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年入173亿,“京东之子”冲刺IPO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年入173亿,“京东之子”冲刺IPO

“轻资产”模式的风险。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文 | 天下网商 章航英

时隔一年多,京东重启旗下又一分拆公司的上市计划。

9月30日,京东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京东工业”)更新在港交所的招股书。如若此番顺利上市,它也将成为继京东集团、京东物流、京东健康、达达集团、德邦股份之后,京东系上市公司版图中第6个新成员。

区别于其他物流配送方面的电商基础设施支持公司,京东工业与京东健康一样,切入的是一个巨大、垂直的商品品类,且对物流、服务配套方面有着更突出需求。

根据灼识咨询统计,在工业品这一万亿级市场,按2023年交易额来算,京东工业规模是第二名的两倍。但即使如此,在这个高度分散的市场,排在第一的京东工业所在市场份额也才4.1%。

在资本市场,“工业品MRO第一股”已经被去年12月在美股上市的震坤行捷足先登,目前市值6.23亿美元。而全球行业龙头美国固安捷的市值则突破550亿美元。

由此可知,京东工业所在的赛道成熟且天花板较高,在资本市场也容易得到认可。2020年以来,京东工业获得GGV、红杉中国、CPE等公司投资。去年3月完成B轮融资后,京东工业的估值达67亿美元(约470亿元)。

“超级独角兽”

以几个关键词概括这个来自北京的超级独角兽:GMV约261亿元,重点企业客户超9900家,SKU 数量约4166万,对接业务制造商、分销商及代理商约90000家。

京东工业为“MRO”采购服务提供商。MRO,即非生产原料性质的工业用品,是Maintenance(维护)、Repair(维修)、Operation(运行)的缩写,其市场庞大,包含了工业生产三大关键环节,能确保生产线的顺畅运行,包括实验室用品、电线电缆、焊接用品、机械设备等。

相较于C端商品,工业品领域品类繁多、供应链冗长,用户采购流程复杂,流转效率低,成本高昂,痛点明显,也充满了机会。

2017年,消费互联网如火如荼之际,京东着手搭建工业品交易链条。一年后,京东工业品成为京东一级类目;2021年7月,京东工业品成为京东一个独立业务单元,单独发展。

从2021年到2023年,京东工业交易规模从174亿元增至261亿元,复合增长率22.5%。

这三年,京东工业的营收也从103亿元增至17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京东工业实现扭亏为盈。2022年还亏损12.69亿元,2023年首次扭亏为盈,实现近480万元的微利。京东工业解释,前期亏损主要来自若干非经常性损益,包括股份支付开支及可转换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

若看调整后净利润,京东工业从2023年前6月的4.1亿元,增长至2024年前6月5.1亿元,在IPO前盈利能力就已实现持续增长的态势。

拆解京东工业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商品销售收入和服务收入。前者来自销售商品的差价,后者来自商家佣金、广告服务以及提供技术及其他服务产生的收入。

商品销售收入提供了超过9成的利润来源。以截至2024年6月30日前6个月为例,京东工业商品销售收入在8亿元,占比93.6%;服务收入中,交易平台收入1.9亿元,占比2.3%;广告及其他服务收入3.5亿元,占比4.1%。

随着商品交易额的扩大,京东工业的商品销售收入占比在不断升高,服务收入占比在减少。

但商品销售收入的毛利率远远低于服务收入毛利率。以2024年前6月来看,商品收入毛利率11.5%,服务收入毛利率高达96.7%。

“轻资产”模式的风险

相比于自己卖螺丝铜线的“苦力活”,做平台服务既轻松毛利又高。因此,京东工业讲的故事,也是工业品供应链的数字化。

据灼识咨询,中国引领全球工业供应链市场,2023年拥有10.9万亿市场,拥有全球最大市场规模。但数字化渗透率低,2023年仅为5.9%,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8.5%。

在招股书中,京东工业称构建了一个端到端的供应链数智化模型。

一端是工业供给侧,京东工业将海量商品的参数标准化及数字化,并为用户提供数智化采购业务。比如通过智能决策优化履约安排,帮助用户降本增效、透明采购;另一端是客户需求侧,将业务延伸到客户内部,帮他们进行采购规划和供应链系统建设。

区别于走重资产路线的京东产发、京东物流,在工业供应链全链路数智化基础上,京东工业自称实现了“轻资产模式”。表现为“一大部分订单可由供应端直接发货给需求端完成”,能最大限度减少在物流方面的投入。

