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亚马逊的“低价商店”,能抵挡新兴跨境电商平台的冲击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亚马逊的“低价商店”,能抵挡新兴跨境电商平台的冲击吗?

在新兴跨境电商平台的冲击下,亚马逊不得不率先打起“防御战”,率先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

文|新媒科技评论

被称为“史上最长”的“双11”刚刚结束,电商平台们在坚持了一年多的低价策略后,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弱化低价因素,重新思考商家与消费者的生态平衡。

持续的“低价潮”下,国内电商平台似乎都患上了“大促倦怠症”,大家都不想打“损人不利己”的价格战,工作重心自然从“卷价格”回归到“卷运营”。

不过,国内消费者已经对“低价”脱敏,大洋彼岸的消费者却才刚刚尝到“低价”的红利。这两年,TEMU、SHEIN等主营廉价产品的跨境电商平台纷纷崛起,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海外的电商市场格局。

海外消费者对于“低价”的热衷,让亚马逊也逐渐感受到压力。近日,亚马逊在其应用程序中推出了全新的低价折扣商店“Amazon Haul”。

在新兴跨境电商平台的冲击下,亚马逊不得不率先打起“防御战”,率先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

复制另一个“TEMU”?

据了解,“Amazon Haul”中的商品均低于20美元,大部分商品价格在 10 美元以下,部分商品甚至不到1美元。订单满 25 美元可以免运费,不满则需支付 3.99 美元运费。

不过,相较于亚马逊直营商品1-3个工作日的配送时间,因为“Amazon Haul”是通过亚马逊在中国的仓库向美国客户发货,因此商品可能需要一到两周才能送达,但亚马逊表示,75%的订单都会在7天内交付。

目前,“Amazon Haul”首批开放的商品覆盖服装、家居、美妆、电子、配饰、办公用品、厨房用品、运动用品、园艺用品等9大类,这些都是TEMU、SHEIN上常见的产品类型,同时也是中国中小型工厂外销最多的品类。

在“Amazon Haul”上线后,外媒直接评价其为“TEMU的TEMU”,可以看出,在海外消费者眼中,这正是一个对标TEMU的低价商店。

除了产品价格低、产品类型相似之外,“Amazon Haul”在平台设计上也跟TEMU一样,主攻年轻人市场,比如页面上随处可见的表情包、多巴胺色系的设计风格,还有“疯狂低价就在这儿”的广告语。

在商品呈现方式,“Amazon Haul”也一改亚马逊的星级评价体系,而是使用了“最畅销”徽章,似乎是想让“价格+销量”成为决定商品推荐流量的重要因素。

“Amazon Haul”上线才几天,已有供应商表示上线第二天就感觉流量大,销量可观。也有一些卖家开始在朋友圈晒出单信息,一天就出了700多单,可以看出消费者对“Amazon Haul”的关注度。

不过,目前“Amazon Haul”对卖家采取的是定向邀请制,也就是说并非所有商家都能“入场”。有卖家透露,亚马逊会优先筛选那些已在亚马逊主站销售低价商品的卖家,特别是时尚、家居、生活类,符合“刚需+高频”产品的卖家。结合这点来看,亚马逊硬杠TEMU和SHEIN的意图就更加明显了。

亚马逊觊觎低价已久

虽然TEMU进军美国市场不过两年,但已经成为不可低估的“消费趋势”,在当地市场,“TEMU”甚至被约定俗成地用来形容某种产品的低价版。

尽管“低价策略”颇为俗套,但不可否认的是,“低价就是好用”。据Salesforce 数据显示,61%消费者使用TEMU等平台的主要原因就是“便宜”,为此他们愿意等待更长时间获得产品;还有 47%的消费者表示,它们特别享受在低价产品中“寻宝”的体验。

在TEMU、SHEIN等平台的“低价攻势”下,即便下半年有着Prime会员秋季大促、感恩节、“黑五”等传统销售旺季,不少亚马逊卖家均表示流量大幅缩水,因为大促期间,其他平台也会推出促销机制,如果不够别人便宜,大促反而成了商家的“催命符”。

商家收入大减,亚马逊的业绩也受到影响。在今年三季度,亚马逊在线商店净销售额为614.1亿美元,同比增长7.2%;作为参考,在2023年1月-2024年1月,TEMU在美国的销售额暴涨了840%。

