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正成为中国外贸增长的新引擎。依托于16个重点城市的政策文本以及对跨境电商卖家、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及行业专家的深度访谈,界面新闻/界面智库/亚马逊全球开店联合编写了《高质量出海——中国城市跨境电商转型案例库》蓝皮书报告(点击标题查看原文),旨在梳理重点城市如何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跨境电商发展转型战略,并深入分析了转型背后的逻辑与动因、问题与挑战(编者注:重点城市包括深圳、广州、上海、宁波、杭州、金华、南京、苏州、济南、青岛、郑州、合肥、成都、厦门、泉州和中山等)。
一、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综述
(一)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
近年来,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全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占货物贸易进出口的比重,已从2015年的1%增长到2023年的5.7%。增速也显著高于整体外贸,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1.5%,高于同期外贸整体增速6.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方面表现尤为亮眼,2023年全国跨境电商出口规模达到1.84万亿元,同比增长20.2%;进口方面总体较为稳健,2020年至2023年,连续四年保持在5300亿元左右的规模。
出口在跨境电商中占据主导地位,跨境电商的出口规模在近年节节攀升,2020年跨境电商的出口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达1.09万亿元,同比增速高达39.2%,较上一年增速上升8.7个百分点。同样源于高基数影响,2021年和2022年跨境电商出口同比增速有所下滑,但出口规模分别达到1.39万亿元和1.53万亿元。2023年,出口规模进一步增长至1.84万亿元,同比增速达到20.2%,较上年上升10.1个百分点,重回上升通道。2024年前三季度跨境出口规模为1.48万亿元,同比增速为15.2%,按照这一趋势,今年有望接近2万亿元。
亚马逊的数据也支持了这一趋势。过去两年,在亚马逊全球站点销售额超100万美金的中国卖家数量,增长了近55%;销售额超过1000万美金的中国卖家数量,增长了近60%。这表明,中国卖家在跨境电商出口领域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
(二)中国跨境电商政策演变
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在近年的井喷式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持续多年的政策支持。中央政府的顶层设计、各大部委的统筹协调,推动相关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革新,为跨境电商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跨境电商的试点进程从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开始,2009年深圳作为首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工作思路已经着眼于国际,到2012年更是进一步细化到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通关服务试点,2013年专门面向跨境贸易商务零售出口业务的试点启动,到2015年跨境电商试点进一步升级为综合试验区。
这些综试区打破传统贸易的地域限制,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也推动了跨境电商产业链进一步完善,推动了跨境电商的规范化发展,构建了跨境电商生态体系,为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和监管模式提供了中国方案和经验。
自2015年3月7日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获批以来,有六个批次的跨境电商综试区分别在2016、2018、2019、2020、2022年获得国务院批复,由此,全国跨境电商综试区达到165个。
各大综试区获批先后有别、取得的成绩也各有不同。商务部面向已获批的跨境电商综试区开展了考核评估。从目前已公布的结果看,2021、2022、2023年的评估考核结果中,共计有14个城市进入过第一档(成效明显)。其中,杭州、宁波、青岛、上海、广州、深圳连续三年都进入第一档;郑州、厦门、义乌、苏州有两次进入第一档;南京、长沙、成都、重庆有1次进入第一档。上述城市大都位列本次调研的16个重点城市之中。
二、城市跨境电商转型的政策特征
(一)纷纷推出“行动计划”,甚至提出激进的“倍增方案”
