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时评 | 从长三角到大湾区,临沂落子有何深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时评 | 从长三角到大湾区,临沂落子有何深意?

与深圳互动合作,临沂的“朋友圈”已经扩大到整个大湾区。

文 | 陈明一

12月30日,临沂·深圳合作对接项目签约大会在深圳举行,46个项目集中签约。

一个是革命老区,一个是经济特区,这次相隔千里的交流引发了不小的关注。

事实上,对于临沂市的跨区域交流合作,人们最先熟知的还是“三步走”。

早在2020年,临沂提出了乡村振兴“三步走”路径。这一战略旨在通过与长三角地区互联互通互惠发展,推动临沂市的乡村振兴,具体步骤涵盖——‌打造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休闲旅游“后花园”,以及‌建设产业转移“大后方”。

以此为基,临沂市在彼时山东省对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位居第一。

从地理区位上看,临沂确实距离长三角更近一步——临沂是“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有“北接南融”的枢纽平台。

10万临沂人在上海卖菜,“一天不见鲁Q,吃菜就犯愁”,更是成为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全国9成的牛蒡、6成的金银花、4成的银杏产自这里,蜜桃、黄瓜等7个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1,长三角每3个桃就有1个产自临沂……

犹记得2022年3月,当上海遭遇疫情的困扰,临沂市各区县迅速驰援,送去了成吨的蔬菜。诸如,郯城县接到支援通知后,第一时间成立郯城上海蔬菜物资供应保障专班,在24小时内完成采购60吨蔬菜,紧急驰援上海,鲁沪情深,可见一斑。

那么,为什么又是深圳?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临沂与深圳达成了深化两地合作的意愿,临沂市选派干部赴深圳国有企业、商协会、高校院所等开展交流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进一步密切了联系、加深了合作、增进了感情。

临沂是资源大市、农业大市,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投资空间和基础支撑;临沂又是中国市场名城、物流之都,有“货行天下”的物流优势。

最重要的是,临沂工业基础扎实,有承接产业转移的丰富应用场景。

临沂正在实施工业经济“量质齐升、两年万亿”,培植高端装备、绿色木业等八大传统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商用车等三个战新产业,加快布局氢能、低空经济两个未来产业。

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4698家、山东第2,产值达到8030亿元,列全国制造业百强市第54位。其中,食品、木业、冶金三个产业达到千亿级;山东省在临沂布局钢铁产能1400万吨,不锈钢600万吨、北方第1,吨钢成本低于行业平均600元以上,产品覆盖200系、300系和400系,可满足所有不锈钢制品加工需求;全市年产工业副产氢超过20亿立方米,建成国内首个纯氢冶金中试基地,光储氢一体化入选山东标志性未来产业集群。

可以说,如今的临沂发展态势稳健向好,是一座极具活力潜力、充满创业机会的成长型城市,需要继续拓展区域合作,探寻更多的机遇。

2024年前三季度,临沂全市GDP增长5.7%;1-11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8%、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增长11.9%、进出口增长14%,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全国。

从本次签约的46个项目来看,其包括16个招商引资类项目、20个合作服务类项目和10个人才科创类项目,标志着临沂与深圳合作向着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迈进。

事实上,与深圳互动合作,临沂的“朋友圈”已经扩大到整个大湾区,将能够吸引投资和技术聚集,推动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和快速发展。

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城市群,临沂通过与大湾区的深入合作,有望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资源。

随着大湾区的快速发展,临沂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加速自身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作为山东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市,有助于提升临沂在整个“鲁南经济圈”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时评 | 从长三角到大湾区,临沂落子有何深意?

与深圳互动合作,临沂的“朋友圈”已经扩大到整个大湾区。

文 | 陈明一

12月30日,临沂·深圳合作对接项目签约大会在深圳举行,46个项目集中签约。

一个是革命老区,一个是经济特区,这次相隔千里的交流引发了不小的关注。

事实上,对于临沂市的跨区域交流合作,人们最先熟知的还是“三步走”。

早在2020年,临沂提出了乡村振兴“三步走”路径。这一战略旨在通过与长三角地区互联互通互惠发展,推动临沂市的乡村振兴,具体步骤涵盖——‌打造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休闲旅游“后花园”,以及‌建设产业转移“大后方”。

以此为基,临沂市在彼时山东省对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位居第一。

从地理区位上看,临沂确实距离长三角更近一步——临沂是“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有“北接南融”的枢纽平台。

10万临沂人在上海卖菜,“一天不见鲁Q,吃菜就犯愁”,更是成为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全国9成的牛蒡、6成的金银花、4成的银杏产自这里,蜜桃、黄瓜等7个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1,长三角每3个桃就有1个产自临沂……

犹记得2022年3月,当上海遭遇疫情的困扰,临沂市各区县迅速驰援,送去了成吨的蔬菜。诸如,郯城县接到支援通知后,第一时间成立郯城上海蔬菜物资供应保障专班,在24小时内完成采购60吨蔬菜,紧急驰援上海,鲁沪情深,可见一斑。

那么,为什么又是深圳?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临沂与深圳达成了深化两地合作的意愿,临沂市选派干部赴深圳国有企业、商协会、高校院所等开展交流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进一步密切了联系、加深了合作、增进了感情。

临沂是资源大市、农业大市,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投资空间和基础支撑;临沂又是中国市场名城、物流之都,有“货行天下”的物流优势。

最重要的是,临沂工业基础扎实,有承接产业转移的丰富应用场景。

临沂正在实施工业经济“量质齐升、两年万亿”,培植高端装备、绿色木业等八大传统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商用车等三个战新产业,加快布局氢能、低空经济两个未来产业。

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4698家、山东第2,产值达到8030亿元,列全国制造业百强市第54位。其中,食品、木业、冶金三个产业达到千亿级;山东省在临沂布局钢铁产能1400万吨,不锈钢600万吨、北方第1,吨钢成本低于行业平均600元以上,产品覆盖200系、300系和400系,可满足所有不锈钢制品加工需求;全市年产工业副产氢超过20亿立方米,建成国内首个纯氢冶金中试基地,光储氢一体化入选山东标志性未来产业集群。

可以说,如今的临沂发展态势稳健向好,是一座极具活力潜力、充满创业机会的成长型城市,需要继续拓展区域合作,探寻更多的机遇。

2024年前三季度,临沂全市GDP增长5.7%;1-11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8%、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增长11.9%、进出口增长14%,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全国。

从本次签约的46个项目来看,其包括16个招商引资类项目、20个合作服务类项目和10个人才科创类项目,标志着临沂与深圳合作向着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迈进。

事实上,与深圳互动合作,临沂的“朋友圈”已经扩大到整个大湾区,将能够吸引投资和技术聚集,推动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和快速发展。

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城市群,临沂通过与大湾区的深入合作,有望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资源。

随着大湾区的快速发展,临沂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加速自身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作为山东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市,有助于提升临沂在整个“鲁南经济圈”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