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二次元,为什么总爱对制作人发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二次元,为什么总爱对制作人发疯?

造神杀神都是你。

文 | ACGx

山寨版《蔚蓝档案》——Project KV算是彻底凉了。

9月8日,Dynamis One宣布Project KV正式中止开发,游戏相关素材全部删除,官方的10万粉账号也无法再搜索到。从9月1日发布首支宣传视频到8日关门,新项目上演了一场现实版“七日死”。

关于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已经有很多人报道过了。为了吃瓜吃全,这里再简单复述一下。事情的经过就是一批从《蔚蓝档案》离职的老员工,以日服制作人、副总监朴炳林为首搞了一个高度类似于前作的新项目Project KV。

由于新项目与《蔚蓝档案》有太多相似之处,比如武器+美少女,头顶光环等等,《蔚蓝档案》玩家愤怒了,组团向新项目发难。最终这个短命项目没能顶住攻击,选择火速滑跪,删素材跑路。

这次事件在国内没有太大关注度,一方面是《蔚蓝档案》在国内的影响力下降了,更重要的是《蔚蓝档案》在国内的生态位被取代了,战斗力最强的二次元没聚集在这儿了。

而在日韩,《蔚蓝档案》依然是男性向二次元最强战力的聚集地,充满了乐子人与魔怔人。团队离职再创业就像一把火点燃了社区,即使Project KV已经跪了,玩家依然不依不饶地搞二创,把这次事件变成了一场狂欢。

二次元社交属性浓郁,关注明星制作人的动向是有传统的。正是这种高关注度让很多制作人有了赌一把的自信或野心。而褒贬争论制作人的善恶对错,也就成了二次元社区play的重要一环。

不过,这次Project KV事件或许说明,贩卖明星制作人的套路,即使在二次元也渐渐失灵了。

二次元,为什么钟爱制作人?

从很多角度看,死掉的Project KV项目都有很强的投机属性。到底是谁借了这批离职制作人胆,让他们敢只花4个月时间就敢虚空画饼?答案就是社区玩家自己宠出来的。

哪个圈子都不缺名人。然而相比于其他圈子,二次元玩家会更关注游戏背后的制作人。这种倾向其实是与二次元的社区传统高度相关的。

什么是“二次元”?很难一句话定义。但接触过二次元的同学都能感觉到,二次元有着“一切皆可拟人”的传统。从大家熟悉的舰娘军武娘到小众的连汽水罐都可以拟人。

拟人文化的背后,体现的是二次元实际上有着强烈的社交需求,宅宅们现实社交少,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想交朋友。

相反,正因为现实世界无法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他们才来到虚拟世界寻求“纸片人”的互动。久而久之二次元习得一种技能,就是能把一切自己接触到的事物都拟人化。

自己通勤的铁道公交车、自己使用的电脑游戏机、自己接触的操作系统和浏览器……一切皆可拟人。而面对自己喜欢的游戏以及背后的游戏公司,二次元们自然也非常乐于将其拟人化,把一家公司当成一个“人”那样看待与理解。

游戏公司也看到了其中的机会。日本作为二次元文化发源地,很早就发现了知名制作人的价值。把制作人推到与玩家交流的一线往往能取得不错的宣传效果,也顺势捧红了一批明星制作人。

有些制作人吃这个红利甚至一直吃到了现在。比如在2020年代国内游戏资本出海投资时,不多日本制作人就借机找到了养老机会。直到今年有外媒报道“腾讯网易收缩在日投资”,这张养老饭票才算作废。

相比于单机制作人出名更为“被动”,二次元制作人则会更为主动地拥抱社区。

二游制作人往往自己就是二次元。他们知道二次元有拟人传统,自己的受众有“被关注”的需求。他们在创业之初就会有意识地主动与玩家互动,回应玩家的期待,并将其作为自己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而二次元受众对此也非常买账,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情绪价值得到了满足。

