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正见TrueView 阿文
编辑 | 咏鹅
近期,字节跳动发布豆包视觉理解大模型。比起功能介绍,其售价更引人关注,千tokens输入0.003元,比行业平均价格便宜85%。
这可以被视作是自2024年5月以来通用大模型价格战的延续,“更低价”已成新产品发布的标配。而2024年虽被称为AI落地元年,但市场上非但没有出现杀手级应用,模型端还陷入了价格战之中。
而在硬件端层面,Meta和雷朋眼镜品牌合作推出的“Ray-Ban Meta”AI眼镜实现突破100万副销量里程碑,且年出货量预期超200万台,想要押注AI赛道的科技厂商们在这一终端形式看到了新的希望,纷纷排队入局。
据不完全统计,百度、华为、字节、腾讯、小米、苹果、三星等巨头均已发布或被传筹备AI眼镜,加速推动大模型应用在消费端的落地场景探索。
另有研报指出,AI智能眼镜是当前产业公认的AI最具性价比硬件落地方案,2024年也是AI智能眼镜领域的拐点时刻。
但和AI Agent的命运类似,AI眼镜尚未进入充分的市场发展期,就匆匆卷起价格。苦等AI眼镜赚钱养家之前,厂商们仍得多几分耐心。
01 百镜大战,不想只做Meta平替
“Hey Meta,take a photo”。
通常,这样的对话方式主要发生在手机上,但Meta成功将其沿用到了眼镜上。产品名虽为眼镜,Ray-Ban Meta却并不带镜片显示,最显眼的部件是五颗麦克风,以及一颗1200万像素的摄像头。
用户通过语音指令即可唤醒内置于眼镜里的AI助手,完成打电话、听音乐、翻译、识别、拍照等一系列任务。
从交互形式及产品功能上来看,Ray-Ban Meta并未脱离目前AI眼镜市场的主流解决方案,AI眼镜大致分为无显示屏、无彩色显示屏、带彩色显示屏三类,Ray-Ban Meta可以算作是无显示屏的AI眼镜代表,支持音频功能和配备摄像头,而若想查看由眼镜拍摄的照片则需打开手机。
百度的小度AI眼镜、字节、小米等大厂都计划跟随该路线,这也是目前应用场景最广、最便携的AI眼镜产品形态,携带轻便、可以用于室外室内各个场景。
而创业公司似乎更偏爱带显示屏幕路线,背后或是出于与大厂进行错位竞争,选择服务某些特定场景。比如Viture主要用于游戏,雷鸟与Xreal主要用于观影,Rokid Glasses的显示屏幕则可展示问答结果。
这类观影娱乐类AI眼镜相对较重,受透光率较低、续航不长影响,一般只能在室内使用。
尽管整体功能相对同质化,但玩家们又不甘于只做Meta平替,试图建立起自身的差异化优势。
AI眼镜的卖点之一是重量与普通眼镜接近,使得用户的舒适感有所保证。即便是微小的重量差距也能一定程度上影响体验,于是厂商纷纷在克重上下功夫。比如Ray-Ban Meta、Rokid glasses均重49克,百度的小度AI眼镜则卷到了45克。
除了微小的克重差距带来的体感差异,AI眼镜的核心竞争点还应在于智能化服务体验,于是搭载大模型也成为了厂商们宣传的噱头之一。
Ray-Ban Meta置入了大模型Llama3,小度AI眼镜搭载了文心一言,Rokid glasses集成了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AI,华为智能眼镜2“装”上了盘古大模型,未来三星AI眼镜或将融合谷歌大模型。
相比热闹的宣传造势,AI眼镜发布会一场接着一场,但真正实现规模化交付的产品是少数,大多处于“只发布不发售”状态。而厂商着急证明自己能推出AI眼镜,意在提前占领消费者的注意力,争抢潜在的市场。
据小牛行研数据,2023年全球智能眼镜销量为101万台,2024年第一季度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增 了217%。
另据贝哲斯智能眼镜市场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29年,智能眼镜市场规模将达到1067.78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速高达18.56%。
02 用户想要的,和厂商能做的
但见新人笑,不闻旧人哭。眼下AI眼镜有多受追捧,曾经的宠儿AR眼镜就有多落寞。
2012年谷歌Google Glass横空出世,成为智能眼镜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玩家。但3年后,Google Glass就停止了售卖。
2024年2月,苹果公司筹备约7年时间的Vision Pro头显设备正式上市,将XR混合现实设备与AI相结合,市场表现却并未如预期般火爆。目前Vision Pro的产量已大幅减少,甚至可能在年底前停止生产。
