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获投资30亿,堪为海尔学习楷模,红领模式正羡煞传统企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获投资30亿,堪为海尔学习楷模,红领模式正羡煞传统企业

全部数据化是红领的核心竞争力。

E企咖作者:小丸子

“早在十年前,我们就明显感觉到工厂严冬的到来。直到现在,这股寒流未见退去。外贸订单从2008年的大量缩水到现在一直不温不火,实则无奈,国内大品牌打起了保卫战,开始清库存。而另一方,网络淘品牌订单虽然活跃,但由于量少很多工厂没有成功转型,又不敢去接触这种小量订单。这就是我们国内服装制业目前的状况,也是我们国内众多服装工厂老板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某服装纺织企业高层抱怨道。

上下游产业链就业人口高达1.7亿,曾经占据中国出口半壁江山的大型纺织服装企业频频倒闭,触动着国人焦灼的神经。

当大部分工厂在节流开源以自保时,建于1995年的红领集团(以下称“红领”)决定逆势而行,投资3亿,开始踏上大规模服装定制的转型变革之路。如今,其获得复兴国际旗下公司30亿元战略投资;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后派海尔高层9次去红领取经。

革新前夜

张代理的服装事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最初他只是山东即墨服装批发市场寂寂无闻的小摊主,折腾几年下来积累了不少资本,便于1986年创立莱西佳丽服装厂,靠翻版港台成衣生产夹克。由于质量好、讲信誉,张代理的服装厂很快做大。9年后,像大多数服装厂商一样,他走上了贴牌代工之路,并成立了红领。

起初几年日子还算好过,但不久红领就面临两头受气。一头是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越来越高,本就微小的利润快被挤没。另一头的经销商把卖不出去的货不断退回,库存越来越多,现金流越来越紧。最终算算,自己忙来忙去,等于白忙活。

但那时张代理的境遇并不是个例,而是中国整个服装贴牌代工产业的真实写照。

让服装企业更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从设计到供应链整合的相对滞后,服装厂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物流、销售的过程也需要耗费很长时间。前导周期长,通常企业就需6-9个月的前导囤货期,但这样就导致难以跟上快速变化的市场,企业大多需要拍板赌爆款。

同时,为了应对可能存在的需求,企业需要提前下大订单。但这些产品一旦积压,就成了庞大的负担。就如一位业内人士说:“即便中国所有的服装企业现在都停产,中国人也不用担心没有衣服穿,因为各企业所有的库存加起来都够在市面上卖两年的。”

2008年新劳动法出台后,中国的人工成本在短短五年内翻了一倍多。由于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工成本上涨又给企业经营带来了无法想象的压力。

以上种种原因,让红领及大部分服装工厂面临着骑虎难下的僵局。

“可做企业就一定要有利润,不赚钱怎么可能持续发展?”张代理开始认真琢磨起“持续发展”之道。

结合国内服装行业现状,张代理追根溯源,想到了需求与供给的问题:企业的利润来自于为消费者创造的价值,要创造出价值,就必须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能将这一点做到极致的最好办法就是——定制。而且,先卖再做,连库存也没了。

或许基于这种回归式的认知,红领开始布局“互联网+工业”的解决方案。

从“打移动靶”到“打飞碟”

服装业最大的困扰,就是很难预测市场上究竟什么衣服好卖,什么不好卖。尤其是考虑到流行趋势的变化、天气的变化,很难把握究竟供应什么款式的衣服、供应多少才适合。如果工厂担心缺货,就得备足库存;如果工厂担心库存,就得忍受缺货。服饰款式太多了,又很难确定每一款服饰的销售前景,致使服装制造商始终徘徊在供货不足和库存过剩的困扰中。

面对这种情况,张代理表示,传统企业必须要从过去的“打固定靶”向“打移动靶”乃至“打飞碟”的方向转变。不管你是不是互联网化的企业,互联网改变的不是需求碎片化、个性化的趋势本身,而是互联网使这种趋势得以集中爆发。如果说海尔是在“打移动靶”的话,红领集团就是在“打飞碟”。

而“打飞碟”的方式就是量身定制。为此,红领分别建立了服装版型数据库系统和设计库。前者是通过对人体数据进行采集和整理,把量体标准化,创造出“三点一线”的量体方法,快速有效地解决了量体问题;后者是让消费者可以像设计师一样设计自己的衣服后,直接对接红领的工厂。

