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马雨阳:做音乐 只为真实的自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马雨阳:做音乐 只为真实的自我

“我们身在途中,我们心在前方。”马老师的故事让我们感触很深,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埋着鲜活的种子,不同的只是你我有没有勇气让它发芽,当我们下定决心要出发的时候,最困难的时期就已经过去了。

采访、文:阎茹钰

第一个登上新闻联播的独立音乐人。2016年“折腾”搭车巡演,100天,全国27城演出,全程住行以搭车、住沙发的方式完成。据说他几乎所有的歌从无到有的过程,词、曲、弹、唱、编、录、混都是一个人搞定。而且重点是,据他本人称,最大的优点是长得巨帅。

演出的形式要有意义

Q:是怎么想到尝试搭车巡演这个方式的呢?

A:最开始是这样的,最初我们俩在陈鸿宇当时住的地方。在……在哪已经不重要了对吧(笑),在建国门那边,我们俩就商量一块巡演的事,想出了很多方案。陈鸿宇提出要搭车,当时我内心是拒绝的。因为我觉得太累了,巡演这个事你的精力和体力消耗是非常大的。我是反对的,但是陈鸿宇他说搭车这事好,有意义,有关注,有噱头。说实话,他的想法我是认同的。最后他用他的口才说服了我,这不是妥协,因为我也觉得这件事有意义。只要有意义的事情,就值得去干。毕竟我是一个精力充沛的男人……(笑)

Q:搭车这件事情,从构想到最终实行用了多长时间?

A:最开始提出来的时候是15年的夏天,最后开始成行是16年的3月份。当时16年上新闻联播的时候,新年愿望就是搭车巡演。这个愿望前前后后一年的时间吧,也算是实现了。

Q:出发之前最担心的是什么事情呢?

A:怕累,就是怕休息不好。(笑)因为我睡觉有点轻,怕打扰,最重要的是怕影响演出状态。我觉得甭管是搭车巡演还是什么巡演,演是最重要的。我希望把我好的音乐和最好的状态带给观众。但是实际运作的时候,我觉得之前的顾虑是多余的,比想象中的轻松多了。

Q:你之前有过搭车的经历么?

A:陈鸿宇之前是搭过车,没巡过演。我俩搭车巡演都是第一次。

Q:那你还记得第一次独立搭车的经历么?

A:第一次独立搭车,那就是在途中有一段时间我是和他分开的。(笑)那次是这样的,他搭到了一辆大卡车,他的意思是想要先走,但是他非常关心我,一路上非常照顾我,他也担心我。我说我没事,要不你就先走吧,我就再试试,兴许我搭上辆小轿车,然后他就走了。真实情况呢,就是我真搭上了辆小轿车,他搭着那辆大卡车不但坐着不安稳还堵了一宿。也就是那一宿他是在车上度过的,所以我内心就是窃喜,庆幸没有上他的车。其实当时那个大卡车上已经有两个人了,只能再搭一个人,所以阴差阳错就这样了。刚开始我也没搭着,那时天下着雨,服务区的车还少,有一辆我就去问。对了,他还把伞留给我了。之后搭到车,搭了一段路,然后到第二个服务区又换车继续前行。

唱民谣但初心摇滚

Q:您对民谣的定义是什么?

A:民,它得是贴近普通老百姓生活的。谣,它得是便于流传传唱。谣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诗,它要有诗的特性。诗的本身就有一种音乐性,所以好的民谣,光看词就是一首音乐。现在大家听到的一些民谣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谣了。有些还是可以算是民谣,比如像宋冬野,唱的生活都是自己,比较贴近年轻人的生活。有些可以称作简化的流行歌曲,但是并不是说它不好,也有好的作品,但是我觉得不应该把它们混淆在一起。当然我的观念可能有点老了,但是我觉得民谣还是应该有它自己的一面个性的旗帜在这的。不能所有的拿个吉他弹唱的都叫民谣。

Q:您的歌里哪些属于民谣?哪些属于摇滚?

