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长江经济带“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研究报告:成都、武汉、上海位居前三,部分中小城市更“爱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长江经济带“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研究报告:成都、武汉、上海位居前三,部分中小城市更“爱才”

成都、武汉、苏州和南京等城市表现较为均衡,而部分中小城市在分项指标上表现突出。整体来看,相对特大以上城市,中小城市的爱才和引才政策更加灵活和激进。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

界面新闻记者 | 王玉

界面新闻编辑 | 崔宇

城市人才竞争态势逐渐进入新阶段,即从注重数量的“抢人大战”转向注重质量的“对人才的全面培养、精准引进和有效利用”。由此,“人才友好型城市”这一适应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和人才流动趋势的新城市形态应运而生。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不仅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城市以人才工作为中心提升竞争力的根本要求。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决定指出,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深化东中西部人才协作”。这一系列政策规划和布局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

基于此背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界面新闻/界面智库等共同研制了《长江经济带“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于11月9日在南京举办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发布,该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和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共同举办。

该报告的研究与编制自2024年6月启动以来,历时5个月,由25位课题组成员联合研究撰写。

课题组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处副处长(主持工作)、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钱明辉表示,“人才友好型城市”是通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以满足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为核心,致力于吸引、培育和合理利用各层次人才,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裕的智力保障与技能支撑的城市形态。 长江经济带“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旨在科学评估不同区域“人才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水平,发现各地在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过程中的“痛点”和“堵点”,为各地人才政策制定提供兼具实用性和针对性的参考。

钱明辉在论坛上表示,报告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政策精神,并结合相关理论研究,从政策广度、政策力度和政策效果等维度全面综合地构建了“人才友好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爱才友好度”“育才友好度”“引才友好度”“用才友好度”和“宜才友好度”等5个一级指标,以及32个二级指标。从城市对人才及相关工作的重视程度、城市在人才培育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和成效、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采取的措施力度和成效、城市对人才就业创业的支持程度以及城市为人才发展提供的公共服务等层面,综合评价了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人才友好程度。

具体来看,报告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110个城市的人才政策文本量化数据、官方统计年鉴数据、官网调查数据和第三方数据库数据为依据展开指数测算。除了衡量政策广度的定性指标,课题组还构建了关于人才工作预算、人才工作传播、人才奖励补贴、购房补贴支持、培育项目扶持、金融创业支持等维度的定量指标,对政策力度进行了科学客观的评估和比较。

课题组联合负责人、界面新闻副总编辑、界面智库主编崔宇表示,该报告是目前国内首份全面梳理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人才政策的研究报告,其中针对人才政策的量化分析,课题组构建了19个二级指标和60个三级指标,为政策制定与评估提供了具有明确针对性的参考基准。

报告显示,在长江经济带“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综合排名中,成都、武汉、上海位居前三,南京、重庆、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和徐州也成功跻身前十强。其中江浙沪的城市数量占比最多,达到70%。

按照城市性质划分,直辖市和省会(含副省级)城市的“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成都、武汉、上海、南京、重庆、杭州、宁波、合肥、昆明、贵阳、长沙、南昌。总体来看,多数省会城市位列长江经济带总榜单的前十名之中,而合肥、昆明、贵阳、长沙和南昌排名分布在第14-32名之间。

在98个其他城市中,苏州、无锡、徐州进入总排名前十强,紧随其后的依次是绍兴(第11名)、温州(第12名)、宿迁(第13名)、宜宾(第15名)、金华(第16名)、泰州(第17名)、湖州(第21名)。报告还发现,城市人口规模与人才友好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综合排名位于前7位的城市均为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大型城市。

从一级指标来看,成都、武汉、苏州和南京等城市表现更为均衡,而部分中小城市在爱才友好度(宜昌、宜宾、荆门等)、育才友好度(南昌、湘潭、徐州等)、引才友好度(无锡、南通、阜阳等)和用才友好度(连云港、鄂州、淮安等)指标上表现突出。整体来看,相对特大以上城市,中小城市的爱才和引才政策更加灵活和激进。

钱明辉教授在论坛上表示,从二级指标来看,各地人才政策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37%的长江经济带城市组织部门没有公布关于人才工作的预算情况。公开人才工作预算可以让公众了解政府在人才工作方面的投入和规划,推动对政府人才工作的监督和问责,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此外,即便公布人才工作预算的城市,其人才工作预算占比差距也较大,建议加强人才工作预算披露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二是30%的长江经济带城市没有针对企业自主引才的相关政策,既没有授权企业自主认定人才,也没有针对企业开展引才工作的补贴支持。

三是40%的长江经济带城市没有针对特定行业的特色人才制定相关的引进和培育政策。课题组统计的特色人才包括软件人才、乡土人才、蓝领人才、数字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建议各地因“才”施策,明确人才需求的领域、层次和数量,制定相应的引进条件和待遇标准。

基于以上发现,报告从五个方面给出了建议,一是优化人才福利体验,构建正向发展循环;二是需求导向育才强基,补齐人才培育短板;三是拓宽引才类型渠道,赋予企业自主权限;四是构建融合生态布局,促进人才高效利用;五是深挖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人才友好绿洲。

此外,崔宇在论坛上进一步补充称,要让人才真正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支撑,需要避免人才政策的“洼地效应”和“短视效应”,让市场发现和评价人才,让政府服务和激励人才;人才评价体系要真正“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否则人才、企业和政府都将“人心惶惶”;要完善人才工作的治理结构,从机构设置、预算公开和政策公开等维度,进一步提升人才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度。 

