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特写】法医秦明:与死者对话的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特写】法医秦明:与死者对话的人

“现场勘查前的期待,勘查和尸检时的思考,案件侦破后的成就感,无一不对我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但是法医工作的艰苦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所以,我也总是会发发牢骚。牢骚过后,我依旧热爱这个职业。”

图片来源:新华社

当影视作品里“高冷”的法医秦明抽丝剥茧地分析案情时,现实中,一位同名的法医正在紧张地进行尸体解剖。 

36岁的秦明在安徽省公安厅物证鉴定管理处工作。随着他的小说被改编成热播网络剧,他的工作很快为更多人所知。   

“现场勘查前的期待,勘查和尸检时的思考,案件侦破后的成就感,无一不对我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但是法医工作的艰苦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所以,我也总是会发发牢骚。牢骚过后,我依旧热爱这个职业。”秦明在第一部小说《尸语者》序言中这样描述自己的职业。 

秦明手拿自己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尸语者》。

法医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职业。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是南宋司法官史宋慈的《洗冤集录》,完成于1247年。  

中国法医学会称不便透露目前中国具体的在职法医的数量。据了解,在省市县各级的公安系统都有法医编制。 

法医是一门有魅力的科学

接受记者采访时,秦明正在气喘吁吁地爬山,在去现场的路上。 

他的生日是1月10日,写出来容易使人联想到中国的报警电话110,因此总有人开玩笑地说他天生是做警察的料。 

“我父亲就是一名刑警,‘献完青春献子孙’,他想让我跟他一样当警察,所以高考的时候希望我能考公安大学。”秦明回忆说。 

但由于视力缘故没读成公安大学的他,考取了皖南医学院的法医学专业。“当时不知道这个专业是做什么的,没想到现在如此热爱这个行业,也算是‘瞎猫碰到死耗子’。”他调侃说。 

秦明第一次参与尸体解剖的时候18岁。那是一起群殴事件。看到尸体的那一刻他惊呆了,死者是他的小学同学,被捅死的。“案子乍看起来法医不可能发挥太大作用,几名嫌疑人当时就抓到了。”他回忆说。但通过检验他们认定了致死的一刀是四名嫌疑人其中一人所为,划清了责任。 

“通过这个事情,我觉得法医是一门有魅力的科学,这个案子鼓励我当一名法医。”秦明说。后来他把这个案子写到了《尸语者》中,是里面的第一宗案。 

秦明工作照

 

在省厅工作,秦明接的都是重大疑难案件,每年要检验40到50具尸体。“我们国家很安全,所以尸检量并不大。”秦明说。但是碰上一起案件死亡多人的情况再累也要一天内全部检验完成。    

秦明记得侦破得最辛苦的是一起灭门案,也就是他书中最后一案。“那个案子侦破用了19天。”他说。后来通过DNA提取才发现重要线索,找到了嫌疑人。 

“破案后法医的工作发挥了作用,或者犯罪分子交代的和我们分析的一样时,我觉得最有成就感。”他说。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法医都经常接触重大恶性案件。河北省永清县公安局法医韩颖表示,秦明是自己的偶像。 

“我们这里什么案子都要接,交通事故、自杀甚至盗窃案。”这位28岁的女法医说。 

韩颖小时候喜欢看刑侦类的电视剧,比如《鉴证实录》《重案六组》等。 

2013年,从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毕业时,本已找到医生工作的她听说廊坊招法医,于是儿时当警察的梦想又被唤醒。“招女法医的很少,而且永清只招一个。”她说。 

和秦明不同的是,韩颖的决定遭到了家里的反对。家人希望她有个安稳的工作。“但是我比较倔,而且他们也没想到我真能考上。”最后,韩颖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 

韩颖在做尸体检验。

刚参加工作,小区里大妈遇见她问:“你这工作一个月能挣一万吧?”韩颖答:“一千。”当时她的月收入是1600元。大妈喃喃地说:“一千干嘛干这个?”韩颖当医生的同学当时月收入是4000到5000元。    

可以让人思考人生

工作后韩颖才理解为什么单位更倾向招男法医。 

出野外现场需要较长时间,去厕所是个问题。“2014年的一个周末,野外的小路上发现一具尸体,我当时怀孕四个月,总想去厕所,可周围都是男警察,他们又不敢让我走远,怕不安全。”韩颖回忆说。那次勘察用了七个小时,从那以后她去野外就尽量少喝水。

