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我在豆瓣过双十一,被群嘲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在豆瓣过双十一,被群嘲

豆瓣不会变成带货软件。

文 | 首席人物观 小遥

编辑 | 江岳

双十一来到第十六年,战线已经拉长至超过1个月。但风越狠,我心越狠。作为在反消费主义路上行走多年的00后,我秉承的原则就是:非必要,不购物。

为了躲开双十一过于热烈的消费氛围,我甚至在最近一个月内没有打开过任何一个购物软件、没有进入过任何一个带货直播间,甚至看到小红书上有打广告嫌疑的帖子,都会灵活躲开。

只是千算万算,没有想到,我竟然在豆瓣上栽了。

双十一当晚,我闲着无事打开豆瓣,刷着帖,发现底部出现了用红色标识出来的“11.11”字样。好奇心驱使之下,我点进去了,整个页面最显眼的是“豆小铺团购”入口,里面有棉鞋、袜子、棉拖、水果等不同主题的专场或合集,每个专场还标注着“豆小铺·5周年”——潜台词显然是会有优惠活动。

进入豆小铺主页,我果然看到了“五周年抽奖”的活动,每人有两次机会,我抽中的是两张无门槛5元优惠券,这大概相当于公司抽奖时的阳光普照吧。此外,这里还有“11.1~11.18消费满3000元送jellycat”和“0.01兑100元生日红包”的活动。之前参与活动得到的道具“小豆”,还可以兑换成支付环节的优惠券,或者换取抽奖机会。

很难说我动心的一刻出现在何时。但团购页面上那款棉鞋,确实撞在我的审美上。11月的北京,也确实需要一双棉鞋。

不甘心就此下单的我,还是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购物软件——在我的固有印象中,这种“非典型购物软件”上的商品,价格通常不会是最低的。

然而,全平台比价之后,我承认,豆瓣这次颠覆了我的认知。这个号称小众、高端的户外品牌,在拼多多上并没有设店,在京东、抖音上倒是有店铺,但没有豆瓣同款。在淘宝和小红书上虽然有店也有货,但是价格高了将近一百元。

不信邪的我,又搜索了“下午茶”合集中的一款甜品——这是豆瓣零食小组三年前火出圈的“组糕”,生产厂家的名字也随之传开,同样,我搜索一圈发现,豆瓣价格也是最低的。

就这样,我被说服了,在事先完全没有购物计划的情况下,下了单。

等到我下完单来观察,才发现,这次双十一的“阵地”并不陌生,就是豆瓣此前就有的市集页面。只是,作为豆瓣三年正式注册五年游客模式浏览内容的用户,我并没有认真探索过这里,原因很简单:在我的印象中,豆瓣销售的更多是“电影日历”“读书周历”一类高价文艺单品,或者社区一些小组的文创周边。而这些东西对我来说吸引力和性价比都太低了。

然而,这次逛一圈下来,我发现豆瓣的选品早已“亲民”许多:贝果、柿饼、棉服、日程本、中性笔......而每个商品下面,都显示着几百到几万不等的在逛人数,一些热销商品,甚至能够达到几十万。

这些数字让我意外又担忧:豆瓣不会也变成带货软件吧?作为一个关注内容质量的用户,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然而,当我把这个想法说出来时,遭到了公司同事们的群嘲:比起自己的电商业务,你不如看看它开屏广告跳转电商平台双十一的动作多丝滑?

的确,我问了一圈,双十一在豆瓣花钱,我好像是独一份。从整个用户体验来看,豆瓣在这场大促中扮演的角色,更多还是导流到其他购物平台的“跳跳板”。

缓慢、摇摆的商业化

豆瓣做电商的时间不算短。

如果以2013年上线的“豆瓣东西"作为起点,那么发育到现在,它已经是具备11年经验的老炮了。但从成绩来看,它还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豆瓣东西”在2017年关停。2015年上线的“豆瓣市集”,在2016年才推出现象级产品豆瓣电影日历——不过,爆品有且只有这一款。对于豆瓣这种体量的公司,这显然不够。

它踩过的坑不算少。

豆瓣市集曾经采取邀请商家入驻、抽取高佣金的模式,但团队本身经验不足,加上官方秉承不过多干涉的理念,市集内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用户体验也很差。2018年市集改为自营模式,更名为“豆瓣豆品”,主要经营自有品牌的文创产品。

