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保健品巨头GNC市值再跌10亿美金,中资或迎抄底良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保健品巨头GNC市值再跌10亿美金,中资或迎抄底良机

成立于1935年的GNC目前已遍布世界55个国家,拥有超过9000家连锁门市。在维他命、矿物质、草本植物、运动营养品及其他营养保健品等各分类都有相对应的产品。

鉴于当前GNC的股价几乎已“触底”,而缺少了“中国概念”的GNC似乎在短时间内也很难找到其他增长点;中资机构若能成功收入囊中,获利也是大概率事件;这桩传了近半年的中资竞购案结果或快浮出水面了。

近日,Dealreporter报道称京东可能联合哈尔滨誉衡药业对美国保健品巨头GNC进行竞购。在去年10月爆出复星、中植资本等正竞购GNC后,时隔5个月后,GNC再次进入中资的视线。

尽管只过了5个月,GNC的境况已千差万别。当前GNC 7.16美元的股价较2016年10月24日21.68美元已跌去三分之二,对应到总市值则是跌去了10亿美元,仅剩下不到5亿美元。与此同时,2016年的财报显示,GNC年营收较2015年下跌5.3%至25.4亿美元,净利则从2015年的盈利2.19亿美元转为破天荒的净亏损2.86亿美元。在这样的背景下,目前或是中资“抄底”GNC的良机。

近况惨淡的昔日保健品巨头

成立于1935年的GNC目前已遍布世界55个国家,拥有超过9000家连锁门市。在维他命、矿物质、草本植物、运动营养品及其他营养保健品等各分类都有相对应的产品。

而对于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尤其是热衷运动且还参与一定器械健身的年轻人,基本都是从运动补剂相关产品开始认识GNC,比如像下图这样的增肌粉。

在20世纪60/70年代,由于美国X一代对东方神秘文化的探索成为潮流,对生理和心理具有双重改善效果的替代医学(东方传统草药)产品受到人们追捧。GNC纯天然、草本营养补充系列使公司在当时获得巨大成功。

此后,GNC也有一段风光不在的时期,但自80年代后期,公司在新总裁的带领下逐渐恢复元气,90年代增长迅速,21世纪后,GNC总体而言都算是保健品领域尤其是运动类产品中的佼佼者。

GNC也不是第一次被中资看上,早在2010年来自上海的光明集团曾接近收购GNC,交易价值25亿至30亿美元,不过最终GNC选择IPO方案。2011年上市后,GNC股价曾一度在2013年11月冲上60美元,但至2016年10月24日股价已跌至21.68美元;而对比当前7.16美元的股价,5个月跌55%,三年半时间里跌掉88%,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之所以在资本市场遭遇过山车似的下滑,主要还是其在2013年后的增长乏力和债务高企所致。

来源:PitchBook

2013年以后的两年,GNC收入一直维持在26亿美元左右,增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2016年更是四年来首次跌破26亿美元。2015年净利较巅峰时的2.65亿美元降至2.19亿美元,累积降幅超过17%已属表现不佳,2016年的净亏损2.86亿美元则更是跌得家都不认识了。这也难怪2016年第四季度业绩报告发布后GNC的股价持续跌到了如今的7.16美元。

此外,债务沉重也是GNC所面临的棘手问题。2015年财报显示,公司到期应付款(Payments due)数额巨大,其中长期债务(long-term debt)达15.07亿美元,大部分都将在2019-2020年间到期,这意味着未来3年GNC面临巨大的债务压力。

来源:2015年年报

除了long-term debt,加上递延所得税(Deferred income taxes)和其他长期负债(Other long-term liabilities),GNC的长期总负债近20亿美元,在经营业绩大幅下滑,EBITDA都为负的情况下,未来的偿债压力不小。

来源:2015年年报

值得一提的是,GNC去年底为推出其修改后的定价策略,曾暂时关闭了旗下所有4400多家美国门店。除了改变定价策略以外,GNC也正在对其现金出纳机和供应链进行更新升级,以便加快结账速度和提高商品库存。以上举动可看出GNC管理层已意识到一些问题,但从股价看,投资者无疑在用脚投出不信任票。