A:我觉得现在我的歌都可以称作流行音乐。有些比较贴近生活的,像《鲜活》这首歌,可以叫做民谣。叫它民谣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更希望我的作品能够流行。

Q:您这么多作品,您自己最喜欢哪首歌呢?

A:在《雨中骄阳》中有一首歌《迷失》,在要发的新专辑中,把这首歌做了一个同期录音的版本,就是乐队在排练室重新录一个版本。因为我个人还是喜欢偏摇滚的曲风。我一般现场都会唱这首歌。

Q:您有提到喜欢摇滚风格的音乐,那最开始您是不是也从摇滚音乐做起的?为什么现在从摇滚转变成民谣呢?

A:对,最开始我是摇滚男孩。(笑)我现在也不是民谣,现在也有摇滚、民谣,也有流行音乐,都有。后来我就觉得,不管什么风格,只要写出来、唱出来是自己想要表达的,贴近自己生活的就行了。但前提得是,好的。

Q:您这个转变和您女朋友有没有关系呢?

A:有关系,其实跟所有的人都有关系。其实也不需要多说什么,太仪式化了。目前为止还没有给她专门写一首歌,等时间成熟了自然而然就写出来了。

 

所有的头衔都是最真实的我

Q:您评价自己是“非典型性独立音乐人”,您是怎么定义的呢?

A:那可能是在呈现给大家的形象是跟普通的独立音乐人不一样的。我更希望把自己比较有活力的、正能量的一面呈现给大家。当然并不代表我这个人是纯正能量的,但是我希望呈现给大家的还是一个欢脱的形象。

Q:您还是央视《发现之旅》这个频道的音频师,这是怎么和央视结缘的呢?

A:因为我上面有人,你是不是想听这句话。(笑)其实不是,我12年的时候在北京LiveHouse演出了,当时也结识了一些歌手。其中有一个他知道我会做音频后期,就邀请我去。当时我刚毕业,有在家认认真真做几年音乐的准备了,但是我觉得这个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机会。什么机会呢?能够自己自给自足不啃老的机会。有一个稳定的收入,在做音乐挣钱的方面,压力就不会那么大了。然后越做越轻松,这样可以让我更好的做音乐。同时,领导也挺支持理解我的,像我巡演的这三个月,他就放我走了。

Q:因为您是第一位登上《新闻联播》的独立音乐人,这是个怎么的契机呢?

A:这个事特别蹊跷。这事最开始找的是陈鸿宇,但是陈鸿宇没去,问我愿不愿意去。当时以为是群众采访,问你幸福吗这样的问题。(笑)我到了一看,是在采访间特别正式的采访,我就后悔了。我后悔两件事,第一,我当天穿了特别旧的一件衣服,第二,我没洗头。于是我赶紧去洗手间拢了拢头。采访了我大概四十分钟。采访了20多个人,最后用了不到十个人,还用了我的歌《前方》当片尾曲。弹唱的时候,他说我的歌挺好的,问我节目里能用么。我淡定的说,可以。其实内心想的是,太好了,你怎么不赶紧用啊,我可以上电视了。1号那天上的是ccctv13,3号那天记者告诉我上《新闻联播》了。于是,当天晚上我拉上陈鸿宇目睹了我上电视的风采。当时根本不知道能上《新闻联播》,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电视街坊之类的。虽然看《新闻联播》的人也未必是我的歌迷,但是这事是一件好事,我在节目里传达的是正能量,他们可能也觉得我说的比较朴实。如果要是觉得我说的做作的话,也就不用了。还是真实。

Q:您如果给自己三个关键词来形容一下自己,会是什么词?