目前,豆瓣的电商业务主要分为三块:豆瓣豆品、豆瓣时间、豆小铺,分别对应着自营文创产品、知识付费、团购。豆瓣没有公布相关的收入情况,但不难猜测,它与广告收入相差甚远。

相比自营电商,广告一直是豆瓣更具确定性的收入来源。

根据网络广告监测软件iAdTracker的数据,截至2014年12月22日,豆瓣2014年的广告收入为4157.2万,2011 年~2013年全年豆瓣的广告收入分别为335.81万、3507.65万、4200.08万,更早的监测数据为0。

2021年年初,豆瓣产品团队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提到,豆瓣的主要商业化模式是广告营销、垂类分销、内容变现、电子商务以及知识付费。对广告收入的依赖,豆瓣应该是持续至今。

豆瓣并非没有努力,去开拓广告之外的收入来源。

2011年第三轮融资后,豆瓣就加快了商业化的步伐:2012年和2013年,豆瓣上线了豆瓣阅读器、电影在线选座功能、豆瓣FM、电商导购产品“豆瓣东西”,以及类似于知乎模式的“豆瓣事情”。

这些动作曾经被外界猜测与上市有关,但创始人“阿北”(真名杨勃)对上市问题的答复是“目前还没有时间表”。他素来以佛系著称,早期多次拒绝过投资,还曾经想把豆瓣注册成一个公益组织。

当豆瓣在2015年迎来10岁生日时,围绕这家公司的讨论大多是担忧与质疑。头一年,比豆瓣小4岁的新浪微博在纳斯达克上市,而它的大规模商业化同样开启于2012年。

看起来,豆瓣加速了追赶。

豆瓣10岁生日过去不久,阿北在采访中表示:豆瓣决定大规模转型,从专注文化向生活服务和兴趣聚合品牌发展。——这显然是更广阔的市场。从2015年开始,豆瓣动作频频,推出市集、摄影预约平台“一拍一”,成立子公司飞船影业,还投入大火的知识付费领域,推出“豆瓣时间”。

在这些业务中,最符合豆瓣气质的“豆瓣时间”见效最快:上线五天后,两门头部课程销售额超过100万,上线一周年后,全体产品营收达到千万。然而,知识付费本身似乎不是一门好生意。课程的销量与流量息息相关,因此对软件的活跃用户数和课程的营销力度要求很高,同时,赛道火热导致市场上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耗了用户的消费意愿。

狂奔两年后,阿北在2017年8月发布内部信,表示,豆瓣现在进入务实阶段,会陆续关闭长期没有起色、营收亏损的业务,业务负责人需要更加关注目的和结果的最终落地,因为豆瓣的预期上市通道重新回到境外。

图:阿北在2017年8月发布的内部信

然而,那也成为阿北至今为止最后一次公开谈及公司上市。

走向边缘

明年3月,豆瓣就要20岁了。

它上线的时候,互联网还是PC时代,它在那时迎来了自己的黄金年代——也把黄金年代留在了那里。

2005年3月6日,36岁的阿北刷新到第一条豆瓣留言时,感觉有如“初为人父者听到自己的孩子第一声嚎哭”。

彼时的豆瓣还叫“豆瓣网”,主要功能是文艺青年阿北喜欢的书籍推荐、书评,slogan是他的信条:“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后来,豆瓣陆续增加了电影、音乐板块,用户可以标注自己读过、看过、听过的作品,并对其进行打分。

在书影音的基础上,豆瓣提供了交流分享想法的空间:小组,采取的是阿北主张的“自治”理念——他喜欢用城市规划类比产品设计,小组就像城邦,制定“宪法”和具体管理的权力被下放给真正的“居民”。

对书影音这个细分领域的关注,为豆瓣吸引来了一众文艺青年,以及文艺创作者。此时的豆瓣,因为提供了一个人们可以交流分享阅读、电影、音乐等体验的公共平台,被描述为“虚拟咖啡馆”。

2009年,豆瓣的用户数量突破千万。豆瓣也随着用户积累的点评,成为中文网络中最大、最权威的评分网站,在具体的商业世界里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

但书影音业务的增长空间总归不够大,豆瓣的发展重心逐渐发生转移。

2010年,豆瓣改版,将书影音单独成立频道,社区设置为主站,将发展重心向社区倾斜。年末,豆瓣推出虚拟社区阿尔法城,拥有相似兴趣的人可以自主聚集、组织,建立起小型的社会形态。

