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绿茶婊”的称号并非空穴来风
如今提及绿色,人们大多联想到健康、有机这些正面关键词,但你可知,这种大自然的主要色调,曾经一度是杀人不见血的狠角色——用现在的话说,是个绿茶婊。
1814年,德国Schweinfurt(施韦因富特)地区,一家名为Wilhelm Dye and White Lead的公司研发出一种新的绿色,成色近似为现在的“酒瓶绿”,这种绿得发亮的颜色让维多利亚时代还在使用煤油灯的人们为之发狂,并一下子铺天盖地席卷各个领域,尤以是服饰、墙纸、地毯等产品,纷纷推出以这种绿色为卖点的新货。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死亡也随之而来,使用、穿着这种染色服装的人们开始掉头发、皮肤溃烂、器官衰竭,最终身亡。
造成残局的罪魁祸首,是这种迷人绿色在制作过程中需要使用的主要成分“砷”,而它的许多化合物都含有致命的毒性——比方说,古装剧杀人必备的砒霜,就是其一。
1862年的插画作品《砷之华尔兹》就描绘了骷髅穿着含砷礼服跳“死亡之舞”的场景,该插画收录在加拿大瑞尔森時裝学院副教授艾莉森‧马修‧大卫(Alison Matthews David)所著的《时尚受害者:危险服饰的历史与现状》(Fashion Victims:The Dangers of Dress Past and Present)里,这本书以插画的形式展现各个年代流行服饰所具有的潜在危险性,作者也将服饰导致的死亡与身体病态直观地呈现在眼前。
背负着这样一段黑历史,也难怪在不少动画片中,毒药总是被描绘成闪耀着魅惑之光的绿色液体了。




粉色与蓝色:安能辨我是雄雌?
去年美国总统大选之际,《纽约时报》曾以“粉色与蓝色的美国:当大选成为性别之战”报道这其中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而粉色与蓝色如今也分别成了女性与男性的“代名色”——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几乎随处可见“蓝归男、粉归女”的例子。
然而,这两个颜色也曾经有过性别颠倒的历史:历史上,粉色曾经一度是男性雄伟气质的代表,因为这种“被冲淡的红色”曾被认为意味力量、并给人以果断英武的印象,甚至在1927年的《时代》杂志里,还有教导父母们如何给男孩子穿粉红色衣服的指南型文章。
马里兰大学美国研究教授乔.佩欧列提在接受《国家地理杂志》采访时表示:20世紀初期,衣服颜色开始定义性别。到了1940年,粉色与蓝色的性别印象趋于固定,且一直持续到今天。究其原因,外界普遍认为是玩具商们靠着性别划分营销手法造就了“男蓝女粉”的规则——假设超人、漫威英雄们是人就是粉红色的,那么“粉色男孩”听起来就不那么别扭了。
图片内容为韩国摄影师Jeong Mee Yoon创作的名为《粉色和蓝色》的摄影项目,他在拍摄时也会遇上正值变换喜爱颜色的女孩,例如右图的麦雅就很喜欢蓝色。
白色:象征纯洁少女,也曾象征一沓钞票
虽然婚纱有了越来越多的颜色选择,可白色依然是当仁不让的主流。但你想过吗,为什么婚纱一定是白色的?
白色成为婚纱主色的缘由,要追溯至1840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婚礼。当时,维多利亚女王一席白色婚纱惊艳四座,来自中国的昂贵丝绸和英国霍尼顿镇生产的蕾丝让人感受到皇家婚礼的豪气与精致,无数少女都梦想着穿上这样的婚纱结婚。媒体开始将白色誉为“最适合新娘的色彩、象征纯洁和天真的少女时代以及新娘將交给真命天子纯洁的一颗心。”从此之后。婚纱被普遍认为应该是白色。
不同于纯洁,白色在美国还有其他含义。美国曾有“劳动节(于每年9月的第一个周一庆祝)后不可穿白”的说法,原由众说纷纭,一个说法是9月接近美国北部传统意义上的夏季末尾,而从假日里休整归来的中产及高产阶级,此时纷纷回归城里,所以要换回更加适合职场的厚重色调。
对此,进一步的说法是美国内战之后,上流社会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转变为炫耀财富——但是,富豪们即便穿了价值连城的华服,或许吃瓜群众们也看不出来个之乎所以然。结果是,豪绅贵妇们在度假时候特意穿着易脏的白色,为的就是证明自己有佣人、有财力。因此,1894年美国劳动节设立以后,上流社会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时间点,就是劳动节后就不再穿白色了。










紫色:尿液里泡出来的高贵
通常来说,紫色象征高贵,然而凯撒大帝、埃及艳后都迷恋的“皇家紫”其实来自馊水烂料,制作过程更会散发恶臭——英国作家维多利亚·芬利在《色彩在艺术中的辉煌历史》(The Brilliant History of Color in Art)一书中描绘了如何制作皇家紫:“腐烂的染料骨螺(一种生活在沙滩和海洋中的软体动物)与木灰一起,浸泡在馊臭尿液与水组成的混合物中。”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制作过程,骨螺紫造价惊人,为染制一件衣服,染工需要碾碎几千只骨螺。据中国美术学院戴茹奕发表在《美术大观》2012年第04期的文章《骨螺紫与骨螺染色研究》中写道:“在公元前4世纪戴克里先皇帝统治时期,一磅顶级骨螺紫布匹价值5万迪纳里银币,等于同等重量黄金”。
这样高昂的造价,造就了紫色的“高贵”。而拜占庭时期,紫色仅限皇家使用,用紫色斑岩做的拜占庭皇帝的婴儿房亦有“Porphyrogenitus”(生于紫色家族)的说法。
在中国,紫色也意味着高贵,比如明明是红墙的故宫,却被称作“紫禁城”。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中国古代星象中,天上星垣被分为三垣、二十八星宿及其他星座。三垣指太微垣、天市垣和紫微星垣,位置居中的紫微星垣是天帝住的地方,那么帝王宫殿则有紫极、紫禁、紫垣之说。日本古时也有“冠位十二阶”的等级制度,紫色为最高阶位,依次是蓝、紅、黄、白、黑。从而导致辗转了几个时代,被禁止着华服的庶民,还是会在衣服内侧偷偷饰以紫色,暗自盘算着沾染点贵气。








黑色:毁誉参半
在时装界,无论是Coco Chanel的小黑裙,还是Yves Saint Laurent的吸烟装,黑色都是是永恒的经典色。不过,历史上的黑色,则显得有些毁誉参半。在约翰哈维的《黑色的故事:彻底改变人类文明史》中,作者详细论述了黑色的历史,比如古埃及人用黑色代表死亡,而欧洲白人则因为黑奴贸易将黑色视为负面。但这也并非绝对,像美国纳瓦霍人(Navajo)的黑神,便是掌管着火以及星辰的使者,而中国周代婚制的色彩亦主张“玄纁制度”(黑色与浅红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