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启新2025|枣庄:产业为王,鲁南明珠示范“转型突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启新2025|枣庄:产业为王,鲁南明珠示范“转型突围”

展望2025,枣庄市将继续围绕“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的发展目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文|周涛

岁序更替,2024年已悄然落幕。回首过去的一年,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枣庄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拼经济,砥砺奋进促发展,大项目招引落地收获颇丰。

2025年已至,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枣庄全年经济发展不仅关乎枣庄人民的生活福祉,也关乎鲁南经济圈的崛起和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在2025年1月7日枣庄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枣庄市市长翟军明确,2025年是枣庄加快推进“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的关键一年。满弓紧弦,枣庄正奋力跑出后发赶超的加速度。

2024,枣庄“兴产”

在当今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奋勇前行已成为一种潮流,而开拓进取一直是推动枣庄发展最为关键的精神动力。

历数2024,枣庄机场的建设如火如荼地推进,预计建成后将极大提升枣庄的交通可达性,使枣庄与国内外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济枣高铁的加速建设,不仅是交通基础设施的重大完善,更为枣庄融入区域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重点项目建设方面,枣庄市成绩斐然。累计实施的266个省市级重点项目是枣庄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完成的投资额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大量资金流。同时,通过实施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累计减免24.82亿元,这一举措有力地减轻了企业负担,刺激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受此带动,新增登记市场主体6.2万户,总数达到54.4万户,反映出枣庄市场的蓬勃生机。

在对外开放方面,枣庄可谓成绩卓著。成功引进京东智慧物流、顺丰仓储等电商物流平台,为枣庄的现代物流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提升了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优化重启枣庄内陆港“陆海联动、海铁直运”通关模式,启动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通关便利化改革,在国内率先实现闲置品合规报关出口等一系列举措,显著提升了枣庄市的对外开放水平。这些措施不仅拓宽了枣庄的对外贸易渠道,也为枣庄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回首2024,枣庄经济运行承压而上,逆势而进,成果丰硕。而这,离不开枣庄“转型突围”的努力。

图片来源:摄图网

转型,城市产业焕新发展

枣庄坐落于位居京沪廊道中点,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是沟通华北和华东、沿海与中原的黄金要道。曾经的枣庄,因煤而兴。这里拥有深厚的传统工业底蕴,与煤炭相关的主导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0%以上。但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传统能源产业面临挑战,单纯依靠传统工业枣庄将难以为继。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如今的枣庄,以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由“量的积累”向“质的跃升”为发展主线,坚持将“工业倍增计划”作为“头号工程”部署实施,着力壮大以“两高四新”为主体的“6+3”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经济加速向“新”挺进。

时间无言,数据为真。2024年,枣庄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了稳步增长,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2%;1——11月枣庄12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山东省平均增速,其中7项指标增速居山东省前5位;新增一家A股上市公司——腾达科技;营收超过50亿元的工业企业发展到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更是达到了24家;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463个、总投资达到了1046.4亿元。一项项数据的背后,是枣庄坚持不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创新驱动、实现“转型突围”的努力。

实现转型的关键在于找对方向、突出特色。转型突围的征程中,枣庄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展现了对政策的精准把握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透视枣庄产业发展,枣庄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战略定位,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高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六大先进制造业。通过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枣庄市成功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推动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以锂电产业为例,枣庄持续推动绿色能源代替“黑色”能源,招引欣旺达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锂电新能源,谋划实施亿元以上锂电项目超过一百个、总投资超过一千七百亿元,锂电新能源企业发展到了278家,“百年煤城”正在向“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华丽转型。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枣庄深知,唯有激发人才活力,方能筑牢产业发展基石。“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近年来,枣庄持续深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以人才优势驱动产业升级,确保“强工兴产、转型突围”战略落地生根,为鲁南经济圈注入强劲动力。

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推动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枣庄持续深化干部思想能力作风建设,旗帜鲜明地鼓励奋斗者、支持探索者、保护担当者。通过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枣庄市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栉风沐雨,枣庄转型成就斐然。这一年,枣庄承办了全国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会上,枣庄成功获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绩效考核优秀档次,政策资金争取实现新突破。枣庄向全国展示了一个资源枯竭城市如何通过创新和实干,实现经济的高质量转型和发展。正如古人所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枣庄的转型成功,正是其多年来实干争先的必然结果。

图片来源:摄图网

2025年,枣庄向前!

