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演艺之都”的上海答案②:“头部”带动市场,中小型演出期待爆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演艺之都”的上海答案②:“头部”带动市场,中小型演出期待爆发

这场两极分化的演出盛宴,不仅揭示市场的残酷现实,更预示着行业内部的深刻变革与新的机遇。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界面新闻记者 方卓然

界面新闻编辑 谢灵宁

“演唱会火爆的背后,根源是商业利益的强力驱动。”演唱会行业从业者萧红对界面新闻表示,接受采访时,她刚刚乘飞机落地上海,将与主办公司沟通即将举办的演唱会事宜。不久后,她负责的歌手即将在上海迎来首场巡回演唱会。在上海这座超一线城市,演出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她的工作节奏也明显加快。

上周末,五月天结束了在上海连开11场演唱会最后一场演出,尽管去年五月天在上海已有8场连开的“战绩”。但此次再次连开,每场依旧是售罄的状态。

在璀璨的灯光下,演唱会市场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头部艺人在大型场馆中连开多场,门票瞬间售罄,而另一边,中小规模的演出却陷入困境。

头部艺人连开多场不仅削减成本,还能斩获高额票房,吸引资本涌入。然而,并非所有演出都能盈利,一些主办方常面临赔本赚吆喝的困境。这场两极分化的演出盛宴,不仅揭示市场的残酷现实,更预示着行业内部的深刻变革与新的机遇。

“连开多场”和“无人问津”

往昔内地演出市场中,多场连开的演出形式较为罕见,特别是五场及以上的连开场次更是寥寥无几。然而自去年起,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像五月天、薛之谦、周杰伦等一众头部艺人纷纷选择在上海开启多场连开的演出模式。

事实上,当下的演出市场却呈现出鲜明的两极分化态势。一端是在大型场馆之中头部艺人多场连开,即便门票存在严重溢价的情况,却依然遭遇歌迷们的疯狂抢购。

而另一端,中小规模的演出则深陷困境,即便打出特惠打折的营销策略,却依旧门可罗雀、无人问津,更有甚者,部分场次由于上座率过低的严峻状况,无奈之下只能被迫延期举行或者干脆取消,二者之间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反差与对比。

萧红对界面新闻解释说,由于多场连开的模式有助于削减搭建、设计、服装等成本,当票价维持稳定不变时,演出方所获取的利润便会得到显著的提升。这种模式对于演出方、场馆运营方以及相关商业合作伙伴等而言,都能从中获益,故而可称之为一种达成 “共赢” 局面的商业运作方式。

“但短期连开多场,已经不只是分摊成本的问题。”萧红对界面新闻表示,对于这些处于行业顶尖地位的歌手而言,多场连开的演出安排意义非凡,这意味着仅在上海这一座城市,他们便有机会斩获高达上亿元的票房,这彰显头部艺人强大的票房号召力,也凸显出上海演出市场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与吸引力。

除了头部艺人爆火,一些演出延期或取消通常是不得已而为之。萧红表示,毕竟不是每场演出都能稳赚不赔,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主办方情愿硬着头皮上、或者降低费用来保住演出,也不会取消这场演出,只能尽力出售打折票,或是找观众“填场”。

“取消演出需要承担高额的成本,可能产生机酒赔付,甚至还会影响一家公司业界的口碑。权衡利弊后,不得不选择‘赔本赚吆喝’。”她说,演出行业和做生意相似,是一个愿赌服输的行业。尽管有时候主办方在一场演唱会中亏钱,只要口碑还在,还是可以在其他场次演出中赚钱的。

演唱会的火热吸引大量资本快速入局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度和国庆假期全国演出市场呈现上升态势,单是国庆假期期间,全国5000人以上的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演出场次达到125场,票房收入8.6亿元,观众人数127.1万人次,均比去年同期显著增长。

毫无疑问,当下演唱会、音乐节已经成为拉动城市消费的新引擎,除了各个城市都在争取这波红利,资本市场也看中了这块“肥肉”。

“资本入局主要是有利可图。”萧红坦言,不少投资方认为,现在演出行业干一年能抵得上以前干几年。“目前的情况是市场资金充足,但演出市场对优质项目不足。因此不是演唱会市场需要资本,而是资本需要演唱会”。”

萧红解释说,事实上,本身演出行业不缺资金,反而是资本需要通过演出市场释放大量资金。尤其是,这两年赚得比赔得多,越来越多的跨行业投资方涌入演唱会行业,把演唱会当成投资产品。

资本想入局赚钱,只能押注在能带演出票的歌手,但大多头部歌手均有合作多年的主办方,甚至选择既演出又做主办,“毕竟稳赚的钱,都不想外流。”

