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乡村蝶变,城阳如何走出乡村致富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乡村蝶变,城阳如何走出乡村致富路?

城阳区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长4.01%、位居青岛市第一,新增农业设施10万平米,农文旅产业吸引游客增长70%,经营性收入过百万社区超过90%。

文 | 周涛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城阳若要全面发展,乡村振兴必不可少。走向而立,城阳正以坚定的决心和创新的举措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一幅业兴、民富、村美、人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筑牢乡村振兴之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犹如大厦之基石,为乡村发展奠定坚实根基。唯有构建起完备的产业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交融,积极培育新产业与新业态,方能促使乡村吸引各类要素集聚、汇聚人气、提升活力,进而为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提供坚实支撑。城阳区深知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也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关键纽带。

旅游业是民生产业。为适应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形势,城阳区发布《青岛市城阳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21-2030)》,以服务“湾区都市·活力城阳”为目标,着眼于全区自然禀赋和文旅资源现状,充分发挥“旅游+”产业融合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城阳通过改革创新共富模式、发展农旅融合产业、大力培育旅游新质生产力等方式,持续带动农民就业、帮助农民增收。

在棘洪滩街道东毛西毛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产业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该片区覆盖5个村庄,占地约896.2公顷,紧邻棘洪滩水库这一独特资源。片区积极打造农文旅融合产业,盘活了低效土地和闲置宅基地,引进建设了翠林云庄乡村乐园。该项目荣获国家级3A级景区等多种荣誉,年均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同时,通过租赁形式回收50余处闲置宅基地,聘请专业民宿设计团队,按照“一室一风格、一套一特色”的改造理念,进行特色民宿建设,户均每年增收1万元。

此外,山色峪樱桃种植也成为了当地的特色产业支柱。目前山色峪樱桃种植面积达4000余亩,1500余户居民参与种植,每年樱桃采摘季吸引游客约19.6万人次,拉动直接经济收入2870万元。而且,从2019年起开辟的直播销售渠道,大大提升了樱桃的销售效率和品牌知名度。从东西毛示范片区被农业农村部推广,到山色峪片区入选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城阳乡村振兴工作硕果累累。

棘洪滩街道东毛西毛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文旅融合产业,不仅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还将乡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吸引了城市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流入,促进城乡在经济领域的深度融合,持续擦亮片区精致底色。

注入城乡发展活力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助力,城阳积极推动人才振兴,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聚焦乡村人才招引,城阳打造“以赛引才”品牌,举办多届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等,同时搭建人才集聚平台,与青岛农业大学合力打造青岛国际农业生命智慧谷,新建20余家涉农类人才、科技平台。

此外,城阳推行一系列政策引导人才流向基层,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乡医“区管街聘村用”政策,下派医疗专家,培训基层人员,吸引大学生服务基层等。这些举措吸引了各类人才投身农村建设,他们带来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了农村产业的创新发展,也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使得城乡在人才资源上实现共享与互动。

为完善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城阳制定了《城阳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方案》,构建起了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框架,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城阳人才工作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相关政策措施,将乡村之星、社区工作者等农业人才,以及省级专家服务基地、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等涉农人才平台纳入扶持范围。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城阳区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长4.01%、位居青岛市第一,新增农业设施10万平米,农文旅产业吸引游客增长70%,经营性收入过百万社区超过90%。城阳从产业、生态、文化、人才和组织等多方面发力,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见证着城阳乡村的巨大变化,也昭示着城乡融合发展的美好未来。随着各项举措的持续推进,城阳区将不断奏响城乡融合的美妙乐章,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共同繁荣的目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乡村蝶变,城阳如何走出乡村致富路?

城阳区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长4.01%、位居青岛市第一,新增农业设施10万平米,农文旅产业吸引游客增长70%,经营性收入过百万社区超过90%。

文 | 周涛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城阳若要全面发展,乡村振兴必不可少。走向而立,城阳正以坚定的决心和创新的举措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一幅业兴、民富、村美、人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筑牢乡村振兴之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犹如大厦之基石,为乡村发展奠定坚实根基。唯有构建起完备的产业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交融,积极培育新产业与新业态,方能促使乡村吸引各类要素集聚、汇聚人气、提升活力,进而为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提供坚实支撑。城阳区深知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也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关键纽带。

旅游业是民生产业。为适应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形势,城阳区发布《青岛市城阳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21-2030)》,以服务“湾区都市·活力城阳”为目标,着眼于全区自然禀赋和文旅资源现状,充分发挥“旅游+”产业融合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城阳通过改革创新共富模式、发展农旅融合产业、大力培育旅游新质生产力等方式,持续带动农民就业、帮助农民增收。

在棘洪滩街道东毛西毛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产业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该片区覆盖5个村庄,占地约896.2公顷,紧邻棘洪滩水库这一独特资源。片区积极打造农文旅融合产业,盘活了低效土地和闲置宅基地,引进建设了翠林云庄乡村乐园。该项目荣获国家级3A级景区等多种荣誉,年均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同时,通过租赁形式回收50余处闲置宅基地,聘请专业民宿设计团队,按照“一室一风格、一套一特色”的改造理念,进行特色民宿建设,户均每年增收1万元。

此外,山色峪樱桃种植也成为了当地的特色产业支柱。目前山色峪樱桃种植面积达4000余亩,1500余户居民参与种植,每年樱桃采摘季吸引游客约19.6万人次,拉动直接经济收入2870万元。而且,从2019年起开辟的直播销售渠道,大大提升了樱桃的销售效率和品牌知名度。从东西毛示范片区被农业农村部推广,到山色峪片区入选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城阳乡村振兴工作硕果累累。

棘洪滩街道东毛西毛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文旅融合产业,不仅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还将乡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吸引了城市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流入,促进城乡在经济领域的深度融合,持续擦亮片区精致底色。

注入城乡发展活力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助力,城阳积极推动人才振兴,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聚焦乡村人才招引,城阳打造“以赛引才”品牌,举办多届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等,同时搭建人才集聚平台,与青岛农业大学合力打造青岛国际农业生命智慧谷,新建20余家涉农类人才、科技平台。

此外,城阳推行一系列政策引导人才流向基层,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乡医“区管街聘村用”政策,下派医疗专家,培训基层人员,吸引大学生服务基层等。这些举措吸引了各类人才投身农村建设,他们带来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了农村产业的创新发展,也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使得城乡在人才资源上实现共享与互动。

为完善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城阳制定了《城阳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方案》,构建起了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框架,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城阳人才工作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相关政策措施,将乡村之星、社区工作者等农业人才,以及省级专家服务基地、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等涉农人才平台纳入扶持范围。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城阳区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长4.01%、位居青岛市第一,新增农业设施10万平米,农文旅产业吸引游客增长70%,经营性收入过百万社区超过90%。城阳从产业、生态、文化、人才和组织等多方面发力,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见证着城阳乡村的巨大变化,也昭示着城乡融合发展的美好未来。随着各项举措的持续推进,城阳区将不断奏响城乡融合的美妙乐章,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共同繁荣的目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