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杨植麟没有退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杨植麟没有退路

Kimi和月之暗面,需要越战越勇。

文 | 听潮Ti 许雯雯

编辑 | 张晓

这两天,AI企业「月之暗面」的创始人杨植麟、联合创始人兼CTO张宇韬,被前投资人提起仲裁的消息,引发了很多人的讨论。

「暗涌Wave」报道,最近,杨植麟和张宇韬被循环智能时期的投资人在香港提起了仲裁,相关电子仲裁申请书也已经递交HKIAC(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目前,这场争端尚未有更多细节曝光。

简单做下回顾,这场争端的大致情况是:

2016年,杨植麟、张宇韬、陈麒聪一起成立了「循环智能」,并先后拿到了来自金沙江创投、华山资本、靖亚资本、真格基金、红杉中国、万物资本、博裕资本的投资,公司估值一度超过2亿美金。

去年,OpenAI引发的大模型热潮袭来,杨植麟看到机会果断下场,和张宇韬共同成立了新公司「月之暗面」。

问题首先出在这里。有知情人士向「暗涌Wave」表示,杨、张二人被仲裁,原因很可能是,去年在尚未拿到来自循环智能的几个投资方的同意豁免书之前,他们就启动了融资并创立了月之暗面。

而这几家投资方迟迟未签署豁免书的原因是,很可能对循环智能后来在月之暗面所占的股比不满。

不过这也不是问题的根源。

这场争端更核心的起点可能在于,月之暗面后来估值上涨的速度、Kimi智能助手的成长速度,都太快了,部分投了循环智能但没有跟着投资月之暗面的投资方,有意见了。

01 出圈的Kimi、上扬的估值、眼红的前投资人

从媒体报道来看,这次向杨植麟和张宇韬发起仲裁的投资机构中,包括了金沙江创投、靖亚资本、博裕资本、华山资本和万物资本。

他们之前都是循环智能的投资方,但月之暗面成立之初,并不看好这家新公司。

准确点来说,他们也不是不看好月之暗面,而是大模型热潮之下,整个产业对大模型带来的机会判断、对创业公司生存路径的判断,出现了分化。

有投资行业人士向第一财经透露,月之暗面成立初期,循环智能的老股东中,红杉中国和真格基金选择了继续跟投,但金沙江创投、博裕资本等机构由于不看好通用大模型,而没有跟进。

比如,金沙江创投的合伙人朱啸虎,就曾旗帜鲜明地表示“不会投资中国的基座大模型创业公司”,因为商业模式很难跑通。在他们看来,大模型真正的潜力在应用侧。

“大模型的变现比发电厂还差,发电厂基建投入以后,基本就不需要再投入,而大模型公司每两三年就要花更多的钱去升级,变现的周期可能只有两三年,这个商业模式是非常差的。”此前,朱啸虎曾这么表示。

在接受界面新闻一次采访时,朱啸虎对智谱AI、百川智能、零一万物、月之暗面、Minimax、阶跃星辰六家独立大模型创业公司最后怎么收场,也表示“不乐观”,认为“六小虎”最好的结果就是卖给大厂。

最具戏谑意味的地方正在于此——一开始不看好的是他们、持怀疑态度的是他们,后来不满股比的,也是他们。

原因很可能只有一个:月之暗面后来估值上涨的速度,和旗下Kimi智能助手的破圈速度,超出甚至颠覆了他们起初的判断。

事实上,尽管月之暗面没有得到循环智能时期部分投资人的青睐,但它还是找到了更加志同道合的投资方伙伴。

海通国际证券报道,去年3月月之暗面成立后不到2个月,就获得了包括红杉中国、今日资本、真格基金、砺思资本等的投资。

紧接着的10月,月之暗面发布了首个支持输入20万汉字的智能助手产品Kimi Chat(后更名为Kimi智能助手)。根据月之暗面官方口径,20万汉字是当时全球市场上能够产品化使用的大模型服务中,所能支持的最长上下文输入长度,标志着月之暗面在“长文本”这一重要技术上取得了世界领先水平。

随后不久,Kimi智能助手快速破圈。去年12月至今年2月,Kimi智能助手的月活跃用户数分别为50.83万、112.85万、298.46万,同比增长122%至164%。

今年3月,Kimi智能助手又启动200万字无损上下文内测,图/海通国际证券

这一过程中,月之暗面不断获得新融资,估值也一路水涨船高。

今年2月,月之暗面完成了超10亿美元融资,是当时国内AI大模型公司中的单轮最大金额融资,对应的估值超过25亿美元;再到今年8月,月之暗面再次获得腾讯、高榕创投等在内的新一轮投资,估值涨到了33亿美元。

这时,一开始没有投资的那些部分投资方,开始闹起了情绪,试图通过仲裁这种方式,来为自己争取更多利益。

02 当“理想主义”撞上“现实主义”,杨植麟被迫“成长”