回看国内二次元发展的这几年,崛起的二游公司几乎都会与核心制作人高度绑定。

蔡喵大伟哥之于米哈游,海猫之于鹰角,羽中之于散爆,不一而足……

而到了互联网时代,“服务型游戏”流行,玩家更希望制作人站到台前来,甚至希望制作人“永远在线”。而原本就有自觉站到台前来的二游制作人及其公司,等于是直接吃到了这份红利。

像今年“原神fes”上就又有“大伟哥泪洒现场”的报道,之所以说又,是因为去年他也为了《崩三》落泪过一回。对此,有人觉得这是真情,有人觉得这是表演。但对于大伟哥而言,站到台前与玩家直面交流已经成为他必须亲自来做的事情之一。

既然玩家是把米哈游当成一个“人”来看待的,大伟哥就要尽量回应玩家的这种期待。而肉身站台面对所有人的目光,就是最好的回应方式。

站到台前的确很累,但二次元社区的这种拟人传统,客观上也给制作人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不仅仅是公司老板,文案作者、美工画师、配音演员、音乐监督……很多幕后工作者,到了二次元项目都有机会吃到这个流量,甚至建立个人IP。

比如音乐人陈致逸,在参与《原神》之前早就为多部游戏与影视做了配乐,但知名度仅限于圈内,直到参与《原神》之后个人知名度才大爆发。二游玩家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们听到喜欢的音乐就会去搜索制作人,谈论制作人,把他的过往音乐全听个遍。在这样的社区传播环境下,个人知名度很容易得到扩散。

去年9月,陈致逸宣布自己已经离开米哈游及旗下音乐工作室HOYO-MiX。有人祝福,也有人不看好。无论陈致逸的下一个项目是什么,有一个事实是“前《原神》音乐制作人”的头衔都能为新项目带来关注度和流量。这是非二次元项目很难带来的流量。

以爱之名加杠杆

明白了二次元能给制作人带来那么多流量,也就明白了二游制作人为何总是会躁动。

无论是Project KV还是陈致逸这样的案例都让我们看到,由于玩家会主动辨认制作人,跟着制作人选游戏。这就让二次元制作人拥有了资本之外的第二杠杆,有能力撬动更多的资源去创业。

鹰角当年作为初创公司,能在没有任何代表作的情况下得到众多投资、拿下大量画师合作,一大原因就是得益于其制作人团队在二次元社区中的知名度。“半壁江山”梗的最早由来,其实说的是《明日方舟》当时调动了半数国内二次元的人力物力资源。

然而,鹰角能成功并不意味着别人只要集齐“离职”“知名制作人”“创业”三要素就一定能成功。离职制作人固然能够自带流量与话题,然而这流量如果不能尽快落实到新产品上,最终依然是一场空。

曾经任职于米哈游参与过《崩三》项目的贺甲,离开米哈游之后他先后入职过腾讯、艺画开天,今年夏天又传出离开艺画开天的消息。连续的跳槽使他几年都没有拿出新的作品,明星制作人的光环正在迅速褪色。

像去年的《环形旅舍》制作人开服想打造一个“良心制作人”的人设来赢得玩家支持。结果游戏不到一年就要死,制作人画饼也没兑现,玩家自然感觉被骗感情,表示“再也别碰他的游戏”。

类似的案例还有去年的《千年之旅》,制作人同样立的是“听玩家劝”人设,为了回应玩家开除文案大改剧情。结果游戏开服表现不佳,制作人近期自己都在发文表示《千年之旅》已经成了自己的“负资产”,丢丢不掉,救救不了,影响新项目的开发。

可见“明星制作人”就是一把双刃剑。游戏好的时候一切都好,新项目不缺融资也不缺玩家支持。一旦游戏不好,过高的关注度就会变成一条锁链缠住制作人,使其动弹不得。尤其是那些想学网红博主的制作人,今天立虚假人设埋下雷,就别怪明天人设崩塌被反噬。

骗子多了,玩家免疫了

见过了优秀制作人,也见过了人设崩塌的制作人,中国的二次元社区已经完成了版本更新。玩家放下了爱的执念,走上了更为实用主义的道路。

无论制作人过往成绩如何,新项目又吹得如何天花乱坠,玩家只看最后端出来的产品成色如何。游戏好玩,制作人兑现了画的饼,那一切赞誉加身也不为过;游戏拉跨甚至都上不了线,那一切过往情怀都一笔勾销。

