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新车新技术”关注,爱车爱生活
1个影响超千万受众的汽车精神家园
大约一年前,新车君赴吉利的发源地浙江台州,参加了帝豪GS的试驾会。
为了展现帝豪GS的亮点配置——ACC自适应巡航,吉利安排了十数辆试驾车排成一队,在车流稀少的一座大桥上同时开启ACC,于是出现了一队五颜六色的帝豪GS,以几乎相同的车速与车距在桥上行进,场景颇为壮观。
没有想到,就在一年以后,吉利在同一个地点、以同一款车型,上演了一场153辆车“神同步”的大戏,创下了一项意义特殊的吉尼斯记录。事后有人认为这是一场营销作秀,看不出有什么实质意义,这种认识的误区,正是吉利希望扭转的。
你了解自适应巡航吗?
自适应巡航,一个并不算新潮的配置,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问世。国内消费者听到它大多不会感觉陌生,但真正了解或使用过这项功能的人却不算多。甚至汽车圈内的行业人士,也有人分不清车道保持、车道偏离辅助与自适应巡航之间的关系。
我们先来理一下:
首先,定速巡航这项配置简单明了,适用场景是车流稀少的高速公路上,启动后车辆可以自行保持设定的速度进行巡航,让驾驶员的右脚可以休息一下。这项配置已经普及到了很多10万以内的车型上,所以大家都不陌生。
字面上来看,自适应巡航并没显得比定速巡航高级多少,但实现起来却复杂得多。它需要在车头安装一个测距雷达,判断与前车的距离,并将数据传输给车载电脑进行运算,可以在前车进行加速或减速时,控制本车的油门和制动系统,从而与前车保持适当、安全的距离。
也就是说,配有定速巡航的车型,只有在车流非常少、路况非常好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而自适应巡航的适用场景就广泛得多。理想情况下,只要上了高速就可以直接把自适应巡航打开,让它自己控制减速和提速,几乎完全解放了右脚。
当然,这句话不能忽略前面那个“理想情况下”的前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路上的车辆都严守交通规则与礼节、不强行变道和插队。话说到这,大家肯定都明白,这种场景在中国当下是极其不现实的。
一般的自适应巡航,雷达探测的主要区域为本车道正前方,当旁边车道有车辆汇入时,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将汇入车辆当作新的跟随目标。如果汇入车辆的动作不太突兀,雷达系统是可以从容应付的,但中国的交通环境是全世界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强行变道随处可见,这种时候如果驾驶员没有介入,就很容易发生事故。
正因如此,自适应巡航这项功能,在中国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配备这项功能的车型,大多都只在顶配版本上象征性地标注一下,而选装的话往往需要万元以上的加价。所以很少有人会为了自适应巡航这项功能,专门去选购顶配或者选装包。
“不就是高级点的定速巡航嘛,买了又不好用,还那么贵”这是很多人拒绝自适应巡航的理由。于是,在帝豪GS上市时,关注它的人多是被外观、内饰和其它配置所吸引,至于高配搭载了自适应巡航?普遍的态度却是“聊胜于无”。
而在新车君看来,自适应巡航的重要性被我们严重低估了。
ACC是舒适配置,还是安全配置?
