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近发生的大型灾难都没有一个规模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是非常可怕的。在当前的许多冲突之中,仍有很多是二战时期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战争对于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不同的影响,因此难怪作者和电影制作人不断地挖掘二战的历史,寻找新的故事。
《动物园长的妻子》(The Zookeeper's Wife,4月31日美国上映),就是一个非凡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勇敢正义的波兰人,他们从华沙贫民区偷偷带着犹太人来到他们的动物园中。但是由于许多原因,这部电影没有变成想要成为的伟大作品。忽视那么重要的故事的确不合适,但是事实上这部电影“还不错”。
当然,并不是一部电影都可以成为口碑与商业上的成功,就像《黄金时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桂河大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光荣岁月》(Hope and Glory)、《细细的红线》(The Thin Red Line)、《钢琴家》(The Pianist)或者《索尔之子》(Son of Saul)那样。但是除了那些已经非常知名的电影之外,还有10部鲜为人知的二战电影值得被人关注。
《缅甸的竖琴》(The Burmese Harp,1956)
技术上而言,这部电影的剧情设置在战争结束之后。太平洋战争末期的缅甸战场,一队日本士兵行进在撤往泰国的途中。上等兵水岛志愿接受任务,去劝降一队负隅顽抗的日本士兵。但是,事情并没有按照水岛的计划进行,自学竖琴弹奏的水岛却遇到了事情的转折点。
悲痛的水岛慢慢走在前往战俘营的路上,但是他看到了英国医疗人员为死去的日本战俘建立了“无名战士之墓”并献上鲜花,于是大受触动,以僧人身份留下来,将埋葬战死同胞的遗骸作为此后的责任和工作。他用音乐化解战争苦难,并皈依佛门安抚战争亡灵。
虽然几乎没有传统音乐,《缅甸竖琴》却有着一些伴随着世界名曲的令人心碎的画面。在《缅甸的竖琴》中,音乐成为了传达诗意的重要载体——先是日军的合唱无意间打动了前来偷袭的英军,而后上等兵水岛的竖琴声彻底击溃了英军的心理防线,两军竟然在竖琴的伴奏中合唱了一曲英国作曲家毕肖普谱写的脍炙人口的《可爱的家》,日军因此放下了武器,避免了一场激战。
《士兵之歌》(Ballad of a Soldier,1959)
时至今日,这部从苏联时代遗留下来的宝石,相比于之前1957年略微有点色情的电影《雁南飞》(The Cranes Are Flying),略微有点黯然失色。仅仅是十分钟的团聚,这部电影就让我们体会到了苏联、美国和英国人民在二战中的悲欢离合。
在击毁了敌人的两辆坦克之后,19岁的通讯兵阿廖沙获得了一个嘉奖。阿廖沙请求回家探望母亲,并帮助母亲修屋顶。阿廖沙踏上了归途,但却被一些小事情耽误了时间,包括陷入爱河。但是,阿廖沙回到家乡,只来得及用10分钟和母亲在田边说几句话就要离去归队,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影片突破了叙事电影的框框和戏剧结构,采用了散文结构,它涉及的社会生活面远远要比叙事电影宽广得多。《士兵之歌》并没有用虚假的乐观主义的调子来冲淡悲剧气氛,这在前苏联电影中是新的尝试。这部影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称得上是创新的佳作,它对以后的苏联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战斗列车》(The Train,1964)
你不可能不去爱这部极度虚构但却不完全不真实的故事。主角伯特·兰卡斯特 (Burt Lancaster)是一名深谙艺术无价的德国指挥官,下令将一批法国名画从博物馆搬回德国去。导演约翰·弗兰肯海默(John Frankenheimer)却把这个保存艺术的故事变成一个惊险动作片,火车司机跟法国铁路局人员及地下游击队配合行动,用鱼目混珠及瞒骗等种种方式跟德军斗智,力保国宝不致流出国境之外。一方面,在生命遇到危险的时候,还去在乎这些艺术品是非常愚蠢的行为,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不是文化,我们又在为什么而战呢?
