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撸迅』说过:你要想把一群人整疯,最好的办法就是往这群人里扔一个排名工具,这样你就可以眼瞅着大家360度的花式炫耀、对掐、撕逼和死磕了。
这个原理,应用广泛,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为了证明国家实力有别,来一个GDP大PK,然后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就出来了;为了让有钱的人名利双收,就发明一个福布斯排行榜,然后贫富差距就明确了,成功学也就有了市场;为了教训一下班里调皮而且不爱学习的熊孩子,就发明了考试,然后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让他丫的颜面扫地了。
同理,微信为了激活下滑的活跃度,就发明了微信指数,结果,8亿微信用户的层次感,一下子拉开了,然后朋友圈也就炸开了锅。
当然,微信指数的诞生,未必就是官方为了拯救产品数据,但在实际效果上,却埋下一个梗:人和人是有差别的,在影响力上是有高低之分的。
自从逃离微博那套靠看得见的粉丝数来量化等级之后,原以为从了微信的封闭逻辑,再也不用担心用数据量化、来遮掩自己影响力的穷酸样,可微信指数这么一来,安心享受一生平等的虚幻梦,还是顷刻间破灭了,因为,它就像一面照妖镜,很客观的告诉了你和别人的差别,甚至还有近一周、一月和一个季度的差别感的涨跌情况。
整人不可怕,就怕整的有文化!
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越来越趋近于阳光、石油、空气,成为现代商业的核心资产,阿里掌握了一堆的交易数据,腾讯则储藏了一堆的行为数据,微信指数只是利用这些行为数据的一个表现。
但是,令普通老百姓不寒而栗的是,你搜索了啥、私聊了啥、评论了啥、关注了啥、点赞了啥,统统都躺在腾讯的服务器里,而你所看到的微信指数,恰恰是利用一套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编码,所形成的评价指标。你免费使用了微信、获得了方便,微信也在免费采集你的信息、进行商业运作,大家两不相欠。
好玩的是,这个把原始数据加工而成的微信指数,到了用户层面,继续成为影响用户行为的新动力,并促成了用户新数据。
比如,在原来的体系里,大家只知道在微信里互动、浏览、刷朋友圈卖货,而不知道你和其他搞微商的有啥区别,但出来微信指数之后,用户聪明了,再买东西之前,先搜一下微信指数,看看谁的指数更高,然后才做选择。在这个决策转变过程里,过往的行为数据促成了你现在的信任指数,而用户基于这个信任指数采取的购买决策,就是新行为数据。
不论从技术上,还是从实用价值上,微信指数压根儿没啥所谓的新鲜感可言,但这个功能的诞生,却折射了一些新思考:
第一、丰富用户的决策能力。以往,微信就是一个散漫的封建王国,只有严刑峻法和苛刻制度,用户除了不去碰触这些悬着的红线外,如果再做深入决策,几乎没啥可以参考的强大标准,说白了就是,不知道客观真相,微信指数恰恰是在弥补这个大众决策漏洞。从这一点来看,微信挺仁义的,只是老百姓能否建立起使用该功能来提高决策效率的习惯,那只能看造化了。
第二,微信向操作系统又进了一步。对于一个应用产品而言,每增加一个功能,就等于给自己的王国垒了一块砖,要么是稳固了城池,要么是扩张了一寸土地。当用户时间留在了微信,当用户时间的评价标准也构建完成,子民和制度,也就变得越来越有模样,用户越来越习惯于把微信当成iOS和Android。
第三,用户过往的装逼法则,尔今要改头换面。微信指数出来后,有两拨人的情绪极为高昂,一拨是平时没啥影响力的人,搜索名字发现指数飙的吓人,欢呼雀跃;另一拨是平时嘚瑟惯了的人,搜索名字发现指数低到了裤裆部位,羞愧难当。
这个现象暗合了开篇撸迅的话,一个排名工具,足以让这群人花式撕逼。真相是,第一拨欢呼雀跃的人,之所以指数挺高,八成原因是自个儿的名字太俗气、太大众化了,即不具有可识别性,看似高高在上的指数,一旦平摊到海量人数里,汗毛一根儿。第二拨羞愧难当的人,之所以指数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八成原因是过去一直生活在错觉里,没能整明白自己到底是谁,微信指数只是客观地告诉了你如何做人而已。
微信指数,一个简单的测量工具而已,它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怎样去看待它。有时候,评价一个新鲜事物,就跟评价一个人似的,你评价的不是对方,而是用评价的行为艺术,来袒露自己的智商,仅此而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