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段3分多钟的小视频在网络上被大量转发。片中,一身着写有“靠谱”字样的男子将一瓶“酣客”白酒与另外两种知名品牌白酒相比较,通过加水后观察浑浊现象,指出“浊变的”酣客和另一名酒为粮食酒,“不浊变的”就是“假酒、化学酒、工业酒、酒精酒”,而饮用非粮食酒,会导致头痛、口感等严重不适现象。
以下是原视频,大小仅6M,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流量壕随意。
针对勾兑工艺、液态法白酒、固液法白酒的各种“声讨”并不鲜见,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便有人借此说事,还往往把枪口指向名酒企业。但与之前相比,这次的“靠谱”短片却达到了新高度,片中男子称,只要不是粮食酒,即便是酒企正常生产出品,“它也是假酒”,“因为我们中国人只认一种酒,就是粮食酒,不用粮食做,它就是假酒,你说你是啥品牌都没用,就是忽悠老百姓。”
基于这种逻辑,短片男主角对整个白酒行业做出了评价:所有企业都懂都知道,为什么他们不告诉消费者呢?“很简单,他告诉消费者,他的酒就一滴都买不出去了,就是这样的。”
除此之外,片中还提到,50度以上为高度白酒,45度到50度之间为中度白酒,40度以下为低度酒,“喝酒一定要喝高度酒”。
无论将液态法、固液法白酒等同于假酒,断言白酒行业隐瞒真相,还是“一定要喝高度酒”,这段3分45秒的片子中诸多观点,与行业常识都有相悖之处。像这类以消费者教育、科普的姿态,实则脱离实际,夸大误导的做法,其目的不得而知,但的确会对广大白酒企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对这段在尺度和力度上都创出“新高”的短片,多位知名白酒专家、品酒师均予以回应,指出其中不符实际之处,希望“还消费者一个清楚明白”。
中酒协标委会委员、《酱香型白酒技术标准体系》主要制定者之一、国家一级品酒师邹江鹏在看过上述短片后,对其中观点进行了逐一分析。
1、关于酒精度数与高度酒、低度酒的划分
根据国家标准GB/T 10781.1-2006 《浓香型白酒》中规定,高度酒酒精度为41度~68度,低度酒酒精度为25度~40度。
根据国家标准GB/T 26760-2011《酱香型白酒》中规定,高度酒酒精度为45度~58度,低度酒酒精度为32度~44度。
因此,不能绝对的以40度、50度界限来划分低中高度酒。
2、关于以酒体浑浊辨别粮食酒和酒精勾兑酒
我国传统粮食酿造白酒中高级脂肪酸酯在常温下,易溶于乙醇,而不溶于水,但一旦加水降度后,特别是酒精度降到45度以下,则高级脂肪酸酯(特别是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亚油酸乙酯)易从酒体中析出来,形成混浊,也就是该试验所谓的加水变浑浊。但是仅仅凭借加水变浑浊与否,来判定是否粮食酒,是不科学的。
2015年11月20日至22日,西安营养学会曾做过公众比对试验,也是采用在市面上购买的6种不同品牌度数白酒,然后在酒体里面加水的方法,结果显示:
(1)若酒的度数较低,粮食原酒含量不高,也不易呈现出浑浊状态;
(2)若酒精勾兑酒中,高级脂肪酸酯一类的添加剂含量较高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加水后浑浊状态;
(3)还有一种情况,某些厂家在去除陈年老酒塑化剂和进行精密过滤的时候,也会连带去除了酒体中部分高级脂肪酸酯,出厂的成品酒也不会加水变得混浊。
所以网传此种实验方法来判断是否是酒精酒或者假酒并不准确。
3、关于非粮食酒的饮后不适情况
白酒喝后上头(头疼)、口干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一般主要是由于白酒中的醛类、甲醇、杂醇油等物质含量过高,酸酯比例不协调,外加香料,卫生指标超标等等容易上头等因素引起的。例如杂醇油的中毒和麻醉作用比酒精强,能使神经系统充血,使人头痛。特别是杂醇油在人体内的氧化速度比酒精慢,在机体内停留时间长,有些人喝了酒以后,到第二天尽管不醉了,但还是头痛,就是体内杂醇油逐渐作用的结果。
国外称杂醇油为恶醉之本,一般来说“好酒不上头”,上头的不是好酒。
杂醇油的主要成分是异戊醇、戊醇、异丁醇、丙醇等,其中以异戊醇、异丁醇毒性最大。杂醇油是白酒中不可缺少的香气成分之一,它与有机酸结合成酯,使白酒有独特的香味,但是如果含量过高确实会导致上头。国家曾经规定白酒中杂醇油含量不能超过0.2 g/100mL。
杂醇油并不是全部来源于外加香精香料,在粮食酒酿造过程也会产生,只是需要我们通过技术手段去降低其含量。在酿酒过程中,原料中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氨基酸再经过酵母和糖化菌分泌的脱羧酶和脱氨基酶作用,而生成与氨基酸相应的杂醇油。
通常降低酿造过程中杂醇油含量的方法包括:控制生产过程中曲药的质量;注重工艺条件的控制,减慢发酵速度;在接酒时注意掐头去尾,以降低杂醇油含量。
在回应片中观点的同时,邹江鹏还表示,网上流传的一些方法并不能完全准确的判定酒质好坏,反而误导了消费者。对酒体质量判定需要专业的设备仪器测定理化指标,以及长期训练过的品酒师评定感官指标,二者结合才能判定酒的质量和真假。“当然白酒生产企业也需要提高自身质量管控能力,加大对品质的追求,不再让消费者认为喝到了假酒。”
国家级白酒评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井扳倒井总工程师张锋国表示,通过蒸馏得到的原酒度数较高,加净化水降低酒度的做法是国内外通用的,因此降度并不是掺假。
国家级白酒评委、河南省酿酒大师、河南皇沟酒业质量技术中心主任孙继祥认为,一般的纯粮固态白酒加水后易浑浊是客观事实,“但食用酒精也是由粮食发酵而来,并不能说酒精酒就是劣质酒”。事实上,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多知名酒种均是采取这种工艺制成,比如畅销全球的伏特加,即是向高纯度酒精加蒸馏水降度而成。
国家级白酒评委、河南仰韶酒业总经理助理韩素娜表示,白酒因工艺不同而口味不同,“粮食酒不一定是好的,酒精酒也不一定不好。”
在上述回应中,展示了白酒行业的“强硬”一面,但这些回应的对象又是谁呢?
在“靠谱”短片中出现的男主角,以及与之有相似观点和行为者,很可能都是专业人士,本身就精通并从事白酒的生产和销售,根本无需对他们普及白酒的专业基础知识,或者说对他们讲的再多,无论是勾兑工艺、国家标准,还是商业道德、社会责任,都难以改变他们的行业观与价值观。即便给出再多解释,类似现象仍会反复出现,正如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行业的强硬回应,更应该针对自身,因为行业自身确实存在诸多不足,如相关标准不完善,与消费者缺乏沟通,酒文化的传播和教育滞后,企业之间各自为战合力不足等等,都给“病毒”入侵留下了“后门”。酒业应该给自己一个强硬的承诺:面对越来越理性的消费者,是时候做出改变,有所作为了。做好白酒科普,让消费者真正了解白酒魅力。比如近年来越来越火的工业旅游,消费者零距离了解白酒酿造过程,自然会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