A:三个太少了。三个帅行么?(笑)或者真实吧,我觉得真实是最好的。有人觉得太真实也不好,但是我觉得越真实越好。

我是一个低俗的人但我的作品绝不低俗

Q:我看到很多歌的歌词、曲、弹、唱、编、录、混都是你自己独立完成的,是因为对音乐有自己的想法么?但是《鲜活》经历了改词的过程,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A:《鲜活》这首歌大家有听过么?我觉得这歌挺好的啊。发表之后经历一些争论,有些人可能觉得这词有点那个了。但是我觉得这是我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如果换了词的话就不是我想表达的内容了。而且我不是所有的歌都那么污是吧。(笑)这个歌绝不是为了污而污,是为了我想说的那个事。不是所有的真实的东西都是那么好看的,所以说我就想那么写就写了。之前那个词更露骨,公司和身边的人听了以后,都说这个不能发,发了你会有被禁的可能。然后我就不情愿的妥协了一下,但是大部分的词没有改,只是把最敏感的词给改了。但是出来的效果我觉得挺好的。网易云的评论上有很多相关的争论,像我就付诸一笑都随风,潇洒的就不给予评论。

Q:您在写歌过程中,灵感主要来源于哪里?

A:有的时候在写歌的时候,它就自然而然的就出来了。这个是一瞬间的事情,但是这一瞬间可能是一个长期思考和沉淀的结果,这特别微妙,我也说不清楚。但是如果没有之前我经历过的那些事,我可能写不出那些旋律。

Q:《小娃》这首歌加入了二胡的元素,给人印象很深刻,这个创意是怎么来的呢?

A:这个创意其实最早就有了。我刚开始写出来就是想加二胡,作为一个编曲。因为我之前就喜欢二胡,二胡的声线比较特殊比较贴近人声,比较婉转,比较抒情。这段二胡是我编的,找的好朋友谭雅彬拉的。

  

因为热爱所以不是坚持是享受

Q:您16年的愿望是搭车巡演,然后就实现了。那2017年有什么愿望么?

A:今年我希望我的专辑众筹成功,现在还没开始呢。(笑)可能在后半年进行巡演,但这次可能不搭车了。这次我会想一些更有意思的方式去实现它。但是有两个,一个是这个方式是有意义的,另一个是我的演出的状态不会打折扣。

Q:最近的一场演出是什么时候?

A:17年3月24日在北京蜗牛的家,大家有兴趣欢迎来看看。

Q:作为独立音乐人您会一直做下去么?像是曝光率和经济压力这些问题会困扰您么?

A:我不敢说的太绝对,但是近几年是没问题,之后就不敢说了,因为现实的压力是很大的。如果没有大的变故,不是说揭不开锅了,我是肯定会做下去的。而且还不是坚持,而是享受的做下去。但是如果生活的压力真的特别大了,那我可能就先放弃音乐去干点别的,前提是如果音乐不能够养活我自己的话。我也听过有些独立音乐人说现在的市场太难了,做不下去了。但是我觉得如果不是困难特别大的话,你不去做,就说明你还不够爱这个东西。因为我足够爱这个东西,如果没有特别大的压力,我肯定不会放弃。

如今商业时代是不够温暖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知识分子来说不够优雅,对众多的生命不够体贴,对弱小阶层更显得冷酷,对独立音乐人少份宽容。这样的时代缺少真正的激情和浪漫。人们的想像力在萎缩,因为回答各种美好想像的,常常是残酷的竞争。但当坚持真实自我的马雨阳终获肯定,人们透过他的故事看到另一种可能——原来不着急、慢慢来真的也可以。

当然,怀疑和肯定相伴而行。马雨阳又何尝没有动摇过,解散雨阳乐队,看到身边的伙伴选择了现实,那到底能不能用作音乐养活自己?但他还有一份诚恳的心对待握在手中的每一次机遇。坦然地,野蛮生长。

他在《折腾》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身在途中,我们心在前方。”马老师的故事让我们感触很深,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埋着鲜活的种子,不同的只是你我有没有勇气让它发芽,当我们下定决心要出发的时候,最困难的时期就已经过去了。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鲜活的,所以生活也应该过得鲜活。

