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11月15日,上海社会科学院连续第七年发布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系列报告。
报告选取的重点产业包括汽车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能源等。报告显示,凭借产业基础优势和效率优势,上海产业综合竞争力波动上升,指标得分从2018年的110.1增至2023年的121.8,但2021年以来增速放缓趋势明显。
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新经济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汤蕴懿在解读报告时指出,上海重点产业创新开放相互支撑,内外链接正在加强。
2023年,上海在多个领域实现了重大科技项目的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11692.50亿元,比上年增加6.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为24.8%。在集成电路领域,形成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在人工智能领域,推动AI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了多个领域的智能化升级。
报告还显示,上海重点产业外部市场多元丰富,制造服务加快融合。2018-2023年数据观察,上海重点产业竞争力中国际市场表现指标增长平均增速最高。
数据也能佐证这一点。
2023年,上海进出口总值4.21万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上海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长6.5%。上海出口“新三样”产品1677.9亿元,增长42.2%,占同期出口总值的9.7%,拉高出口整体增速2.9个百分点。
汤蕴懿还指出,上海的产业结构逐渐合理化,重点产业竞争力也趋于均衡。2023年,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传统行业和能源装备四大行业对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贡献度合计超过78.42%,构成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推动力量。
报告同时认为,上海产业集聚程度有所下降,内外循环仍需打通。上海重点产业集聚和新技术产出指标依然较低,上海在国内市场表现指标得分上已经连续三年呈下降态势。
例如,上海先后推出55家市级特色产业园区,已培育创建18家市级特色产业园区和14家区级特色产业园区,总面积达到108平方公里,但与广东、江苏相比,上海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并不突出。
此外,上海科技成果技术领域与产业领域错配、不配等问题依然存在。从2016年开始,上海已成为国内科技成果净输出地,上海科技成果在地转化率仅为35.7%。
报告还分析了当前上海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变化。
全球范围内,各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前沿产业发展;绿色技术和可持续产业领域得到广泛关注;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土化趋势凸显。
国内更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强调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强调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与此同时,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更加活跃,区域内科技创新项目跨区域、跨领域联合攻关实施效果良好。
为此,报告建议,上海要重视创新引领,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同时更加重视核心环节,夯实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绿色经贸规则;更加重视一体化市场建设,壮大国际国内双重优势;同时更加重视新型贸易,助力产业高质量主动全球布局。
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深刻改变着全球产业格局和国际竞争态势。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调查副专员史轶玮认为,上海要在开放合作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另一方面,坚决反对各种保护主义,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发展新质生产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