展望2025年,枣庄市将继续围绕“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的发展目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2025年1月7日枣庄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枣庄市市长翟军宣布,2025年枣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在经济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设定增长5.5%的目标不可谓不大胆。

故而枣庄市委将2025年确定为“重点工作集中攻坚年”。重点工作有哪些?首要的便是工业。

工业是枣庄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2025年,枣庄继续把工业倍增作为“头号工程”,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实体经济发展。围绕六大新兴产业“主引擎”,枣庄梯次培育骨干企业“主力军”,着力建强园区“主阵地”,将进一步加快打造“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推动科达利二期、丰元锂能一体化等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并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期,建设枣庄低空经济动力谷;同时扎实开展“技改荟·数智行”活动,引导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加快促进建材、纺织、造纸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强工兴产离不开大项目的带动,大项目的落地离不开招商引资。如今招商引资已经不单是营商环境的比拼,基金招商、平台招商、资源招商、“飞地”招商、以商招商等已成为各地吸引企业的有效手段。2025年,枣庄计划全年招引落地10亿元及以上项目不少于50个、50亿元及以上项目不少于15个。为此,枣庄将深度对接京津冀、珠三角等地区优势资源,一方面充分发挥商协会和产业基金作用,开展专业招商,另一方面引导链主及骨干企业招引上下游关联项目,进一步释放以商招商的“乘数效应”。招引不易,落地更难。对枣庄来说,持续提升项目核准立项率、开工达产率、竣工达效率,才能以投资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增长。

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枣庄深入实施“榴枣归乡”工程,致力于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2025年枣庄将引进专业技术人才5000人、技能人才8000人。

枣庄的转型之路,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更是城市气质的重塑。这座曾经以煤炭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如今正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随着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枣庄正逐步摆脱对传统资源的依赖,迈向一个多元化、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

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枣庄不仅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更致力于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丰富文化内涵等措施,枣庄正努力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如今的枣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的一年里,枣庄市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让鲁南明珠的光芒闪耀中华大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启新2025|枣庄:产业为王,鲁南明珠示范“转型突围”

展望2025,枣庄市将继续围绕“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的发展目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文|周涛

岁序更替,2024年已悄然落幕。回首过去的一年,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枣庄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拼经济,砥砺奋进促发展,大项目招引落地收获颇丰。

2025年已至,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枣庄全年经济发展不仅关乎枣庄人民的生活福祉,也关乎鲁南经济圈的崛起和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在2025年1月7日枣庄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枣庄市市长翟军明确,2025年是枣庄加快推进“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的关键一年。满弓紧弦,枣庄正奋力跑出后发赶超的加速度。

2024,枣庄“兴产”

在当今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奋勇前行已成为一种潮流,而开拓进取一直是推动枣庄发展最为关键的精神动力。

历数2024,枣庄机场的建设如火如荼地推进,预计建成后将极大提升枣庄的交通可达性,使枣庄与国内外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济枣高铁的加速建设,不仅是交通基础设施的重大完善,更为枣庄融入区域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重点项目建设方面,枣庄市成绩斐然。累计实施的266个省市级重点项目是枣庄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完成的投资额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大量资金流。同时,通过实施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累计减免24.82亿元,这一举措有力地减轻了企业负担,刺激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受此带动,新增登记市场主体6.2万户,总数达到54.4万户,反映出枣庄市场的蓬勃生机。

在对外开放方面,枣庄可谓成绩卓著。成功引进京东智慧物流、顺丰仓储等电商物流平台,为枣庄的现代物流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提升了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优化重启枣庄内陆港“陆海联动、海铁直运”通关模式,启动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通关便利化改革,在国内率先实现闲置品合规报关出口等一系列举措,显著提升了枣庄市的对外开放水平。这些措施不仅拓宽了枣庄的对外贸易渠道,也为枣庄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回首2024,枣庄经济运行承压而上,逆势而进,成果丰硕。而这,离不开枣庄“转型突围”的努力。