这是阿北主导的项目,他为此“怼”过建议将其取消的用户。——然而这座虚拟社区还是在2015年3月被关停。

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而豆瓣在从PC迁向手机端的过程显然出现了偏差。

阿北很少为自己认定的事情道歉,但他承认,在2011年看到移动端浪潮来袭,选择将豆瓣的不同垂直功能单独做成十几个app,是个错误的决定。这对运营能力的挑战过高。

最终,在2014年的豆瓣年会上,阿北亲口承认,因为对于自己的技术和产品过于自信,豆瓣错失了3年时间。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浪费3年,很多机会也就没有可能再得到了。

阿北的另一次道歉,是关于用户体验。

2012年,豆瓣注册用户超过6200万,月独立访问用户超过1亿。为了迎合大众习惯,豆瓣去掉了很多之前的特色,引发老用户不满,阿北不得不道歉,并进行调整。然而,在这场摇摆之中,一批在豆瓣积累起粉丝的作家、影评人、编辑、豆瓣红人,转向其他阵地,做起了“大V”。

如果说新用户的涌入已经让之前建立起的社区秩序摇摇欲坠,那么2018年起,饭圈文化的进入进一步动摇了它。当时,选秀节目爆火,成立8年的豆瓣小组“八卦来了”加速出圈,吸引了很多饭圈人士。

戾气、谣言、刷分,这些后期成为豆瓣给大众留下负面印象的“罪魁祸首”,便由此开始。豆瓣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比如对娱乐小组进行禁言、停用,推出防水军的功能,但没有改变用户流失与软件形象变差的趋势。

豆瓣失去了它高质量的老用户,又没有建立起更吸引人的新特色,社区内平静了许多,外界关注也少了很多——人们已经不讨论豆瓣什么时候能上市了。

就连阿北本人,也在豆瓣平台逐渐淡出。

他的豆瓣账户,最后一条内容停留在2019年10月。在此三年前,他有了一个女儿,真实地体验到为人父的心情。

他的生活重心,似乎从豆瓣这个已经成年的孩子上转移了一半,到自己真实的生活——据晚点Late Post报道,阿北现在每年只有一半的时间在国内处理公司事务,另一半时间在国外陪伴家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豆瓣

4k
  • 豆瓣回应App闪退:缓存错误配置文件导致,卸载重装即可解决
  • 加速郫县豆瓣发展 成都出台产业促进办法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在豆瓣过双十一,被群嘲

豆瓣不会变成带货软件。

文 | 首席人物观 小遥

编辑 | 江岳

双十一来到第十六年,战线已经拉长至超过1个月。但风越狠,我心越狠。作为在反消费主义路上行走多年的00后,我秉承的原则就是:非必要,不购物。

为了躲开双十一过于热烈的消费氛围,我甚至在最近一个月内没有打开过任何一个购物软件、没有进入过任何一个带货直播间,甚至看到小红书上有打广告嫌疑的帖子,都会灵活躲开。

只是千算万算,没有想到,我竟然在豆瓣上栽了。

双十一当晚,我闲着无事打开豆瓣,刷着帖,发现底部出现了用红色标识出来的“11.11”字样。好奇心驱使之下,我点进去了,整个页面最显眼的是“豆小铺团购”入口,里面有棉鞋、袜子、棉拖、水果等不同主题的专场或合集,每个专场还标注着“豆小铺·5周年”——潜台词显然是会有优惠活动。

进入豆小铺主页,我果然看到了“五周年抽奖”的活动,每人有两次机会,我抽中的是两张无门槛5元优惠券,这大概相当于公司抽奖时的阳光普照吧。此外,这里还有“11.1~11.18消费满3000元送jellycat”和“0.01兑100元生日红包”的活动。之前参与活动得到的道具“小豆”,还可以兑换成支付环节的优惠券,或者换取抽奖机会。

很难说我动心的一刻出现在何时。但团购页面上那款棉鞋,确实撞在我的审美上。11月的北京,也确实需要一双棉鞋。

不甘心就此下单的我,还是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购物软件——在我的固有印象中,这种“非典型购物软件”上的商品,价格通常不会是最低的。

然而,全平台比价之后,我承认,豆瓣这次颠覆了我的认知。这个号称小众、高端的户外品牌,在拼多多上并没有设店,在京东、抖音上倒是有店铺,但没有豆瓣同款。在淘宝和小红书上虽然有店也有货,但是价格高了将近一百元。