悠星、鹰角们能够崛起,靠的是《碧蓝航线》《雀魂》《明日方舟》这些游戏本身素质过硬,米哈游也是一再用产品证明了自己,这才有了现在的江湖地位。

作为对比,同样是散爆离职成员组的团队,新项目《雾境序列》磨磨蹭蹭到2023年底才上线,结果死得悄无声息。当年留下“微博办公”名梗的制作人白龙不但救不了项目,自己也只落得欠薪的结果。

同样在当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还有《牧羊人之心》团队出走事件。出走的运营负责人“后雨”凭着当时在社区的影响力拿下大笔投资开设《偌星》项目。最后的结果却是烧光投资游戏也没做出来。制作人自然被玩家忘却,被媒体打上“眼高手低”的标签也不为过。也许后雨唯一能庆幸的就是,与他闹纠纷的老东家“第一弹”死在了他前面。

种种案例都说明,中国二次元其实越来越理性,越来越不吃制作人发个邮件说“爱你”就高潮那一套了。谁信了“爱你”,被背叛就是迟早的事。

当然,总有一群二次元依然想在虚拟世界里把制作团队捧成神。他们会慢慢聚集到某些乐意配合他们造神演戏的游戏之下。在日韩,这个收容宅宅难民为他们造神的游戏就是《蔚蓝档案》。

然而《蔚蓝档案》的制作人,一边接受着玩家的吹捧,一边还真把这些吹捧当真了,陶醉其中了。以朴炳林为代表的一批制作人觉得,《蔚蓝档案》的成功全靠自己的天才发挥,自己只要振臂一呼玩家就会云集响应,离职创业走上巅峰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届时做出一款超越《蔚蓝档案》的游戏也不在话下。

于是,Project KV项目仅凭几张PPT就横空出世。但这次,离职团队只猜到开局,却没猜中结局。《蔚蓝档案》玩家没有选择支持他们,反而给团队打上了“叛忍”“黑鼠”的标签,将他们的离职视为“大人的背叛”。

而本应在这出戏中扮演“反派”“大资本家”的NEXON对事件的淡然态度则成为了终结闹剧的最后一根稻草。面对离职团队做高仿,官方只是风淡云轻地提了句“新项目与我无关”。看到玩家一边倒地站到自己一边后才出手谈判,最终终结了这个项目。

然而,Project KV项目的关闭并不说明就是《蔚蓝档案》的胜利。这次事件,本质上说就是NEXON自己养出来的蛊。

《蔚蓝档案》从运营之初就出于迎合二次元受众的考虑,有意捧红团队中的一些制作人。把制作人推到台前确实能让公司节省运营成本,吸引到一批爱捧神的玩家也的确让游戏有了更多流量。但当捧红的制作人想要离开,当捧神玩家想要制作人兑现爱的承诺时,一切只会走向失控。离职团队哪怕只是抱着恶心一把老东家的想法做了这波操作,也足以同时伤害《蔚蓝档案》的玩家和曾经的团队同事。

说到底,所谓的“造神运动”就是一场欲望解放大会。无论是制作人还是玩家,当各方的欲望都开始膨胀,对撞就不可避免,撕扯崩溃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结语

二次元特别关注明星制作人,其实这不是坏事。不要单纯地把这种现象当成饭圈化看待。注重和肯定“人”的价值,这是二次元纯真的一面,也是二次元这么多年一直都保持活力的源泉。在消费主义把一切都物化的时代,二次元却在尝试把纸片人、把某些物化的东西还原为人,这本身就是年轻人对后现代世界做出的最大抵抗了!

但关注制作人,不意味着迷信制作人,更不应该成为某些制作人反向利用的炒作手段。信任是非常宝贵的,一旦打破都很难再修复。对于制作人而言,自己的信誉只有一次预支的机会,还请多珍惜玩家提前预支的信任。而对玩家来说,多看制作人做了什么,少听制作人吹了什么,或许就是受伤最少的路径选择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二次元,为什么总爱对制作人发疯?

