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拿供应商开刀,比亚迪要做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拿供应商开刀,比亚迪要做什么?

拿供应商开刀,比亚迪强势降本。

文|闻道商业

这一次,比亚迪将钢刀架在了供应商的脖子上。

11月27日,一封比亚迪集团执行副总裁何志奇署名,题为《2025年比亚迪乘用车降本要求》的邮件开始在网络发酵。

邮件大意:2025年行业进入大决战,比亚迪需要整个供应链降本。故要求合作伙伴,从2025年1月1日起降价10%,并在今年12月15日前报价给比亚迪。

文末“以上请勿回复邮件”的字眼,凸显了比亚迪的某种决绝与不容置疑。

比亚迪的高压,引来了供应商的强烈不满。某供应商也毫不客气的回击,比亚迪这一做法是让供应商处在“卷死、饿死”的境地,其短视行为,不仅毁了自己,还会拖垮整个产业链。

对此,比亚迪品牌公关总经理李云飞表现的云淡风轻," 年度议价是汽车行业的惯例。我们基于规模化采购,对供应商提出降价目标,非强制要求.......

就商业本质,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天经地义、无可厚非。考虑到内行才懂供应商油水多寡,故降价多少我们也不好置喙。

但毫无疑问,上述信息折射出汽车产业链上的巨大利益分歧:比亚迪的强势、自信与豪横,以及供应商的卑微、愤怒与窘迫。

就在10日前,比亚迪在深圳工厂举行了隆重的30周年庆典以及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发布会。

放眼2024,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将达400万辆。有行业预估,比亚迪未来年销量或达1000万辆。

王传福将比亚迪意义非凡的30年创业史,总结为“敢想、敢干、敢坚持”七字。

沿着这个思路,我们来探讨比亚迪此番硬刚供应商背后的商业思考。

王传福豪赌,比亚迪命悬一线‍

2003年,王传福做了个极度危险的动作。

在他主导下,比亚迪收购了西安秦川汽车。

消息一出,王传福的电话就被打爆了。“你连驾照都没有,对汽车一窍不通,就敢造车。你这是拉着我们,上赌场。”投资者大为不满。

疲于应对的王传福,连饭都没空吃。好不容易回到酒店,王传福点了一碗面,这时一位香港基金经理又在电话里撂下狠话,“如果不放弃收购,我明天就把所有股票都抛了!”

但最终,各方还是没能阻止住王传福的造车计划。

王传福心里憋着气。不到一年,比亚迪造出了代号“316”的首款新车。难掩内心激动,王传福难迫不及待的要在经销商面前大秀一把。参与评审的一众经销商,受邀来到上海。

这天阴雨绵绵,气温不高,一派肃杀。看着“316”,经销商们先是摇头叹息,接着失望离开。有人打破了沉默,“王总,这车就不要上市了,会把你的招牌砸了。”

王传福的心情,不用想也知道。但王传福接下来的动作,还是超乎了大家想象,只见他拿起铁锤,奋力砸下......殊不知,仅仅汽车模具,他就砸进去了几个亿。

“既然直接造车没戏,那就从拆车开始。”

王传福买来各类新车,鼓励大家从拆车、组装开始,先把汽车内部构造都搞清楚、整明白。看到豪华新车大家不敢动手,王传福只得拿起钥匙,狠狠的往奔驰身上一划.......

过了一年多,比亚迪模仿丰田花冠造出了第一款量产车F3。不到,两年大卖10万台。2009年,F3又拿下了中国轿车的销量冠军!

尽管销量不错,但此时燃油车已经不在王传福的战略规划中。用同行的话说“卖的再多,也是抄袭,永远做不成世界第一”。

2007年,在比亚迪深圳坪山基地落成仪式上,王传福喊出了“未来是混合动力、电动车的天下”的响亮口号。这也等于官宣了比亚迪的新能源战略。

2008年,比亚迪推出全球首款量产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F3DM。但在燃油车一统江湖的年代,F3DM销量远低预期。

行业人士的总结十分到位“放着热销的F3不造,硬上新能源,他王传福就是个疯子”。

现实很快给了王传福致命一击。2012年,比亚迪归母净利润一下跌去了94%,扣非甚至亏了几个亿。

2012至2021年10年间,比亚迪扣非净利润有3年为负,3年低于10亿元,只有一年超过40亿元。这对千亿营收大盘的比亚迪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同样这10年,长城汽车扣非净利润全部超过38亿元,且有一年超过100亿元。

