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阿里不指望光线给自己打工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阿里不指望光线给自己打工了

互联网大厂想“退圈”了。

文 | 源Sight 周艺

12月11日,阿里再次减持光线传媒,目前阿里的持股比例为4.97%,成为持股5%以下的股东,依然是光线的第三大股东。

阿里和腾讯是互联网大厂中最早为传统影视公司张开怀抱的“耐心资本”,基本在2015前后入股了当时较有前景的几家公司,但随着行业掘金热潮的褪去以及互联网大厂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内容平台后,传统影视公司的资产价值,开始重新被大厂审视。

从占坑的角度讲,阿里和腾讯早已完成布局,然而依据新的发展态势,两大互联网巨头的热情已锐减。当初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于冬说“传统影视公司都将给BAT打工”,然而十年之后,BAT恐怕不再期待影视公司为他打工了,或者说,它需要换一批“打工人”。

姿态摇摆,步调一致

细看会发现,阿里减持光线传媒在这两年并不能称之为新闻。

2015年阿里创投入股光线传媒,投资金额为24亿元,成为持股8.78%的光线传媒第二大股东。2019后陆续减持,根据2023年中报披露,当时阿里创投的持股比例仅剩4.97%。

期间,阿里对光线传媒的投资处于反复纠结的状态。2023年第三季度阿里创投继续减持,持股比例为4.7%,到了第四季度又增持,回到4.97%,等到2024年中报时继续加仓,增持至5.39%,然后就到了最新一次——12月11日,阿里创投再次减持,重新回到了2023年的仓位,4.97%。

一系列反复摇摆的操作之后,阿里对光线整体维持了减持的大趋势。

阿里对于其在影视领域下注的另一资产——华谊兄弟,同样采取了反复拉扯的操作手法,2023年阿里系开始减持华谊兄弟,持股比例从8.07%降为5.07%,到了2024年第一季度,则增至6.07%。

似乎,互联网巨头针对影视资产,都青睐此法。针对华谊兄弟,腾讯从2022年开启飞速减持,2023年初便决意清仓,到了2024年,却又象征性地增持了1%。

在一定程度上,“大减持,小增持”是互联网大厂给影视公司最后的体面,既不会彻底撇清关系,也不愿再当“耐心资本”。

互联网大厂和传统影业巨头的友谊维持了10年,如今正双双迈向下一步,这中间,BAT们希望选择的“打工人”早已不是同一批选手。

新的“打工人”

从目前的资本市场来看,腾讯和阿里在影视股标的的选择上较为一致,除了华谊兄弟,两者还双双选择了博纳影业和万达电影。

2015年和2016年,阿里和腾讯相继入股博纳影业并一起参与了A轮融资,此后多年从未减持,目前二者分别持股6.18%和3.88%,是博纳影业的第三和第五大股东。万达电影亦是如此,阿里系投资公司杭州臻希自2018年进入后“坚定不移”;腾讯则在2023年通过旗下的中国儒意间接投资了万达电影。

不管是态度还是入场时间,两大互联网公司明显对拥有影院资产的博纳和万达更青睐。在影视行业缓慢复苏的大环境下,对影院和院线的把控,是腾讯和阿里对博纳和万达另眼相看的重要原因。

根据博纳影业的2024年半年报,博纳有107家自有影城,888块银幕,电影院业务占据总营收的76.7%,此外院线也与影院互相协同。而从博纳今年主投电影的式微则能看出,影院已经成为博纳最值钱的一块资产。

万达电影的影院业务已不必赘述,在海外和国内市场均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24年9月30日,万达电影在国内已开业影院894家,拥有7468块银幕,市场份额超14%。

相比之下,华谊兄弟虽有影院业务,但因近几年经营不善正在收缩业务,业务重点聚焦在内容开发上,然而近年来其主投作品的爆款率下降明显,与冯小刚的绑定也失去了最初的效果。

相比之下,光线传媒虽然面临同样的窘境,但内容开发上要比华谊兄弟更胜一筹——它与张艺谋亲密合作从票房与口碑来看亦有滑落的危险,旗下自己孵化出的“彩条屋”工作室和动画电影却已经成为公司更核心的高价值资产,全网翘首企足的《哪吒2》便是证明之一。