与朱啸虎们秉承“现实主义”的大模型走向判断不同,93年出生的杨植麟完全是另一个思路。

在怎么做大模型、规划月之暗面的发展方向及路径上,杨植麟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

此前接受腾讯科技专访时,杨植麟是这么说的:

AI不是我在接下来一两年找到什么PMF(产品/市场契合度),而是接下来十到二十年如何改变世界...我们是坚定的长期主义者。

“它(找PMF)不是说不成立,假设你今天找到一个场景,用现在的技术能力,且从0到1增量价值巨大,从1到N空间又没那么大,这种场景OK......这种是只关注应用的机会,但是最大机会不在这,你的目的假设是商业化,你不可能脱离AGI去思考,我现在只做应用,那好,可能过一年就被碾压了。”他进一步补充。

对比来看,行业出现这种分歧无可厚非,这也不是单纯的“短视”和“长期主义”之间的博弈,因为大家对市场的判断不一样。

而基于自身判断做出的选择,不管后来的走向、结果如何,坦然接受自己最初的选择所带来的代价或者成果,这早就该是现代资本市场的一项基本共识。

而且据第一财经报道,从循环智能出走创业时,杨植麟获得了CEO陈麒聪及主要股东的支持,循环智能获得月之暗面的股权作为回报。并且当时陈麒聪向公司股东发出情况说明邮件,通知该方案,获得股东确认,并得到董事会批准。

这样来看,杨植麟和月之暗面面临的这场闹剧,某种程度上已经有点反常识了。

当然,关于双方的这场闹剧,目前披露的消息有限,最终走向如何也还是未知数。

不过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对杨植麟和张宇韬这两位年轻的创业者而言,这是他们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儿,他们没有退路。

另一方面,客观来看,尽管当下的月之暗面跑出了不错的速度、显现出了不俗的潜力,但也还远远算不上成功,在巨头林立的市场环境里,它依然是挑战者,未来面临的挑战也只会更多。

退一万步讲,年轻的创业者们早期碰到点挫折也不是坏事儿,九死一生的创业路上已经堆满了太多白骨,他们当然需要在磨砺中成长,太顺,反而不是一件好事儿。

只是无论如何,也不该是这种挑战。

他们真正的试炼场,应该在向巨头发起的挑战中、在技术的更迭中、在未来商业化模式的探索中、在更长时间里的公司管理与治理中、在更长远的全球化中、在他们可能成长为新一轮巨头的自我变革中,而不是现在与逐利资本的博弈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杨植麟没有退路

Kimi和月之暗面,需要越战越勇。

文 | 听潮Ti 许雯雯

编辑 | 张晓

这两天,AI企业「月之暗面」的创始人杨植麟、联合创始人兼CTO张宇韬,被前投资人提起仲裁的消息,引发了很多人的讨论。

「暗涌Wave」报道,最近,杨植麟和张宇韬被循环智能时期的投资人在香港提起了仲裁,相关电子仲裁申请书也已经递交HKIAC(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目前,这场争端尚未有更多细节曝光。

简单做下回顾,这场争端的大致情况是:

2016年,杨植麟、张宇韬、陈麒聪一起成立了「循环智能」,并先后拿到了来自金沙江创投、华山资本、靖亚资本、真格基金、红杉中国、万物资本、博裕资本的投资,公司估值一度超过2亿美金。

去年,OpenAI引发的大模型热潮袭来,杨植麟看到机会果断下场,和张宇韬共同成立了新公司「月之暗面」。

问题首先出在这里。有知情人士向「暗涌Wave」表示,杨、张二人被仲裁,原因很可能是,去年在尚未拿到来自循环智能的几个投资方的同意豁免书之前,他们就启动了融资并创立了月之暗面。

而这几家投资方迟迟未签署豁免书的原因是,很可能对循环智能后来在月之暗面所占的股比不满。

不过这也不是问题的根源。

这场争端更核心的起点可能在于,月之暗面后来估值上涨的速度、Kimi智能助手的成长速度,都太快了,部分投了循环智能但没有跟着投资月之暗面的投资方,有意见了。

01 出圈的Kimi、上扬的估值、眼红的前投资人

从媒体报道来看,这次向杨植麟和张宇韬发起仲裁的投资机构中,包括了金沙江创投、靖亚资本、博裕资本、华山资本和万物资本。

他们之前都是循环智能的投资方,但月之暗面成立之初,并不看好这家新公司。

准确点来说,他们也不是不看好月之暗面,而是大模型热潮之下,整个产业对大模型带来的机会判断、对创业公司生存路径的判断,出现了分化。

有投资行业人士向第一财经透露,月之暗面成立初期,循环智能的老股东中,红杉中国和真格基金选择了继续跟投,但金沙江创投、博裕资本等机构由于不看好通用大模型,而没有跟进。