2019年,又是一个难过之年。这一年比亚迪营收超过1200亿元,但扣非利润只有2亿多。不仅汽车不行,连光伏、储能业务也不成。

彼时,行业都觉得比亚迪要玩儿完,各个主机厂甚至将招聘桌搬到了比亚迪的大门口。

用王传福的话说,比亚迪命悬一线。

王传福的底气,技术带来的极致低价‍

比亚迪的钱都去了哪里?

一个重要的去向是技术。在异常艰难的2019年,比亚迪研发投入了80亿,是扣非净利润的30倍。

王传福在30周年庆典上总结的很到位,对技术投入,比亚迪是“敢想、敢干、敢坚持”。

有几个例子可以很好的诠释这一点。比如,彼时全球成熟的是三元锂电池技术,比亚迪却反其道而行之,18年间坚持造磷酸铁锂电池。直到2020年刀片电池横空出世,磷酸铁锂技术突破实现了性价比优势,比亚迪才有机会问鼎销冠。

再如,比亚迪2021年推出的轰动行业的DM-i超级混动,也是源于17年对插混技术路线的坚持。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管是比亚迪早先研发的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发动机、双离合变速箱,还是后来推出的天神之眼、云辇、璇玑架构、第五代DM以及易三方.......都在佐证了比亚迪的“技术大爆发”。

其实,技术不只代表着领先的性能与数据,它最终体现的是品质力与价格力。这也是比亚迪敢于推进低价战略的最大底气。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在行业大打价格战的这两年,比亚迪业绩逆势走强。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比亚迪扣非净利润依次为156亿、285亿、232亿,同比依次增长1146%、82%、20%。

与此同时,比亚迪销量从2022年的186万辆升至2023年302万辆,而今年大概率会突破400万辆。

一方面,无论利润、销量,比亚迪的增速是略有放缓的;但另一方面更为重要,尽管体量不断膨胀(2023比亚迪营收突破6000亿),但比亚迪还保持着远超行业的增长势头。

实际上,自2022年登顶全球新能源汽车榜首后,比亚迪便隐隐握住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定价权。

2024年初,比亚迪特斯拉率先打起价格战。随着全行业价格战深入,比亚迪以价换量,进一步壮大了自己的市场份额与业绩体量。但这种低价对其他很多车企来说,却是致命的。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大多数车企并不具备比亚迪极致技术带来的极致性价比。

2023年9月,王传福喊话中国新能源车企“在一起”,意外引来了长城高管的一顿怒喷:“这是嘴上蜜糖、内心砒霜,还不如先打一架。”

2024年7月25日,在比亚迪宋L DMi与新款比亚迪宋PLUS DMi上市发布会上,比亚迪高管公然致敬长城汽车,称后者“凭一己之力守护了中国SUV的长城”。

考虑到哈弗大狗销量早已不复当年,比亚迪的这个致敬确有“伤口撒盐”之嫌。但长城汽车似乎有口难言。在新能源汽车价格战中,第一个大张旗鼓“反内卷”的也是魏建军。

比亚迪长城几番口舌,折射出车企不同技术路线下的经营理念之争。诸如比亚迪希望以极致低价做大规模,但更多车企则倾向于保全利润。

回到文章最初,比亚迪号召供应商降本10%,或真为2025大决战未雨绸缪。但借助技术,比亚迪具备持续降价的能力与禀赋,供应商却有活不下去的可能。

援引中国经营报消息,一位比亚迪供应商管理层人士反馈,当前公司只能维持正常运营。一旦降价10%,公司将陷入亏损,会考虑退出比亚迪供应链体系,或尝试停供倒逼。但该人士也认为,比亚迪提出的降价幅度尚有协商余地。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这句话其实很适用于当下的比亚迪。

2012、2019年,当比亚迪濒死之际,王传福都不忘坚定技术投入;正是依靠20多年的技术投入,比亚迪形成了极致的低价竞争力。此时,让比亚迪放弃低价策略打造的规模优势,强行与行业拉平,简直痴人说梦。

