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国雄
城市交通是连接城市血肉的骨架,是一道有关人与人、人与路、人与城如何相处的复杂命题。日益凸显的城市交通拥堵在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也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024年10月,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曹立军专题研究交通治堵工作,要求持续降低城市拥堵指数、提升城市通勤效率,让群众出行更快捷更高效更舒心。
新年第一个工作日,成都召开成都市交通治堵工作新闻通气会,对前两个月工作梳理总结,对下一步工作安排进行部署。进一步落实“科学治堵、高效治堵、开门治堵”工作思路,畅通城市民生之路。
两个月,通过“精细管理提能”“智慧交通提能”“小微整治提能”等手段,不少交通堵点已变的通行顺畅,首批63项堵点治理任务已完成50项,成效显著。
成绩背后,重点在于成都延伸触角、汲取民智、开门问计,构建“开门治堵”这一民意表达新平台,群众的真实声音被越来越多地听到,市民的意见建议被越来越多地采纳。
开门治堵,是“从善如流”的对话沟通。截至目前,已有7万余人次积极参与,1000余名市民踊跃发声,贡献多项治理城市拥堵优质建议;另有近6000市民响应“预约通勤”号召,近7000市民主动参加“私家车停驶”活动,通过错峰出行、绿色出行等实际行动助力城市通勤效率提升,中心城区拥堵指数从1.38下降至1.31,治理点位周边拥堵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群众的实践最丰富、最生动,群众的声音,已成为具有城市研究及社会研究价值的重要文本。借助开门治堵问政于民,引导鼓励群众理性思考,顺应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需求,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
开门治堵,是“抛砖引玉”的人心相通。如今,越来越多的成都市民从“旁观者”化身“参与者”,从关心个人利益到关注公共利益,与城市管理者同心协力解决城市“堵点”难题,潜移默化地形成城市向心力、凝聚力,形成社情民意与城市管理的“良性互动”。
保障城市交通秩序的顺利运行,只坐在办公室里“抠脑壳”往往拿不出好措施、好办法,通过开门治堵,引导群众有序参与,鼓励“送上门”的群众建议,主动“打开门”的问题征集,与群众坐到一条板凳上,拍拍群众肩膀,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实事,感知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有效助力决策更科学、更可行、更有实效。
同时,群众对城市有机更新的正向反馈也会成为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工作者的养分,心中腾起暖流,行动更有力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形成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正向循环。
开门治堵,是“自下而上”的渠道畅通。在群众合情合理的诉求背后,往往存在共性问题,从收集梳理、办理反馈到成果转化、触类旁通,政策从“自上而下”转为“自下而上”,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对每一处“堵点”精准施策、对症下药,并举一反三,城市“未病先养、小病早治”的理念持续深入,亦可推动城市交通与城市治理体系的长远规划逐步完善。
开门治堵,是“精微落笔”的细致疏通。自开门治堵行动开展以来,在“小微整治提能类”板块工作中,成都市城管委根据公安交管部门提出的管理需求,从群众实际出行出发,协同市水务、经信、公园城市、公交集团、轨道集团等相关部门(单位)共同踏勘现场,“一点一策”确定整治方案,对影响通行效率的隔离设施、无障碍通道等设施及时优化调整,细“治”入“微”,以“小切口” 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畅通城市路网循环。
开门治堵,是“以人为本”的共识联通,一座城市的温度,不仅仅体现在高楼大厦林立、车流不息的繁华中,更蕴含在整洁有序、生活便捷的城市环境里,以及人民群众所盼皆如所愿、所求皆有回响的那份获得感、幸福感。
“到”是结果,“道”是过程,“通”是心愿。开门治堵工作的持续开展,也使得居民对城市管理工作者的努力与城市幸福感的提升有了更加具体的感知,开门治堵背后所体现的“以人为本”,是成都这座荣获“最具幸福感城市”16连冠的生动注脚、具体画像与题中之义。
民之安乐皆由治。成都,也正在传播城市精细化现代化治理经验、“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共商共建共享共治的治理理念,不断汇聚起“共识”的磅礴力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城市现代化治理的一张闪亮名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