不信邪的我,又搜索了“下午茶”合集中的一款甜品——这是豆瓣零食小组三年前火出圈的“组糕”,生产厂家的名字也随之传开,同样,我搜索一圈发现,豆瓣价格也是最低的。

就这样,我被说服了,在事先完全没有购物计划的情况下,下了单。

等到我下完单来观察,才发现,这次双十一的“阵地”并不陌生,就是豆瓣此前就有的市集页面。只是,作为豆瓣三年正式注册五年游客模式浏览内容的用户,我并没有认真探索过这里,原因很简单:在我的印象中,豆瓣销售的更多是“电影日历”“读书周历”一类高价文艺单品,或者社区一些小组的文创周边。而这些东西对我来说吸引力和性价比都太低了。

然而,这次逛一圈下来,我发现豆瓣的选品早已“亲民”许多:贝果、柿饼、棉服、日程本、中性笔......而每个商品下面,都显示着几百到几万不等的在逛人数,一些热销商品,甚至能够达到几十万。

这些数字让我意外又担忧:豆瓣不会也变成带货软件吧?作为一个关注内容质量的用户,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然而,当我把这个想法说出来时,遭到了公司同事们的群嘲:比起自己的电商业务,你不如看看它开屏广告跳转电商平台双十一的动作多丝滑?

的确,我问了一圈,双十一在豆瓣花钱,我好像是独一份。从整个用户体验来看,豆瓣在这场大促中扮演的角色,更多还是导流到其他购物平台的“跳跳板”。

缓慢、摇摆的商业化

豆瓣做电商的时间不算短。

如果以2013年上线的“豆瓣东西"作为起点,那么发育到现在,它已经是具备11年经验的老炮了。但从成绩来看,它还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豆瓣东西”在2017年关停。2015年上线的“豆瓣市集”,在2016年才推出现象级产品豆瓣电影日历——不过,爆品有且只有这一款。对于豆瓣这种体量的公司,这显然不够。

它踩过的坑不算少。

豆瓣市集曾经采取邀请商家入驻、抽取高佣金的模式,但团队本身经验不足,加上官方秉承不过多干涉的理念,市集内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用户体验也很差。2018年市集改为自营模式,更名为“豆瓣豆品”,主要经营自有品牌的文创产品。

目前,豆瓣的电商业务主要分为三块:豆瓣豆品、豆瓣时间、豆小铺,分别对应着自营文创产品、知识付费、团购。豆瓣没有公布相关的收入情况,但不难猜测,它与广告收入相差甚远。

相比自营电商,广告一直是豆瓣更具确定性的收入来源。

根据网络广告监测软件iAdTracker的数据,截至2014年12月22日,豆瓣2014年的广告收入为4157.2万,2011 年~2013年全年豆瓣的广告收入分别为335.81万、3507.65万、4200.08万,更早的监测数据为0。

2021年年初,豆瓣产品团队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提到,豆瓣的主要商业化模式是广告营销、垂类分销、内容变现、电子商务以及知识付费。对广告收入的依赖,豆瓣应该是持续至今。

豆瓣并非没有努力,去开拓广告之外的收入来源。

2011年第三轮融资后,豆瓣就加快了商业化的步伐:2012年和2013年,豆瓣上线了豆瓣阅读器、电影在线选座功能、豆瓣FM、电商导购产品“豆瓣东西”,以及类似于知乎模式的“豆瓣事情”。

这些动作曾经被外界猜测与上市有关,但创始人“阿北”(真名杨勃)对上市问题的答复是“目前还没有时间表”。他素来以佛系著称,早期多次拒绝过投资,还曾经想把豆瓣注册成一个公益组织。

当豆瓣在2015年迎来10岁生日时,围绕这家公司的讨论大多是担忧与质疑。头一年,比豆瓣小4岁的新浪微博在纳斯达克上市,而它的大规模商业化同样开启于2012年。

看起来,豆瓣加速了追赶。

豆瓣10岁生日过去不久,阿北在采访中表示:豆瓣决定大规模转型,从专注文化向生活服务和兴趣聚合品牌发展。——这显然是更广阔的市场。从2015年开始,豆瓣动作频频,推出市集、摄影预约平台“一拍一”,成立子公司飞船影业,还投入大火的知识付费领域,推出“豆瓣时间”。

