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新闻工作者齐聚一堂: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拥抱时代新机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新闻工作者齐聚一堂: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拥抱时代新机遇

今天(14日)上午,“砥砺登攀 奔涌潮头”上海新闻界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暨庆祝第25个记者节交流会举行。沪上新闻工作者齐聚一堂,分享经验感悟。

守正创新,用镜头捕捉瞬间,用文字讲述真实。今天(14日)上午,“砥砺登攀 奔涌潮头”上海新闻界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暨庆祝第25个记者节交流会举行。沪上新闻工作者齐聚一堂,分享经验感悟。

大家表示,一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新闻舆论工作的正确方向,积极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牢记使命,心怀担当,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力量。

坚守初心,弘扬大国之道

在大会现场,解放日报记者王倩介绍了一面随记者走过4000多公里的旗帜,上面留满众多受访者的签名,见证了今年6月报社启动的“信仰之路Ⅱ·大国之道”主题采访活动。两个月里,近百名青年采编人员分赴全国16个省区近60个县市,沿国道行进采访。

解放日报记者吕佳、刘雪妍、王倩分享“大国之道”采访感悟。李茂君/摄

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每天颠簸10个小时靠吸氧管“续命”、到库布齐沙漠见证沙漠变绿洲的奇迹……在解放日报记者刘雪妍、吕佳眼里,有机会体验和记录一路上的震撼和感动,感受国家发展理念之变、治理能力之变,“是做记者最幸福的地方”。她们表示,在打造头部时政平台的新征程上,不会忘记自己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用最扎实的采访、最深刻的洞见、最平实的话语,释大国之道,弘扬大国之道”。

“如何守正创新?我们一直在努力追寻答案。”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时政报道部记者沈姝艳说。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她所在的栏目《快看上海》走进上海的“口袋公园”、长者食堂、保障性租赁住房、市民夜校等场所蹲点采访,把镜头对准普通百姓,和他们唠家常,让“硬主题”实现“软着陆”。

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记者沈姝艳讲述时政报道中的态度和温度。李茂君/摄。

在主流媒体推进系统性变革的当下,沈姝艳表示,一定要“以态度坚守初心、以温度汇聚民心、以锐度砥砺决心,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上海精彩”。

扬帆出海,传播中国声音

“报道要出圈,首先要不断扩大朋友圈。”回忆过去一年多的采访经历,文汇报社会政法部主任顾一琼颇有感触。

近一年里,她负责的“花花采访团”发布有关国际交流短视频近100条,多条阅读量达到10万+,20多条被外交部相关领导以及驻海外使领馆转发。做国际传播,既要有冲劲,也要有巧劲。在做《风吹哈萨克斯坦》短视频时,记者就通过深挖朋友圈,辗转联系上援哈绿色风能项目的上海民企,挖掘出一段中哈友谊的美好故事……“我们制作短视频时,常常为切入点绞尽脑汁,但一旦切好了,正能量大流量滚滚来。”

文汇报社会政法部主任顾一琼(右)和IP SHANGHAI海外运营王昱(左)共同分享国际传播出圈密码。李茂君/摄。

同属上报国传训练营、负责IP SHANGHAI海外运营的王昱,对如何讲好老外爱听的故事也深有感受。通过寻觅线上线下对华友好人士,IP SHANGHAI已经组建起一个5万多人、被称为“Creators”的海外共创团队。

王昱提到了一位来自智利的摄影师,“他为本地食材拍了很多证件照,大闸蟹都不放过”,也是从创作者的视角中,王昱发现,原来这样讲故事老外更喜欢。“好作者好作品,让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王昱说,如今IP SHANGHAI的海外粉丝已经突破百万。

当下国际传播环境复杂多样,做了二十多年体育记者的上海广播电台记者刘雅东意识到,越是如此,越要积极争夺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不彷徨,不犹豫。在今年的巴黎奥运会上,他也充分发挥在现场的优势,冲破信息圈,面对外国记者的不友好言论,及时发出中国媒体人的声音。

上海广播电台记者刘雅东讲述在巴黎奥运会上的体会见闻。李茂君/摄。

“我们站在世界的现场,我们是思想的前沿。”他说,“这份初心,这份责任,很重、很重!”