这也意味着,比亚迪执行副总裁的那封邮件不只是说说而已。2025年,比亚迪铁了心要置身行业低价“大决战”,全供应链降本势在必行。

供应商避无可避,首当其冲。

笨拙的技术路线,比亚迪不可复制

严格来讲,比亚迪并不能算是一家纯粹的车企,而是一家“电池”厂。

1993年,还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就职的王传福,被下派深圳做一家电池公司总经理。

深圳改变了王传福。看到周围的朋友个个都在搞项目,王传福也想试一把。

彼时,极为拉风的大哥大有着某种天然的缺陷:由于电池不耐用,老板们出门都要带一两块备有电池。将机会放在镍电池上,王传福正式下海。

1994年11月18号,王传福拉起了一支20人小团队,连营业执照都还没办好,就开干了。

由于早期搞不到贷款,没办法引进先进自动化生产设备,比亚迪开始了小米+步枪的策略。

比亚迪早期创业者将自动化生产线逐个拆解,化机械为人工,用“人+夹具”的模式完成了替换。最终,比亚迪造出了第一条镍电池生产线,整条产线投入只有日企的1/15。此后靠着一条条“落后”生产线,比亚迪将把镍电池销量做到了全球第一。

但时代很快变了。手机逐渐将镍电池抛弃,比亚迪不得不转身研究锂电池。

相比镍电池,锂离子电池技术门槛更高,我们存在较大的技术空白。

王传福继续沿用了造镍电池的笨方法,他带领工程师们一个个环节死磕。买不到原材料,就用化学试剂自己配电解液;没有实验设备,就用喷枪,把碳粉喷到铜箔上自己做极片......

有了电池制造的能力,手机代工业务扑面而来。继摩托罗拉之后,比亚迪又相继拿下了诺基亚、西门子。此后,比亚迪一度成为全球仅次于富士康的第二大手机代工企业。

更不为人所知的是,2020年疫情期间,比亚迪用24天干成了全球第一大口罩生产厂。

从镍电池到锂电池,从手机代工到汽车制造,乃至于造口罩的小插曲,都在印证一个道理:罗马非一日建成,比亚迪不是横空出世,而是紧跟时代的产品迭代与步步为营。

抛开新能源车,比亚迪在电池、手机代工领域同样出色。而这正是比亚迪跨越30年的制造能力。

尽管比亚迪横跨了诸多细分行业,但有一个基本内核始终在坚守:那就是电池。

不管是支撑大哥大镍电池、手机的核心部件锂电池、还是占据新能源汽车据绝对核心的三电技术,电池始终贯穿在比亚迪30年的创业中。

而正是基于电池领域的持续投入与技术领先,让比亚迪可以四处出击,最终在新能源车上一战成名。

历来宏大的商业叙事,往往都起源于方寸之间。在比亚迪成百上千亿技术投入背后,很多细碎笨拙的做法更值得关注。

买不起镍电池自动化设备就用“人+夹具”的模式;买得不到锂电池材料,就用化学试剂自己配电解液;做不好汽车,就先学会拆车、拼车,研究透它;认为三元锂电池太贵,就另辟蹊径20年硬钢磷酸铁锂电池.........

这些不同于传统大厂的做法,让比亚迪的技术路线完全不拘泥于行业与时代。同时,这种毫无章法、极其实用的笨法子,又让比亚迪变得不可复制。

所有这些,让比亚迪在具备崛起势能之时,就变得不可阻挡;更让比亚迪的极致低价路线,变得不可撼动。

一如拼多多对电商的重塑,抖音对社交生态的重塑,比亚迪也成了汽车行业的改变者。

当然,从经销商中抠成本的,似乎不只比亚迪。

近日,上汽大通也向供应商致信,大意是当前汽车市场供大于求,故邀请供应商共同参与到成本控制中来,目标降本10%........

这进一步佐证,“卷成本”将是2025年汽车行业的主旋律。

30年技术磨砺而出的狂傲资本,让比亚迪有了无惧一切对手的勇气与底气。从2024年初,车企已经感受到了价格战阵阵寒意,2025年要轮到供应商了。

参考资料:《王传福30周年演讲内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比亚迪

8.7k
  • 双碳晚报|宁德时代巧克力换电站落地重庆 海辰储能据悉拟明年在港IPO筹资逾5亿美元
  • 比亚迪秦家族第200万辆新车下线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拿供应商开刀,比亚迪要做什么?