但这建立在“整合第三方交付能力”的基础上。具体来说,京东工业大部分物流及仓储服务由京东物流提供,绝大部分采购量来自京东集团。

虽然京东工业来自京东集团平台(包括服务收入及京东五金城)带来的收入占比在逐年减少,从2021年48.7%下降到2023年43.4%。但截至2024年上半年,占比还超过4成。

也因此,与京东集团的强捆绑给京东工业带来了不确定因素,这一点写进了招股书“风险因素”的第一条。

工业品B2B:高度分散、竞争加剧

作为最大的工业国,中国工业发达,但市场竞争已然红海。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8月,工业生产者平均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1.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1%。这意味着,工业品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即使将苦活累活承包给了其他“兄弟”企业,“轻装上阵”的京东工业利润却也并不丰厚。

过去三年,其毛利率不断下降,从18.6%下降到16.1%。直到今年上半年略有回升,毛利率为16.9%。

以全球巨头固安捷作为对比,2024年二季度毛利率39.3%,净利率15.4%,再来看京东工业3.4%的净利率水平,差距明显。这还是在京东工业4000多万量级SKU,远高于固安捷3000万SKU基础上。

虽然京东工业在MRO市场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但在这个CR10(行业前10名占比)不到1.5%、高度分散的市场,京东工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不小。固安捷、震坤行外,也有越来越多办公用品企业进入MRO行业,如晨光科力普、得力集团、齐心集团等。

今年9月,淘宝也上线了一个新平台“淘宝企业购”,精选淘宝相关工业品采购类目的超百万商家,覆盖商品规模超11亿。在此基础上,还通过对公支付、一键开票等支持服务配套,加入AI大模型应用,凸显了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和野心。

为提升利润水平,不少企业都进入了自有品牌领域。譬如震坤行2021年推出自有品牌工具,产品SKU接近1000个,去年开始已经成功“出海”;得力也推出了自有品牌“得力工具”,包括劳保、工业照明、焊接和切割等类目数万个SKU。目前看来,京东工业并无相关动作。

对于京东工业来说,背靠京东集团的品牌资源和基础设施让它快速起势,但是否能走得更远,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京东

6.5k
  • 京东方完成新一届管理团队聘任
  • 正式签约 京东继续落子合肥长丰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年入173亿,“京东之子”冲刺IPO

“轻资产”模式的风险。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文 | 天下网商 章航英

时隔一年多,京东重启旗下又一分拆公司的上市计划。

9月30日,京东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京东工业”)更新在港交所的招股书。如若此番顺利上市,它也将成为继京东集团、京东物流、京东健康、达达集团、德邦股份之后,京东系上市公司版图中第6个新成员。

区别于其他物流配送方面的电商基础设施支持公司,京东工业与京东健康一样,切入的是一个巨大、垂直的商品品类,且对物流、服务配套方面有着更突出需求。

根据灼识咨询统计,在工业品这一万亿级市场,按2023年交易额来算,京东工业规模是第二名的两倍。但即使如此,在这个高度分散的市场,排在第一的京东工业所在市场份额也才4.1%。

在资本市场,“工业品MRO第一股”已经被去年12月在美股上市的震坤行捷足先登,目前市值6.23亿美元。而全球行业龙头美国固安捷的市值则突破550亿美元。

由此可知,京东工业所在的赛道成熟且天花板较高,在资本市场也容易得到认可。2020年以来,京东工业获得GGV、红杉中国、CPE等公司投资。去年3月完成B轮融资后,京东工业的估值达67亿美元(约470亿元)。

“超级独角兽”

以几个关键词概括这个来自北京的超级独角兽:GMV约261亿元,重点企业客户超9900家,SKU 数量约4166万,对接业务制造商、分销商及代理商约90000家。

京东工业为“MRO”采购服务提供商。MRO,即非生产原料性质的工业用品,是Maintenance(维护)、Repair(维修)、Operation(运行)的缩写,其市场庞大,包含了工业生产三大关键环节,能确保生产线的顺畅运行,包括实验室用品、电线电缆、焊接用品、机械设备等。

相较于C端商品,工业品领域品类繁多、供应链冗长,用户采购流程复杂,流转效率低,成本高昂,痛点明显,也充满了机会。

2017年,消费互联网如火如荼之际,京东着手搭建工业品交易链条。一年后,京东工业品成为京东一级类目;2021年7月,京东工业品成为京东一个独立业务单元,单独发展。