技术赋能,拥抱全新可能

在技术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对新闻行业不仅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转型升级的机遇。

第一财经记者宁佳彦向在座的媒体同行们提问:你真的思考过AI会怎样改变你的工作吗?未来5年你愿意尝试一次AI改变工作流程吗?你担心AI取代你的工作吗?

第一财经记者宁佳彦介绍AI的介入如何提高新闻工作效率。李茂君/摄。

她介绍,借助垂类大模型星翼大模型,AI已经开始帮助第一财经完成一部分自动化处理的工作。“回答AI会怎样改变我们的新闻工作这些问题需要时间,但人工智能已经切切实实地帮助新闻工作者提高了生产效率。”

澎湃新闻视频直播部记者唐屹也体会到了AI+内容生产的便利。10月底以色列对伊朗进行空袭后,唐屹和数字分身小π各司其职,数字人出镜,真人采访国际专家、连线当地华人华侨,最终收获了全网千万次观看。“借助数字人,我们这些真身得以从枯燥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做强策划、做强突发现场报道。”

新民晚报晏秋秋工作室成员郭文才(左)、上报集团技术运营中心工程师郑琼(中)、澎湃新闻记者唐屹(右),共同讲述技术如何赋能新闻传播,“转”出新花样。李茂君/摄。

媒体在转型,技术人员也在转型。上报集团技术中心工程师郑琼反复提到一个“转”字:“转、转、转!不光媒体要转型,技术人员也要转型,技术要紧紧地和一线采编人员结合在一起。”正是有了技术人员和采编人员的勠力同心,上报集团如今已经有70多位数字人、300多套三维场景投入应用。

新民晚报晏秋秋工作室成员郭文才在现场笑言,如今集团二楼的融媒虚拟创作室已成了工作大本营。“在技术变革大趋势下,‘纸’的形式会变,‘端’的形式会变,但内容为王的实质一直在,我们主流媒体人的初心和使命从来不会变。”

来源:上观新闻

原标题:上海新闻工作者齐聚一堂: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拥抱时代新机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新闻工作者齐聚一堂: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拥抱时代新机遇

今天(14日)上午,“砥砺登攀 奔涌潮头”上海新闻界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暨庆祝第25个记者节交流会举行。沪上新闻工作者齐聚一堂,分享经验感悟。

守正创新,用镜头捕捉瞬间,用文字讲述真实。今天(14日)上午,“砥砺登攀 奔涌潮头”上海新闻界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暨庆祝第25个记者节交流会举行。沪上新闻工作者齐聚一堂,分享经验感悟。

大家表示,一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新闻舆论工作的正确方向,积极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牢记使命,心怀担当,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力量。

坚守初心,弘扬大国之道

在大会现场,解放日报记者王倩介绍了一面随记者走过4000多公里的旗帜,上面留满众多受访者的签名,见证了今年6月报社启动的“信仰之路Ⅱ·大国之道”主题采访活动。两个月里,近百名青年采编人员分赴全国16个省区近60个县市,沿国道行进采访。

解放日报记者吕佳、刘雪妍、王倩分享“大国之道”采访感悟。李茂君/摄

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每天颠簸10个小时靠吸氧管“续命”、到库布齐沙漠见证沙漠变绿洲的奇迹……在解放日报记者刘雪妍、吕佳眼里,有机会体验和记录一路上的震撼和感动,感受国家发展理念之变、治理能力之变,“是做记者最幸福的地方”。她们表示,在打造头部时政平台的新征程上,不会忘记自己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用最扎实的采访、最深刻的洞见、最平实的话语,释大国之道,弘扬大国之道”。

“如何守正创新?我们一直在努力追寻答案。”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时政报道部记者沈姝艳说。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她所在的栏目《快看上海》走进上海的“口袋公园”、长者食堂、保障性租赁住房、市民夜校等场所蹲点采访,把镜头对准普通百姓,和他们唠家常,让“硬主题”实现“软着陆”。

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记者沈姝艳讲述时政报道中的态度和温度。李茂君/摄。

在主流媒体推进系统性变革的当下,沈姝艳表示,一定要“以态度坚守初心、以温度汇聚民心、以锐度砥砺决心,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上海精彩”。

