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堂阅读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堂阅读课

在伍尔夫逝世76年之际,我们走近这位作为读者的女作家,和她一起自由阅读。

英国作家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夫(Adeline 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

2002年的电影《时时刻刻》让许许多多不曾读过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的人,认识了这位英国女作家。在电影里,由妮可·基德曼饰演的伍尔夫游走在虚构与现实边缘,在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同时,感到被生活所深深束缚的痛苦,内心甚至渴求着死亡。现实中的伍尔夫也几近如此:情绪不稳定、 精神时常崩溃、试图自杀.......在1941年3月28日,76年前的今天,她用石头填满口袋,投入了位于住处附近的欧塞河,终年59岁。

1882年1月25日,伍尔夫出生于英国伦敦肯辛顿,海德公园门22号的一个再婚家庭。自幼在家接受教育的她心思细腻敏感。在13岁那年,母亲去世让她第一次精神崩溃。1904年,父亲也离开了人世,伍尔夫试图跳窗自杀。同年,她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书评和散文。3年后开始创作第一部小说《远航》,讲述了一个名叫雷切尔·温雷克的女性的自我成长与发现的故事。

《达洛维夫人》是伍尔夫最知名的小说之一,也是她意识流创作的代表作。小说描述了达洛维夫人内心复杂变化的一天:想起旧情人彼得·沃尔士并与他相见、参加上层社会的聚会但感到孤独、默默钦佩退伍军人塞普蒂默斯·史密斯的自杀......伍尔夫用细腻优美的笔法,将达洛维夫人及其他人的自我挣扎跃然纸上。通过斯密斯和他妻子这两个角色,小说还展现了战争对人们心灵的伤害,并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支离破碎。《达洛维夫人》被视为意识流创作的代表作,并曾被时代杂志评为“1923—2005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一”。

《达洛维夫人》伍尔夫著

伍尔夫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写作者,更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读者。她曾写过许多关于阅读的随笔,评述简·奥斯汀、笛福等作家和作品。在伍尔夫看来,奥斯汀的才华几乎是完美的,她“完成了的小说中没有失败之作”,特别善于洞察琐事之中的深意。伍尔夫认为笛福因《鲁滨逊漂流记》一书而受到了太多“不公”待遇:人们似乎忘记了他的其他作品。

除此之外,伍尔夫还写过多篇文章,讲述了她眼中“阅读”这一行为的特质,以及“普通读者”这一身份背后的含义。在弗吉尼亚·伍尔夫逝世纪念日这一天,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愿意与读者们一起,回望作为作家的伍尔夫和作为读者的伍尔夫。

“阅读是自由的,只要遵循自己的直觉”

1000个读者心中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对于阅读,伍尔夫也持这一态度。在《应该怎样读书》一文中,她开篇便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一个人阅读只要遵循自己的直觉,运用自己的判断从而得出结论。这也是她能给别人的唯一一条阅读建议。她补充道,只有在这一认识上达成共识,才可以对阅读提出见解并不影响读者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伍尔夫而言,阅读是自由的,没有约束——“似乎在任何地方,我们都会受到规范和习俗的约束——唯独在阅读上没有”。读者不需要让“那些穿着厚长袍、大礼服的大师”告诉自己怎样去阅读,或者该读什么书,甚至是对所读之书的价值做出评说。不过,自由并不意味着无视一切。她也认为,读者不能“愚昧而无知地损耗精力”,而是要“适宜而扎实地培养自己的精力和才智”。

因此,人们首先要撇开阅读的偏见,诸如“小说应该真实、诗歌应该虚假、传记必须充满溢美之词、历史必须加强我们的偏见”之类的观点。其次,读者可以尝试与作者“合为一体”,成为作者思想上的同伴和随行者。这要求你敞开心扉,在字里行间中的微妙征兆和暗示中,“进入一个别人领略不到的风景”。最后,她也强调了想象力在阅读中的作用——这是一种与洞察力一样重要的能力,“要想充分利用小说家——伟大的艺术家——给予你的一切,你不仅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还要有非常大胆的想象力”