前有业绩下滑,后有债务高企,GNC能有如此表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资收购保健品已有成功案例,未来市场预期大幅增长

2015年9月,合生元宣布以63亿元收购澳洲保健企业Swisse Wellness约83%的股份,后者是澳洲著名保健品牌,主要生产维生素及草药补充剂。根据合生元2016年3月在香港召开业绩发布会心事,其2015年全年收入48.186亿元,同比增长1.8%。但主业奶粉收入下滑15.7%,为33.56亿元,收入增长主要依靠新收购的澳洲保健品牌Swisse。仅去年第四季度,Swisse就为合生元贡献了销售额8.5亿元,占总销售额的近17.6%,一举成为集团第二大业务。

此外,2016年11月合生元公布的2016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其于报告期内营收共46.82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Swisse为业绩贡献不小。Swisse依然是澳洲VHMS市场第一品牌,截至2016年9月30日止,期间市场份额达17.1%,较去年同期保持平稳,并位列阿里巴巴平台保健品类销量冠军。

从以上数据看,至少在收购后的一年里,合生元该笔收购可以算得上成功。

而西王集团去年联合春华资本以7.3亿美元现金收购全球最大运动保健品公司加拿大Kerr 100%后,其股价在复牌后经历数个涨停板,在10月11日至11月1日区间内累计涨幅86.26%。虽然随后小幅下滑,但目前24元的股价较收购前14元也有超过70%的涨幅。可见投资者对该笔收购的认可度之高。

成功案例之外,随着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更加注重,未来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的迅速增长基本是可以预见的。华泰证券的研报显示,至2020年,中国的运动保健类补剂和体重管理营养品市场将分别增加至20亿元和153亿元,而这些都是GNC大有可为的领域。

鉴于当前GNC的股价几乎已“触底”,而缺少了“中国概念”的GNC似乎在短时间内也很难找到其他增长点;中资机构若能成功收入囊中,对照以上两大已有案例,获利也是大概率事件;这桩传了近半年的中资竞购案结果或快浮出水面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保健品巨头GNC市值再跌10亿美金,中资或迎抄底良机

成立于1935年的GNC目前已遍布世界55个国家,拥有超过9000家连锁门市。在维他命、矿物质、草本植物、运动营养品及其他营养保健品等各分类都有相对应的产品。

鉴于当前GNC的股价几乎已“触底”,而缺少了“中国概念”的GNC似乎在短时间内也很难找到其他增长点;中资机构若能成功收入囊中,获利也是大概率事件;这桩传了近半年的中资竞购案结果或快浮出水面了。

近日,Dealreporter报道称京东可能联合哈尔滨誉衡药业对美国保健品巨头GNC进行竞购。在去年10月爆出复星、中植资本等正竞购GNC后,时隔5个月后,GNC再次进入中资的视线。

尽管只过了5个月,GNC的境况已千差万别。当前GNC 7.16美元的股价较2016年10月24日21.68美元已跌去三分之二,对应到总市值则是跌去了10亿美元,仅剩下不到5亿美元。与此同时,2016年的财报显示,GNC年营收较2015年下跌5.3%至25.4亿美元,净利则从2015年的盈利2.19亿美元转为破天荒的净亏损2.86亿美元。在这样的背景下,目前或是中资“抄底”GNC的良机。

近况惨淡的昔日保健品巨头

成立于1935年的GNC目前已遍布世界55个国家,拥有超过9000家连锁门市。在维他命、矿物质、草本植物、运动营养品及其他营养保健品等各分类都有相对应的产品。

而对于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尤其是热衷运动且还参与一定器械健身的年轻人,基本都是从运动补剂相关产品开始认识GNC,比如像下图这样的增肌粉。

在20世纪60/70年代,由于美国X一代对东方神秘文化的探索成为潮流,对生理和心理具有双重改善效果的替代医学(东方传统草药)产品受到人们追捧。GNC纯天然、草本营养补充系列使公司在当时获得巨大成功。