韩颖怀孕后,家里的老人不愿意让她参与尸检,她只好瞒着家人。“我的工作证背面有警徽,每次出现场前我把它放在肚子上,心里默默地说‘宝宝别怕,警察保护你’。” 

如果说这样的不便仅是针对女法医的,那么艰苦的工作环境则是每个法医都要面对的。 

一次韩颖正准备吃饭,突然接到电话,说有案子。临出门,妈妈怕她饿坏了,给她装了四个苹果。 

“到车上我给同事吃,同事说,‘你趁现在赶快吃,一会儿就该吐了’。”她说,当时并没在意,“到现场,车门打开了,那股味我永远忘不了。” 

韩颖在做尸体检验。

那是一个意外死亡现场,死者去世已经两天,由于是夏天高温,尸体已经高度腐烂,气味很大。“好几次我差点吐了,然后又忍住了。每次回车里取器材都是一次折磨,因为呼吸了新鲜空气后又要重新适应现场的味。”她说。 

秦明曾连续工作十余个小时,为侦破精心伪装成交通事故的凶杀案找出线索。由于长期在尸菌聚集的空间工作,他患上了角膜溃疡。 

工作过程也常常是无比虐心的。 

“印象比较深的是死人比较多或者这个人本不该死,死得很无辜很可怜。”秦明说。尤其是受害者是孩子会让他心里很难受。“看见年轻的生命陨落,不免让人产生撕心裂肺的痛心感。” 

他排解压抑的方式就是睡觉:“睡觉可以抚平一切创伤。”此外,他把大部分闲暇时间用来看书。“这个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让人思考人生,给我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他说。

韩颖也觉得,做一名法医让自己更多地思考人生。记得年前有个案子,一个老头把老伴杀了以后自己上吊了。“这种案子总会让我觉得很压抑,人和人之间有什么交流不了的,为什么要走这一步?这个案子让我反思,更珍惜自己的家庭。”      

用洗冤的方式给死者最后的尊严

有时他们还要面对家属的不理解。    

“中国人对死亡比较忌讳,因此有些人觉得法医晦气。”秦明说。 

韩颖

韩颖则记得经常有家属不同意解剖,也曾有坠楼死者家属不接受法医鉴定结果到公安局闹的。“我心里挺难受的,不过换位考虑也可以理解。”她说,“我们起早贪黑的只是为了给死者和家属一个交代,希望他们能够理解。” 

但他们两人都承认,随着越来越多法医刑侦题材的影视剧出现和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改变。 

“人们对这个职业的态度从避讳到好奇,更多人对法医产生了兴趣。”秦明说。因此,有了不少像韩颖那样受影视剧影响报考法医的人。 

“我学法医的时候全国只有九所院校有法医专业,每年毕业生只有300人,我们班40个人里只有我填了第一志愿,后来工作中很多法医是临床专业转过来的。” 

工作后,受同事鼓励,秦明尝试动笔,根据自己接触的案子创作了小说。 

《尸语者》2012年出版后成为畅销书,随后他又陆续发表了五部作品。 

“通过这些小说我想告诉大家,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越造作的犯罪留下的痕迹越多,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手莫伸,伸手必被抓。”他说,“我树立的形象是在告诉大众有无数热爱自己职业的法医、警察正在守护大家的平安。” 

不过,法医学知识的普及也给韩颖他们带来了一些困扰。 

“盗窃以前只是翻有钱的地方,现在东西全都丢在地上,很乱。(犯罪分子)都知道戴手套、戴帽子,也越来越难发现烟头。”她说。 

让她欣慰的是法医技术也在发展。 

“刚工作的时候很少提取脱落细胞,只是取血指纹足迹。现在提取脱落细胞变得比较容易了,嫌疑人摸过的地方可能会粘到,耗材比原来的更好。”她说 

永清县公安局还建了DNA实验室,以后可以做DNA检验了。韩颖刚刚在河北廊坊参加了培训。 

河北省公安厅刑侦处法医高峰介绍说,中国的法医水平和国际发达国家在方法上基本持平,与国外交流的机会也增多,法医在案件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到现在韩颖已经参与过200多具尸体的检验。不管检验方式怎样改变,她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每次勘察现场,查验尸体之后,她会把死者的衣服头发理好,脸上的泥土擦掉。 

“法医懂得怎样尊重死者。”秦明说,“我们用为他们洗冤的方式来给他们最后的尊严。”