弗吉尼亚·伍尔夫

伍尔夫喜读传记和回忆录,这两者对于她而言,像是为穿越到过去搭建的“任意门”:人们可以短暂地待在英国,看到伊丽莎白时代的黑暗与辉煌交替,也可以去到伏尔泰、狄德罗的面前......而在区分了过去和当下后,读者们又可以清醒地意识到现实的处境是如何。这一切就像是经历了一次短暂的时空旅行。透过传记和回忆录,人们得以看到他人的生活,并对此产生诸多像“作者的人生会对其作品产生多大的影响”之类的问题,但这亦只能靠读者自己来解答了。

读书有用吗?伍尔夫也想过这个问题,但她的看法是,不需要老想着靠阅读实现某种目的,我们更应该追求阅读这一行为的乐趣本身:“某些事业本身不就是值得追寻的吗?追求不就是因为其本身的乐趣,而非其最后的结果吗?读书,难道不就是这些乐趣中的一个吗?”

“普通读者”是谁,又为何重要?

在伍尔夫的措辞中,“普通读者”是一个耐人寻味、意味深长的词。在文集《普通读者》(共两册)中,她在开篇自序中点出了这一名词的来源及含义:“普通读者”来自18世纪英国诗人、评论家的塞缪尔·约翰逊在《格雷评传》中的一句话——“能与普通读者的意见不谋而合,对我来说是非常高兴的事,诗歌的荣誉,在经过所有高雅的敏感和教条主义的评判之后,最终应该由那些未受文学偏见污染的普通读者的感觉来判定。”伍尔夫认为,这句话定义了“普通读者”的性质——“未受文学偏见污染”,并使他们的阅读和喜恶更加重要起来——“判定诗歌的荣誉”。

伍尔夫认同约翰逊将“普通读者”与批评家、学者区分开来的做法。她补充道,“普通读者” 没有受过太好的教育,上天也没有慷慨地赋予他们太多天分,这也决定了他们阅读目的的不同:不是为了传授知识或者纠正某些观点,而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快乐。在《应该如何阅读》一文中,伍尔夫强调,读者不用强求自己拥有少数批评家才能获得的高尚荣耀,但作为读者依然有自己的责任和重要地位——“我们提出的标准和做出的评判,无形地成为作家赖以呼吸的一部分空气。”在伍尔夫眼里,“普通读者”的声音不仅会影响到作者的创作,甚至可以让书籍变得更有影响力、更加丰富。这也是她心中的“普通读者”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正如她在《贝内特先生和布朗太太》中提到的:“作家和读者是一个创作共同体,读者是作者潜在的回应者和对话者,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友好的伙伴关系,一种亲密而平等的无形联盟。”

伍尔夫对“普通读者”的理解,与约翰逊的理解亦稍有不同。在后者眼里,“普通读者”群体的特点是一种共通感悟,简单理解便是一种对是非善恶的道德感知,例如对正义的崇拜、对暴力的厌恶等等简单直觉。伍尔夫强调的却是“普通读者”身上的创造力——“普通读者”和作家一样,拥有一种本能的创造力,这使得他们在零碎的阅读片段中创造出了一些整体性的东西,例如某位人物肖像、某幅时代图景或者是某种艺术原理。

跟伍尔夫学做读书笔记

从1906年起,在伍尔夫的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文艺和学术的中心,也就是著名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集团里包括了当时文化界的大批重要人物,诸如作家福斯特、伦纳德·伍尔夫(弗吉尼亚的丈夫)、文学批评家德斯蒙德·麦卡锡等人。除此之外,哲学家罗素、诗人T·S·艾略特、作家乔伊斯等人也与布卢姆斯伯里团体交往甚密。

在聚会之外,伍尔夫还以读者的身份写了一些随笔和文学评论,这些随笔大多收录在1925年和1933年出版的《普通读者1》和《普通读者2》中。我们可以在这些阅读笔记中,直观地看到伍尔夫对某些作家及作品的认识和看法,从她的阅读轨迹中发掘和感知她的价值观和文学理念。