有研究机构统计过,除去一些驾驶员操作不当导致的事故外,高速公路上引发车祸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车辆自身出现爆胎一类的故障,二是驾驶员疲劳驾驶,出现车道偏离或制动不当,三是夜间、大雨、大雾天气对视线产生影响。
先不考虑第一个原因,我们看看自适应巡航对于后两种情况可能发挥的作用。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一个感受:在市区或省道、国道上开车时,由于需要频繁变道、超车,驾驶员即使身体开始疲劳,但也并不容易犯困。反而是在高速路上行驶时,如果车流稀少且路况良好,即便是前一天休息得很好,也很容易马上就开始犯困。
这是因为这种路况下驾驶员无需高度集中精力,如果身边没有陪驾保持聊天的话,就很自然地会放松警惕,而在这种高速行驶的状态下,驾驶员稍一疏忽,就有可能酿成惨祸。此时正是自适应巡航大展身手的时机。
打开自适应巡航后,驾驶员控制油门和刹车的右脚可以完全解放,就这么一个小细节,其实就能在长途行驶时减轻很多负担。因为驾驶员可以把控制车距的任务完全交给汽车,自己只需对路面保持监控,双手握住方向盘保持车道稳定即可。
这时你可能会质疑:“驾驶员任务变轻后,岂不是更容易犯困?”这其实是想当然的一个推论,新车君自身多次亲身体验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开启自适应巡航后,身体就可以保持一个更轻松、更舒适的坐姿,这个时候身体是不容易发生疲劳的。
自适应巡航不是自动驾驶,所以驾驶员依然需要时刻去观察路况,保持警惕,并在必要情况下即使介入。这种适度的警惕性,一方面不会让驾驶员因长时间过度紧张而出现疲劳,另一方面也避免其过于放松。
一次试驾某款豪华车期间,新车君在凌晨之后独自在高速上奔袭了200多公里,路上的车辆不算多,开了一会就有点犯困。这时我把自适应巡航打开,身体放松地靠在座椅靠背上,精神反而清醒了许多,就这样没有间断地在高速上开了两个小时,最后到家也并没有觉得很累。
在这种场景下,自适应巡航的角色就不单单是一个配置,而更像一个和你一起监控路面、并帮你执行一些简单、乏味操作的Copilot,一个陪你一起开车的朋友。这个朋友虽然面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反应不够快,但在另一方面却能比人类更有独到之处,例如驾驶员的视线受到影响时。
高速行驶时,夜间、雨、雾天气都会影响驾驶员的视线,这种环境下跑高速,人们很容易因判断失误而引发事故。例如在繁忙的京沪高速,每当出现下雨的天气就经常出现两车追尾、甚至连环追尾的事故,原因就是高速行驶的汽车溅起的水雾,严重影响到后方驾驶员的视线。
这种情况下,基于雷达或摄像头的自适应巡航就能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它们在恶劣天气下不一定做到万无一失, 但在驾驶员保持警惕的前提下,却能给行车安全加上一份双保险。而在开夜车时,自适应巡航与白天的表现基本相同。
所以,当我们以舒适性配置的角度看,认为自适应巡航在国内路况中效果不佳时,其实需要换个角度,把它看作一个分担任务、保驾护航的陪驾。这样一来,你还会觉得自适应巡航是个鸡肋配置吗?
帝豪GS配备ACC,有多大意义?
从博瑞开始,吉利的造车理念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背后的一大原因,就是收购沃尔沃之后吸收了后者对于安全造车的理念,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中高配车型上配备了自适应巡航,把这项曾经数十万元级别的豪华车上的配置,拉到了20万元以内。
在此之前,即便是在豪华车阵营,自适应巡航也都局限在顶配版本,即便是注重主动安全的沃尔沃,在S60L上,也只有售价接近40万元的顶配版本才配备。再看旗舰级的奔驰S级,配备这项功能的S500版本,售价已经逼近200万元。
而在博瑞之后,吉利又不断降低自适应巡航的入门门槛,博越的顶配与次顶配开始搭载这项功能,售价控制到了15万以内。而帝豪GS上市后,自适应巡航的门槛被进一步拉低到了10万元级别,并同时配备了市区效果明显的主动刹车功能。
而就在两年前,预算只有十万元左右的消费者,对这两项功能是绝对不敢奢求的。随着成本的不断降低,豪华车上的诸多配置都会逐渐出现到普通的家用车上,但吉利如此快速地推广应用自适应巡航,在行业内是非常超前的。
在外观设计、内饰做工、科技与娱乐性配置方面,帝豪GS都是同级别中非常有竞争力的一款跨界SUV。但很多人依然没有意识到,这款车最值得称赞的,是让更多普通消费者享受到了高科技的安全配置。
即便帝豪GS没有配备自适应巡航,依然是综合实力十分出众的一款车型,但吉利做出了这个选择,让人看到了这家车企在卖车、营利的同时,也有推动汽车行业安全进步的一份担当。
看到这一点,你还会觉得吉利的“神同步”吉尼斯记录,只是一场没有意义的营销秀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