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食代 吴容
今天,彭博援引“知情人士”透露,星巴克正在探索其在中国业务的不同选项,其中包括可能出售业务股份的可能性。资料显示,中国是星巴克的第二大市场,截至今年9月底星巴克在中国拥有7596家门店。2024财年,中国市场净收入达30亿美元。
今天,星巴克在回复小食代查询时表示,星巴克全心全意致力于中国业务、伙伴(员工)以及在中国市场的长远发展。
“正如在第四财季电话会议上所说的那样,我们正在花时间更深入地了解在中国的业务运营以及市场竞争环境。我们正在努力寻找最佳的增长途径,其中包括探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星巴克方面说。
有意思的是,“新官上任”的星巴克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Brian Niccol将在12月展开他的首次中国之旅,会亲自到中国市场走走看看和聊聊。这家全球最大咖啡连锁的新帅曾在Yum! Brands工作多年,任内这家餐饮巨头曾经推动中国业务(即百胜中国)拆分并上市的过程。
考虑
据彭博今天引述“知情人士”透露,星巴克正在探索其在中国业务的不同选项。其中之一的选项是可能出售业务股份。知情人士表示,出售股权还可能吸引中国企业集团或其它在该行业拥有丰富经验的本地公司的兴趣。
同时,还包括引入当地合作伙伴的可能性。据“知情人士”介绍,星巴克一直在与顾问讨论扩大其在中国业务的方法,这家公司已经非正式地评估了潜在投资者的兴趣,包括国内私募股权公司。
目前,星巴克中国的官微认证为星巴克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工商资料显示,该公司注册资本为700万美元,成立时间为2005年3月31日,由在港注册的星巴克亚太投资控股二有限公司100%持有。
星巴克自1999年进入中国,目前中国为这家公司的第二大市场。截至今年9月底,星巴克在中国拥有7596家门店,并持续加速下沉市场布局。2024财年,中国市场净收入达30亿美元。
彭博指出,星巴克仍在评估这些选项,尚未决定是否继续进行。
小食代早前多次介绍,星巴克对中国市场业务的评估早有预兆。在今年7月,星巴克迎来了激进投资者Elliott Investment Management,该投资机构希望星巴克承诺评估其在中国的业务。
到了7月底,时任星巴克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纳思瀚在2024财年第三季度财报会议上指出,星巴克将在中国探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过去 25 年来,我们在中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并依靠不同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来发展业务和能力,例如合资企业以及技术、地产和供应链领域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纳思瀚还表示,“为实现这一目标,随着战略演变,我们正处于探索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的早期阶段,以进一步增强竞争地位,加速增长和创新,在中国取得长期胜利。”
尽管该消息官宣后还不到一个月纳思瀚就被换下,但是今年9月他的继任者Brian Niccol在提出让星巴克“重回初心”的同时,也再次提出对中国业务进行评估。
Niccol不久前在第四财季业绩会上表示,自己仍需花时间更好地了解中国市场和运营,但所有迹象都表明,竞争环境非常激烈,宏观环境严峻”,需要想清楚如何在当前和未来实现增长。当时他透露,在中国,星巴克将继续探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以助力长期增长。
小食代留意到,Niccol早前在接受CNBC专访时就预告过,他计划在12月的第一周或第二周走访中国市场,以更好地了解业务。这意味着,对于中国市场业务的考虑,或许待他走访中国市场之后还会传来更为明朗的信息。
然而,目前市场对于评估的时机仍然有分歧。例如,华尔街日报上月曾经评论称,不止一位分析师公开讨论过星巴克剥离中国业务或转向加盟模式,然而参考Yum! Brands中国业务剥离后独立上市的股价、竞争加剧,如果近期星巴克就要剥离中国业务并将其独立上市,“股价可能会令人失望,估值也可能不高”。
“像Niccol这样精明的高管不太可能在如此不恰当的时机将这项业务货币化。而且,星巴克并不需要现金注入,最近宣布将提高股息就证明了这一点。”上述评论称。
小食代留意到,星巴克在今天给SEC的一份文件中表示,中国是该公司第二大市场并100%由公司运营,为星巴克的收入和利润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但同时也有一定的风险,例如竞争激烈的零售环境以及新竞争对手进入、宏观环境及其对中产阶层的影响、地缘因素等等。
此前,由于受激烈的价格战,以及宏观不利因素影响,星巴克在华同店销售额已连续三个季度下降,其中第四财季下降了14%(同期,瑞幸咖啡的自营门店同店销售额也下降了13.1%)。
虽然如此,星巴克中国业务的优势依然明显。首先,这是一盘盈利的生意。2024财年其单店盈利模型表现出色,这得益于公司持续优化门店投资和运营成本,如租金结构、门店面积和门店设备投入等各项指标。
此外,星巴克也采取有针对性的促销策略以应对价格战,这让它依然能在激烈的竞争下大体维护住核心产品的价格基本盘,并创造新的销售增量,培养顾客的消费习惯。
最后,星巴克在中国还是处于扩张模式。2024财年,其在中国净新增790家门店或新进入166个县级市场,总会员规模增加至近1.4亿,会员销售占比达 74.4%,同比上浮3.9%。
是谁?