2015年,红领在中国市场又推出了基于C2M与O2O模式相结合的魔幻工厂。无论是男装、女装还是童装,在红领魔幻工厂的APP上,都有上千个潮流款式、近万种高档面料供消费者自主选择。在7个工作日后,消费者可以自主参与设计的产品就能制作完成并发货。

张代理曾解释说,C2M商业生态与传统的成衣模式有两个区别,第一,传统的成衣一般是先生产再卖,红领是先卖再生产,避免了库存问题;第二,没有服装款式研发问题,每一件产品是真正的个性化。

“工业化”与“定制”结合

在传统概念中,定制与工业化经常是相冲突的,尤其是定制西服更为突出。因为定制西服往往就意味着手工,手工量体,手工打版,然后用廉价衣料手工制作毛坯,客人试穿后再次修改,如果效果不好,毛坯的制作和修改可能会再来一次,如此反复之后,至少三个月已经过去了。所以一件西服定制在国外一般都需要三到六个月。而在国内,一般的小型定制生产线,一天产量仅仅是五套。

而红领如今能声名鹊起的原因实际就在于解决了这一问题——用自己研发出的男士正装定制领域的大型供应商平台RCMTM,来满足了个性化需求。并且依托RCMTM,红领每天能生产1200套西服,一套西服的制作只需7个工作日,且都是一次制作完成。

RCMTM平台关键是用大数据系统替代手工打版。在红领的生产车间里,流程的第一个环节即是这套系统,其被称为CAD(Computer Aided Design)的部门。

车间的电脑系统中,一个工人可以在一秒时间内处理20多个订单,每个订单中有着多达50多个技术细节。输入顾客身体测量数据和细节要求后,CAD会自动匹配最适合体型的版型。而CAD打版过程中,根据测算1个数据的变化会引起9666个数据的同步变化,比如肩宽一公分,相应身体其他部位都会发生变化,有很强的衔接关系,也正如此才能保证衣服贴身合体。

经过CAD部门的大数据制版后,信息会传输到布料准备部门,其按照订单要求准备布料,裁剪部门会按照要求进行裁剪。裁剪后的大小不一、色彩各异的布片按照一套西服的要求挂在一个吊挂上,同时会配戴一个射频识别电子标签。在接下来的几个流程中,每个工人面前都有一个识别终端,以识别射频电子标签,按照标签中顾客详细的要求进行生产,诸如里衬、扣子、袖边等技术数据。

全部数据化是红领的核心竞争力。张代理也承认,目前红领实现的是“在线”工作,而不是“在岗”工作,每个员工都是在互联网终端上工作。

砍掉80%中层

数据驱动要求工厂里取消层级,深谙企业运营的张代理大道至简:由此创造“源点论”作为红领向工业定制转型的理论、实践补充。

张代理用三句话解释了源点论:源点只有一个,就是消费者需求;没有利润,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项目、部门、职能都没有存在必要;点对点,端对端,去掉中心环节,直击消费者需求,把效率做到最高。

为了推行这个改革,红领砍掉了80%的中层管理者。在红领,管理者是做例外管理。当企业出现突发事件时,相关负责人会组织流程管控中心,发起相关专业人士对此问题展开讨论,运用组织的力量来作出综合判断,给出最合理的解决方案。问题得以解决后,管理者就负责将这个流程固化下来。

革新后的下一步

最近有消息称,红领集团在创立20多年后,突然申请注销。注销后公司的新名字叫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今后“红领”将只作为酷特个性化定制平台旗下的其中一个产品品牌出现。

张代理对外解释更名的原因是:红领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服装企业,它的基因里充满了传统企业色彩。十多年前我们认识到,红领与千千万万的传统制造企业一样,如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跟上这个时代,就不会有美好的未来。

他特别强调的是,这绝不是简单的名称变化,而是彻底的基因组改变——它颠覆了传统的组织模式、流程模式、盈利模式,由一家传统服装企业变成了平台生态的网络科技企业,它们需要更快地为客户提供柔性化和个性化定制的改造。

从红领到酷特,几个字变化的背后,是一场持续14年的嬗变。

如今,打开红领集团的招聘网站,前三条的招聘对象分别是网络建设与网络安全研究员、大数据系统工程师和云计算工程师,学历要求都是博士。

从智能化改造这一角度来看,红领的后生酷特有望撬动一块更大的蛋糕。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在前进的路上可以高枕无忧。在信息化、智能化快速迭代升级的背景下,酷特会不会出现竞争对手?虽然中国个性化定制市场空间巨大,但用什么方式才能撬动这个金矿?怎样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还能否让现有的智能工厂再升级?