(点击此处阅读报告精简版)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关于界面智库

界面智库是界面新闻旗下的财经和商业智库,聚焦宏观政策、区域经济、产业趋势和资本市场等。我们的宗旨是扎根事实、演绎趋势、探索新知,助力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关于专题策划、研究报告、指数产品和论坛培训等合作,请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jiemianzhiku@jiemian.com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长江经济带“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研究报告:成都、武汉、上海位居前三,部分中小城市更“爱才”

成都、武汉、苏州和南京等城市表现较为均衡,而部分中小城市在分项指标上表现突出。整体来看,相对特大以上城市,中小城市的爱才和引才政策更加灵活和激进。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

界面新闻记者 | 王玉

界面新闻编辑 | 崔宇

城市人才竞争态势逐渐进入新阶段,即从注重数量的“抢人大战”转向注重质量的“对人才的全面培养、精准引进和有效利用”。由此,“人才友好型城市”这一适应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和人才流动趋势的新城市形态应运而生。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不仅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城市以人才工作为中心提升竞争力的根本要求。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决定指出,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深化东中西部人才协作”。这一系列政策规划和布局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

基于此背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界面新闻/界面智库等共同研制了《长江经济带“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于11月9日在南京举办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发布,该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和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共同举办。

该报告的研究与编制自2024年6月启动以来,历时5个月,由25位课题组成员联合研究撰写。

课题组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处副处长(主持工作)、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钱明辉表示,“人才友好型城市”是通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以满足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为核心,致力于吸引、培育和合理利用各层次人才,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裕的智力保障与技能支撑的城市形态。 长江经济带“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旨在科学评估不同区域“人才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水平,发现各地在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过程中的“痛点”和“堵点”,为各地人才政策制定提供兼具实用性和针对性的参考。

钱明辉在论坛上表示,报告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政策精神,并结合相关理论研究,从政策广度、政策力度和政策效果等维度全面综合地构建了“人才友好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爱才友好度”“育才友好度”“引才友好度”“用才友好度”和“宜才友好度”等5个一级指标,以及32个二级指标。从城市对人才及相关工作的重视程度、城市在人才培育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和成效、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采取的措施力度和成效、城市对人才就业创业的支持程度以及城市为人才发展提供的公共服务等层面,综合评价了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人才友好程度。

具体来看,报告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110个城市的人才政策文本量化数据、官方统计年鉴数据、官网调查数据和第三方数据库数据为依据展开指数测算。除了衡量政策广度的定性指标,课题组还构建了关于人才工作预算、人才工作传播、人才奖励补贴、购房补贴支持、培育项目扶持、金融创业支持等维度的定量指标,对政策力度进行了科学客观的评估和比较。

课题组联合负责人、界面新闻副总编辑、界面智库主编崔宇表示,该报告是目前国内首份全面梳理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人才政策的研究报告,其中针对人才政策的量化分析,课题组构建了19个二级指标和60个三级指标,为政策制定与评估提供了具有明确针对性的参考基准。

报告显示,在长江经济带“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综合排名中,成都、武汉、上海位居前三,南京、重庆、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和徐州也成功跻身前十强。其中江浙沪的城市数量占比最多,达到70%。

按照城市性质划分,直辖市和省会(含副省级)城市的“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成都、武汉、上海、南京、重庆、杭州、宁波、合肥、昆明、贵阳、长沙、南昌。总体来看,多数省会城市位列长江经济带总榜单的前十名之中,而合肥、昆明、贵阳、长沙和南昌排名分布在第14-32名之间。

在98个其他城市中,苏州、无锡、徐州进入总排名前十强,紧随其后的依次是绍兴(第11名)、温州(第12名)、宿迁(第13名)、宜宾(第15名)、金华(第16名)、泰州(第17名)、湖州(第21名)。报告还发现,城市人口规模与人才友好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综合排名位于前7位的城市均为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大型城市。

从一级指标来看,成都、武汉、苏州和南京等城市表现更为均衡,而部分中小城市在爱才友好度(宜昌、宜宾、荆门等)、育才友好度(南昌、湘潭、徐州等)、引才友好度(无锡、南通、阜阳等)和用才友好度(连云港、鄂州、淮安等)指标上表现突出。整体来看,相对特大以上城市,中小城市的爱才和引才政策更加灵活和激进。

钱明辉教授在论坛上表示,从二级指标来看,各地人才政策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37%的长江经济带城市组织部门没有公布关于人才工作的预算情况。公开人才工作预算可以让公众了解政府在人才工作方面的投入和规划,推动对政府人才工作的监督和问责,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此外,即便公布人才工作预算的城市,其人才工作预算占比差距也较大,建议加强人才工作预算披露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二是30%的长江经济带城市没有针对企业自主引才的相关政策,既没有授权企业自主认定人才,也没有针对企业开展引才工作的补贴支持。

三是40%的长江经济带城市没有针对特定行业的特色人才制定相关的引进和培育政策。课题组统计的特色人才包括软件人才、乡土人才、蓝领人才、数字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建议各地因“才”施策,明确人才需求的领域、层次和数量,制定相应的引进条件和待遇标准。

基于以上发现,报告从五个方面给出了建议,一是优化人才福利体验,构建正向发展循环;二是需求导向育才强基,补齐人才培育短板;三是拓宽引才类型渠道,赋予企业自主权限;四是构建融合生态布局,促进人才高效利用;五是深挖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人才友好绿洲。

此外,崔宇在论坛上进一步补充称,要让人才真正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支撑,需要避免人才政策的“洼地效应”和“短视效应”,让市场发现和评价人才,让政府服务和激励人才;人才评价体系要真正“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否则人才、企业和政府都将“人心惶惶”;要完善人才工作的治理结构,从机构设置、预算公开和政策公开等维度,进一步提升人才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度。 

(点击此处阅读报告精简版)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