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这些温暖的活字,可以御寒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这些温暖的活字,可以御寒

见字如见人,在那个洛阳纸贵的年代,一个个鲜活的文字跃然于纸上,刻铸了多少的文化与情怀。

一个个在电脑前飞快打字的少年

一个个拥有着灵活拇指的手机少年

拿起笔洋洋洒洒地签下自己的名字

飞龙凤舞超带感

但令人唏嘘的是

写不好一行字

更别说一篇文章

看到字写得好看的人

忍不住发出一声赞叹

“哇”

一转身就忘了

在印刷术、计算机发达的当今社会

持笔写字,这个原本和喝水一样日常的活动

被打上「文艺范」的标签

而活字印刷

这门只在课本里见过的伟大发明

还有多少人记得它?

传承千年从未被遗忘

古人喜吟诗作对写写文章

他们记录美好的方式

只能通过人工一页页地抄下来

费事费力费工夫

都不能好好玩耍了

东汉末年时发明了摹印、拓印石碑

大大减轻了人力

随着需记录的文献越来越多

这也不是一个办法

在没有发明更好的印刷术之前

只好默默地与摹印、拓印较劲了

直至盛唐时

发明雕版印刷术

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

甚是欣慰

但是也有致命的缺点

有时刻版需几年时间

错一个字的话,整个版片就废了

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

还需时时担心

这些版片会不会被虫蛀、被压变形

它更适合热销书

印了再印

在墨汁的浸染下

书写时光的印记

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划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和字体凹入的碑石阴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

 

到了宋代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一个新阶段

在他发明胶泥活字之前

还试验过木活字印刷

木头终究是比较矫情

遇水变形,和药剂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还是胶泥省事方便

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

再将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

涂墨印刷出成品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即使在宋元时期

活字印刷术在印刷业中的使用并不普遍

更大范围使用的还是雕版印刷

一方面

由众多字钉拼合而成的印版

版面往往高低不一

很难做到像雕版印刷一样平整

印刷后的成品

容易坑坑洼洼

忽浓忽淡

另一方面

排列的字钉

总不如手写的书版字迹工整

像一个散漫的圈子

无法聚合众人的眼光

清乾隆活字印本孙星衍著《京畿金石考》

乾隆三十八年木活字奉化县志

毕昇的胶泥活字没有传承下来

虽有遗憾

但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后人的改进下

更加人性化、科学化

 

 

 

 

80年代活字印刷被淘汰

2010年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大家念念不忘的

应该是这种可以触摸到的文字脉络

 

 

见字如见人

在那个洛阳纸贵的年代

一个个鲜活的文字跃然于纸上

刻铸了多少的文化与情怀

活字印刷

最难也是最精妙的部分

就是反写字和刻字

只有对每个字的形体了如指掌

才能在下笔时悠悠然

一气呵成

反文加上坚固的木材

新手很难在短时间上手

力道使用不当,还容易伤到自己

一刀一凿一刻

是文字在木头里的诗意畅游

所有的字都雕刻完毕后就需要把它们根据所需整齐地排列成版

排版既要分型,又要承载祖法

序、跋、志等文章,要按古籍格式排版

讲求的是天宽地稳,行格明晰,美观大气

 

 

排版之后的上墨

太轻无法进行下一步的印刷

太重又容易晕染

必须做到每一刷都力道均匀

墨黑的字块

才能更生动

盛世修史,明时修志

由活字印刷术印刷的族谱

抚摸着一个个熟悉而渐渐远去的名字

让人想起了以前的一些往事

无关悲伤

揉进了浓浓的念想

 

 

让活字「活」在当下

翻开一本超过30年以上的书籍

轻抚纸页

字里行间的独特压痕

是老一辈读书人指尖最初的记忆

我们需要做的

不是让它一辈子藏在博物馆里

供人瞻仰

应该让它走进市场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中寻找一个支点

寻找一种商业模式

使之更为乐见

 

 

08年北京奥运会

张大导演让中国的活字印刷术

在世界的朋友圈里刷了一把脸

原本古朴没落的活字印刷术

个个迸发着生命力

 

 

 

 

 

 

台湾版画艺术家 Yu-Hsiang “Shaun” Chung制作了一只《三字经》活字魔方,木头质地。《三字经》,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恰好符合魔方的形态。

他希望通过这只活字魔方,留住某些即将消失在快速变化中的信息时代的中国文明,如木活字印刷术和传统启蒙书籍《三字经》。

著名诗人刘美松力邀好朋友、知名设计师韩湛宁一起,从活字的保护和转换开始,研发活字创意产品与汉字文化产品。“让汉字与现代创意设计相融汇,展现艺术与时尚的非凡魅力,创造汉字的传奇。”

(二维码由活字组成)

2014年,“字在”与奔驰跨界联姻,国内首家活字工坊“字在奔驰”在深圳成立,这种合作是活字文化价值被认可的证明。

四个大型字架共计192个字盘里整整齐齐摆放着约90000枚铅字,12个以活字形状打造的玻璃展柜里,按发明顺序摆放着泥、锡、木、铅、铜、瓷活字,串起整个活字脉络,以及笔记本,铜模U盘等衍生品。

今年新开的分店,“字在”也进驻到空间里面。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移步珠江新城的联合书店分店逛逛。

 

 

 

只有走进了解它

才能更深刻

【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活字印刷】

这里是拾方,我们关注传统手工艺,希望能为它们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

我们爱玩,每天一个脑洞大开的idea,挖掘传统手工艺的现代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这些温暖的活字,可以御寒

见字如见人,在那个洛阳纸贵的年代,一个个鲜活的文字跃然于纸上,刻铸了多少的文化与情怀。

一个个在电脑前飞快打字的少年

一个个拥有着灵活拇指的手机少年

拿起笔洋洋洒洒地签下自己的名字

飞龙凤舞超带感

但令人唏嘘的是

写不好一行字

更别说一篇文章

看到字写得好看的人

忍不住发出一声赞叹

“哇”

一转身就忘了

在印刷术、计算机发达的当今社会

持笔写字,这个原本和喝水一样日常的活动

被打上「文艺范」的标签

而活字印刷

这门只在课本里见过的伟大发明

还有多少人记得它?