最后用马老师自己写的一句歌词:“更明亮的光在前方,更宽广的路在前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马雨阳:做音乐 只为真实的自我

“我们身在途中,我们心在前方。”马老师的故事让我们感触很深,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埋着鲜活的种子,不同的只是你我有没有勇气让它发芽,当我们下定决心要出发的时候,最困难的时期就已经过去了。

采访、文:阎茹钰

第一个登上新闻联播的独立音乐人。2016年“折腾”搭车巡演,100天,全国27城演出,全程住行以搭车、住沙发的方式完成。据说他几乎所有的歌从无到有的过程,词、曲、弹、唱、编、录、混都是一个人搞定。而且重点是,据他本人称,最大的优点是长得巨帅。

演出的形式要有意义

Q:是怎么想到尝试搭车巡演这个方式的呢?

A:最开始是这样的,最初我们俩在陈鸿宇当时住的地方。在……在哪已经不重要了对吧(笑),在建国门那边,我们俩就商量一块巡演的事,想出了很多方案。陈鸿宇提出要搭车,当时我内心是拒绝的。因为我觉得太累了,巡演这个事你的精力和体力消耗是非常大的。我是反对的,但是陈鸿宇他说搭车这事好,有意义,有关注,有噱头。说实话,他的想法我是认同的。最后他用他的口才说服了我,这不是妥协,因为我也觉得这件事有意义。只要有意义的事情,就值得去干。毕竟我是一个精力充沛的男人……(笑)

Q:搭车这件事情,从构想到最终实行用了多长时间?

A:最开始提出来的时候是15年的夏天,最后开始成行是16年的3月份。当时16年上新闻联播的时候,新年愿望就是搭车巡演。这个愿望前前后后一年的时间吧,也算是实现了。

Q:出发之前最担心的是什么事情呢?

A:怕累,就是怕休息不好。(笑)因为我睡觉有点轻,怕打扰,最重要的是怕影响演出状态。我觉得甭管是搭车巡演还是什么巡演,演是最重要的。我希望把我好的音乐和最好的状态带给观众。但是实际运作的时候,我觉得之前的顾虑是多余的,比想象中的轻松多了。

Q:你之前有过搭车的经历么?

A:陈鸿宇之前是搭过车,没巡过演。我俩搭车巡演都是第一次。

Q:那你还记得第一次独立搭车的经历么?

A:第一次独立搭车,那就是在途中有一段时间我是和他分开的。(笑)那次是这样的,他搭到了一辆大卡车,他的意思是想要先走,但是他非常关心我,一路上非常照顾我,他也担心我。我说我没事,要不你就先走吧,我就再试试,兴许我搭上辆小轿车,然后他就走了。真实情况呢,就是我真搭上了辆小轿车,他搭着那辆大卡车不但坐着不安稳还堵了一宿。也就是那一宿他是在车上度过的,所以我内心就是窃喜,庆幸没有上他的车。其实当时那个大卡车上已经有两个人了,只能再搭一个人,所以阴差阳错就这样了。刚开始我也没搭着,那时天下着雨,服务区的车还少,有一辆我就去问。对了,他还把伞留给我了。之后搭到车,搭了一段路,然后到第二个服务区又换车继续前行。

唱民谣但初心摇滚

Q:您对民谣的定义是什么?

A:民,它得是贴近普通老百姓生活的。谣,它得是便于流传传唱。谣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诗,它要有诗的特性。诗的本身就有一种音乐性,所以好的民谣,光看词就是一首音乐。现在大家听到的一些民谣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谣了。有些还是可以算是民谣,比如像宋冬野,唱的生活都是自己,比较贴近年轻人的生活。有些可以称作简化的流行歌曲,但是并不是说它不好,也有好的作品,但是我觉得不应该把它们混淆在一起。当然我的观念可能有点老了,但是我觉得民谣还是应该有它自己的一面个性的旗帜在这的。不能所有的拿个吉他弹唱的都叫民谣。

Q:您的歌里哪些属于民谣?哪些属于摇滚?