另外,据Stocklytics发布的全球电商市场增长趋势报告显示,2024年电商市场整体增速预计有15%,亚马逊的增速也比全市场增速要低。

为此,亚马逊近年多次调整产品的价格力,试图通过“卷低价”来夺回市场份额。比如从去年开始,亚马逊针对低价商品推出降低佣金、提高物流速度等扶持措施,在加拿大站,低于20加元的服装产品佣金从17%下调为10%;日本站的全品类佣金均已降低至5%。

今年10月,也有商家表示亚马逊新增了“价格力标签”,如果产品不够“划算”,则可能会被贴上“Not competively priced”(价格没有竞争力);

另外,亚马逊新推出的AI购物助手已经在测试“价格历史查询功能”,消费者可以看到产品的历史最低价,变相也在倒逼商家调低价格,否则就直接劝退消费者。

在更早之前,也有商家表示亚马逊强制卖家降价,部分商品会被强制下架,而原因则是“价格无竞争力而不符合成为推荐报价的要求”。

另外,不少商家表示,过去亚马逊的“仅退款”需要获得商家与用户的双向同意才执行,但近两年平台却开始“主动退款”,越来越有靠拢拼多多的趋势。

据悉,“Amazon Haul”早在今年6月的商家闭门会中就被提出,面对全球经济大环境以及TEMU等平台竞争的双重压力,即便是美国市场份额远超TEMU(0.71%)和SHEIN(0.54%)的亚马逊(17.9%),也不得不加入“价格内卷”和“服务内卷”。

亚马逊两条腿走路?

不过,相较于当初TEMU亮相美国市场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Amazon Haul”则明显更为低调。

目前,“Amazon Haul”仅在移动端上线,并未出现在亚马逊主页面导航栏中,美国用户需要在App中搜索“haul”,才能进入相关页面,“Amazon Haul”还未完全独立出来。

亚马逊的态度“既要又要”,一方面是出于防守TEMU等低价平台的考虑,不得不推出低价商店来应对;另一方面,亚马逊又担心过度低价会冲击主站的销量,影响亚马逊好不容易营造出来的品牌化定位。

事实上,亚马逊创立之初也是主打“性价比”定位,据时尚零售研究咨询公司Coresight Research的调研显示,在2018-2019年间,亚马逊出售的白牌服装的数目累计增长了906%。

但近年开始,亚马逊不断进行品牌化升级,并孵化了一系列以亚马逊为主要销售平台的品牌,比如羽绒服品牌Orolay、致欧家居的SONGMICS、安克创新的Anker等,虽然不能称之为“亚马逊自营”,但它们跟亚马逊之间的绑定甚深,比如Orolay也被称为“亚马逊外套”。

这其实也是SHEIN今年不断尝试的方向,孵化品牌可以进一步增加消费者与平台之间的粘性,对品牌和平台而言,也能带来更高的销售溢价,带动销量增长。

因此,好不容易走出“白牌模式”的亚马逊,自然不甘心“走回头路”。所以,亚马逊要求卖家不能直接从主站搬运商品到“Amazon Haul”;“Amazon Haul”的商品也不能贴上品牌,只能打“低价商店”的品牌。

亚马逊开始明确“两条腿”走路,一边主打“低价”,一边主打“品牌”,但两条路线之间,亚马逊希望能够保持明确的分野。但能否实现如此完美的平衡,对亚马逊和平台卖家而言,则还有未知。

对拥有强大供应链的卖家来说,自然可以“两手抓”,同时经营品牌产品和低价产品;但对于部分缺乏供应链优势的卖家来说,“Amazon Haul”虽然允许商家拥有自主定价权,但定价过高就“卷”不过同行,低价商店其实更像是“全托管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源头厂家不会拥有很高的话语权。

因此,亚马逊如何将“Amazon Haul”进一步用起来,不仅在价格上,在品类、质量上都能超越TEMU和SHEIN,还要做到跟主站有明确区分,这个课题显然更为复杂。

推出低价商店只是第一步,如何应对不断调整的会员需求、可能出现的关税调整,以及受低价商店影响的海量卖家,这才是亚马逊接下来更重要的一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亚马逊

5.1k
  • 蓝色起源推迟新格伦火箭首次发射
  • 特朗普即将上任,Meta、亚马逊、麦当劳等美国大企业终止或缩减多元化项目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亚马逊的“低价商店”,能抵挡新兴跨境电商平台的冲击吗?