从调研来看,深圳、上海、杭州、南京、成都、苏州和泉州等城市都推出了明确的“行动计划”,旨在推动跨境电商的高质量发展。从各地的“行动计划”来看,重点任务聚焦在“园区建设、平台招引、主体壮大、产业培育、服务生态、人才培养、制度创新”等方面。比如,在制度创新层面,成都提出“进一步优化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监管模式退税流程;杭州提出“打通制度创新堵点,优化提升顶层设计,推动新一轮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改革,形成杭州跨境电商发展新优势”。
此外,“外贸出口强市、跨境电商弱市”还提出了激进的“倍增方案”。比如,苏州提出通过海关监管平台的跨境电商进出口额每年要实现翻番以上,力争在2026年底达到1500亿元,即在2026年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比2023年翻12倍。
(二)推动“产业带+跨境电商”融合发展,提升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地结合产业和禀赋优势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带”融合发展,引导本土传统优势产业通过跨境电商实现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生产。
从调研来看,各地推动“产业带+跨境电商”融合发展有如下几个典型特征:第一,坚持“一产一策”“一区一特色”“一区一品”,指导县级市(区)和产业园区因地制宜制定优势产业带出海行动计划;第二,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带动产业和企业“出海”;第三,利用数据赋能产业链上下游,为设计、生产、营销等环节提供决策支持,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和精准化营销,提升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第四、对跨境电商产业园区进行政策支持和资金奖补。比如,广州指导各区根据产业优势打造特色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并对入选的“鲲鹏”产业园区运营主体给予最高5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三)鼓励“品牌出海”,避免同质化和内卷化竞争
“品牌出海”是近年在跨境电商领域出现的一个新趋势,多数城市在跨境电商相关政策中均提到了“品牌出海”,旨在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导向,提升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避免企业陷入“价格战”的同质化和内卷化竞争。
从调研来看,各地鼓励“品牌出海”有如下几个典型做法: 第一,对企业市场推广费用给予资金扶持。以广州为例,政府对于优秀跨境电商“品牌出海”企业在市场推广上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这些企业无论是通过社交媒体、搜索引擎进行广告投放,还是利用跨境直播、第三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品牌推广,所产生的实际费用均可获得不超过50%的资金扶持。
第二,为企业海外维权费用提供补助。面对企业在海外维权的困境,南京等地特别设立了维权费用补助政策。对于在海外知识产权纠纷中获得胜诉或和解的企业,政府将根据实际维权费用给予一定补助。
第三,助力企业国际化布局与品牌塑造。各地政府鼓励并支持跨境电商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包括但不限于推动其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境外专利申请以及获取国际认证等。
(四)加强对跨境电商产业链的补贴,补贴类型和资金来源趋多样化
目前,各地都在充分利用中央外经贸跨境电商类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跨境电商产业链,部分城市和县区也安排了专项资金支持当地跨境电商发展。比如,苏州鼓励各县级市(区)研究制订当地跨境电商发展规划、出台叠加政策,加大支持力度,扩大资金盘子。
从补贴力度来看,各项补贴大都设立了上限,最高者可达500万元。从调研来看,也有一些项目的补贴金额在政策文件中尚未明确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当地相关部门对补贴金额的问题讳莫如深。从补贴种类来看,从鼓励规模扩张到培育自主品牌,从数字化到线上线下零售新模式,从营销推广到银行贷款,从办公租金到人才引进,补贴种类可谓百花开放。从资金来源来看,除了财政资金,各地还在积极探索利用社会资本。比如,南京提出引导社会资本成立跨境电商产业基金,扩大跨境电商业务直接融资规模。
三、城市跨境电商转型存在的问题
(一)尚未形成跨境电商数据定期发布制度,统计口径不一致的问题突出
目前,跨境电商数据统计问题较为突出,已明显滞后于跨境电商自身的发展水平,造成在城市间难以开展有效的横向对比,同时也难以准确衡量跨境电商进出口、出口或进口在外贸总额中的比重。