因此,不少资本方选择将眼光投向腰部或国民度不强的艺人,这部分艺人的不确定性非常强,是否有足够的粉丝量买账是未知数,导致最终投资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

总的来说,一场演唱会最终能否盈利,多大程度地盈利,说到底还是与受邀歌手能力、嘉宾的阵容、出场费、号召力有关。

上海演唱会或将再创历史新高

萧红表示,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演出市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城市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与广泛的代表性,其机场、高铁等交通网络极为发达,不仅连接着国内外各地,还能高效地辐射周边区域及城市,为演出的人员流动与物资运输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上海众多现代化且设施完备的体育馆等演出场地,也为各类演出提供了高品质的舞台空间。”

她透露,目前上海的热门场馆已经排期到明年下半年,在演出推动文旅的大趋势下,审批也有所放松。“按照当前趋势,上海演唱会的观演人数与场次极有可能再创历史新高。”

就当下的形势而言,上海演唱会所掀起的热潮依旧处于持续上扬的态势。不管是虹口足球场、上海体育场,亦或是梅奔文化中心、东方体育中心,只要有热门演唱会,必定会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甚至海外的歌迷们纷纷奔赴上海。

一旦演唱会恰逢周末时段,场馆周边的酒店便会呈现出近乎全部满房的状态,而往返于机场、火车站等大型交通枢纽之间的出行需求也会出现大幅度的增长。毫不夸张地说,演唱会经济已然成为了实实在在“行走的 GDP”,推动上海相关经济领域的发展与繁荣。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刘德艳表示,一场演唱会,带来的其实是衣食住行。只要来上海看演唱会的观众停留时间扩充到一个白天,或者多加一个晚上,对一座城市文旅消费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如果流量经济能够反复来,就会出现规模化和常态化。喜欢演唱会的人,觉得“上海是我经常要去看演唱会的城市”。

尽管,演出市场的总产值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这种增长态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头部艺人,特别是那些开展多场连开演唱会的艺人所带动起来。当已有的头部艺人多场巡回后,未来上海亟需下一个头部艺人。

此外,当前演唱会市场两极分化、票务矛盾也频繁凸显,这些状况均表明演唱会行业若要达成稳定增长并实现规范化运营,仍需在诸多方面持续探索、不断完善,尚有一段较长的发展道路需要前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演艺之都”的上海答案②:“头部”带动市场,中小型演出期待爆发

这场两极分化的演出盛宴,不仅揭示市场的残酷现实,更预示着行业内部的深刻变革与新的机遇。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界面新闻记者 方卓然

界面新闻编辑 谢灵宁

“演唱会火爆的背后,根源是商业利益的强力驱动。”演唱会行业从业者萧红对界面新闻表示,接受采访时,她刚刚乘飞机落地上海,将与主办公司沟通即将举办的演唱会事宜。不久后,她负责的歌手即将在上海迎来首场巡回演唱会。在上海这座超一线城市,演出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她的工作节奏也明显加快。

上周末,五月天结束了在上海连开11场演唱会最后一场演出,尽管去年五月天在上海已有8场连开的“战绩”。但此次再次连开,每场依旧是售罄的状态。

在璀璨的灯光下,演唱会市场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头部艺人在大型场馆中连开多场,门票瞬间售罄,而另一边,中小规模的演出却陷入困境。

头部艺人连开多场不仅削减成本,还能斩获高额票房,吸引资本涌入。然而,并非所有演出都能盈利,一些主办方常面临赔本赚吆喝的困境。这场两极分化的演出盛宴,不仅揭示市场的残酷现实,更预示着行业内部的深刻变革与新的机遇。

“连开多场”和“无人问津”

往昔内地演出市场中,多场连开的演出形式较为罕见,特别是五场及以上的连开场次更是寥寥无几。然而自去年起,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像五月天、薛之谦、周杰伦等一众头部艺人纷纷选择在上海开启多场连开的演出模式。

事实上,当下的演出市场却呈现出鲜明的两极分化态势。一端是在大型场馆之中头部艺人多场连开,即便门票存在严重溢价的情况,却依然遭遇歌迷们的疯狂抢购。

而另一端,中小规模的演出则深陷困境,即便打出特惠打折的营销策略,却依旧门可罗雀、无人问津,更有甚者,部分场次由于上座率过低的严峻状况,无奈之下只能被迫延期举行或者干脆取消,二者之间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反差与对比。