在新兴跨境电商平台的冲击下,亚马逊不得不率先打起“防御战”,率先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

文|新媒科技评论

被称为“史上最长”的“双11”刚刚结束,电商平台们在坚持了一年多的低价策略后,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弱化低价因素,重新思考商家与消费者的生态平衡。

持续的“低价潮”下,国内电商平台似乎都患上了“大促倦怠症”,大家都不想打“损人不利己”的价格战,工作重心自然从“卷价格”回归到“卷运营”。

不过,国内消费者已经对“低价”脱敏,大洋彼岸的消费者却才刚刚尝到“低价”的红利。这两年,TEMU、SHEIN等主营廉价产品的跨境电商平台纷纷崛起,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海外的电商市场格局。

海外消费者对于“低价”的热衷,让亚马逊也逐渐感受到压力。近日,亚马逊在其应用程序中推出了全新的低价折扣商店“Amazon Haul”。

在新兴跨境电商平台的冲击下,亚马逊不得不率先打起“防御战”,率先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

复制另一个“TEMU”?

据了解,“Amazon Haul”中的商品均低于20美元,大部分商品价格在 10 美元以下,部分商品甚至不到1美元。订单满 25 美元可以免运费,不满则需支付 3.99 美元运费。

不过,相较于亚马逊直营商品1-3个工作日的配送时间,因为“Amazon Haul”是通过亚马逊在中国的仓库向美国客户发货,因此商品可能需要一到两周才能送达,但亚马逊表示,75%的订单都会在7天内交付。

目前,“Amazon Haul”首批开放的商品覆盖服装、家居、美妆、电子、配饰、办公用品、厨房用品、运动用品、园艺用品等9大类,这些都是TEMU、SHEIN上常见的产品类型,同时也是中国中小型工厂外销最多的品类。

在“Amazon Haul”上线后,外媒直接评价其为“TEMU的TEMU”,可以看出,在海外消费者眼中,这正是一个对标TEMU的低价商店。

除了产品价格低、产品类型相似之外,“Amazon Haul”在平台设计上也跟TEMU一样,主攻年轻人市场,比如页面上随处可见的表情包、多巴胺色系的设计风格,还有“疯狂低价就在这儿”的广告语。

在商品呈现方式,“Amazon Haul”也一改亚马逊的星级评价体系,而是使用了“最畅销”徽章,似乎是想让“价格+销量”成为决定商品推荐流量的重要因素。

“Amazon Haul”上线才几天,已有供应商表示上线第二天就感觉流量大,销量可观。也有一些卖家开始在朋友圈晒出单信息,一天就出了700多单,可以看出消费者对“Amazon Haul”的关注度。

不过,目前“Amazon Haul”对卖家采取的是定向邀请制,也就是说并非所有商家都能“入场”。有卖家透露,亚马逊会优先筛选那些已在亚马逊主站销售低价商品的卖家,特别是时尚、家居、生活类,符合“刚需+高频”产品的卖家。结合这点来看,亚马逊硬杠TEMU和SHEIN的意图就更加明显了。

亚马逊觊觎低价已久

虽然TEMU进军美国市场不过两年,但已经成为不可低估的“消费趋势”,在当地市场,“TEMU”甚至被约定俗成地用来形容某种产品的低价版。

尽管“低价策略”颇为俗套,但不可否认的是,“低价就是好用”。据Salesforce 数据显示,61%消费者使用TEMU等平台的主要原因就是“便宜”,为此他们愿意等待更长时间获得产品;还有 47%的消费者表示,它们特别享受在低价产品中“寻宝”的体验。

在TEMU、SHEIN等平台的“低价攻势”下,即便下半年有着Prime会员秋季大促、感恩节、“黑五”等传统销售旺季,不少亚马逊卖家均表示流量大幅缩水,因为大促期间,其他平台也会推出促销机制,如果不够别人便宜,大促反而成了商家的“催命符”。

商家收入大减,亚马逊的业绩也受到影响。在今年三季度,亚马逊在线商店净销售额为614.1亿美元,同比增长7.2%;作为参考,在2023年1月-2024年1月,TEMU在美国的销售额暴涨了840%。