这些,都是红领后生酷特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海尔

5.6k
  • 再度出圈,到底谁成就了青马?
  • 投资少、用着省!海尔AI中央空调用算法“抠”出30%节能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获投资30亿,堪为海尔学习楷模,红领模式正羡煞传统企业

全部数据化是红领的核心竞争力。

E企咖作者:小丸子

“早在十年前,我们就明显感觉到工厂严冬的到来。直到现在,这股寒流未见退去。外贸订单从2008年的大量缩水到现在一直不温不火,实则无奈,国内大品牌打起了保卫战,开始清库存。而另一方,网络淘品牌订单虽然活跃,但由于量少很多工厂没有成功转型,又不敢去接触这种小量订单。这就是我们国内服装制业目前的状况,也是我们国内众多服装工厂老板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某服装纺织企业高层抱怨道。

上下游产业链就业人口高达1.7亿,曾经占据中国出口半壁江山的大型纺织服装企业频频倒闭,触动着国人焦灼的神经。

当大部分工厂在节流开源以自保时,建于1995年的红领集团(以下称“红领”)决定逆势而行,投资3亿,开始踏上大规模服装定制的转型变革之路。如今,其获得复兴国际旗下公司30亿元战略投资;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后派海尔高层9次去红领取经。

革新前夜

张代理的服装事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最初他只是山东即墨服装批发市场寂寂无闻的小摊主,折腾几年下来积累了不少资本,便于1986年创立莱西佳丽服装厂,靠翻版港台成衣生产夹克。由于质量好、讲信誉,张代理的服装厂很快做大。9年后,像大多数服装厂商一样,他走上了贴牌代工之路,并成立了红领。

起初几年日子还算好过,但不久红领就面临两头受气。一头是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越来越高,本就微小的利润快被挤没。另一头的经销商把卖不出去的货不断退回,库存越来越多,现金流越来越紧。最终算算,自己忙来忙去,等于白忙活。

但那时张代理的境遇并不是个例,而是中国整个服装贴牌代工产业的真实写照。

让服装企业更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从设计到供应链整合的相对滞后,服装厂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物流、销售的过程也需要耗费很长时间。前导周期长,通常企业就需6-9个月的前导囤货期,但这样就导致难以跟上快速变化的市场,企业大多需要拍板赌爆款。

同时,为了应对可能存在的需求,企业需要提前下大订单。但这些产品一旦积压,就成了庞大的负担。就如一位业内人士说:“即便中国所有的服装企业现在都停产,中国人也不用担心没有衣服穿,因为各企业所有的库存加起来都够在市面上卖两年的。”

2008年新劳动法出台后,中国的人工成本在短短五年内翻了一倍多。由于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工成本上涨又给企业经营带来了无法想象的压力。

以上种种原因,让红领及大部分服装工厂面临着骑虎难下的僵局。

“可做企业就一定要有利润,不赚钱怎么可能持续发展?”张代理开始认真琢磨起“持续发展”之道。

结合国内服装行业现状,张代理追根溯源,想到了需求与供给的问题:企业的利润来自于为消费者创造的价值,要创造出价值,就必须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能将这一点做到极致的最好办法就是——定制。而且,先卖再做,连库存也没了。

或许基于这种回归式的认知,红领开始布局“互联网+工业”的解决方案。

从“打移动靶”到“打飞碟”

服装业最大的困扰,就是很难预测市场上究竟什么衣服好卖,什么不好卖。尤其是考虑到流行趋势的变化、天气的变化,很难把握究竟供应什么款式的衣服、供应多少才适合。如果工厂担心缺货,就得备足库存;如果工厂担心库存,就得忍受缺货。服饰款式太多了,又很难确定每一款服饰的销售前景,致使服装制造商始终徘徊在供货不足和库存过剩的困扰中。

面对这种情况,张代理表示,传统企业必须要从过去的“打固定靶”向“打移动靶”乃至“打飞碟”的方向转变。不管你是不是互联网化的企业,互联网改变的不是需求碎片化、个性化的趋势本身,而是互联网使这种趋势得以集中爆发。如果说海尔是在“打移动靶”的话,红领集团就是在“打飞碟”。

而“打飞碟”的方式就是量身定制。为此,红领分别建立了服装版型数据库系统和设计库。前者是通过对人体数据进行采集和整理,把量体标准化,创造出“三点一线”的量体方法,快速有效地解决了量体问题;后者是让消费者可以像设计师一样设计自己的衣服后,直接对接红领的工厂。