图片来源:摄图网

转型,城市产业焕新发展

枣庄坐落于位居京沪廊道中点,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是沟通华北和华东、沿海与中原的黄金要道。曾经的枣庄,因煤而兴。这里拥有深厚的传统工业底蕴,与煤炭相关的主导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0%以上。但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传统能源产业面临挑战,单纯依靠传统工业枣庄将难以为继。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如今的枣庄,以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由“量的积累”向“质的跃升”为发展主线,坚持将“工业倍增计划”作为“头号工程”部署实施,着力壮大以“两高四新”为主体的“6+3”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经济加速向“新”挺进。

时间无言,数据为真。2024年,枣庄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了稳步增长,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2%;1——11月枣庄12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山东省平均增速,其中7项指标增速居山东省前5位;新增一家A股上市公司——腾达科技;营收超过50亿元的工业企业发展到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更是达到了24家;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463个、总投资达到了1046.4亿元。一项项数据的背后,是枣庄坚持不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创新驱动、实现“转型突围”的努力。

实现转型的关键在于找对方向、突出特色。转型突围的征程中,枣庄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展现了对政策的精准把握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透视枣庄产业发展,枣庄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战略定位,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高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六大先进制造业。通过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枣庄市成功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推动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以锂电产业为例,枣庄持续推动绿色能源代替“黑色”能源,招引欣旺达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锂电新能源,谋划实施亿元以上锂电项目超过一百个、总投资超过一千七百亿元,锂电新能源企业发展到了278家,“百年煤城”正在向“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华丽转型。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枣庄深知,唯有激发人才活力,方能筑牢产业发展基石。“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近年来,枣庄持续深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以人才优势驱动产业升级,确保“强工兴产、转型突围”战略落地生根,为鲁南经济圈注入强劲动力。

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推动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枣庄持续深化干部思想能力作风建设,旗帜鲜明地鼓励奋斗者、支持探索者、保护担当者。通过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枣庄市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栉风沐雨,枣庄转型成就斐然。这一年,枣庄承办了全国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会上,枣庄成功获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绩效考核优秀档次,政策资金争取实现新突破。枣庄向全国展示了一个资源枯竭城市如何通过创新和实干,实现经济的高质量转型和发展。正如古人所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枣庄的转型成功,正是其多年来实干争先的必然结果。

图片来源:摄图网

2025年,枣庄向前!

展望2025年,枣庄市将继续围绕“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的发展目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2025年1月7日枣庄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枣庄市市长翟军宣布,2025年枣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在经济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设定增长5.5%的目标不可谓不大胆。

故而枣庄市委将2025年确定为“重点工作集中攻坚年”。重点工作有哪些?首要的便是工业。

工业是枣庄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2025年,枣庄继续把工业倍增作为“头号工程”,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实体经济发展。围绕六大新兴产业“主引擎”,枣庄梯次培育骨干企业“主力军”,着力建强园区“主阵地”,将进一步加快打造“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推动科达利二期、丰元锂能一体化等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并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期,建设枣庄低空经济动力谷;同时扎实开展“技改荟·数智行”活动,引导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加快促进建材、纺织、造纸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强工兴产离不开大项目的带动,大项目的落地离不开招商引资。如今招商引资已经不单是营商环境的比拼,基金招商、平台招商、资源招商、“飞地”招商、以商招商等已成为各地吸引企业的有效手段。2025年,枣庄计划全年招引落地10亿元及以上项目不少于50个、50亿元及以上项目不少于15个。为此,枣庄将深度对接京津冀、珠三角等地区优势资源,一方面充分发挥商协会和产业基金作用,开展专业招商,另一方面引导链主及骨干企业招引上下游关联项目,进一步释放以商招商的“乘数效应”。招引不易,落地更难。对枣庄来说,持续提升项目核准立项率、开工达产率、竣工达效率,才能以投资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增长。

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枣庄深入实施“榴枣归乡”工程,致力于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2025年枣庄将引进专业技术人才5000人、技能人才8000人。

枣庄的转型之路,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更是城市气质的重塑。这座曾经以煤炭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如今正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随着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枣庄正逐步摆脱对传统资源的依赖,迈向一个多元化、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

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枣庄不仅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更致力于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丰富文化内涵等措施,枣庄正努力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如今的枣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的一年里,枣庄市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让鲁南明珠的光芒闪耀中华大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