造神杀神都是你。

文 | ACGx

山寨版《蔚蓝档案》——Project KV算是彻底凉了。

9月8日,Dynamis One宣布Project KV正式中止开发,游戏相关素材全部删除,官方的10万粉账号也无法再搜索到。从9月1日发布首支宣传视频到8日关门,新项目上演了一场现实版“七日死”。

关于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已经有很多人报道过了。为了吃瓜吃全,这里再简单复述一下。事情的经过就是一批从《蔚蓝档案》离职的老员工,以日服制作人、副总监朴炳林为首搞了一个高度类似于前作的新项目Project KV。

由于新项目与《蔚蓝档案》有太多相似之处,比如武器+美少女,头顶光环等等,《蔚蓝档案》玩家愤怒了,组团向新项目发难。最终这个短命项目没能顶住攻击,选择火速滑跪,删素材跑路。

这次事件在国内没有太大关注度,一方面是《蔚蓝档案》在国内的影响力下降了,更重要的是《蔚蓝档案》在国内的生态位被取代了,战斗力最强的二次元没聚集在这儿了。

而在日韩,《蔚蓝档案》依然是男性向二次元最强战力的聚集地,充满了乐子人与魔怔人。团队离职再创业就像一把火点燃了社区,即使Project KV已经跪了,玩家依然不依不饶地搞二创,把这次事件变成了一场狂欢。

二次元社交属性浓郁,关注明星制作人的动向是有传统的。正是这种高关注度让很多制作人有了赌一把的自信或野心。而褒贬争论制作人的善恶对错,也就成了二次元社区play的重要一环。

不过,这次Project KV事件或许说明,贩卖明星制作人的套路,即使在二次元也渐渐失灵了。

二次元,为什么钟爱制作人?

从很多角度看,死掉的Project KV项目都有很强的投机属性。到底是谁借了这批离职制作人胆,让他们敢只花4个月时间就敢虚空画饼?答案就是社区玩家自己宠出来的。

哪个圈子都不缺名人。然而相比于其他圈子,二次元玩家会更关注游戏背后的制作人。这种倾向其实是与二次元的社区传统高度相关的。

什么是“二次元”?很难一句话定义。但接触过二次元的同学都能感觉到,二次元有着“一切皆可拟人”的传统。从大家熟悉的舰娘军武娘到小众的连汽水罐都可以拟人。

拟人文化的背后,体现的是二次元实际上有着强烈的社交需求,宅宅们现实社交少,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想交朋友。

相反,正因为现实世界无法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他们才来到虚拟世界寻求“纸片人”的互动。久而久之二次元习得一种技能,就是能把一切自己接触到的事物都拟人化。

自己通勤的铁道公交车、自己使用的电脑游戏机、自己接触的操作系统和浏览器……一切皆可拟人。而面对自己喜欢的游戏以及背后的游戏公司,二次元们自然也非常乐于将其拟人化,把一家公司当成一个“人”那样看待与理解。

游戏公司也看到了其中的机会。日本作为二次元文化发源地,很早就发现了知名制作人的价值。把制作人推到与玩家交流的一线往往能取得不错的宣传效果,也顺势捧红了一批明星制作人。

有些制作人吃这个红利甚至一直吃到了现在。比如在2020年代国内游戏资本出海投资时,不多日本制作人就借机找到了养老机会。直到今年有外媒报道“腾讯网易收缩在日投资”,这张养老饭票才算作废。

相比于单机制作人出名更为“被动”,二次元制作人则会更为主动地拥抱社区。

二游制作人往往自己就是二次元。他们知道二次元有拟人传统,自己的受众有“被关注”的需求。他们在创业之初就会有意识地主动与玩家互动,回应玩家的期待,并将其作为自己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而二次元受众对此也非常买账,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情绪价值得到了满足。

回看国内二次元发展的这几年,崛起的二游公司几乎都会与核心制作人高度绑定。

蔡喵大伟哥之于米哈游,海猫之于鹰角,羽中之于散爆,不一而足……

而到了互联网时代,“服务型游戏”流行,玩家更希望制作人站到台前来,甚至希望制作人“永远在线”。而原本就有自觉站到台前来的二游制作人及其公司,等于是直接吃到了这份红利。