传承千年从未被遗忘

古人喜吟诗作对写写文章

他们记录美好的方式

只能通过人工一页页地抄下来

费事费力费工夫

都不能好好玩耍了

东汉末年时发明了摹印、拓印石碑

大大减轻了人力

随着需记录的文献越来越多

这也不是一个办法

在没有发明更好的印刷术之前

只好默默地与摹印、拓印较劲了

直至盛唐时

发明雕版印刷术

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

甚是欣慰

但是也有致命的缺点

有时刻版需几年时间

错一个字的话,整个版片就废了

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

还需时时担心

这些版片会不会被虫蛀、被压变形

它更适合热销书

印了再印

在墨汁的浸染下

书写时光的印记

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划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和字体凹入的碑石阴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

 

到了宋代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一个新阶段

在他发明胶泥活字之前

还试验过木活字印刷

木头终究是比较矫情

遇水变形,和药剂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还是胶泥省事方便

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

再将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

涂墨印刷出成品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即使在宋元时期

活字印刷术在印刷业中的使用并不普遍

更大范围使用的还是雕版印刷

一方面

由众多字钉拼合而成的印版

版面往往高低不一

很难做到像雕版印刷一样平整

印刷后的成品

容易坑坑洼洼

忽浓忽淡

另一方面

排列的字钉

总不如手写的书版字迹工整

像一个散漫的圈子

无法聚合众人的眼光

清乾隆活字印本孙星衍著《京畿金石考》

乾隆三十八年木活字奉化县志

毕昇的胶泥活字没有传承下来

虽有遗憾

但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后人的改进下

更加人性化、科学化

 

 

 

 

80年代活字印刷被淘汰

2010年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大家念念不忘的

应该是这种可以触摸到的文字脉络

 

 

见字如见人

在那个洛阳纸贵的年代

一个个鲜活的文字跃然于纸上

刻铸了多少的文化与情怀

活字印刷

最难也是最精妙的部分

就是反写字和刻字

只有对每个字的形体了如指掌

才能在下笔时悠悠然

一气呵成

反文加上坚固的木材

新手很难在短时间上手

力道使用不当,还容易伤到自己

一刀一凿一刻

是文字在木头里的诗意畅游

所有的字都雕刻完毕后就需要把它们根据所需整齐地排列成版

排版既要分型,又要承载祖法

序、跋、志等文章,要按古籍格式排版

讲求的是天宽地稳,行格明晰,美观大气

 

 

排版之后的上墨

太轻无法进行下一步的印刷

太重又容易晕染

必须做到每一刷都力道均匀

墨黑的字块

才能更生动

盛世修史,明时修志

由活字印刷术印刷的族谱

抚摸着一个个熟悉而渐渐远去的名字

让人想起了以前的一些往事

无关悲伤

揉进了浓浓的念想

 

 

让活字「活」在当下

翻开一本超过30年以上的书籍

轻抚纸页

字里行间的独特压痕

是老一辈读书人指尖最初的记忆

我们需要做的

不是让它一辈子藏在博物馆里

供人瞻仰

应该让它走进市场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中寻找一个支点

寻找一种商业模式

使之更为乐见

 

 

08年北京奥运会

张大导演让中国的活字印刷术

在世界的朋友圈里刷了一把脸

原本古朴没落的活字印刷术

个个迸发着生命力

 

 

 

 

 

 

台湾版画艺术家 Yu-Hsiang “Shaun” Chung制作了一只《三字经》活字魔方,木头质地。《三字经》,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恰好符合魔方的形态。

他希望通过这只活字魔方,留住某些即将消失在快速变化中的信息时代的中国文明,如木活字印刷术和传统启蒙书籍《三字经》。

著名诗人刘美松力邀好朋友、知名设计师韩湛宁一起,从活字的保护和转换开始,研发活字创意产品与汉字文化产品。“让汉字与现代创意设计相融汇,展现艺术与时尚的非凡魅力,创造汉字的传奇。”

(二维码由活字组成)

2014年,“字在”与奔驰跨界联姻,国内首家活字工坊“字在奔驰”在深圳成立,这种合作是活字文化价值被认可的证明。

四个大型字架共计192个字盘里整整齐齐摆放着约90000枚铅字,12个以活字形状打造的玻璃展柜里,按发明顺序摆放着泥、锡、木、铅、铜、瓷活字,串起整个活字脉络,以及笔记本,铜模U盘等衍生品。

今年新开的分店,“字在”也进驻到空间里面。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移步珠江新城的联合书店分店逛逛。

 

 

 

只有走进了解它

才能更深刻

【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活字印刷】

这里是拾方,我们关注传统手工艺,希望能为它们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

我们爱玩,每天一个脑洞大开的idea,挖掘传统手工艺的现代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