一方面,各地没有形成定期发布制度,有关统计数据大多散见于新闻报道或领导讲话中,未能形成标准的时间序列数据集,因此难以集中且系统地追踪和观察当地跨境电商的发展脉络和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各地统计口径也不尽相同,部分城市以收发货人所在地进行统计公开,而部分城市则以本地口岸清关或公共服务平台申报数据为准,导致城市间数据不可比。比如,厦门只公布通过跨境电商监管平台的跨境电商进出口数据;再如,关于济南的跨境电商进出口数据,在公开渠道上难以获取全面信息,仅能查询到济南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内部的相关进出口数据,无法掌握济南整体跨境电商的进出口情况。
同时,当前城市跨境电商的数据统计范围相对狭窄,主要局限于当地的进出口规模以及笼统的进口和出口数据,鲜有细化到具体商品类别的数据,也缺乏关于出口目的地或进口来源地的详细数据,并且对不同报关方式的跨境电商数据也鲜有提及。
(二)跨境电商阳光化进程较为缓慢,企业面临政策的不确定性风险
在快速增长的同时,跨境电商行业整体面临着合规纳统、缴税退税、征信数据缺失等痛点。因此,以政策引导跨境电商阳光化、合规化的信号越来越强。但是,目前各地对“阳光化”的关注还不够,更多的注意力仍在“量”上,即推动跨境电商行业规模扩大。即便是2023年7月率先提出“阳光化”试点的深圳,现阶段也只是在部分企业中进行阳光化试点。
由于税收、海关等政策制定一直基于传统外贸形态,客观上限制了跨境电商合规化进程。当然,阳光化进程缓慢也与跨境电商的行业特征密不可分。跨境电商交易批量小、频次高、品种多,且以中小企业为主,大多通过“买单出口”等非法方式,难以体现企业真实贸易数据。
与此同时,尽管阳光化和合规化可以提升整个行业的信誉和效率,让跨境电商出口企业更合规地获取采购进项发票,更加规范化的报关,方便出口退税和出口贸易收汇,进而让跨境电商企业获得资本青睐,但政策不确定性也使得跨境电商企业面临着潜在的政策风险。根据调研结果,深圳、成都等地的商务部门对于阳光化政策的走向认识模糊,对于阳光化政策的现状、成效及未来展望,普遍保持谨慎态度,不愿公开透露具体信息。
(三)专业人才短缺成普遍现象,制约跨境电商行业发展壮大
跨境电商行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这些人才需掌握跨文化沟通、国际贸易和电商平台运营等关键技能。由于该行业的特殊性,传统教育体系尚未完全适应这一变化,导致市场上具备实战经验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根据调研结果,多个城市的卖家均反映了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短缺的问题。他们指出,招聘具有海外背景的跨境电商人才更是困难重重,因为这些人才更能理解国外客户的文化和习惯,对公司发展至关重要,他们希望政府能协助企业招揽这类人才。
此外,人才的短缺还会进一步引发严重的信息壁垒,进而限制区域内跨境电商的发展规模。以深圳和中山为例,深圳得益于频繁的跨境电商人才交流,信息流通迅速,促进了行业的快速发展。然而,在中山,由于尚未有效引进外地人才,难以实现行业信息的有效共享,导致一些重要的行业信息传递滞后,影响了当地跨境电商的及时响应和竞争力。
(四)品牌出海面临知识产权保护挑战,需要政府和协会合力协助
在“品牌出海”的过程中,知识产权纠纷成为跨境电商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根据调研结果,多数城市的企业在拓展国际市场时,都面临着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
比如,有泉州的企业反映,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出台相关政策,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或纠纷处理上,让企业能够与国外的投诉方或第三方平台有一个平等对话的机制。再如,有金华的企业强调,当下应提升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在跨境电商合规化趋势下,各国知识产权法律存在差异,且侵权判定的复杂性较高,知识产权已经成为跨境电商卖家当前亟须探索的关键命题。当跨境电商企业发展到1-10阶段,则普遍需要知识产权保护、资质认证等服务。为此,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和公共服务平台需要合力协助企业应对知识产权纠纷,减少国际市场的法律风险,以助力跨境电商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四、关于城市跨境电商转型的政策建议
(一)提升跨境电商统计监测水平
提高跨境电商统计监测水平有助于把脉跨境电商发展动态,助力政府和企业决策,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跨境电商统计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一是现有的跨境电子商务统计调查制度或可考虑提高调查频次,将半年报、年报调整为季报,甚至月报;二是现有跨境电子商务调查统计数据应该从“根据需要不定期对社会公布”调整为定期对社会公布;三是进一步规范跨境电商统计标准和定义,统一各地口径,避免重复统计或遗漏;四是在调查统计之外,创新统计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现有的海关记录和平台数据等;五是建立数据安全保障机制,促进跨境电商企业、物流方、海关、外汇、税务等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打破各自形成的数据孤岛状态。