A:我觉得现在我的歌都可以称作流行音乐。有些比较贴近生活的,像《鲜活》这首歌,可以叫做民谣。叫它民谣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更希望我的作品能够流行。

Q:您这么多作品,您自己最喜欢哪首歌呢?

A:在《雨中骄阳》中有一首歌《迷失》,在要发的新专辑中,把这首歌做了一个同期录音的版本,就是乐队在排练室重新录一个版本。因为我个人还是喜欢偏摇滚的曲风。我一般现场都会唱这首歌。

Q:您有提到喜欢摇滚风格的音乐,那最开始您是不是也从摇滚音乐做起的?为什么现在从摇滚转变成民谣呢?

A:对,最开始我是摇滚男孩。(笑)我现在也不是民谣,现在也有摇滚、民谣,也有流行音乐,都有。后来我就觉得,不管什么风格,只要写出来、唱出来是自己想要表达的,贴近自己生活的就行了。但前提得是,好的。

Q:您这个转变和您女朋友有没有关系呢?

A:有关系,其实跟所有的人都有关系。其实也不需要多说什么,太仪式化了。目前为止还没有给她专门写一首歌,等时间成熟了自然而然就写出来了。

 

所有的头衔都是最真实的我

Q:您评价自己是“非典型性独立音乐人”,您是怎么定义的呢?

A:那可能是在呈现给大家的形象是跟普通的独立音乐人不一样的。我更希望把自己比较有活力的、正能量的一面呈现给大家。当然并不代表我这个人是纯正能量的,但是我希望呈现给大家的还是一个欢脱的形象。

Q:您还是央视《发现之旅》这个频道的音频师,这是怎么和央视结缘的呢?

A:因为我上面有人,你是不是想听这句话。(笑)其实不是,我12年的时候在北京LiveHouse演出了,当时也结识了一些歌手。其中有一个他知道我会做音频后期,就邀请我去。当时我刚毕业,有在家认认真真做几年音乐的准备了,但是我觉得这个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机会。什么机会呢?能够自己自给自足不啃老的机会。有一个稳定的收入,在做音乐挣钱的方面,压力就不会那么大了。然后越做越轻松,这样可以让我更好的做音乐。同时,领导也挺支持理解我的,像我巡演的这三个月,他就放我走了。

Q:因为您是第一位登上《新闻联播》的独立音乐人,这是个怎么的契机呢?

A:这个事特别蹊跷。这事最开始找的是陈鸿宇,但是陈鸿宇没去,问我愿不愿意去。当时以为是群众采访,问你幸福吗这样的问题。(笑)我到了一看,是在采访间特别正式的采访,我就后悔了。我后悔两件事,第一,我当天穿了特别旧的一件衣服,第二,我没洗头。于是我赶紧去洗手间拢了拢头。采访了我大概四十分钟。采访了20多个人,最后用了不到十个人,还用了我的歌《前方》当片尾曲。弹唱的时候,他说我的歌挺好的,问我节目里能用么。我淡定的说,可以。其实内心想的是,太好了,你怎么不赶紧用啊,我可以上电视了。1号那天上的是ccctv13,3号那天记者告诉我上《新闻联播》了。于是,当天晚上我拉上陈鸿宇目睹了我上电视的风采。当时根本不知道能上《新闻联播》,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电视街坊之类的。虽然看《新闻联播》的人也未必是我的歌迷,但是这事是一件好事,我在节目里传达的是正能量,他们可能也觉得我说的比较朴实。如果要是觉得我说的做作的话,也就不用了。还是真实。

Q:您如果给自己三个关键词来形容一下自己,会是什么词?