《普通读者》伍尔夫 著

伍尔夫将简·奥斯汀称为“最完美的女性艺术家”,她觉得奥斯汀不仅能写出众生本相,还能道出人生本质,简·奥斯汀与她笔下的人物更远地拉开距离,更多地把他们看作一个群体。说到诗人多萝西·华兹华斯,伍尔夫也对她和她的作品给予盛赞:极有写作天赋、作品优美而真实、细节毫发毕现......伍尔夫对笛福仿佛不太满意,称其为“伟大的平铺直叙者”,但对他写的《鲁滨逊漂流记》还是给予了盛赞。这部作品让她颇感意外,因为并不按常理出牌。在阅读之前,她以为这是一部反思社会和人类习惯的小说,但事实证明她错了:“它是一部杰作......处处让我们受到挫折和嘲笑......我们只好放弃先入之见,接受笛福自己想要告诉我们的一切。”

伍尔夫常常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在《妇女与小说》一文中,她谈到了女性作家及女性主义写作。对于英国19世纪初女性小说的兴起,她认为这是以无数法律上、习俗上和举止上的细微变化为前提的。在受到若干教育后,中等或上等阶级的女性可以自主选择丈夫,并在不准写作的禁令下偷偷进行文学创作。巧合的是,当时包括简·奥斯汀在内的4位女作家,无一例外都选择了写小说,而在种种社会限制下,她们的人生经验不可避免地存在狭隘的缺陷,她们的小说创作亦无法逃避这一影响。当欧洲另一边的托尔斯泰可以与各阶层的男男女女交往,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时,乔治·艾略特却只能迫于“未婚同居”的压力而在郊外独自隐居。不过,以《简·爱》《米德尔马契》等作品为代表的女性小说,开始“意识到女人的存在——意识到一个为妇女的待遇而愤懑并为其权利而呼吁的女人的存在”。在伍尔夫看来,这已然是莫大的进步。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堂阅读课

在伍尔夫逝世76年之际,我们走近这位作为读者的女作家,和她一起自由阅读。

英国作家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夫(Adeline 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

2002年的电影《时时刻刻》让许许多多不曾读过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的人,认识了这位英国女作家。在电影里,由妮可·基德曼饰演的伍尔夫游走在虚构与现实边缘,在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同时,感到被生活所深深束缚的痛苦,内心甚至渴求着死亡。现实中的伍尔夫也几近如此:情绪不稳定、 精神时常崩溃、试图自杀.......在1941年3月28日,76年前的今天,她用石头填满口袋,投入了位于住处附近的欧塞河,终年59岁。

1882年1月25日,伍尔夫出生于英国伦敦肯辛顿,海德公园门22号的一个再婚家庭。自幼在家接受教育的她心思细腻敏感。在13岁那年,母亲去世让她第一次精神崩溃。1904年,父亲也离开了人世,伍尔夫试图跳窗自杀。同年,她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书评和散文。3年后开始创作第一部小说《远航》,讲述了一个名叫雷切尔·温雷克的女性的自我成长与发现的故事。

《达洛维夫人》是伍尔夫最知名的小说之一,也是她意识流创作的代表作。小说描述了达洛维夫人内心复杂变化的一天:想起旧情人彼得·沃尔士并与他相见、参加上层社会的聚会但感到孤独、默默钦佩退伍军人塞普蒂默斯·史密斯的自杀......伍尔夫用细腻优美的笔法,将达洛维夫人及其他人的自我挣扎跃然纸上。通过斯密斯和他妻子这两个角色,小说还展现了战争对人们心灵的伤害,并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支离破碎。《达洛维夫人》被视为意识流创作的代表作,并曾被时代杂志评为“1923—2005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一”。

