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单烁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民营经济”一词已经成为近年来,从国家到各级地方顶层规划中数一数二的热词。而山东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更是把民营经济的发展摆在了全省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
为了深度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近年来山东各大城市各出奇招,多抓手深度发掘民营经济的新增长点。其中,经济龙头城市青岛,更是展现出了这座城市所特有的智慧与韧性,即真正站在企业的视角、多管齐下为企业考虑,探索出了一条“青岛智慧”的民营经济跃升之路。

以企业视角推动顶层设计
无论是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十大专项行动的出台、《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还是“促进经济巩固向好、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一批)的发布,无一不彰显着山东对于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心。
但究竟什么样的战略方针、什么样的方法措施,才是激活民营经济一池春水那一剂最有力的强心针?青岛认为,想要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就必须站在企业和企业家的视角来考虑问题。
而对于大多没有国营资产背书的民营企业,它们最需要的是来自城市鼎力支持与全情信任的态度。
于是,一系列为青岛民营经济护航的制度和法治保障出台了——
青岛不仅在全国率先组建民营经济发展局、加挂中小企业局牌子,还出台了政府规章《青岛市民营和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办法》,制定地方性法规《青岛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条例》等,从顶层设计着手,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坚实的制度保障。

而不仅是城市对制度的主动输出,在其与政企的制度共建之间,青岛要两手抓,且两手都要硬。为此,青岛一方面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强化政策引导,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持续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还建立如市民营经济局的“民企时间”、政企沟通圆桌会议等政企沟通平台,倾听民营企业意见建议,闭环解决企业发展难题。
同时,青岛还进一步关注到了企业对城市营商环境更细节的需求:
很多时候,介于政企之间的审批、对接、沟通的一些微小环节的不畅,往往就是浇灭民营企业创业热情的一盆凉水。而针对这些问题,青岛通过简化审批流程、降低企业成本、加强政企沟通等措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民营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青岛还积极搭建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融资、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大幅提升了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青岛民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沃土。
两大抓手:专精特新与数字化
而政府端的措施总归是外力,壮大企业的队伍、提升企业的质量,方为让民营经济自然焕发蓬勃活力的长久之策。
于是,专精特新与数字化,就成为了青岛壮大企业队伍与提升企业质量的两大重要抓手。
其中在“专精特新”培育赛道方面,近年来青岛专精特新领域的独角兽、小巨人企业涌现如雨后春笋,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截至今年9月,青岛创新型中小企业总量达312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217家,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0家;另外,在今年11月5日发布的《2024中国隐形独角兽企业500强发展报告》中,青岛共有54家隐形独角兽企业上榜,其中9家跻身全国500强行列,总估值达421亿元,位居北方第二、全国第五。

而在“数字化转型”培育赛道方面,目前青岛已扶持小微企业技术改造项目3270个,奖补资金14亿元,撬动投资超80亿元,并在2023年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获得中央1.5亿元资金支持。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专精特新和数字化转型两大赛道的聚焦,让青岛的民营经济发展实现了质与量的全面飞跃:
在量的维度,截至今年4月末,青岛实有民营经营主体达211.4万户,占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的98.4%。今年1-4月份,全市民间投资增长7.0%,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60.4%;
在质的维度,民营经济为青岛贡献了全市60%以上的税收、近70%的进出口、80%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在青岛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但这些亮眼的数据,之于青岛民营经济发展的宏远蓝图,也只是阶段性的胜利。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完善和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在城市持续不断的支持、鼓励和引导下,青岛的民营经济将被发掘出更多潜能,成为青岛的城市发展历程中一支动力澎湃的强劲引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