(二)审慎包容推进跨境电商阳光化
合规化和阳光化不仅是跨境电商发展的必然需求,也会推动跨境电商行业转型升级,这与做大做强跨境电商产业并不矛盾。从深圳的经验来看,试点后的2024年一季度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增速创同期纪录。与此同时,监管部门需要理解、包容新业态与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相关部门可能需要更加积极主动,为企业提供阳光化运营辅导,加大跨境电商阳光化政策的宣传力度,举办相关培训和研讨会,帮助企业理解和掌握政策要点;也可以考虑通过财政、金融、外汇等产业扶持政策激励企业阳光化发展;还可以考虑建立“白名单”制度,对白名单上的跨境电商企业要审慎包容,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去拥抱监管,对白名单之外的企业则严格执法,这样会令那些不合规的企业意识到积极拥抱政府监管的必要性,从而避免“劣币驱逐良币”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完善跨境电商人才培育和交流体系
面对跨境电商人才短缺的挑战,部分城市的做法值得借鉴,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弥补跨境电商人才缺口:一是健全合作培养模式。比如,与跨境电商平台合作,通过系列活动全面提升人才的专业能力和国际视野;二是完善人才交流机制。比如,中山与深圳等城市可考虑建立人才交流机制,定期组织两地人才互访、培训和交流活动;三是构建产教融合机制。比如,南京构建了政府、高校、企业、协会四方联动的人才培养体系,有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成都和济南的做法也值得借鉴,通过在高校增设跨境电商专业,在高校引入实操系统等教育工具,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接触真实的跨境电商平台;四是增强国际交流。国内高校可与国外高校和企业合作,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引进国际先进的跨境电商教育理念和实践,同时为学生和专业人士提供国际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五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政府可以提供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激励手段,鼓励企业投入更多资源进行人才培养,同时也吸引更多人才进入跨境电商行业。
(四)优化跨境电商服务生态系统
为了提升跨境电商服务的整体水平,建议依托产业园区和跨境电商平台等构建综合性的跨境电商服务生态系统,整合并优化来自物流、海外仓储、税务合规、营销推广、运营支持、知识产权保护以及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的优质服务商资源,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全面而高效的支持,全链条扶持并培育“龙头卖家”。为了激励更多优质的服务提供商加入这一生态系统,建议出台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政策措施,降低卖家使用专业服务的成本。为确保服务质量,政府和电商平台应共同建立反馈和监督机制,这将有助于及时调整和优化服务内容,以满足卖家不断变化的需求。通过构建全链条的服务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地支持卖家的全业务生命周期,使他们能够更专注于核心业务,提升销售业绩,实现高质量的“品牌出海”。
(五)提高跨境电商补贴资金使用效率
根据调研反馈,跨境电商补贴政策在以下四个方面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第一,在补贴对象的标准认定上,当前政策存在局限性。例如,中国公司通过海外子公司进行跨境电商活动时,这些子公司的实际运营成本最终会汇总至母公司。然而,由于现行政策未涵盖此类情况,导致这些中国公司无法享受补贴。第二,补贴政策的创新性和灵活性有待提高。以品牌推广为例,该过程涉及多个环节,但现有政策仅针对部分环节提供补贴,未能全面覆盖,这限制了企业品牌建设的整体效果。第三,同一链条上补贴对象的选择需更加平衡。以海外仓为例,政策既要鼓励海外仓的建设者和运营者,也要确保租赁者、使用者能够真正从中受益,如果将有限的资金补贴给租赁者和使用者让其在市场上自由选择运营者,能够促进海外仓运营者的良性竞争,推动海外仓服务质量的提升和成本的优化。第四,在补贴分配上,政策应更多地关注中小企业。当前,一些地区为了吸引跨境电商龙头企业,为期提供了大量补贴,如果将这部分资金用于补贴中小企业,更能体现政策的普惠性和可及性,促进跨境电商行业的全面繁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