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才友好型城市”发展指数课题组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钱明辉、应芷安、潘菲
界面新闻/界面智库:崔宇、毛盾、王玉
2024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界面新闻/界面智库等联合启动了“中国人才友好型城市发展指数”研究,旨在科学评估不同区域“人才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水平,发现各地在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过程中的“痛点”和“堵点”,为各地人才政策制定提供兼具实用性和针对性的参考。课题组撰写的《长江经济带“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研究报告》,已于11月9日在南京举办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发布。
相关阅读:
长江经济带“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研究报告:成都、武汉、上海位居前三,部分中小城市更“爱才”
课题组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政策精神,并结合相关理论研究,从政策广度、政策力度和政策效果等维度全面综合地构建了“人才友好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爱才友好度”“育才友好度”“引才友好度”“用才友好度”和“宜才友好度”等5个一级指标,以及32个二级指标。
相关阅读:
城市人才政策观察① | 各地人才服务各具特色,侧重点有何不同?
城市人才政策观察② | 人才政策哪里更透明?中小城市有待提升
城市人才政策观察③ | 人才住房保障:西部表现突出,东部更加多元
为了进一步探究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引才友好度”,课题组选取了“引才类型包容度”二级指标进行评估(得分在0-1分之间),“引才类型包容度”主要是指城市人才引进政策所涵盖的人才类型情况,比如是否覆盖中专或大专学历人才、技能人才、以农民工为代表的特殊人才以及对本科人才是否存在限制条件等。
研究发现,中西部地区部分城市的引才类型包容度表现欠佳;在吸引低学历人才、技能人才及特殊人才方面,中小城市和特大超大城市均存在较大的政策优化空间。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特大超大城市在引进本科层次人才时,设置了相对较多的限制性条件。
具体来看,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引才类型包容度”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31.8%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引才类型包容度表现不佳(得分为0),均位于中西部地区。其中,中部地区有42.3%的城市得分为0,西部地区有39.3%的城市得分为0。整体来看,中西部地区部分城市在引才政策和机制上存在不足,与东部同质化严重,缺乏差异化和特色化的引才策略。从城市规模看,中小城市中有36.4%的城市引才类型包容度得分为0,这一比例高于大城市(19.2%)和特大超大城市(28.6%)。
第二,36.4%的长江经济带城市没有针对低学历人才制定相关的引进和培育政策。从地理区域看,东部地区有96%城市的人才政策中覆盖了关于中专或大专学历的人才引进政策;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这一比例均略超50%。从城市规模看,有73.1%的大城市对中专或大专学历人才进行吸纳包容,中小城市和特大超大城市的这一比例分别为61%和57.1%。
第三,38.2%的长江经济带城市没有针对技能人才制定相关的引进和培育政策。从地理区域看,东部地区有96%的城市人才政策中覆盖了关于技能人才的吸引政策;中部和西部地区均有50%左右的城市覆盖了相关政策。从城市规模看,有73.1%的大城市对技能人才进行吸纳包容,特大超大城市和中小城市覆盖相关政策的比例分别为57.1%和58.4%。
第四,41.8%的长江经济带城市没有针对特定行业的特色人才制定相关的引进和培育政策。从地理区域看,东部地区有88%的城市人才政策中覆盖了关于特殊人才的吸引政策;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这一比例分别为51.5%和48.1%。从城市规模看,有73.1%的大城市对技能人才进行吸纳包容,中小城市和特大超大城市的这一比例分别为54.5%和42.9%。
第五,41.8%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对本科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做了限制,比如,对本科人才落户有一定的年龄、工作时间和社保基数要求。从地理区域看,东部地区有76%城市的人才政策中对本科人才没有限制,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这一比例分别为53.8%和51.5%。从城市规模看,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分别有61.5%和61.0%的城市对本科人才没有限制,而超过八成的特大超大城市对本科人才的引进做了限制。
实施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对于促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及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具有深远意义。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引才类型包容度,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中西部地区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应注重实效性。当前大多数城市实施的人才引进政策着重于吸引高层次人才,包括顶尖人才、省级及以上领军人才、博硕士研究生及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精英等。中西部地区需依据本地产业结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进适配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助力。
二是中小城市应强化对低学历特殊技能人才的引进政策。这些城市可能无法像大城市那样提供高额的薪酬福利或丰富的职业发展机会,但可以通过精准识别并引进符合本地产业发展需求的低学历特殊技能人才,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中小城市应首先进行深入的产业调研,明确哪些行业和岗位需要特定技能的人才,然后制定差异化的精准引进人才政策。
三是特大超大城市应降低对本科人才的引进限制。这些城市虽然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但面对日益多样化的企业需求,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该制定更加包容的本科引才政策,如放宽年龄限制、简化落户流程等,进一步丰富企业的人才选择空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