(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特稿|与死者对话的人

最新更新时间:04/02 23:52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特写】法医秦明:与死者对话的人

“现场勘查前的期待,勘查和尸检时的思考,案件侦破后的成就感,无一不对我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但是法医工作的艰苦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所以,我也总是会发发牢骚。牢骚过后,我依旧热爱这个职业。”

图片来源:新华社

当影视作品里“高冷”的法医秦明抽丝剥茧地分析案情时,现实中,一位同名的法医正在紧张地进行尸体解剖。 

36岁的秦明在安徽省公安厅物证鉴定管理处工作。随着他的小说被改编成热播网络剧,他的工作很快为更多人所知。   

“现场勘查前的期待,勘查和尸检时的思考,案件侦破后的成就感,无一不对我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但是法医工作的艰苦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所以,我也总是会发发牢骚。牢骚过后,我依旧热爱这个职业。”秦明在第一部小说《尸语者》序言中这样描述自己的职业。 

秦明手拿自己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尸语者》。

法医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职业。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是南宋司法官史宋慈的《洗冤集录》,完成于1247年。  

中国法医学会称不便透露目前中国具体的在职法医的数量。据了解,在省市县各级的公安系统都有法医编制。 

法医是一门有魅力的科学

接受记者采访时,秦明正在气喘吁吁地爬山,在去现场的路上。 

他的生日是1月10日,写出来容易使人联想到中国的报警电话110,因此总有人开玩笑地说他天生是做警察的料。 

“我父亲就是一名刑警,‘献完青春献子孙’,他想让我跟他一样当警察,所以高考的时候希望我能考公安大学。”秦明回忆说。 

但由于视力缘故没读成公安大学的他,考取了皖南医学院的法医学专业。“当时不知道这个专业是做什么的,没想到现在如此热爱这个行业,也算是‘瞎猫碰到死耗子’。”他调侃说。 

秦明第一次参与尸体解剖的时候18岁。那是一起群殴事件。看到尸体的那一刻他惊呆了,死者是他的小学同学,被捅死的。“案子乍看起来法医不可能发挥太大作用,几名嫌疑人当时就抓到了。”他回忆说。但通过检验他们认定了致死的一刀是四名嫌疑人其中一人所为,划清了责任。 

“通过这个事情,我觉得法医是一门有魅力的科学,这个案子鼓励我当一名法医。”秦明说。后来他把这个案子写到了《尸语者》中,是里面的第一宗案。 

秦明工作照

 

在省厅工作,秦明接的都是重大疑难案件,每年要检验40到50具尸体。“我们国家很安全,所以尸检量并不大。”秦明说。但是碰上一起案件死亡多人的情况再累也要一天内全部检验完成。    

秦明记得侦破得最辛苦的是一起灭门案,也就是他书中最后一案。“那个案子侦破用了19天。”他说。后来通过DNA提取才发现重要线索,找到了嫌疑人。 

“破案后法医的工作发挥了作用,或者犯罪分子交代的和我们分析的一样时,我觉得最有成就感。”他说。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法医都经常接触重大恶性案件。河北省永清县公安局法医韩颖表示,秦明是自己的偶像。 

“我们这里什么案子都要接,交通事故、自杀甚至盗窃案。”这位28岁的女法医说。 

韩颖小时候喜欢看刑侦类的电视剧,比如《鉴证实录》《重案六组》等。 

2013年,从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毕业时,本已找到医生工作的她听说廊坊招法医,于是儿时当警察的梦想又被唤醒。“招女法医的很少,而且永清只招一个。”她说。 

和秦明不同的是,韩颖的决定遭到了家里的反对。家人希望她有个安稳的工作。“但是我比较倔,而且他们也没想到我真能考上。”最后,韩颖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 

韩颖在做尸体检验。

刚参加工作,小区里大妈遇见她问:“你这工作一个月能挣一万吧?”韩颖答:“一千。”当时她的月收入是1600元。大妈喃喃地说:“一千干嘛干这个?”韩颖当医生的同学当时月收入是4000到5000元。    

可以让人思考人生

工作后韩颖才理解为什么单位更倾向招男法医。 

出野外现场需要较长时间,去厕所是个问题。“2014年的一个周末,野外的小路上发现一具尸体,我当时怀孕四个月,总想去厕所,可周围都是男警察,他们又不敢让我走远,怕不安全。”韩颖回忆说。那次勘察用了七个小时,从那以后她去野外就尽量少喝水。