另外,据Stocklytics发布的全球电商市场增长趋势报告显示,2024年电商市场整体增速预计有15%,亚马逊的增速也比全市场增速要低。

为此,亚马逊近年多次调整产品的价格力,试图通过“卷低价”来夺回市场份额。比如从去年开始,亚马逊针对低价商品推出降低佣金、提高物流速度等扶持措施,在加拿大站,低于20加元的服装产品佣金从17%下调为10%;日本站的全品类佣金均已降低至5%。

今年10月,也有商家表示亚马逊新增了“价格力标签”,如果产品不够“划算”,则可能会被贴上“Not competively priced”(价格没有竞争力);

另外,亚马逊新推出的AI购物助手已经在测试“价格历史查询功能”,消费者可以看到产品的历史最低价,变相也在倒逼商家调低价格,否则就直接劝退消费者。

在更早之前,也有商家表示亚马逊强制卖家降价,部分商品会被强制下架,而原因则是“价格无竞争力而不符合成为推荐报价的要求”。

另外,不少商家表示,过去亚马逊的“仅退款”需要获得商家与用户的双向同意才执行,但近两年平台却开始“主动退款”,越来越有靠拢拼多多的趋势。

据悉,“Amazon Haul”早在今年6月的商家闭门会中就被提出,面对全球经济大环境以及TEMU等平台竞争的双重压力,即便是美国市场份额远超TEMU(0.71%)和SHEIN(0.54%)的亚马逊(17.9%),也不得不加入“价格内卷”和“服务内卷”。

亚马逊两条腿走路?

不过,相较于当初TEMU亮相美国市场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Amazon Haul”则明显更为低调。

目前,“Amazon Haul”仅在移动端上线,并未出现在亚马逊主页面导航栏中,美国用户需要在App中搜索“haul”,才能进入相关页面,“Amazon Haul”还未完全独立出来。

亚马逊的态度“既要又要”,一方面是出于防守TEMU等低价平台的考虑,不得不推出低价商店来应对;另一方面,亚马逊又担心过度低价会冲击主站的销量,影响亚马逊好不容易营造出来的品牌化定位。

事实上,亚马逊创立之初也是主打“性价比”定位,据时尚零售研究咨询公司Coresight Research的调研显示,在2018-2019年间,亚马逊出售的白牌服装的数目累计增长了906%。

但近年开始,亚马逊不断进行品牌化升级,并孵化了一系列以亚马逊为主要销售平台的品牌,比如羽绒服品牌Orolay、致欧家居的SONGMICS、安克创新的Anker等,虽然不能称之为“亚马逊自营”,但它们跟亚马逊之间的绑定甚深,比如Orolay也被称为“亚马逊外套”。

这其实也是SHEIN今年不断尝试的方向,孵化品牌可以进一步增加消费者与平台之间的粘性,对品牌和平台而言,也能带来更高的销售溢价,带动销量增长。

因此,好不容易走出“白牌模式”的亚马逊,自然不甘心“走回头路”。所以,亚马逊要求卖家不能直接从主站搬运商品到“Amazon Haul”;“Amazon Haul”的商品也不能贴上品牌,只能打“低价商店”的品牌。

亚马逊开始明确“两条腿”走路,一边主打“低价”,一边主打“品牌”,但两条路线之间,亚马逊希望能够保持明确的分野。但能否实现如此完美的平衡,对亚马逊和平台卖家而言,则还有未知。

对拥有强大供应链的卖家来说,自然可以“两手抓”,同时经营品牌产品和低价产品;但对于部分缺乏供应链优势的卖家来说,“Amazon Haul”虽然允许商家拥有自主定价权,但定价过高就“卷”不过同行,低价商店其实更像是“全托管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源头厂家不会拥有很高的话语权。

因此,亚马逊如何将“Amazon Haul”进一步用起来,不仅在价格上,在品类、质量上都能超越TEMU和SHEIN,还要做到跟主站有明确区分,这个课题显然更为复杂。

推出低价商店只是第一步,如何应对不断调整的会员需求、可能出现的关税调整,以及受低价商店影响的海量卖家,这才是亚马逊接下来更重要的一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