像今年“原神fes”上就又有“大伟哥泪洒现场”的报道,之所以说又,是因为去年他也为了《崩三》落泪过一回。对此,有人觉得这是真情,有人觉得这是表演。但对于大伟哥而言,站到台前与玩家直面交流已经成为他必须亲自来做的事情之一。

既然玩家是把米哈游当成一个“人”来看待的,大伟哥就要尽量回应玩家的这种期待。而肉身站台面对所有人的目光,就是最好的回应方式。

站到台前的确很累,但二次元社区的这种拟人传统,客观上也给制作人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不仅仅是公司老板,文案作者、美工画师、配音演员、音乐监督……很多幕后工作者,到了二次元项目都有机会吃到这个流量,甚至建立个人IP。

比如音乐人陈致逸,在参与《原神》之前早就为多部游戏与影视做了配乐,但知名度仅限于圈内,直到参与《原神》之后个人知名度才大爆发。二游玩家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们听到喜欢的音乐就会去搜索制作人,谈论制作人,把他的过往音乐全听个遍。在这样的社区传播环境下,个人知名度很容易得到扩散。

去年9月,陈致逸宣布自己已经离开米哈游及旗下音乐工作室HOYO-MiX。有人祝福,也有人不看好。无论陈致逸的下一个项目是什么,有一个事实是“前《原神》音乐制作人”的头衔都能为新项目带来关注度和流量。这是非二次元项目很难带来的流量。

以爱之名加杠杆

明白了二次元能给制作人带来那么多流量,也就明白了二游制作人为何总是会躁动。

无论是Project KV还是陈致逸这样的案例都让我们看到,由于玩家会主动辨认制作人,跟着制作人选游戏。这就让二次元制作人拥有了资本之外的第二杠杆,有能力撬动更多的资源去创业。

鹰角当年作为初创公司,能在没有任何代表作的情况下得到众多投资、拿下大量画师合作,一大原因就是得益于其制作人团队在二次元社区中的知名度。“半壁江山”梗的最早由来,其实说的是《明日方舟》当时调动了半数国内二次元的人力物力资源。

然而,鹰角能成功并不意味着别人只要集齐“离职”“知名制作人”“创业”三要素就一定能成功。离职制作人固然能够自带流量与话题,然而这流量如果不能尽快落实到新产品上,最终依然是一场空。

曾经任职于米哈游参与过《崩三》项目的贺甲,离开米哈游之后他先后入职过腾讯、艺画开天,今年夏天又传出离开艺画开天的消息。连续的跳槽使他几年都没有拿出新的作品,明星制作人的光环正在迅速褪色。

像去年的《环形旅舍》制作人开服想打造一个“良心制作人”的人设来赢得玩家支持。结果游戏不到一年就要死,制作人画饼也没兑现,玩家自然感觉被骗感情,表示“再也别碰他的游戏”。

类似的案例还有去年的《千年之旅》,制作人同样立的是“听玩家劝”人设,为了回应玩家开除文案大改剧情。结果游戏开服表现不佳,制作人近期自己都在发文表示《千年之旅》已经成了自己的“负资产”,丢丢不掉,救救不了,影响新项目的开发。

可见“明星制作人”就是一把双刃剑。游戏好的时候一切都好,新项目不缺融资也不缺玩家支持。一旦游戏不好,过高的关注度就会变成一条锁链缠住制作人,使其动弹不得。尤其是那些想学网红博主的制作人,今天立虚假人设埋下雷,就别怪明天人设崩塌被反噬。

骗子多了,玩家免疫了

见过了优秀制作人,也见过了人设崩塌的制作人,中国的二次元社区已经完成了版本更新。玩家放下了爱的执念,走上了更为实用主义的道路。

无论制作人过往成绩如何,新项目又吹得如何天花乱坠,玩家只看最后端出来的产品成色如何。游戏好玩,制作人兑现了画的饼,那一切赞誉加身也不为过;游戏拉跨甚至都上不了线,那一切过往情怀都一笔勾销。

