,如三期规划全部投产,悦达将形成年产40万台混动铝合金缸体加工产能。
此外,全椒还主动承接省会城市合肥的产业辐射。积极谋划共建“大墅一栏杆一马湖”毗邻合作平台。大墅产业新城新签约多个来自合肥的亿元以上项目。其中,创皖新型材料、枫腾金属制品、新路源金属构件等项目建成投产。

目前,大墅产业新城,已累计引入亿元以上企业39家,其中5亿元以上企业5家,20亿元以上企业1家,规上企业19家,涵盖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主导产业。
全椒正以链上融合为发展主线,奏响新兴产业发展的蓬勃乐章。近年来,全椒县围绕新能源产业建立重点招商区域、重点招商企业清单,聚焦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招“大”商、招“新”商、招“链”商,全县新能源产业共入驻企业 18 家,总投资396.2亿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