《达洛维夫人》伍尔夫著

伍尔夫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写作者,更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读者。她曾写过许多关于阅读的随笔,评述简·奥斯汀、笛福等作家和作品。在伍尔夫看来,奥斯汀的才华几乎是完美的,她“完成了的小说中没有失败之作”,特别善于洞察琐事之中的深意。伍尔夫认为笛福因《鲁滨逊漂流记》一书而受到了太多“不公”待遇:人们似乎忘记了他的其他作品。

除此之外,伍尔夫还写过多篇文章,讲述了她眼中“阅读”这一行为的特质,以及“普通读者”这一身份背后的含义。在弗吉尼亚·伍尔夫逝世纪念日这一天,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愿意与读者们一起,回望作为作家的伍尔夫和作为读者的伍尔夫。

“阅读是自由的,只要遵循自己的直觉”

1000个读者心中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对于阅读,伍尔夫也持这一态度。在《应该怎样读书》一文中,她开篇便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一个人阅读只要遵循自己的直觉,运用自己的判断从而得出结论。这也是她能给别人的唯一一条阅读建议。她补充道,只有在这一认识上达成共识,才可以对阅读提出见解并不影响读者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伍尔夫而言,阅读是自由的,没有约束——“似乎在任何地方,我们都会受到规范和习俗的约束——唯独在阅读上没有”。读者不需要让“那些穿着厚长袍、大礼服的大师”告诉自己怎样去阅读,或者该读什么书,甚至是对所读之书的价值做出评说。不过,自由并不意味着无视一切。她也认为,读者不能“愚昧而无知地损耗精力”,而是要“适宜而扎实地培养自己的精力和才智”。

因此,人们首先要撇开阅读的偏见,诸如“小说应该真实、诗歌应该虚假、传记必须充满溢美之词、历史必须加强我们的偏见”之类的观点。其次,读者可以尝试与作者“合为一体”,成为作者思想上的同伴和随行者。这要求你敞开心扉,在字里行间中的微妙征兆和暗示中,“进入一个别人领略不到的风景”。最后,她也强调了想象力在阅读中的作用——这是一种与洞察力一样重要的能力,“要想充分利用小说家——伟大的艺术家——给予你的一切,你不仅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还要有非常大胆的想象力”

弗吉尼亚·伍尔夫

伍尔夫喜读传记和回忆录,这两者对于她而言,像是为穿越到过去搭建的“任意门”:人们可以短暂地待在英国,看到伊丽莎白时代的黑暗与辉煌交替,也可以去到伏尔泰、狄德罗的面前......而在区分了过去和当下后,读者们又可以清醒地意识到现实的处境是如何。这一切就像是经历了一次短暂的时空旅行。透过传记和回忆录,人们得以看到他人的生活,并对此产生诸多像“作者的人生会对其作品产生多大的影响”之类的问题,但这亦只能靠读者自己来解答了。

读书有用吗?伍尔夫也想过这个问题,但她的看法是,不需要老想着靠阅读实现某种目的,我们更应该追求阅读这一行为的乐趣本身:“某些事业本身不就是值得追寻的吗?追求不就是因为其本身的乐趣,而非其最后的结果吗?读书,难道不就是这些乐趣中的一个吗?”

“普通读者”是谁,又为何重要?

在伍尔夫的措辞中,“普通读者”是一个耐人寻味、意味深长的词。在文集《普通读者》(共两册)中,她在开篇自序中点出了这一名词的来源及含义:“普通读者”来自18世纪英国诗人、评论家的塞缪尔·约翰逊在《格雷评传》中的一句话——“能与普通读者的意见不谋而合,对我来说是非常高兴的事,诗歌的荣誉,在经过所有高雅的敏感和教条主义的评判之后,最终应该由那些未受文学偏见污染的普通读者的感觉来判定。”伍尔夫认为,这句话定义了“普通读者”的性质——“未受文学偏见污染”,并使他们的阅读和喜恶更加重要起来——“判定诗歌的荣誉”。