A:三个太少了。三个帅行么?(笑)或者真实吧,我觉得真实是最好的。有人觉得太真实也不好,但是我觉得越真实越好。

我是一个低俗的人但我的作品绝不低俗

Q:我看到很多歌的歌词、曲、弹、唱、编、录、混都是你自己独立完成的,是因为对音乐有自己的想法么?但是《鲜活》经历了改词的过程,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A:《鲜活》这首歌大家有听过么?我觉得这歌挺好的啊。发表之后经历一些争论,有些人可能觉得这词有点那个了。但是我觉得这是我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如果换了词的话就不是我想表达的内容了。而且我不是所有的歌都那么污是吧。(笑)这个歌绝不是为了污而污,是为了我想说的那个事。不是所有的真实的东西都是那么好看的,所以说我就想那么写就写了。之前那个词更露骨,公司和身边的人听了以后,都说这个不能发,发了你会有被禁的可能。然后我就不情愿的妥协了一下,但是大部分的词没有改,只是把最敏感的词给改了。但是出来的效果我觉得挺好的。网易云的评论上有很多相关的争论,像我就付诸一笑都随风,潇洒的就不给予评论。

Q:您在写歌过程中,灵感主要来源于哪里?

A:有的时候在写歌的时候,它就自然而然的就出来了。这个是一瞬间的事情,但是这一瞬间可能是一个长期思考和沉淀的结果,这特别微妙,我也说不清楚。但是如果没有之前我经历过的那些事,我可能写不出那些旋律。

Q:《小娃》这首歌加入了二胡的元素,给人印象很深刻,这个创意是怎么来的呢?

A:这个创意其实最早就有了。我刚开始写出来就是想加二胡,作为一个编曲。因为我之前就喜欢二胡,二胡的声线比较特殊比较贴近人声,比较婉转,比较抒情。这段二胡是我编的,找的好朋友谭雅彬拉的。

  

因为热爱所以不是坚持是享受

Q:您16年的愿望是搭车巡演,然后就实现了。那2017年有什么愿望么?

A:今年我希望我的专辑众筹成功,现在还没开始呢。(笑)可能在后半年进行巡演,但这次可能不搭车了。这次我会想一些更有意思的方式去实现它。但是有两个,一个是这个方式是有意义的,另一个是我的演出的状态不会打折扣。

Q:最近的一场演出是什么时候?

A:17年3月24日在北京蜗牛的家,大家有兴趣欢迎来看看。

Q:作为独立音乐人您会一直做下去么?像是曝光率和经济压力这些问题会困扰您么?

A:我不敢说的太绝对,但是近几年是没问题,之后就不敢说了,因为现实的压力是很大的。如果没有大的变故,不是说揭不开锅了,我是肯定会做下去的。而且还不是坚持,而是享受的做下去。但是如果生活的压力真的特别大了,那我可能就先放弃音乐去干点别的,前提是如果音乐不能够养活我自己的话。我也听过有些独立音乐人说现在的市场太难了,做不下去了。但是我觉得如果不是困难特别大的话,你不去做,就说明你还不够爱这个东西。因为我足够爱这个东西,如果没有特别大的压力,我肯定不会放弃。

如今商业时代是不够温暖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知识分子来说不够优雅,对众多的生命不够体贴,对弱小阶层更显得冷酷,对独立音乐人少份宽容。这样的时代缺少真正的激情和浪漫。人们的想像力在萎缩,因为回答各种美好想像的,常常是残酷的竞争。但当坚持真实自我的马雨阳终获肯定,人们透过他的故事看到另一种可能——原来不着急、慢慢来真的也可以。

当然,怀疑和肯定相伴而行。马雨阳又何尝没有动摇过,解散雨阳乐队,看到身边的伙伴选择了现实,那到底能不能用作音乐养活自己?但他还有一份诚恳的心对待握在手中的每一次机遇。坦然地,野蛮生长。

他在《折腾》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身在途中,我们心在前方。”马老师的故事让我们感触很深,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埋着鲜活的种子,不同的只是你我有没有勇气让它发芽,当我们下定决心要出发的时候,最困难的时期就已经过去了。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鲜活的,所以生活也应该过得鲜活。

最后用马老师自己写的一句歌词:“更明亮的光在前方,更宽广的路在前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