比如,金沙江创投的合伙人朱啸虎,就曾旗帜鲜明地表示“不会投资中国的基座大模型创业公司”,因为商业模式很难跑通。在他们看来,大模型真正的潜力在应用侧。

“大模型的变现比发电厂还差,发电厂基建投入以后,基本就不需要再投入,而大模型公司每两三年就要花更多的钱去升级,变现的周期可能只有两三年,这个商业模式是非常差的。”此前,朱啸虎曾这么表示。

在接受界面新闻一次采访时,朱啸虎对智谱AI、百川智能、零一万物、月之暗面、Minimax、阶跃星辰六家独立大模型创业公司最后怎么收场,也表示“不乐观”,认为“六小虎”最好的结果就是卖给大厂。

最具戏谑意味的地方正在于此——一开始不看好的是他们、持怀疑态度的是他们,后来不满股比的,也是他们。

原因很可能只有一个:月之暗面后来估值上涨的速度,和旗下Kimi智能助手的破圈速度,超出甚至颠覆了他们起初的判断。

事实上,尽管月之暗面没有得到循环智能时期部分投资人的青睐,但它还是找到了更加志同道合的投资方伙伴。

海通国际证券报道,去年3月月之暗面成立后不到2个月,就获得了包括红杉中国、今日资本、真格基金、砺思资本等的投资。

紧接着的10月,月之暗面发布了首个支持输入20万汉字的智能助手产品Kimi Chat(后更名为Kimi智能助手)。根据月之暗面官方口径,20万汉字是当时全球市场上能够产品化使用的大模型服务中,所能支持的最长上下文输入长度,标志着月之暗面在“长文本”这一重要技术上取得了世界领先水平。

随后不久,Kimi智能助手快速破圈。去年12月至今年2月,Kimi智能助手的月活跃用户数分别为50.83万、112.85万、298.46万,同比增长122%至164%。

今年3月,Kimi智能助手又启动200万字无损上下文内测,图/海通国际证券

这一过程中,月之暗面不断获得新融资,估值也一路水涨船高。

今年2月,月之暗面完成了超10亿美元融资,是当时国内AI大模型公司中的单轮最大金额融资,对应的估值超过25亿美元;再到今年8月,月之暗面再次获得腾讯、高榕创投等在内的新一轮投资,估值涨到了33亿美元。

这时,一开始没有投资的那些部分投资方,开始闹起了情绪,试图通过仲裁这种方式,来为自己争取更多利益。

02 当“理想主义”撞上“现实主义”,杨植麟被迫“成长”

与朱啸虎们秉承“现实主义”的大模型走向判断不同,93年出生的杨植麟完全是另一个思路。

在怎么做大模型、规划月之暗面的发展方向及路径上,杨植麟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

此前接受腾讯科技专访时,杨植麟是这么说的:

AI不是我在接下来一两年找到什么PMF(产品/市场契合度),而是接下来十到二十年如何改变世界...我们是坚定的长期主义者。

“它(找PMF)不是说不成立,假设你今天找到一个场景,用现在的技术能力,且从0到1增量价值巨大,从1到N空间又没那么大,这种场景OK......这种是只关注应用的机会,但是最大机会不在这,你的目的假设是商业化,你不可能脱离AGI去思考,我现在只做应用,那好,可能过一年就被碾压了。”他进一步补充。

对比来看,行业出现这种分歧无可厚非,这也不是单纯的“短视”和“长期主义”之间的博弈,因为大家对市场的判断不一样。

而基于自身判断做出的选择,不管后来的走向、结果如何,坦然接受自己最初的选择所带来的代价或者成果,这早就该是现代资本市场的一项基本共识。

而且据第一财经报道,从循环智能出走创业时,杨植麟获得了CEO陈麒聪及主要股东的支持,循环智能获得月之暗面的股权作为回报。并且当时陈麒聪向公司股东发出情况说明邮件,通知该方案,获得股东确认,并得到董事会批准。

这样来看,杨植麟和月之暗面面临的这场闹剧,某种程度上已经有点反常识了。

当然,关于双方的这场闹剧,目前披露的消息有限,最终走向如何也还是未知数。

不过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对杨植麟和张宇韬这两位年轻的创业者而言,这是他们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儿,他们没有退路。

另一方面,客观来看,尽管当下的月之暗面跑出了不错的速度、显现出了不俗的潜力,但也还远远算不上成功,在巨头林立的市场环境里,它依然是挑战者,未来面临的挑战也只会更多。

退一万步讲,年轻的创业者们早期碰到点挫折也不是坏事儿,九死一生的创业路上已经堆满了太多白骨,他们当然需要在磨砺中成长,太顺,反而不是一件好事儿。

只是无论如何,也不该是这种挑战。

他们真正的试炼场,应该在向巨头发起的挑战中、在技术的更迭中、在未来商业化模式的探索中、在更长时间里的公司管理与治理中、在更长远的全球化中、在他们可能成长为新一轮巨头的自我变革中,而不是现在与逐利资本的博弈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