按照今天彭博的说法,出售股权还可能吸引中国企业集团或其它在该行业拥有丰富经验的本地公司的兴趣。那么,谁会看这个机会?彭博的报道没有点名。
小食代注意到,早在今年8月,业内就曾广泛流传有国内公司对该业务有兴趣。其中最有板有眼的传言对象之一,就包括了华润集团。为此,小食代曾向华润方面查询该传言,但截至目前尚未收到回复。
事实上,华润对咖啡赛道并不陌生。早在2010年,华润创业就收购了太平洋咖啡80%股权,随后在2013年6月完成对太平洋咖啡的全资收购。太平洋咖啡于2011年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多年来都是华创旗下唯一的咖啡连锁品牌。不过,据窄门餐饮数据(更新至2024年11月7日),太平洋咖啡门店数只有168家,与头部品牌存在较大的体量距离。
除了太平洋咖啡,华润在更广泛的“咖啡朋友圈”也有一定的积累。例如,华润是燕麦奶巨头OATLY的主要股东之一,而该品牌在中国恰恰是从咖啡连锁店完成“出圈”的。目前,“华润系”成员在OATLY董事会占据三个席位。OATLY前任首席执行官Toni Petersson就曾经评价和华润“组队”的好处:他说,华润提供的网络和生态系统资源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是,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上就特许经营和统一集团、美心集团有过重大合作,尽管星巴克已经陆续收购了他们手中的大陆市场合资企业股份,并将门店全部转为自己直营模式。
目前,统一、美心仍和星巴克保持着密切的合作。例如,美心集团现时经营着中国香港及澳门地区、越南、柬埔寨、新加坡、泰国、老挝等多个市场的星巴克。截至9月,美心集团已开出旗下的第1000家星巴克特许经营店。
此外,统一也在中国台湾地区经营着星巴克。统一集团董事长罗智先10月曾表示,2017年星巴克希望能将大陆星巴克股权整合,而这是一开始合作时就知道的事情,所以统一也没有太多的思考空间,必须要配合美国星巴克的政策。他随后意味深长地指出,有一个事情是不能忽视,在中国大陆展店营运,本土性的公司有主场优势。
今天,统一集团表示,目前统一在中国台湾市场上仍是星巴克品牌经营者之一,但未接获来自星巴克总公司的对此案的任何讯息,目前无法对假设性的问题进行回应。
本土性的公司有主场优势,确实在其他国际餐饮品牌上有所体现,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麦当劳中国、百胜中国了。
以运营肯德基、必胜客等品牌的百胜中国为例,其在2016年从Yum!Brands拆分出来并上市的同时引进春华资本、蚂蚁金服为投资者,这些本土投资者让肯德基、必胜客在数字化转型、组织管理、服务创新和运营升级等方面获得赋能,支持门店加速开设。
在2015年宣布拆分时,百胜中国拥有近6900家门店,今年一季度已迈过15000家门店大关。也就是说,从0到近6900家门店,这家餐饮连锁花了大概28年,而门店在此基础上翻一番仅用了不到10年。
随着快速扩张和强劲业绩而来的,则是丰厚的股东回报,品牌方也得以“旱涝保收”。
例如,在今年发布的致股东信中百胜中国就提到,自2016年底分拆上市以来,其对股东的总回报已达30亿美元,并计划加快步伐,在未来三年内至少再回馈股东30亿美元。
拿着类似剧本的还有麦当劳中国。2017年,麦当劳中国(注:又称金拱门)引进中信、凯雷为前二大股东,获得门店选址、融资、数字化、消费洞察等方面的支持。当年,金拱门还发布了第一个加速发展的“五年计划”,预计到2022年底中国内地麦当劳餐厅增加至4500家,也就是开店速度快了一倍。
去年,麦当劳中国CEO张家茵表示,该公司到2022年底的门店总数超出原计划,本土股东也赋予了更多发展资源。例如,外送服务“麦乐送”引入中信资本投资的顺丰同城成为合作伙伴之一,增强了整体的外送服务能力。
如今,麦当劳中国正在冲击第二个五年“门店翻一番”的目标,在2028年达成餐厅总数10000家,开店节奏较首个五年计划再提速。出于看好金拱门潜力,麦当劳全球去年“接手”了凯雷在金拱门的全部持股,并形容“有巨大机会抓住需求增长机遇”。
根据麦当劳全球当时说法,自2017年以来,金拱门餐厅数量翻了一番,超过5500家。从2019年9月至今,该公司实现了超过30%的系统销售增长。目前,中国是麦当劳全球第二大市场,也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