从2021年到2023年,京东工业交易规模从174亿元增至261亿元,复合增长率22.5%。

这三年,京东工业的营收也从103亿元增至17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京东工业实现扭亏为盈。2022年还亏损12.69亿元,2023年首次扭亏为盈,实现近480万元的微利。京东工业解释,前期亏损主要来自若干非经常性损益,包括股份支付开支及可转换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

若看调整后净利润,京东工业从2023年前6月的4.1亿元,增长至2024年前6月5.1亿元,在IPO前盈利能力就已实现持续增长的态势。

拆解京东工业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商品销售收入和服务收入。前者来自销售商品的差价,后者来自商家佣金、广告服务以及提供技术及其他服务产生的收入。

商品销售收入提供了超过9成的利润来源。以截至2024年6月30日前6个月为例,京东工业商品销售收入在8亿元,占比93.6%;服务收入中,交易平台收入1.9亿元,占比2.3%;广告及其他服务收入3.5亿元,占比4.1%。

随着商品交易额的扩大,京东工业的商品销售收入占比在不断升高,服务收入占比在减少。

但商品销售收入的毛利率远远低于服务收入毛利率。以2024年前6月来看,商品收入毛利率11.5%,服务收入毛利率高达96.7%。

“轻资产”模式的风险

相比于自己卖螺丝铜线的“苦力活”,做平台服务既轻松毛利又高。因此,京东工业讲的故事,也是工业品供应链的数字化。

据灼识咨询,中国引领全球工业供应链市场,2023年拥有10.9万亿市场,拥有全球最大市场规模。但数字化渗透率低,2023年仅为5.9%,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8.5%。

在招股书中,京东工业称构建了一个端到端的供应链数智化模型。

一端是工业供给侧,京东工业将海量商品的参数标准化及数字化,并为用户提供数智化采购业务。比如通过智能决策优化履约安排,帮助用户降本增效、透明采购;另一端是客户需求侧,将业务延伸到客户内部,帮他们进行采购规划和供应链系统建设。

区别于走重资产路线的京东产发、京东物流,在工业供应链全链路数智化基础上,京东工业自称实现了“轻资产模式”。表现为“一大部分订单可由供应端直接发货给需求端完成”,能最大限度减少在物流方面的投入。

但这建立在“整合第三方交付能力”的基础上。具体来说,京东工业大部分物流及仓储服务由京东物流提供,绝大部分采购量来自京东集团。

虽然京东工业来自京东集团平台(包括服务收入及京东五金城)带来的收入占比在逐年减少,从2021年48.7%下降到2023年43.4%。但截至2024年上半年,占比还超过4成。

也因此,与京东集团的强捆绑给京东工业带来了不确定因素,这一点写进了招股书“风险因素”的第一条。

工业品B2B:高度分散、竞争加剧

作为最大的工业国,中国工业发达,但市场竞争已然红海。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8月,工业生产者平均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1.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1%。这意味着,工业品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即使将苦活累活承包给了其他“兄弟”企业,“轻装上阵”的京东工业利润却也并不丰厚。

过去三年,其毛利率不断下降,从18.6%下降到16.1%。直到今年上半年略有回升,毛利率为16.9%。

以全球巨头固安捷作为对比,2024年二季度毛利率39.3%,净利率15.4%,再来看京东工业3.4%的净利率水平,差距明显。这还是在京东工业4000多万量级SKU,远高于固安捷3000万SKU基础上。

虽然京东工业在MRO市场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但在这个CR10(行业前10名占比)不到1.5%、高度分散的市场,京东工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不小。固安捷、震坤行外,也有越来越多办公用品企业进入MRO行业,如晨光科力普、得力集团、齐心集团等。

今年9月,淘宝也上线了一个新平台“淘宝企业购”,精选淘宝相关工业品采购类目的超百万商家,覆盖商品规模超11亿。在此基础上,还通过对公支付、一键开票等支持服务配套,加入AI大模型应用,凸显了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和野心。

为提升利润水平,不少企业都进入了自有品牌领域。譬如震坤行2021年推出自有品牌工具,产品SKU接近1000个,去年开始已经成功“出海”;得力也推出了自有品牌“得力工具”,包括劳保、工业照明、焊接和切割等类目数万个SKU。目前看来,京东工业并无相关动作。

对于京东工业来说,背靠京东集团的品牌资源和基础设施让它快速起势,但是否能走得更远,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