此后,GNC也有一段风光不在的时期,但自80年代后期,公司在新总裁的带领下逐渐恢复元气,90年代增长迅速,21世纪后,GNC总体而言都算是保健品领域尤其是运动类产品中的佼佼者。

GNC也不是第一次被中资看上,早在2010年来自上海的光明集团曾接近收购GNC,交易价值25亿至30亿美元,不过最终GNC选择IPO方案。2011年上市后,GNC股价曾一度在2013年11月冲上60美元,但至2016年10月24日股价已跌至21.68美元;而对比当前7.16美元的股价,5个月跌55%,三年半时间里跌掉88%,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之所以在资本市场遭遇过山车似的下滑,主要还是其在2013年后的增长乏力和债务高企所致。

来源:PitchBook

2013年以后的两年,GNC收入一直维持在26亿美元左右,增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2016年更是四年来首次跌破26亿美元。2015年净利较巅峰时的2.65亿美元降至2.19亿美元,累积降幅超过17%已属表现不佳,2016年的净亏损2.86亿美元则更是跌得家都不认识了。这也难怪2016年第四季度业绩报告发布后GNC的股价持续跌到了如今的7.16美元。

此外,债务沉重也是GNC所面临的棘手问题。2015年财报显示,公司到期应付款(Payments due)数额巨大,其中长期债务(long-term debt)达15.07亿美元,大部分都将在2019-2020年间到期,这意味着未来3年GNC面临巨大的债务压力。

来源:2015年年报

除了long-term debt,加上递延所得税(Deferred income taxes)和其他长期负债(Other long-term liabilities),GNC的长期总负债近20亿美元,在经营业绩大幅下滑,EBITDA都为负的情况下,未来的偿债压力不小。

来源:2015年年报

值得一提的是,GNC去年底为推出其修改后的定价策略,曾暂时关闭了旗下所有4400多家美国门店。除了改变定价策略以外,GNC也正在对其现金出纳机和供应链进行更新升级,以便加快结账速度和提高商品库存。以上举动可看出GNC管理层已意识到一些问题,但从股价看,投资者无疑在用脚投出不信任票。

前有业绩下滑,后有债务高企,GNC能有如此表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资收购保健品已有成功案例,未来市场预期大幅增长

2015年9月,合生元宣布以63亿元收购澳洲保健企业Swisse Wellness约83%的股份,后者是澳洲著名保健品牌,主要生产维生素及草药补充剂。根据合生元2016年3月在香港召开业绩发布会心事,其2015年全年收入48.186亿元,同比增长1.8%。但主业奶粉收入下滑15.7%,为33.56亿元,收入增长主要依靠新收购的澳洲保健品牌Swisse。仅去年第四季度,Swisse就为合生元贡献了销售额8.5亿元,占总销售额的近17.6%,一举成为集团第二大业务。

此外,2016年11月合生元公布的2016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其于报告期内营收共46.82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Swisse为业绩贡献不小。Swisse依然是澳洲VHMS市场第一品牌,截至2016年9月30日止,期间市场份额达17.1%,较去年同期保持平稳,并位列阿里巴巴平台保健品类销量冠军。

从以上数据看,至少在收购后的一年里,合生元该笔收购可以算得上成功。

而西王集团去年联合春华资本以7.3亿美元现金收购全球最大运动保健品公司加拿大Kerr 100%后,其股价在复牌后经历数个涨停板,在10月11日至11月1日区间内累计涨幅86.26%。虽然随后小幅下滑,但目前24元的股价较收购前14元也有超过70%的涨幅。可见投资者对该笔收购的认可度之高。

成功案例之外,随着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更加注重,未来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的迅速增长基本是可以预见的。华泰证券的研报显示,至2020年,中国的运动保健类补剂和体重管理营养品市场将分别增加至20亿元和153亿元,而这些都是GNC大有可为的领域。

鉴于当前GNC的股价几乎已“触底”,而缺少了“中国概念”的GNC似乎在短时间内也很难找到其他增长点;中资机构若能成功收入囊中,对照以上两大已有案例,获利也是大概率事件;这桩传了近半年的中资竞购案结果或快浮出水面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