扬帆出海,传播中国声音

“报道要出圈,首先要不断扩大朋友圈。”回忆过去一年多的采访经历,文汇报社会政法部主任顾一琼颇有感触。

近一年里,她负责的“花花采访团”发布有关国际交流短视频近100条,多条阅读量达到10万+,20多条被外交部相关领导以及驻海外使领馆转发。做国际传播,既要有冲劲,也要有巧劲。在做《风吹哈萨克斯坦》短视频时,记者就通过深挖朋友圈,辗转联系上援哈绿色风能项目的上海民企,挖掘出一段中哈友谊的美好故事……“我们制作短视频时,常常为切入点绞尽脑汁,但一旦切好了,正能量大流量滚滚来。”

文汇报社会政法部主任顾一琼(右)和IP SHANGHAI海外运营王昱(左)共同分享国际传播出圈密码。李茂君/摄。

同属上报国传训练营、负责IP SHANGHAI海外运营的王昱,对如何讲好老外爱听的故事也深有感受。通过寻觅线上线下对华友好人士,IP SHANGHAI已经组建起一个5万多人、被称为“Creators”的海外共创团队。

王昱提到了一位来自智利的摄影师,“他为本地食材拍了很多证件照,大闸蟹都不放过”,也是从创作者的视角中,王昱发现,原来这样讲故事老外更喜欢。“好作者好作品,让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王昱说,如今IP SHANGHAI的海外粉丝已经突破百万。

当下国际传播环境复杂多样,做了二十多年体育记者的上海广播电台记者刘雅东意识到,越是如此,越要积极争夺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不彷徨,不犹豫。在今年的巴黎奥运会上,他也充分发挥在现场的优势,冲破信息圈,面对外国记者的不友好言论,及时发出中国媒体人的声音。

上海广播电台记者刘雅东讲述在巴黎奥运会上的体会见闻。李茂君/摄。

“我们站在世界的现场,我们是思想的前沿。”他说,“这份初心,这份责任,很重、很重!”

技术赋能,拥抱全新可能

在技术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对新闻行业不仅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转型升级的机遇。

第一财经记者宁佳彦向在座的媒体同行们提问:你真的思考过AI会怎样改变你的工作吗?未来5年你愿意尝试一次AI改变工作流程吗?你担心AI取代你的工作吗?

第一财经记者宁佳彦介绍AI的介入如何提高新闻工作效率。李茂君/摄。

她介绍,借助垂类大模型星翼大模型,AI已经开始帮助第一财经完成一部分自动化处理的工作。“回答AI会怎样改变我们的新闻工作这些问题需要时间,但人工智能已经切切实实地帮助新闻工作者提高了生产效率。”

澎湃新闻视频直播部记者唐屹也体会到了AI+内容生产的便利。10月底以色列对伊朗进行空袭后,唐屹和数字分身小π各司其职,数字人出镜,真人采访国际专家、连线当地华人华侨,最终收获了全网千万次观看。“借助数字人,我们这些真身得以从枯燥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做强策划、做强突发现场报道。”

新民晚报晏秋秋工作室成员郭文才(左)、上报集团技术运营中心工程师郑琼(中)、澎湃新闻记者唐屹(右),共同讲述技术如何赋能新闻传播,“转”出新花样。李茂君/摄。

媒体在转型,技术人员也在转型。上报集团技术中心工程师郑琼反复提到一个“转”字:“转、转、转!不光媒体要转型,技术人员也要转型,技术要紧紧地和一线采编人员结合在一起。”正是有了技术人员和采编人员的勠力同心,上报集团如今已经有70多位数字人、300多套三维场景投入应用。

新民晚报晏秋秋工作室成员郭文才在现场笑言,如今集团二楼的融媒虚拟创作室已成了工作大本营。“在技术变革大趋势下,‘纸’的形式会变,‘端’的形式会变,但内容为王的实质一直在,我们主流媒体人的初心和使命从来不会变。”

来源:上观新闻

原标题:上海新闻工作者齐聚一堂: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拥抱时代新机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