悠星、鹰角们能够崛起,靠的是《碧蓝航线》《雀魂》《明日方舟》这些游戏本身素质过硬,米哈游也是一再用产品证明了自己,这才有了现在的江湖地位。

作为对比,同样是散爆离职成员组的团队,新项目《雾境序列》磨磨蹭蹭到2023年底才上线,结果死得悄无声息。当年留下“微博办公”名梗的制作人白龙不但救不了项目,自己也只落得欠薪的结果。

同样在当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还有《牧羊人之心》团队出走事件。出走的运营负责人“后雨”凭着当时在社区的影响力拿下大笔投资开设《偌星》项目。最后的结果却是烧光投资游戏也没做出来。制作人自然被玩家忘却,被媒体打上“眼高手低”的标签也不为过。也许后雨唯一能庆幸的就是,与他闹纠纷的老东家“第一弹”死在了他前面。

种种案例都说明,中国二次元其实越来越理性,越来越不吃制作人发个邮件说“爱你”就高潮那一套了。谁信了“爱你”,被背叛就是迟早的事。

当然,总有一群二次元依然想在虚拟世界里把制作团队捧成神。他们会慢慢聚集到某些乐意配合他们造神演戏的游戏之下。在日韩,这个收容宅宅难民为他们造神的游戏就是《蔚蓝档案》。

然而《蔚蓝档案》的制作人,一边接受着玩家的吹捧,一边还真把这些吹捧当真了,陶醉其中了。以朴炳林为代表的一批制作人觉得,《蔚蓝档案》的成功全靠自己的天才发挥,自己只要振臂一呼玩家就会云集响应,离职创业走上巅峰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届时做出一款超越《蔚蓝档案》的游戏也不在话下。

于是,Project KV项目仅凭几张PPT就横空出世。但这次,离职团队只猜到开局,却没猜中结局。《蔚蓝档案》玩家没有选择支持他们,反而给团队打上了“叛忍”“黑鼠”的标签,将他们的离职视为“大人的背叛”。

而本应在这出戏中扮演“反派”“大资本家”的NEXON对事件的淡然态度则成为了终结闹剧的最后一根稻草。面对离职团队做高仿,官方只是风淡云轻地提了句“新项目与我无关”。看到玩家一边倒地站到自己一边后才出手谈判,最终终结了这个项目。

然而,Project KV项目的关闭并不说明就是《蔚蓝档案》的胜利。这次事件,本质上说就是NEXON自己养出来的蛊。

《蔚蓝档案》从运营之初就出于迎合二次元受众的考虑,有意捧红团队中的一些制作人。把制作人推到台前确实能让公司节省运营成本,吸引到一批爱捧神的玩家也的确让游戏有了更多流量。但当捧红的制作人想要离开,当捧神玩家想要制作人兑现爱的承诺时,一切只会走向失控。离职团队哪怕只是抱着恶心一把老东家的想法做了这波操作,也足以同时伤害《蔚蓝档案》的玩家和曾经的团队同事。

说到底,所谓的“造神运动”就是一场欲望解放大会。无论是制作人还是玩家,当各方的欲望都开始膨胀,对撞就不可避免,撕扯崩溃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结语

二次元特别关注明星制作人,其实这不是坏事。不要单纯地把这种现象当成饭圈化看待。注重和肯定“人”的价值,这是二次元纯真的一面,也是二次元这么多年一直都保持活力的源泉。在消费主义把一切都物化的时代,二次元却在尝试把纸片人、把某些物化的东西还原为人,这本身就是年轻人对后现代世界做出的最大抵抗了!

但关注制作人,不意味着迷信制作人,更不应该成为某些制作人反向利用的炒作手段。信任是非常宝贵的,一旦打破都很难再修复。对于制作人而言,自己的信誉只有一次预支的机会,还请多珍惜玩家提前预支的信任。而对玩家来说,多看制作人做了什么,少听制作人吹了什么,或许就是受伤最少的路径选择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