2015年,红领在中国市场又推出了基于C2M与O2O模式相结合的魔幻工厂。无论是男装、女装还是童装,在红领魔幻工厂的APP上,都有上千个潮流款式、近万种高档面料供消费者自主选择。在7个工作日后,消费者可以自主参与设计的产品就能制作完成并发货。

张代理曾解释说,C2M商业生态与传统的成衣模式有两个区别,第一,传统的成衣一般是先生产再卖,红领是先卖再生产,避免了库存问题;第二,没有服装款式研发问题,每一件产品是真正的个性化。

“工业化”与“定制”结合

在传统概念中,定制与工业化经常是相冲突的,尤其是定制西服更为突出。因为定制西服往往就意味着手工,手工量体,手工打版,然后用廉价衣料手工制作毛坯,客人试穿后再次修改,如果效果不好,毛坯的制作和修改可能会再来一次,如此反复之后,至少三个月已经过去了。所以一件西服定制在国外一般都需要三到六个月。而在国内,一般的小型定制生产线,一天产量仅仅是五套。

而红领如今能声名鹊起的原因实际就在于解决了这一问题——用自己研发出的男士正装定制领域的大型供应商平台RCMTM,来满足了个性化需求。并且依托RCMTM,红领每天能生产1200套西服,一套西服的制作只需7个工作日,且都是一次制作完成。

RCMTM平台关键是用大数据系统替代手工打版。在红领的生产车间里,流程的第一个环节即是这套系统,其被称为CAD(Computer Aided Design)的部门。

车间的电脑系统中,一个工人可以在一秒时间内处理20多个订单,每个订单中有着多达50多个技术细节。输入顾客身体测量数据和细节要求后,CAD会自动匹配最适合体型的版型。而CAD打版过程中,根据测算1个数据的变化会引起9666个数据的同步变化,比如肩宽一公分,相应身体其他部位都会发生变化,有很强的衔接关系,也正如此才能保证衣服贴身合体。

经过CAD部门的大数据制版后,信息会传输到布料准备部门,其按照订单要求准备布料,裁剪部门会按照要求进行裁剪。裁剪后的大小不一、色彩各异的布片按照一套西服的要求挂在一个吊挂上,同时会配戴一个射频识别电子标签。在接下来的几个流程中,每个工人面前都有一个识别终端,以识别射频电子标签,按照标签中顾客详细的要求进行生产,诸如里衬、扣子、袖边等技术数据。

全部数据化是红领的核心竞争力。张代理也承认,目前红领实现的是“在线”工作,而不是“在岗”工作,每个员工都是在互联网终端上工作。

砍掉80%中层

数据驱动要求工厂里取消层级,深谙企业运营的张代理大道至简:由此创造“源点论”作为红领向工业定制转型的理论、实践补充。

张代理用三句话解释了源点论:源点只有一个,就是消费者需求;没有利润,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项目、部门、职能都没有存在必要;点对点,端对端,去掉中心环节,直击消费者需求,把效率做到最高。

为了推行这个改革,红领砍掉了80%的中层管理者。在红领,管理者是做例外管理。当企业出现突发事件时,相关负责人会组织流程管控中心,发起相关专业人士对此问题展开讨论,运用组织的力量来作出综合判断,给出最合理的解决方案。问题得以解决后,管理者就负责将这个流程固化下来。

革新后的下一步

最近有消息称,红领集团在创立20多年后,突然申请注销。注销后公司的新名字叫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今后“红领”将只作为酷特个性化定制平台旗下的其中一个产品品牌出现。

张代理对外解释更名的原因是:红领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服装企业,它的基因里充满了传统企业色彩。十多年前我们认识到,红领与千千万万的传统制造企业一样,如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跟上这个时代,就不会有美好的未来。

他特别强调的是,这绝不是简单的名称变化,而是彻底的基因组改变——它颠覆了传统的组织模式、流程模式、盈利模式,由一家传统服装企业变成了平台生态的网络科技企业,它们需要更快地为客户提供柔性化和个性化定制的改造。

从红领到酷特,几个字变化的背后,是一场持续14年的嬗变。

如今,打开红领集团的招聘网站,前三条的招聘对象分别是网络建设与网络安全研究员、大数据系统工程师和云计算工程师,学历要求都是博士。

从智能化改造这一角度来看,红领的后生酷特有望撬动一块更大的蛋糕。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在前进的路上可以高枕无忧。在信息化、智能化快速迭代升级的背景下,酷特会不会出现竞争对手?虽然中国个性化定制市场空间巨大,但用什么方式才能撬动这个金矿?怎样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还能否让现有的智能工厂再升级?

这些,都是红领后生酷特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