韩颖怀孕后,家里的老人不愿意让她参与尸检,她只好瞒着家人。“我的工作证背面有警徽,每次出现场前我把它放在肚子上,心里默默地说‘宝宝别怕,警察保护你’。” 

如果说这样的不便仅是针对女法医的,那么艰苦的工作环境则是每个法医都要面对的。 

一次韩颖正准备吃饭,突然接到电话,说有案子。临出门,妈妈怕她饿坏了,给她装了四个苹果。 

“到车上我给同事吃,同事说,‘你趁现在赶快吃,一会儿就该吐了’。”她说,当时并没在意,“到现场,车门打开了,那股味我永远忘不了。” 

韩颖在做尸体检验。

那是一个意外死亡现场,死者去世已经两天,由于是夏天高温,尸体已经高度腐烂,气味很大。“好几次我差点吐了,然后又忍住了。每次回车里取器材都是一次折磨,因为呼吸了新鲜空气后又要重新适应现场的味。”她说。 

秦明曾连续工作十余个小时,为侦破精心伪装成交通事故的凶杀案找出线索。由于长期在尸菌聚集的空间工作,他患上了角膜溃疡。 

工作过程也常常是无比虐心的。 

“印象比较深的是死人比较多或者这个人本不该死,死得很无辜很可怜。”秦明说。尤其是受害者是孩子会让他心里很难受。“看见年轻的生命陨落,不免让人产生撕心裂肺的痛心感。” 

他排解压抑的方式就是睡觉:“睡觉可以抚平一切创伤。”此外,他把大部分闲暇时间用来看书。“这个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让人思考人生,给我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他说。

韩颖也觉得,做一名法医让自己更多地思考人生。记得年前有个案子,一个老头把老伴杀了以后自己上吊了。“这种案子总会让我觉得很压抑,人和人之间有什么交流不了的,为什么要走这一步?这个案子让我反思,更珍惜自己的家庭。”      

用洗冤的方式给死者最后的尊严

有时他们还要面对家属的不理解。    

“中国人对死亡比较忌讳,因此有些人觉得法医晦气。”秦明说。 

韩颖

韩颖则记得经常有家属不同意解剖,也曾有坠楼死者家属不接受法医鉴定结果到公安局闹的。“我心里挺难受的,不过换位考虑也可以理解。”她说,“我们起早贪黑的只是为了给死者和家属一个交代,希望他们能够理解。” 

但他们两人都承认,随着越来越多法医刑侦题材的影视剧出现和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改变。 

“人们对这个职业的态度从避讳到好奇,更多人对法医产生了兴趣。”秦明说。因此,有了不少像韩颖那样受影视剧影响报考法医的人。 

“我学法医的时候全国只有九所院校有法医专业,每年毕业生只有300人,我们班40个人里只有我填了第一志愿,后来工作中很多法医是临床专业转过来的。” 

工作后,受同事鼓励,秦明尝试动笔,根据自己接触的案子创作了小说。 

《尸语者》2012年出版后成为畅销书,随后他又陆续发表了五部作品。 

“通过这些小说我想告诉大家,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越造作的犯罪留下的痕迹越多,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手莫伸,伸手必被抓。”他说,“我树立的形象是在告诉大众有无数热爱自己职业的法医、警察正在守护大家的平安。” 

不过,法医学知识的普及也给韩颖他们带来了一些困扰。 

“盗窃以前只是翻有钱的地方,现在东西全都丢在地上,很乱。(犯罪分子)都知道戴手套、戴帽子,也越来越难发现烟头。”她说。 

让她欣慰的是法医技术也在发展。 

“刚工作的时候很少提取脱落细胞,只是取血指纹足迹。现在提取脱落细胞变得比较容易了,嫌疑人摸过的地方可能会粘到,耗材比原来的更好。”她说 

永清县公安局还建了DNA实验室,以后可以做DNA检验了。韩颖刚刚在河北廊坊参加了培训。 

河北省公安厅刑侦处法医高峰介绍说,中国的法医水平和国际发达国家在方法上基本持平,与国外交流的机会也增多,法医在案件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到现在韩颖已经参与过200多具尸体的检验。不管检验方式怎样改变,她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每次勘察现场,查验尸体之后,她会把死者的衣服头发理好,脸上的泥土擦掉。 

“法医懂得怎样尊重死者。”秦明说,“我们用为他们洗冤的方式来给他们最后的尊严。”

(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特稿|与死者对话的人

最新更新时间:04/02 23:52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