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一词最早见于《易经.系辞》,“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关于理财之道的历史决策不胜枚举,从管子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的观念,到王安石的“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的重要思想,无不体现了古人对理财的重视。当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那么古代人究竟是如何理财的呢?不妨跟云掌君穿越回去学习一下古人的理财智慧吧!
“满洲第一美男子”和珅:注重资金流动性,合理资产配置
他是维基百科中所描述的18世纪的世界首富,他的家产甚至能够还清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的战争赔款,他就是号称“满洲第一美男子”的和珅和大人。
”慈不掌兵,义不理财“,在清朝,稍微有点财力的人也喜欢像现代人一样买房买地,但和珅非常在意资金的流动性。据说乾隆五十七年,有人托和珅帮忙打官司,并承诺事后或送地六十顷或银一万两。和珅明确表示,“不要地亩,要银一万两”。
和大人要这么多现金干嘛用呢?当然是用来投资!和大人的业务范围覆盖了金融、地产、矿山、物流、医药、商业等行业。他在北京内拥有12座当铺。他还有80辆大马车从事运输,这些行业的收益率,当然远远高于地租。
和珅涉足多个行业的生意,且进行了分散投资,商业头脑可见一斑。
不过,这并不代表和珅不投资地产。而是他会选择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比例去配置资产。比如,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台湾和湖南数地发生了起义和叛乱,很多地主为了保险起见出售土地换取现金,使得土地价格大跌。此时和珅却瞄准商机低价购买大量的土地,然后出租或者土地价格上涨后出售。
据后来抄家官员统计,和珅仅在北京就有出租房屋三十五处,“一千零一间半”,“每年共取租银一千二百六十八两三钱,取租钱四千四百九十二吊二百四十文”。
和大人能大富大贵,除了贪污有方以外,我们至少能总结出以下经验来:
(1)重视资金的流动,善于从宏观政经形势出发判断特定行业的兴衰。企业或家庭能够拥有变现力强的营运资金,是其能够顺利履行到期偿付业务的安全保障。
(2)合理的资产配置至关重要,和大人的家业贯穿整个国家的经济系统,这是靠逐步的配置得到的。
“红烧肉诗人”苏轼:勒紧裤腰带也是理财方式
关于贫穷,大文豪苏轼刻骨铭心。他的好友马梦得让他心有戚戚。于是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和马梦得同年同月生,但他比我小八天。据我观察,这年出生的都是穷逼。我和梦得是穷逼中的穷逼。相比较而言,梦得更厉害,他是穷逼中的战斗机。
“蓄积者,天下之大命也”,苏轼崇尚“禁止生活中各种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的理财之道,这是中国古代最主流的一种理财观念,追求的是一种低风险、量入为出的资金安排。直到今天,这样的理财方法还在被广大工薪阶层所广泛使用。
苏轼在《答秦太虚书》中这样描述自己在黄州的理财方法,那时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工资水平那叫一落千丈,为了能节流,他每月将4500文钱的工资,分成30份用绳子串起并挂在房梁之上,每天取下一串来使用。
而且他规定自己每天开销控制在150文钱以内,通过这样的方法也控制消费。对于每天没用完的钱,便用竹筒装起来。平常在屋里放一只大桶,存放每天剩下的钱,以备来客时招待使用。一股浓浓的辛酸味扑面而来,房梁是银行卡,大桶不就是存钱罐嘛......
当然,这样“节流”还不够,苏轼经多方申请,从当地衙门那里弄到数十亩废弃荒地,于是他脱下长衫,穿上短衣,带领全家人开荒种地,在“节流”的同时还做到了“开源”。
这种理财方式,其实就是现今提倡的“储蓄”方式,将钱积累起来,来保证自己生活比较安稳。
司马光曾说,“善治财者,养其所自来,而收其所有余,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古人尚且有如此的理财观,何况我们现代人呢?总之还是一句话:“收益越大,风险越大”,是投资理财不变的真理。根据自己的需求,找到适合的理财方式,才最重要。
版权声明:
本资讯号除注明来源的文章外,均为云掌财经原创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