“我们的传统是靠签约、片约或者靠股份和交情,将来这些都不会存在了。”于冬当年说的这句预言比影视公司给BAT打工更为贴合实际。

互联网大厂前期通过股份换取了“交情”,而后慢慢发展了自己的正规军——腾讯的阅文集团在收购新丽传媒后,以腾讯视频为基点,重塑三驾马车,在剧集市场大杀四方;阿里则在拥有业绩尚可的阿里影业后,恐怕已不需要囤积诸多的影视公司资产。

另一个出口

爱优腾芒的崛起颠覆了影视行业的格局,各大视频平台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了剧集的制作和采购中,用以吸引更多的付费会员,广告植入、版权销售的多元收益模式让剧集成为更具性价比的投资标的。反映到行业中,便呈现出“大剧集、小电影”的形态。

腾讯近几年在影视行业的投资集中在电视剧领域,如2018年收购新丽传媒并入阅文旗下、2021年投资西嘻影视、2022年投资柠萌影视,将市面上有创作爆款剧集能力的公司一一收入囊下。

当疫情绝杀了电影后,剧集则为行业保存了实力,同时崛起的视频平台让有了内容焦虑的互联网公司找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相比还需要依赖线下放映才能实现内容落地的电影链条,视频网站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社交属性,用户可以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发表评论、点赞、分享,还可以通过弹幕等方式进行实时交流。这种互动和社交体验能够增强用户的粘性和参与感,为互联网大厂带来更多的用户数据和商业机会 。

互联网大厂“重仓”视频网站资产,有助于实现其在数字内容领域的战略布局,与自身的其他业务产生协同效应。例如,腾讯通过腾讯视频与旗下的游戏、文学、动漫等业务相互联动,打造了一个完整的数字娱乐生态系统。这种协同效应能够为互联网大厂带来更多的用户流量和商业价值,增强其在互联网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

对传统电影公司的疏离、对剧集市场的青睐有加,时间过去了十年,行业的规则依然由BAT们决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阿里巴巴

7.5k
  • 柔宇显示资产拍卖正式开拍,暂无人出价
  • 南向资金大幅净买入143.06亿港元,美团净卖出额居首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阿里不指望光线给自己打工了

互联网大厂想“退圈”了。

文 | 源Sight 周艺

12月11日,阿里再次减持光线传媒,目前阿里的持股比例为4.97%,成为持股5%以下的股东,依然是光线的第三大股东。

阿里和腾讯是互联网大厂中最早为传统影视公司张开怀抱的“耐心资本”,基本在2015前后入股了当时较有前景的几家公司,但随着行业掘金热潮的褪去以及互联网大厂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内容平台后,传统影视公司的资产价值,开始重新被大厂审视。

从占坑的角度讲,阿里和腾讯早已完成布局,然而依据新的发展态势,两大互联网巨头的热情已锐减。当初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于冬说“传统影视公司都将给BAT打工”,然而十年之后,BAT恐怕不再期待影视公司为他打工了,或者说,它需要换一批“打工人”。

姿态摇摆,步调一致

细看会发现,阿里减持光线传媒在这两年并不能称之为新闻。

2015年阿里创投入股光线传媒,投资金额为24亿元,成为持股8.78%的光线传媒第二大股东。2019后陆续减持,根据2023年中报披露,当时阿里创投的持股比例仅剩4.97%。

期间,阿里对光线传媒的投资处于反复纠结的状态。2023年第三季度阿里创投继续减持,持股比例为4.7%,到了第四季度又增持,回到4.97%,等到2024年中报时继续加仓,增持至5.39%,然后就到了最新一次——12月11日,阿里创投再次减持,重新回到了2023年的仓位,4.97%。

一系列反复摇摆的操作之后,阿里对光线整体维持了减持的大趋势。

阿里对于其在影视领域下注的另一资产——华谊兄弟,同样采取了反复拉扯的操作手法,2023年阿里系开始减持华谊兄弟,持股比例从8.07%降为5.07%,到了2024年第一季度,则增至6.07%。