《最后一班地铁》(The Last Metro,1980)
这是一个面对法西斯主义不好斗的法国文化的例子,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执导的这部战时电影也成为出色的“后台”电影。影片背景为二战中德国占领下的巴黎,卢卡斯·斯坦纳(海因茨·本南特饰)和他的妻子玛丽安·斯坦纳(凯撒琳·丹尼芙饰)本来经营着一座还算不错的剧院,但是他的犹太人身份使他不得不藏身于剧院的地窖之下指导演出,而他美丽的妻子玛丽翁则走向前台,维持着剧院的运营。尽管有犹太人深藏地窖,躲避纳粹的情节,但是影片中处理的没有想象中那么惊心动魄,特吕弗更多的还是为我们展示了被德占领下法国的人情百态。
《圣洛伦索之夜》(The Night of the Shooting Stars,1982)
作为当代郊区的一个睡前故事,《圣洛伦索之夜》就像是残酷的现实主义和异想天开的童话之间的跷跷板。我知道这听起来真的很烦,但是回到1982年,这样的故事在电影院里更为新颖,而塔维亚尼兄弟知道他们在开创先河。
一个意大利小镇试图在战争中垂死挣扎而幸存下来,他们因所持道德观点、文化程度以及阶级的不同,从而破裂。撤退的德国人将摧毁他们路上的一切,所以大多数居民因为并不知道确切的目的地,而没有选择逃离。心灵的游戏和悲剧的等待,如同人性和幽默的轻松时刻,导演兄弟俩将他们童年的回忆化作一部精心装饰的史诗,用浪漫的语言再现一个逝去的经历,为二战电影谱出了一个平民版的经典。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Bent,1997)
这是关注被纳粹迫害的同性恋者的几部电影之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有着戏剧性的开篇,米克·杰格(Mick Jagger)在月亮上唱着歌。电影想要展现每一种爱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式,即使有着最坏的可能性设置。克里夫·欧文饰演的马克思,与罗泰尔·布鲁特饰演的贺斯在同一个集中营工作。虽然无法触摸,但是这两人却有着紧密的关系。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是一部沉重的程式化电影,而剧本也极为尖锐。这是一部扭曲的电影,是那个纳粹年代人性的扭曲,是那个压抑年代灵魂的扭曲。该影片以浓厚政治立场阐释同志面对生存、尊严,与政治、社会发生冲突时,必须采取的立场与手段,发人深省,影片感情张力强大。
《灰色地带》(The Grey Zone,2001)
让我们来直接面对,这些电影都是令人沮丧的,但是《灰色地带》却是一部会让你需要2片埃克塞德林(偏头痛止痛片)的更为残酷的电影。
在《索尔之子》之前,没有电影能够真正“进入”臭名昭著的奥斯威辛集中营,除了蒂姆·布雷克·尼尔森(Tim Blake Nelson)的《灰色地带》。它重点描述犹太人特遣队,他们被允诺暂时的生存和一点食物,从而搬运尸体让死亡的齿轮继续转动。在最初的冲击之后,电影集中于讲述集中营起义的故事。
我们都会想,如果我们陷入这种可怕的局面,我们会怎么办呢?这是一部敢于回答的罕见电影。
《芋虫》(Caterpillar,2010)
这是一部非常恐怖的电影,《芋虫》专注于战时的日本家庭,以及一个照顾返回的战争英雄丈夫的女人。尽管久藏有大量的勋章,但是他在战场上却有着包括强奸和滥杀无辜的行为。从战场归来的久藏,变成了面部严重烧伤、四肢全无的废人。他是一个有着极端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溃烂外壳,但是却对妻子有着性虐待。而妻子出于爱国的责任和妻子的义务,忍受着那些她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这不是一部奇怪的恋物癖电影。若松孝二导演之前的作品《联合赤军》,是一部关于极端政治集团狂热的最具洞察力的电影之一。极右的《芋虫》几乎可以被看作是这部出色作品的姊妹篇。
《少女洛荷》(Lore,2012)
这是澳大利亚导演凯特·休特兰(Cate Shortland)出色的电影作品,故事讲述了洛荷在纳粹父母被美国人带走后,带着四个弟妹远从巴伐利亚回到汉堡投靠外婆。在投亲的过程中,她渐渐认识到事情的真相,吸取事实的教训,拼凑真相片段,从一个小女孩变成了饱经世故的大人。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一部公路电影,一部冒险电影,一部令人眼花缭乱的自然主义电影,最重要的是这是一部人道主义电影。
《我们的父辈》(Generation War,2013)
大量电影都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档案进行人性化改编。在四个半小时中,故事从1941年一直讲到1945年,大致是从二战即将面临转折,德国人从一路凯歌到陷入困境讲起。主角是五个生活在柏林的普通青年,他们本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却因为战争不得不奔赴战场,各奔东西。其中有一个满腹荣誉感的哥哥,一个重情义的弟弟,一个受迫害的犹太人,一个观察细微的护士,以及一个野心勃勃的表演者。“遵守命令”是标准的老套路,但这个故事最引人注目的是看到那么多人其实并不同意他们的政府,但却发现他们仍在继续前进。或许这是历史修正主义,或者是对未来的一个警告。
(翻译:竺怡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