拿供应商开刀,比亚迪强势降本。

文|闻道商业

这一次,比亚迪将钢刀架在了供应商的脖子上。

11月27日,一封比亚迪集团执行副总裁何志奇署名,题为《2025年比亚迪乘用车降本要求》的邮件开始在网络发酵。

邮件大意:2025年行业进入大决战,比亚迪需要整个供应链降本。故要求合作伙伴,从2025年1月1日起降价10%,并在今年12月15日前报价给比亚迪。

文末“以上请勿回复邮件”的字眼,凸显了比亚迪的某种决绝与不容置疑。

比亚迪的高压,引来了供应商的强烈不满。某供应商也毫不客气的回击,比亚迪这一做法是让供应商处在“卷死、饿死”的境地,其短视行为,不仅毁了自己,还会拖垮整个产业链。

对此,比亚迪品牌公关总经理李云飞表现的云淡风轻," 年度议价是汽车行业的惯例。我们基于规模化采购,对供应商提出降价目标,非强制要求.......

就商业本质,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天经地义、无可厚非。考虑到内行才懂供应商油水多寡,故降价多少我们也不好置喙。

但毫无疑问,上述信息折射出汽车产业链上的巨大利益分歧:比亚迪的强势、自信与豪横,以及供应商的卑微、愤怒与窘迫。

就在10日前,比亚迪在深圳工厂举行了隆重的30周年庆典以及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发布会。

放眼2024,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将达400万辆。有行业预估,比亚迪未来年销量或达1000万辆。

王传福将比亚迪意义非凡的30年创业史,总结为“敢想、敢干、敢坚持”七字。

沿着这个思路,我们来探讨比亚迪此番硬刚供应商背后的商业思考。

王传福豪赌,比亚迪命悬一线‍

2003年,王传福做了个极度危险的动作。

在他主导下,比亚迪收购了西安秦川汽车。

消息一出,王传福的电话就被打爆了。“你连驾照都没有,对汽车一窍不通,就敢造车。你这是拉着我们,上赌场。”投资者大为不满。

疲于应对的王传福,连饭都没空吃。好不容易回到酒店,王传福点了一碗面,这时一位香港基金经理又在电话里撂下狠话,“如果不放弃收购,我明天就把所有股票都抛了!”

但最终,各方还是没能阻止住王传福的造车计划。

王传福心里憋着气。不到一年,比亚迪造出了代号“316”的首款新车。难掩内心激动,王传福难迫不及待的要在经销商面前大秀一把。参与评审的一众经销商,受邀来到上海。

这天阴雨绵绵,气温不高,一派肃杀。看着“316”,经销商们先是摇头叹息,接着失望离开。有人打破了沉默,“王总,这车就不要上市了,会把你的招牌砸了。”

王传福的心情,不用想也知道。但王传福接下来的动作,还是超乎了大家想象,只见他拿起铁锤,奋力砸下......殊不知,仅仅汽车模具,他就砸进去了几个亿。

“既然直接造车没戏,那就从拆车开始。”

王传福买来各类新车,鼓励大家从拆车、组装开始,先把汽车内部构造都搞清楚、整明白。看到豪华新车大家不敢动手,王传福只得拿起钥匙,狠狠的往奔驰身上一划.......

过了一年多,比亚迪模仿丰田花冠造出了第一款量产车F3。不到,两年大卖10万台。2009年,F3又拿下了中国轿车的销量冠军!

尽管销量不错,但此时燃油车已经不在王传福的战略规划中。用同行的话说“卖的再多,也是抄袭,永远做不成世界第一”。

2007年,在比亚迪深圳坪山基地落成仪式上,王传福喊出了“未来是混合动力、电动车的天下”的响亮口号。这也等于官宣了比亚迪的新能源战略。

2008年,比亚迪推出全球首款量产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F3DM。但在燃油车一统江湖的年代,F3DM销量远低预期。