在这些业务中,最符合豆瓣气质的“豆瓣时间”见效最快:上线五天后,两门头部课程销售额超过100万,上线一周年后,全体产品营收达到千万。然而,知识付费本身似乎不是一门好生意。课程的销量与流量息息相关,因此对软件的活跃用户数和课程的营销力度要求很高,同时,赛道火热导致市场上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耗了用户的消费意愿。

狂奔两年后,阿北在2017年8月发布内部信,表示,豆瓣现在进入务实阶段,会陆续关闭长期没有起色、营收亏损的业务,业务负责人需要更加关注目的和结果的最终落地,因为豆瓣的预期上市通道重新回到境外。

图:阿北在2017年8月发布的内部信

然而,那也成为阿北至今为止最后一次公开谈及公司上市。

走向边缘

明年3月,豆瓣就要20岁了。

它上线的时候,互联网还是PC时代,它在那时迎来了自己的黄金年代——也把黄金年代留在了那里。

2005年3月6日,36岁的阿北刷新到第一条豆瓣留言时,感觉有如“初为人父者听到自己的孩子第一声嚎哭”。

彼时的豆瓣还叫“豆瓣网”,主要功能是文艺青年阿北喜欢的书籍推荐、书评,slogan是他的信条:“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后来,豆瓣陆续增加了电影、音乐板块,用户可以标注自己读过、看过、听过的作品,并对其进行打分。

在书影音的基础上,豆瓣提供了交流分享想法的空间:小组,采取的是阿北主张的“自治”理念——他喜欢用城市规划类比产品设计,小组就像城邦,制定“宪法”和具体管理的权力被下放给真正的“居民”。

对书影音这个细分领域的关注,为豆瓣吸引来了一众文艺青年,以及文艺创作者。此时的豆瓣,因为提供了一个人们可以交流分享阅读、电影、音乐等体验的公共平台,被描述为“虚拟咖啡馆”。

2009年,豆瓣的用户数量突破千万。豆瓣也随着用户积累的点评,成为中文网络中最大、最权威的评分网站,在具体的商业世界里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

但书影音业务的增长空间总归不够大,豆瓣的发展重心逐渐发生转移。

2010年,豆瓣改版,将书影音单独成立频道,社区设置为主站,将发展重心向社区倾斜。年末,豆瓣推出虚拟社区阿尔法城,拥有相似兴趣的人可以自主聚集、组织,建立起小型的社会形态。

这是阿北主导的项目,他为此“怼”过建议将其取消的用户。——然而这座虚拟社区还是在2015年3月被关停。

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而豆瓣在从PC迁向手机端的过程显然出现了偏差。

阿北很少为自己认定的事情道歉,但他承认,在2011年看到移动端浪潮来袭,选择将豆瓣的不同垂直功能单独做成十几个app,是个错误的决定。这对运营能力的挑战过高。

最终,在2014年的豆瓣年会上,阿北亲口承认,因为对于自己的技术和产品过于自信,豆瓣错失了3年时间。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浪费3年,很多机会也就没有可能再得到了。

阿北的另一次道歉,是关于用户体验。

2012年,豆瓣注册用户超过6200万,月独立访问用户超过1亿。为了迎合大众习惯,豆瓣去掉了很多之前的特色,引发老用户不满,阿北不得不道歉,并进行调整。然而,在这场摇摆之中,一批在豆瓣积累起粉丝的作家、影评人、编辑、豆瓣红人,转向其他阵地,做起了“大V”。

如果说新用户的涌入已经让之前建立起的社区秩序摇摇欲坠,那么2018年起,饭圈文化的进入进一步动摇了它。当时,选秀节目爆火,成立8年的豆瓣小组“八卦来了”加速出圈,吸引了很多饭圈人士。

戾气、谣言、刷分,这些后期成为豆瓣给大众留下负面印象的“罪魁祸首”,便由此开始。豆瓣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比如对娱乐小组进行禁言、停用,推出防水军的功能,但没有改变用户流失与软件形象变差的趋势。

豆瓣失去了它高质量的老用户,又没有建立起更吸引人的新特色,社区内平静了许多,外界关注也少了很多——人们已经不讨论豆瓣什么时候能上市了。

就连阿北本人,也在豆瓣平台逐渐淡出。

他的豆瓣账户,最后一条内容停留在2019年10月。在此三年前,他有了一个女儿,真实地体验到为人父的心情。

他的生活重心,似乎从豆瓣这个已经成年的孩子上转移了一半,到自己真实的生活——据晚点Late Post报道,阿北现在每年只有一半的时间在国内处理公司事务,另一半时间在国外陪伴家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