这些AR眼镜折戟于大众消费市场的原因是多样的。AR眼镜重量大,佩戴半小时就会出现晕眩、眼疲劳等情况,且高昂的价格也让想尝鲜的消费者望而却步。
用户的缺失也带来了开发者的兴趣不足,导致AR眼镜的应用生态匮乏,进一步造成使用频率下降,从而陷入负循环。
相比之下,AI眼镜的使用场景更加广泛,覆盖生活、工作、学习等场景。比如,部分AI眼镜提供拍照答疑功能,用户只需对准题目拍照,AI眼镜就能给出答案和解题过程。此外,备忘录、提词器等功能,则可击中打工人的兴趣点。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AI眼镜的市场化道路似乎要比AR眼镜走得顺利些,但从大模型的商业化进展来看,用户对AI相关产品的期待很高,而AI眼镜能挑的“刺”还有不少。
和AR眼镜一样,AI眼镜也试图替代手机,使用户不用掏出手机就能接打电话、听音乐、拍照、翻译、支付等功能,但前提是,眼镜必须连着手机,靠手机来运行。
例如接电话,AI眼镜需通过蓝牙连接手机才能顺利接听;AI拍照后图片或影像需要存储在手机;翻译前先用眼镜识别到图像或文字,通过蓝牙、WiFi等调用手机云端处理,再反馈给眼镜。
此外大多数厂商为减轻重量,舍弃了光学显示模组,这意味着AI眼镜“能听之,不可观之”。有手机在身边,AI眼镜才能是耳机、相机、翻译器等科技产品的集合体,否则与普通眼镜无异。
目前AI眼镜的发力点集中在软件功能,但应用效果却受硬件限制。对AI眼镜来说,硬件是基础,模型是决定用户体验的根本,但能装下多大参数的模型,又取决于处理器和内存硬盘的质量。
而眼镜的大小是有限的,受技术发展影响,目前能“塞进”的硬件数量和大小都受限,这直接导致AI眼镜不能完全独立执行复杂的计算任务,转而依赖手机作为计算和数据存储的中枢。
很多行业、产品都存在“不可能三角”,AI眼镜同样如此。在现有技术下,“轻薄、功能、成本”的不可能三角注定让AI眼镜更多只是手机功能的延伸,无法取代手机。
谁能率先打破这个不可能三角或取其平衡,或可成为爆款产品。
03 要赚钱,先打价格战
AI眼镜更偏向C端产品,因此“讨好用户”尤为重要,第一步是让用户买得起。
Vision Pro第一代售价高达3499美元,PICO 4 Ultra的单价超过4000元,导致其破圈难。有了前车之鉴,Meta与雷朋合作的AI眼镜一经推出就走亲民路线,只需299美元,售价不足Vision Pro的十分之一。
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价格线还将不断拉低。2024年5月,雷鸟创新推出的Air 2s AR眼镜,2698元的定价让不少用户动心,但其10月底最新款AR眼镜Air 3,价格已下探到1699元。
而闪极公司刚推出的AI“拍拍镜”最低售价仅为999元,李未可的AI眼镜更是低至699元。
小度AI眼镜尚未公布价格,只留下一句“物超所值”,同时表示续航能力、像素等均领先行业,保守估计其定价在2000元上下。
低价是行业主流,以细分产品智能音频眼镜为例,洛图科技线上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智能音频眼镜线上市场均价为1167.8元;其中1000-1999元价格段市场份额达55.3%,占比最高;400-699元价格段占比增长至24.1%,同比上涨14.7个百分点。
低价策略固然能以更快的速度铺开市场,但AI眼镜承载着增长的希望,厂商入局究其根本是出于经济回报。
能爆卖最好。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近期投资的消费级AR眼镜公司Viture,产品在海外市场累计销售额破两亿元。
不能爆卖有资本进入也不错。“AI+AR”眼镜是行业发展的新变量,2024年以来,雷鸟创新在半年内完成了三轮融资,半年内累计融资超过5亿元;Rokid更猛,在1月和9月连续获得近5亿元和1亿元的融资,至今其已完成13轮融资、融资总额超过20亿元。
资本涌入AI眼镜赛道,也是期待能够投出AI硬件领域的“月之暗面”。
在国内玩家跑步进场的同时,市场格局开始分化。领先玩家Meta已在谋划更高端的Orion产品,宣称将融合AR和AI技术,支持显示功能,可玩一些简单的3D游戏,重98g,据悉每副眼镜的生产成本大约1万美元。
而国内厂商还没实现规模化生产,真正的较量或将集中在今年下半年。届时,市场会给出答案,这场“百镜大战”究竟是商业化的成功尝试,还是又一个泡沫。
想必自带buff又突然改变了产品创业方向的罗永浩老师,也让AI眼镜赛道内的人先暂时松了一口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