行业人士的总结十分到位“放着热销的F3不造,硬上新能源,他王传福就是个疯子”。

现实很快给了王传福致命一击。2012年,比亚迪归母净利润一下跌去了94%,扣非甚至亏了几个亿。

2012至2021年10年间,比亚迪扣非净利润有3年为负,3年低于10亿元,只有一年超过40亿元。这对千亿营收大盘的比亚迪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同样这10年,长城汽车扣非净利润全部超过38亿元,且有一年超过100亿元。

2019年,又是一个难过之年。这一年比亚迪营收超过1200亿元,但扣非利润只有2亿多。不仅汽车不行,连光伏、储能业务也不成。

彼时,行业都觉得比亚迪要玩儿完,各个主机厂甚至将招聘桌搬到了比亚迪的大门口。

用王传福的话说,比亚迪命悬一线。

王传福的底气,技术带来的极致低价‍

比亚迪的钱都去了哪里?

一个重要的去向是技术。在异常艰难的2019年,比亚迪研发投入了80亿,是扣非净利润的30倍。

王传福在30周年庆典上总结的很到位,对技术投入,比亚迪是“敢想、敢干、敢坚持”。

有几个例子可以很好的诠释这一点。比如,彼时全球成熟的是三元锂电池技术,比亚迪却反其道而行之,18年间坚持造磷酸铁锂电池。直到2020年刀片电池横空出世,磷酸铁锂技术突破实现了性价比优势,比亚迪才有机会问鼎销冠。

再如,比亚迪2021年推出的轰动行业的DM-i超级混动,也是源于17年对插混技术路线的坚持。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管是比亚迪早先研发的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发动机、双离合变速箱,还是后来推出的天神之眼、云辇、璇玑架构、第五代DM以及易三方.......都在佐证了比亚迪的“技术大爆发”。

其实,技术不只代表着领先的性能与数据,它最终体现的是品质力与价格力。这也是比亚迪敢于推进低价战略的最大底气。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在行业大打价格战的这两年,比亚迪业绩逆势走强。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比亚迪扣非净利润依次为156亿、285亿、232亿,同比依次增长1146%、82%、20%。

与此同时,比亚迪销量从2022年的186万辆升至2023年302万辆,而今年大概率会突破400万辆。

一方面,无论利润、销量,比亚迪的增速是略有放缓的;但另一方面更为重要,尽管体量不断膨胀(2023比亚迪营收突破6000亿),但比亚迪还保持着远超行业的增长势头。

实际上,自2022年登顶全球新能源汽车榜首后,比亚迪便隐隐握住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定价权。

2024年初,比亚迪特斯拉率先打起价格战。随着全行业价格战深入,比亚迪以价换量,进一步壮大了自己的市场份额与业绩体量。但这种低价对其他很多车企来说,却是致命的。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大多数车企并不具备比亚迪极致技术带来的极致性价比。

2023年9月,王传福喊话中国新能源车企“在一起”,意外引来了长城高管的一顿怒喷:“这是嘴上蜜糖、内心砒霜,还不如先打一架。”

2024年7月25日,在比亚迪宋L DMi与新款比亚迪宋PLUS DMi上市发布会上,比亚迪高管公然致敬长城汽车,称后者“凭一己之力守护了中国SUV的长城”。

考虑到哈弗大狗销量早已不复当年,比亚迪的这个致敬确有“伤口撒盐”之嫌。但长城汽车似乎有口难言。在新能源汽车价格战中,第一个大张旗鼓“反内卷”的也是魏建军。

比亚迪长城几番口舌,折射出车企不同技术路线下的经营理念之争。诸如比亚迪希望以极致低价做大规模,但更多车企则倾向于保全利润。

回到文章最初,比亚迪号召供应商降本10%,或真为2025大决战未雨绸缪。但借助技术,比亚迪具备持续降价的能力与禀赋,供应商却有活不下去的可能。

援引中国经营报消息,一位比亚迪供应商管理层人士反馈,当前公司只能维持正常运营。一旦降价10%,公司将陷入亏损,会考虑退出比亚迪供应链体系,或尝试停供倒逼。但该人士也认为,比亚迪提出的降价幅度尚有协商余地。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这句话其实很适用于当下的比亚迪。

2012、2019年,当比亚迪濒死之际,王传福都不忘坚定技术投入;正是依靠20多年的技术投入,比亚迪形成了极致的低价竞争力。此时,让比亚迪放弃低价策略打造的规模优势,强行与行业拉平,简直痴人说梦。