似乎,互联网巨头针对影视资产,都青睐此法。针对华谊兄弟,腾讯从2022年开启飞速减持,2023年初便决意清仓,到了2024年,却又象征性地增持了1%。

在一定程度上,“大减持,小增持”是互联网大厂给影视公司最后的体面,既不会彻底撇清关系,也不愿再当“耐心资本”。

互联网大厂和传统影业巨头的友谊维持了10年,如今正双双迈向下一步,这中间,BAT们希望选择的“打工人”早已不是同一批选手。

新的“打工人”

从目前的资本市场来看,腾讯和阿里在影视股标的的选择上较为一致,除了华谊兄弟,两者还双双选择了博纳影业和万达电影。

2015年和2016年,阿里和腾讯相继入股博纳影业并一起参与了A轮融资,此后多年从未减持,目前二者分别持股6.18%和3.88%,是博纳影业的第三和第五大股东。万达电影亦是如此,阿里系投资公司杭州臻希自2018年进入后“坚定不移”;腾讯则在2023年通过旗下的中国儒意间接投资了万达电影。

不管是态度还是入场时间,两大互联网公司明显对拥有影院资产的博纳和万达更青睐。在影视行业缓慢复苏的大环境下,对影院和院线的把控,是腾讯和阿里对博纳和万达另眼相看的重要原因。

根据博纳影业的2024年半年报,博纳有107家自有影城,888块银幕,电影院业务占据总营收的76.7%,此外院线也与影院互相协同。而从博纳今年主投电影的式微则能看出,影院已经成为博纳最值钱的一块资产。

万达电影的影院业务已不必赘述,在海外和国内市场均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24年9月30日,万达电影在国内已开业影院894家,拥有7468块银幕,市场份额超14%。

相比之下,华谊兄弟虽有影院业务,但因近几年经营不善正在收缩业务,业务重点聚焦在内容开发上,然而近年来其主投作品的爆款率下降明显,与冯小刚的绑定也失去了最初的效果。

相比之下,光线传媒虽然面临同样的窘境,但内容开发上要比华谊兄弟更胜一筹——它与张艺谋亲密合作从票房与口碑来看亦有滑落的危险,旗下自己孵化出的“彩条屋”工作室和动画电影却已经成为公司更核心的高价值资产,全网翘首企足的《哪吒2》便是证明之一。

“我们的传统是靠签约、片约或者靠股份和交情,将来这些都不会存在了。”于冬当年说的这句预言比影视公司给BAT打工更为贴合实际。

互联网大厂前期通过股份换取了“交情”,而后慢慢发展了自己的正规军——腾讯的阅文集团在收购新丽传媒后,以腾讯视频为基点,重塑三驾马车,在剧集市场大杀四方;阿里则在拥有业绩尚可的阿里影业后,恐怕已不需要囤积诸多的影视公司资产。

另一个出口

爱优腾芒的崛起颠覆了影视行业的格局,各大视频平台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了剧集的制作和采购中,用以吸引更多的付费会员,广告植入、版权销售的多元收益模式让剧集成为更具性价比的投资标的。反映到行业中,便呈现出“大剧集、小电影”的形态。

腾讯近几年在影视行业的投资集中在电视剧领域,如2018年收购新丽传媒并入阅文旗下、2021年投资西嘻影视、2022年投资柠萌影视,将市面上有创作爆款剧集能力的公司一一收入囊下。

当疫情绝杀了电影后,剧集则为行业保存了实力,同时崛起的视频平台让有了内容焦虑的互联网公司找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相比还需要依赖线下放映才能实现内容落地的电影链条,视频网站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社交属性,用户可以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发表评论、点赞、分享,还可以通过弹幕等方式进行实时交流。这种互动和社交体验能够增强用户的粘性和参与感,为互联网大厂带来更多的用户数据和商业机会 。

互联网大厂“重仓”视频网站资产,有助于实现其在数字内容领域的战略布局,与自身的其他业务产生协同效应。例如,腾讯通过腾讯视频与旗下的游戏、文学、动漫等业务相互联动,打造了一个完整的数字娱乐生态系统。这种协同效应能够为互联网大厂带来更多的用户流量和商业价值,增强其在互联网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

对传统电影公司的疏离、对剧集市场的青睐有加,时间过去了十年,行业的规则依然由BAT们决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