萧红对界面新闻解释说,由于多场连开的模式有助于削减搭建、设计、服装等成本,当票价维持稳定不变时,演出方所获取的利润便会得到显著的提升。这种模式对于演出方、场馆运营方以及相关商业合作伙伴等而言,都能从中获益,故而可称之为一种达成 “共赢” 局面的商业运作方式。

“但短期连开多场,已经不只是分摊成本的问题。”萧红对界面新闻表示,对于这些处于行业顶尖地位的歌手而言,多场连开的演出安排意义非凡,这意味着仅在上海这一座城市,他们便有机会斩获高达上亿元的票房,这彰显头部艺人强大的票房号召力,也凸显出上海演出市场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与吸引力。

除了头部艺人爆火,一些演出延期或取消通常是不得已而为之。萧红表示,毕竟不是每场演出都能稳赚不赔,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主办方情愿硬着头皮上、或者降低费用来保住演出,也不会取消这场演出,只能尽力出售打折票,或是找观众“填场”。

“取消演出需要承担高额的成本,可能产生机酒赔付,甚至还会影响一家公司业界的口碑。权衡利弊后,不得不选择‘赔本赚吆喝’。”她说,演出行业和做生意相似,是一个愿赌服输的行业。尽管有时候主办方在一场演唱会中亏钱,只要口碑还在,还是可以在其他场次演出中赚钱的。

演唱会的火热吸引大量资本快速入局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度和国庆假期全国演出市场呈现上升态势,单是国庆假期期间,全国5000人以上的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演出场次达到125场,票房收入8.6亿元,观众人数127.1万人次,均比去年同期显著增长。

毫无疑问,当下演唱会、音乐节已经成为拉动城市消费的新引擎,除了各个城市都在争取这波红利,资本市场也看中了这块“肥肉”。

“资本入局主要是有利可图。”萧红坦言,不少投资方认为,现在演出行业干一年能抵得上以前干几年。“目前的情况是市场资金充足,但演出市场对优质项目不足。因此不是演唱会市场需要资本,而是资本需要演唱会”。”

萧红解释说,事实上,本身演出行业不缺资金,反而是资本需要通过演出市场释放大量资金。尤其是,这两年赚得比赔得多,越来越多的跨行业投资方涌入演唱会行业,把演唱会当成投资产品。

资本想入局赚钱,只能押注在能带演出票的歌手,但大多头部歌手均有合作多年的主办方,甚至选择既演出又做主办,“毕竟稳赚的钱,都不想外流。”

因此,不少资本方选择将眼光投向腰部或国民度不强的艺人,这部分艺人的不确定性非常强,是否有足够的粉丝量买账是未知数,导致最终投资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

总的来说,一场演唱会最终能否盈利,多大程度地盈利,说到底还是与受邀歌手能力、嘉宾的阵容、出场费、号召力有关。

上海演唱会或将再创历史新高

萧红表示,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演出市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城市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与广泛的代表性,其机场、高铁等交通网络极为发达,不仅连接着国内外各地,还能高效地辐射周边区域及城市,为演出的人员流动与物资运输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上海众多现代化且设施完备的体育馆等演出场地,也为各类演出提供了高品质的舞台空间。”

她透露,目前上海的热门场馆已经排期到明年下半年,在演出推动文旅的大趋势下,审批也有所放松。“按照当前趋势,上海演唱会的观演人数与场次极有可能再创历史新高。”

就当下的形势而言,上海演唱会所掀起的热潮依旧处于持续上扬的态势。不管是虹口足球场、上海体育场,亦或是梅奔文化中心、东方体育中心,只要有热门演唱会,必定会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甚至海外的歌迷们纷纷奔赴上海。

一旦演唱会恰逢周末时段,场馆周边的酒店便会呈现出近乎全部满房的状态,而往返于机场、火车站等大型交通枢纽之间的出行需求也会出现大幅度的增长。毫不夸张地说,演唱会经济已然成为了实实在在“行走的 GDP”,推动上海相关经济领域的发展与繁荣。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刘德艳表示,一场演唱会,带来的其实是衣食住行。只要来上海看演唱会的观众停留时间扩充到一个白天,或者多加一个晚上,对一座城市文旅消费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如果流量经济能够反复来,就会出现规模化和常态化。喜欢演唱会的人,觉得“上海是我经常要去看演唱会的城市”。

尽管,演出市场的总产值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这种增长态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头部艺人,特别是那些开展多场连开演唱会的艺人所带动起来。当已有的头部艺人多场巡回后,未来上海亟需下一个头部艺人。

此外,当前演唱会市场两极分化、票务矛盾也频繁凸显,这些状况均表明演唱会行业若要达成稳定增长并实现规范化运营,仍需在诸多方面持续探索、不断完善,尚有一段较长的发展道路需要前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