这也意味着,比亚迪执行副总裁的那封邮件不只是说说而已。2025年,比亚迪铁了心要置身行业低价“大决战”,全供应链降本势在必行。

供应商避无可避,首当其冲。

笨拙的技术路线,比亚迪不可复制

严格来讲,比亚迪并不能算是一家纯粹的车企,而是一家“电池”厂。

1993年,还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就职的王传福,被下派深圳做一家电池公司总经理。

深圳改变了王传福。看到周围的朋友个个都在搞项目,王传福也想试一把。

彼时,极为拉风的大哥大有着某种天然的缺陷:由于电池不耐用,老板们出门都要带一两块备有电池。将机会放在镍电池上,王传福正式下海。

1994年11月18号,王传福拉起了一支20人小团队,连营业执照都还没办好,就开干了。

由于早期搞不到贷款,没办法引进先进自动化生产设备,比亚迪开始了小米+步枪的策略。

比亚迪早期创业者将自动化生产线逐个拆解,化机械为人工,用“人+夹具”的模式完成了替换。最终,比亚迪造出了第一条镍电池生产线,整条产线投入只有日企的1/15。此后靠着一条条“落后”生产线,比亚迪将把镍电池销量做到了全球第一。

但时代很快变了。手机逐渐将镍电池抛弃,比亚迪不得不转身研究锂电池。

相比镍电池,锂离子电池技术门槛更高,我们存在较大的技术空白。

王传福继续沿用了造镍电池的笨方法,他带领工程师们一个个环节死磕。买不到原材料,就用化学试剂自己配电解液;没有实验设备,就用喷枪,把碳粉喷到铜箔上自己做极片......

有了电池制造的能力,手机代工业务扑面而来。继摩托罗拉之后,比亚迪又相继拿下了诺基亚、西门子。此后,比亚迪一度成为全球仅次于富士康的第二大手机代工企业。

更不为人所知的是,2020年疫情期间,比亚迪用24天干成了全球第一大口罩生产厂。

从镍电池到锂电池,从手机代工到汽车制造,乃至于造口罩的小插曲,都在印证一个道理:罗马非一日建成,比亚迪不是横空出世,而是紧跟时代的产品迭代与步步为营。

抛开新能源车,比亚迪在电池、手机代工领域同样出色。而这正是比亚迪跨越30年的制造能力。

尽管比亚迪横跨了诸多细分行业,但有一个基本内核始终在坚守:那就是电池。

不管是支撑大哥大镍电池、手机的核心部件锂电池、还是占据新能源汽车据绝对核心的三电技术,电池始终贯穿在比亚迪30年的创业中。

而正是基于电池领域的持续投入与技术领先,让比亚迪可以四处出击,最终在新能源车上一战成名。

历来宏大的商业叙事,往往都起源于方寸之间。在比亚迪成百上千亿技术投入背后,很多细碎笨拙的做法更值得关注。

买不起镍电池自动化设备就用“人+夹具”的模式;买得不到锂电池材料,就用化学试剂自己配电解液;做不好汽车,就先学会拆车、拼车,研究透它;认为三元锂电池太贵,就另辟蹊径20年硬钢磷酸铁锂电池.........

这些不同于传统大厂的做法,让比亚迪的技术路线完全不拘泥于行业与时代。同时,这种毫无章法、极其实用的笨法子,又让比亚迪变得不可复制。

所有这些,让比亚迪在具备崛起势能之时,就变得不可阻挡;更让比亚迪的极致低价路线,变得不可撼动。

一如拼多多对电商的重塑,抖音对社交生态的重塑,比亚迪也成了汽车行业的改变者。

当然,从经销商中抠成本的,似乎不只比亚迪。

近日,上汽大通也向供应商致信,大意是当前汽车市场供大于求,故邀请供应商共同参与到成本控制中来,目标降本10%........

这进一步佐证,“卷成本”将是2025年汽车行业的主旋律。

30年技术磨砺而出的狂傲资本,让比亚迪有了无惧一切对手的勇气与底气。从2024年初,车企已经感受到了价格战阵阵寒意,2025年要轮到供应商了。

参考资料:《王传福30周年演讲内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