伍尔夫认同约翰逊将“普通读者”与批评家、学者区分开来的做法。她补充道,“普通读者” 没有受过太好的教育,上天也没有慷慨地赋予他们太多天分,这也决定了他们阅读目的的不同:不是为了传授知识或者纠正某些观点,而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快乐。在《应该如何阅读》一文中,伍尔夫强调,读者不用强求自己拥有少数批评家才能获得的高尚荣耀,但作为读者依然有自己的责任和重要地位——“我们提出的标准和做出的评判,无形地成为作家赖以呼吸的一部分空气。”在伍尔夫眼里,“普通读者”的声音不仅会影响到作者的创作,甚至可以让书籍变得更有影响力、更加丰富。这也是她心中的“普通读者”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正如她在《贝内特先生和布朗太太》中提到的:“作家和读者是一个创作共同体,读者是作者潜在的回应者和对话者,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友好的伙伴关系,一种亲密而平等的无形联盟。”

伍尔夫对“普通读者”的理解,与约翰逊的理解亦稍有不同。在后者眼里,“普通读者”群体的特点是一种共通感悟,简单理解便是一种对是非善恶的道德感知,例如对正义的崇拜、对暴力的厌恶等等简单直觉。伍尔夫强调的却是“普通读者”身上的创造力——“普通读者”和作家一样,拥有一种本能的创造力,这使得他们在零碎的阅读片段中创造出了一些整体性的东西,例如某位人物肖像、某幅时代图景或者是某种艺术原理。

跟伍尔夫学做读书笔记

从1906年起,在伍尔夫的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文艺和学术的中心,也就是著名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集团里包括了当时文化界的大批重要人物,诸如作家福斯特、伦纳德·伍尔夫(弗吉尼亚的丈夫)、文学批评家德斯蒙德·麦卡锡等人。除此之外,哲学家罗素、诗人T·S·艾略特、作家乔伊斯等人也与布卢姆斯伯里团体交往甚密。

在聚会之外,伍尔夫还以读者的身份写了一些随笔和文学评论,这些随笔大多收录在1925年和1933年出版的《普通读者1》和《普通读者2》中。我们可以在这些阅读笔记中,直观地看到伍尔夫对某些作家及作品的认识和看法,从她的阅读轨迹中发掘和感知她的价值观和文学理念。

《普通读者》伍尔夫 著

伍尔夫将简·奥斯汀称为“最完美的女性艺术家”,她觉得奥斯汀不仅能写出众生本相,还能道出人生本质,简·奥斯汀与她笔下的人物更远地拉开距离,更多地把他们看作一个群体。说到诗人多萝西·华兹华斯,伍尔夫也对她和她的作品给予盛赞:极有写作天赋、作品优美而真实、细节毫发毕现......伍尔夫对笛福仿佛不太满意,称其为“伟大的平铺直叙者”,但对他写的《鲁滨逊漂流记》还是给予了盛赞。这部作品让她颇感意外,因为并不按常理出牌。在阅读之前,她以为这是一部反思社会和人类习惯的小说,但事实证明她错了:“它是一部杰作......处处让我们受到挫折和嘲笑......我们只好放弃先入之见,接受笛福自己想要告诉我们的一切。”

伍尔夫常常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在《妇女与小说》一文中,她谈到了女性作家及女性主义写作。对于英国19世纪初女性小说的兴起,她认为这是以无数法律上、习俗上和举止上的细微变化为前提的。在受到若干教育后,中等或上等阶级的女性可以自主选择丈夫,并在不准写作的禁令下偷偷进行文学创作。巧合的是,当时包括简·奥斯汀在内的4位女作家,无一例外都选择了写小说,而在种种社会限制下,她们的人生经验不可避免地存在狭隘的缺陷,她们的小说创作亦无法逃避这一影响。当欧洲另一边的托尔斯泰可以与各阶层的男男女女交往,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时,乔治·艾略特却只能迫于“未婚同居”的压力而在郊外独自隐居。不过,以《简·爱》《米德尔马契》等作品为代表的女性小说,开始“意识到女人的存在——意识到一个为妇女的待遇而愤懑并为其权利而呼吁的女人的存在”。在伍尔夫看来,这已然是莫大的进步。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